正在阅读:

反转再反转,疯狂安利这部年度最佳悬疑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反转再反转,疯狂安利这部年度最佳悬疑片

我们得到了便利,却也贩卖了隐秘。

作者:倪小猩

如果说一定要选一种最爱的电影类别。

悬疑,一定是小猩的首选。

但事实上,悬疑电影并不好拍。故事要千回百转、形式要新颖特别、剧情设置要引人入胜、内容还要蕴含深意……

优秀的悬疑片,少之又少。

而最近却有一部悬疑电影,将上面说的这些优点全部囊括,以好于97%悬疑片的成绩脱颖而出。

资源放出不到一个月,豆瓣上超过3万人标记,打出了8.7的超高分数。

甚至还在烂番茄拿到了93%的新鲜度。

它就是——

《网络谜踪》

Searching

1

这是一部把“形式”做到极致的电影。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电影的大部分镜头、叙述都是依靠电脑屏幕完成的。

换句话说,电影90%的画面都是看别人操作电脑。

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

当然好看,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电子屏幕的熟悉度和窥探欲已经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程度。

比如,看到男主角在对话框打出一行字停顿了一会又删掉,你可以立即联想到犹豫、介怀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比如,看到男主在网上噼里啪啦一阵操作,就查出一个人背后的各种信息,你忽然觉得有种人肉搜索的八卦感。

用这种形式拍一部电影,观众自然觉得新鲜有趣又特别。

但同时,它也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它要求每一个鼠标的移动、打字的过程都经过仔细斟酌,因为细微的差距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解读;

从惊叹号变成句号的感情变化

它要求演员的质量超高,因为大部分镜头都是演员的大头照,情绪体现在脸部的细致变化上。

 

牛逼的是,《网络谜踪》做到了,而且还是以一部悬疑片的谨慎程度做到的。

故事剧情很简单。

有一天,男主角的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男主利用自己的电脑和女儿的电脑内的信息,一点点寻找女儿的下落。

结果有没有找到?

小猩只能说,反转反转,一直在反转。

结局不剧透,重要的是,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体现的一切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2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拎一个主题出来,很明显,这是关于“爱”的电影。

再精确一些,是亲情、是父女之情、是夫妻之情。

电影开始五分钟,就用一段逆天的剪辑把这个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描绘出来了。

但自从妈妈患癌症去世后,这个幸福的家庭开始有了壁垒——

女儿选择压抑,爸爸选择逃避。

女儿害怕接触和妈妈一起练的钢琴,无法缓解的难过让她开始变得自闭,却又顾虑爸爸的心情,而选择长久压在心里。

爸爸不愿提起与妻子相关的一切,和朋友聊天时不小心提到她就要马上删掉;忘不了妻子的忌日,却始终对女儿开不了口。

唯有在深夜里,独自一人看着妻子的视频,默默流泪。

没有了妈妈,女儿和爸爸成了“客套的亲人”。

但谁说现实不是如此呢?

我们无法坦然接受深爱的人离去,深陷其中,于是学会了伪装——

--饭有没有吃饱?

--吃饱了

--身体好吗?

--很好

--最近一切都好?

--都好

熟悉的对话,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而我们都知道,其实自己过得并不好。

电影用极端的事例告诉了观众,伪装和逃避并不会让事情好转,接纳和改变才是走出阴影的唯一办法。

影片的最后,女儿替换了自己的电脑桌面,从和妈妈的合照改成和爸爸的合照。

看着父女俩难得的大笑,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3

虽然这部电影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但却不得不佩服他在处理各大矛盾点时的拿捏取舍。

亲情是主线,所以影片涉及的其他一切都被导演克制理性的隐藏在主题之下,不刻意描写,不抢风头,轻轻带过,却又寓意深刻。

比如,网络世界的虚伪与透明。

关于网络的好与坏都被一一放置在主线剧情之内,影片里的人物没有一个对此发表过评论,导演也没有刻意说明,但仅仅只是展现这些内容,就已经足以让观众深思。

最明显的一处,是男主角寻女的事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热点后,陌生人与周围人的反应。

首先,周边的人起初都对这个事件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热度上来之后大家却又都拼命开始蹭。

曾经和男主直接表明跟女儿不熟的同学,在事件爆发后在网络上发布“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大哭的视频;

没说过几句话的邻居,开始在镜头前津津乐道。

导演揪出的,就是人类这种虚荣、博关注的隐秘心理。

就好像现实生活中,见过几面的人被卷入热点事件中,大部分人也总会忍不住说上几句——

--诶,我见过他啊,他之前还怎么样怎样

--我听说他本来就是……

更有甚者,和影片里的同学一样在网络发布更“爆”的信息。

你说这是虚伪吗?是,是虚伪。

是八卦吗?是,八卦。

但电影并没有要再进行深度探究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揪出现象来,然后再留给观众疑问——

从第三视角看,你还会选择这样做吗?

