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创业成功率很低,倒闭破产的公司每天都有,但最近清华大学东门附近一家餐厅的破产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原因是创始人身份比较特殊,这是一家众筹餐厅,创始发起人是34位清华大学总裁班的学员。
能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的肯定都不是一般人,这批学员都是企业家,无论资金、人脉和管理经验都不缺。
即使他们只是小打小闹,把餐厅当成副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肯定不会亏钱吧。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家注册资本680万元,2015年开业的餐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期间虽多次调整经营模式,但仍未能扭亏为盈。
目前餐厅账户资金仅剩五千余元,还有二十余笔负债,总计三百余万元,此外还有一百余名客户办理的充值卡费未退。
这家餐厅目前已经停止经营,经股东会决议向法院申请破产。
法院已经指定管理人,后续将依法对债务人资产、债权债务等情况做进一步清理。
680万注册资本,加上300多万负债,还有一百多名客户没有退还的充值卡费。
粗略计算,这家由众多企业家精英众筹的餐厅,开了三年多,赔掉了1000多万。
这和人们想象中的画风反差太大了,汇集这么多精英的资源,本以为是气吞万里如虎,一路奔向纳斯达克,结果赔得底朝天。
难怪引发网友们的热议,究竟是清华这个总裁班培养学生的问题,还是总裁们学习知识的问题,还是餐饮行业复杂的问题,吃瓜网友们吵翻了天。
对创业者来说,这是个很值得推敲和思考的案例。
为什么这些人拿着一手好牌最后打成这个样子?
我个人觉得创业者们可以从中得到四个道理:
第一是千万不要平分股权。
在我看来,这家众筹餐厅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他们采取了平分股权的方法。
34名股东每人出资20万元,持股比例均为2.94%。
这点是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平分股权是创业中最常见的错误,但一般都是创业新手的坑,为什么这些经验丰富的总裁班学员们也会犯这样的错?
大家出资相同,股权相同,那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谁也不愿意多出力。
平分股权会导致所有人向出力最少的那个人看齐。
因为出力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吃亏了,让别人坐享其成。
所以大家都会趋利避害,最终达到一个谁也不出力的平衡状态。
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只要股权平均,就很难有妥善的解决方法。
第二是不要迷信人脉和资源。
我见过许多创业者,总喜欢把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作为资本,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人都夸大了人脉和资源的作用。
这个众筹餐厅的发起人,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但这些资源受各种因素限制,很难转化为真正的业绩。
创业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一套执行力和学习能力强的团队,打动客户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许多创业者都走在舍本逐末的错误道路上,与其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少谈些人脉和资源,多想想产品和服务。
第三是不要害怕强大的对手。
在商业竞争中,经常有创业者被竞争对手吓倒,而不是打倒。
就像这个众筹餐厅,在旁边的餐馆看来,肯定是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
坐拥这么多总裁们的资源,从资金、管理和人脉上都占优势。
但结果让旁边的餐厅虚惊一场,这哪是什么强劲对手?这就是个纸老虎。
早些年,经常有创业者发愁这样一个问题,要是BAT也进入所在行业怎么办?
其实这完全是多虑了,BAT虽然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但它们的战线长,需要钱的地方多。
即使进入和创业者同样的行业,也无法调动全部资源,对创业者形成不了太大的碾压。
他们也不像小创业者一样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反而会受大公司层级多,效率低的困扰,甚至可能因为公司战略调整,把已经做的很好的业务直接砍掉。
而且强大对手的出现,会证明这个赛道的价值,吸引更多资本的眼光,反而可能为小创业者带来更多关注和机会。
第四是不要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这些总裁班的学员虽然资源丰富,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对很多人来说,餐饮行业都属于跨界。
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你可能在其他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换一个行业,就不一定玩的转。
所以专注是创业者的一项优良品质,并不是说多元化一定不好,多元化要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展开,作为上下游产业链的补充。
如果跨界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成功的难度很大,所以不要轻易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这是我抛砖引玉的一些简单思考,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也希望创业者们继续思考。
对这样的事件,正确的姿势不是嘲讽和调侃,当然我也不反对,但我觉得更应该通过思考,以此为鉴,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