至于网络里的陌生人,就更普遍、更常见了。

在中国,他们有另一个名字——“键盘侠”。

他们利用片面的信息开始肆无忌惮的敲打键盘、发布观点、甚至谩骂。

不可思议的是,影片的网络世界里大受推崇的观点居然是“父亲绑架了女儿”。

于是又有一大批人开始对男主角辱骂。

这听起来很魔幻很荒谬,但你一定不会否认你正在体验的,就是这样的网络世界。

影片中网友制作的讽刺海报

事实上,关于影片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就是隐私。

我们曾经认为网络是保护障,键盘侠们之所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也是因为认为自己的身份受到保护吗?

但现在的你要多傻才会相信,这是真的?

电影里,有个细节细思极恐。

父亲想登录女儿的Facebook账户但不知道密码,然后通过妻子的yahoo邮箱登录女儿的google邮箱、再通过google邮箱登录了女儿的Facebook。最后,他又顺利登上了女儿的Instagram(贴图网站)、Tumbler(博客网站)和Youcast(直播网站)账户,看到了女儿的私密贴图,个人直播录像,和全部的网上聊天记录。

一个父亲,一台电脑,再用一两天的时间,就能把女儿的人生翻了个底朝天。

当然,父亲的行为是正向的,他只是为了寻找女儿。

而现实生活,这样的操作往往是负面的,而且速度更快,根本用不了一天。

是的,从另一种层面来说,这就是“人肉搜索”。

于是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得到”都是有代价的。

我们得到了便利,却也贩卖了隐秘。

可悲的是,我们至今仍旧无可奈何,无动于衷。

当然了,电影没有改变社会、拯救世界的义务。

能够揭露、引发人们思考,就已经是最大的力量了。

而当思想累积到一定程度,终究会引来爆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反转再反转,疯狂安利这部年度最佳悬疑片

我们得到了便利,却也贩卖了隐秘。

作者:倪小猩

如果说一定要选一种最爱的电影类别。

悬疑,一定是小猩的首选。

但事实上,悬疑电影并不好拍。故事要千回百转、形式要新颖特别、剧情设置要引人入胜、内容还要蕴含深意……

优秀的悬疑片,少之又少。

而最近却有一部悬疑电影,将上面说的这些优点全部囊括,以好于97%悬疑片的成绩脱颖而出。

资源放出不到一个月,豆瓣上超过3万人标记,打出了8.7的超高分数。

甚至还在烂番茄拿到了93%的新鲜度。

它就是——

《网络谜踪》

Searching

1

这是一部把“形式”做到极致的电影。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电影的大部分镜头、叙述都是依靠电脑屏幕完成的。

换句话说,电影90%的画面都是看别人操作电脑。

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

当然好看,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电子屏幕的熟悉度和窥探欲已经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程度。

比如,看到男主角在对话框打出一行字停顿了一会又删掉,你可以立即联想到犹豫、介怀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比如,看到男主在网上噼里啪啦一阵操作,就查出一个人背后的各种信息,你忽然觉得有种人肉搜索的八卦感。

用这种形式拍一部电影,观众自然觉得新鲜有趣又特别。

但同时,它也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它要求每一个鼠标的移动、打字的过程都经过仔细斟酌,因为细微的差距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解读;

从惊叹号变成句号的感情变化

它要求演员的质量超高,因为大部分镜头都是演员的大头照,情绪体现在脸部的细致变化上。

 

牛逼的是,《网络谜踪》做到了,而且还是以一部悬疑片的谨慎程度做到的。

故事剧情很简单。

有一天,男主角的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男主利用自己的电脑和女儿的电脑内的信息,一点点寻找女儿的下落。

结果有没有找到?

小猩只能说,反转反转,一直在反转。

结局不剧透,重要的是,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体现的一切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2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拎一个主题出来,很明显,这是关于“爱”的电影。

再精确一些,是亲情、是父女之情、是夫妻之情。

电影开始五分钟,就用一段逆天的剪辑把这个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描绘出来了。

但自从妈妈患癌症去世后,这个幸福的家庭开始有了壁垒——

女儿选择压抑,爸爸选择逃避。

女儿害怕接触和妈妈一起练的钢琴,无法缓解的难过让她开始变得自闭,却又顾虑爸爸的心情,而选择长久压在心里。

爸爸不愿提起与妻子相关的一切,和朋友聊天时不小心提到她就要马上删掉;忘不了妻子的忌日,却始终对女儿开不了口。

唯有在深夜里,独自一人看着妻子的视频,默默流泪。

没有了妈妈,女儿和爸爸成了“客套的亲人”。

但谁说现实不是如此呢?

我们无法坦然接受深爱的人离去,深陷其中,于是学会了伪装——

--饭有没有吃饱?

--吃饱了

--身体好吗?

--很好

--最近一切都好?

--都好

熟悉的对话,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而我们都知道,其实自己过得并不好。

电影用极端的事例告诉了观众,伪装和逃避并不会让事情好转,接纳和改变才是走出阴影的唯一办法。

影片的最后,女儿替换了自己的电脑桌面,从和妈妈的合照改成和爸爸的合照。

看着父女俩难得的大笑,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3

虽然这部电影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但却不得不佩服他在处理各大矛盾点时的拿捏取舍。

亲情是主线,所以影片涉及的其他一切都被导演克制理性的隐藏在主题之下,不刻意描写,不抢风头,轻轻带过,却又寓意深刻。

比如,网络世界的虚伪与透明。

关于网络的好与坏都被一一放置在主线剧情之内,影片里的人物没有一个对此发表过评论,导演也没有刻意说明,但仅仅只是展现这些内容,就已经足以让观众深思。

最明显的一处,是男主角寻女的事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热点后,陌生人与周围人的反应。

首先,周边的人起初都对这个事件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热度上来之后大家却又都拼命开始蹭。

曾经和男主直接表明跟女儿不熟的同学,在事件爆发后在网络上发布“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大哭的视频;

没说过几句话的邻居,开始在镜头前津津乐道。

导演揪出的,就是人类这种虚荣、博关注的隐秘心理。

就好像现实生活中,见过几面的人被卷入热点事件中,大部分人也总会忍不住说上几句——

--诶,我见过他啊,他之前还怎么样怎样

--我听说他本来就是……

更有甚者,和影片里的同学一样在网络发布更“爆”的信息。

你说这是虚伪吗?是,是虚伪。

是八卦吗?是,八卦。

但电影并没有要再进行深度探究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揪出现象来,然后再留给观众疑问——

从第三视角看,你还会选择这样做吗?

至于网络里的陌生人,就更普遍、更常见了。

在中国,他们有另一个名字——“键盘侠”。

他们利用片面的信息开始肆无忌惮的敲打键盘、发布观点、甚至谩骂。

不可思议的是,影片的网络世界里大受推崇的观点居然是“父亲绑架了女儿”。

于是又有一大批人开始对男主角辱骂。

这听起来很魔幻很荒谬,但你一定不会否认你正在体验的,就是这样的网络世界。

影片中网友制作的讽刺海报

事实上,关于影片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就是隐私。

我们曾经认为网络是保护障,键盘侠们之所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也是因为认为自己的身份受到保护吗?

但现在的你要多傻才会相信,这是真的?

电影里,有个细节细思极恐。

父亲想登录女儿的Facebook账户但不知道密码,然后通过妻子的yahoo邮箱登录女儿的google邮箱、再通过google邮箱登录了女儿的Facebook。最后,他又顺利登上了女儿的Instagram(贴图网站)、Tumbler(博客网站)和Youcast(直播网站)账户,看到了女儿的私密贴图,个人直播录像,和全部的网上聊天记录。

一个父亲,一台电脑,再用一两天的时间,就能把女儿的人生翻了个底朝天。

当然,父亲的行为是正向的,他只是为了寻找女儿。

而现实生活,这样的操作往往是负面的,而且速度更快,根本用不了一天。

是的,从另一种层面来说,这就是“人肉搜索”。

于是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得到”都是有代价的。

我们得到了便利,却也贩卖了隐秘。

可悲的是,我们至今仍旧无可奈何,无动于衷。

当然了,电影没有改变社会、拯救世界的义务。

能够揭露、引发人们思考,就已经是最大的力量了。

而当思想累积到一定程度,终究会引来爆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