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日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但票房门槛依然存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日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但票房门槛依然存在

中国市场给了日本电影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与日方的合作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柯敏

近几年,国产电影中频频出现日本面孔。《妖猫传》里的染谷将太、阿部宽,《追捕》里的福山雅治,《唐探2》里的妻夫木聪,越来越多知名日本明星参与到中国电影的制作中来,也越来越多日本IP改编成国产电影,双方都在进行最有利的合作模式探索。

今年5月份,中日双方签署了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协议表明,中日双方支持合拍电影,中日合拍片享受国产电影相同待遇,不受进口电影数量限制。 

然而也应当看到,日本电影在中国并不吃香,引进的日本电影票房大多惨淡收场,近5年破亿的作品仅7部,其中《哆啦A梦》就占了一半名额。并且中日合拍片大多只是塞入日本明星,模式单一,目前最高票房还是《妖猫传》的5.3亿。

票房成了实实在在的门槛,卡在双方合作的道路上。

蜜月期能给中日双方电影带来什么?

中日电影市场的体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去年中国内地总票房高达559亿人民币,而日本电影市场收入为2200亿日元,约合127亿人民币,日本电影票房十年如一日保持这一水平。

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持续上扬,今年第一季度创下200亿票房纪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市场。这样的成绩是邻国日本所不能达到的,那么与中国合作或者进军中国市场成为了日本电影“自救”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国内市场一直都有引进日本电影的传统,但大多没有水花,日本片方也就积极性不大,更专注于本土市场。直到光线买进的《你的名字。》取得了5.76亿的高票房,才让日本片方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大有可为。

近几年引进的日本电影明显增多。2015年引进的日本电影还不足5部,2016年就已经到了11部,2017年9部,2018年截至目前已有14部在院线上映,达到历史高峰。 

打破自闭性的本土市场,想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中国市场给了日本电影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与日方的合作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日本电影在类型化、工业化上是领先于中国的,与日本片方合作拍摄影片可以更深入日本电影工业化体系和拍摄模式,取其精华学习之。例如,日本最成功的是动画电影的制作,日本影史最高票房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部分恰恰也是中国电影较薄弱的地方。今年上映的《肆式青春》迈出了中日动画团队合作的步伐,中方制作团队把控内容,日本顶级动画工作室提供动画技术,在画风上明显更精致优质。

即将上映的《你好,之华》由日本知名导演岩井俊二执导,陈可辛监制,周迅、秦昊主演。岩井俊二曾创作出了《情书》《燕尾蝶》等经典作品,对于纯爱类型颇有心得,而要想打造中国的《情书》,与岩井俊二合作无疑是最佳选择。

其次是日本拥有庞大的IP素材库,动漫、纯爱、奇幻、悬疑、探案、都市等类型应有尽有,更加细分的亚类型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国内也曾尝试过改编日本IP,如苏有朋的《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韩延的《动物世界》改编自日漫《赌博默示录》,新类型新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趁着中日关系进入蜜月期,国内视频平台着眼于日剧版权的引进上,日剧多优质内容,而这也正是视频平台扩充内容库、巩固内容底盘、吸引会员用户的好时机。据悉,优酷与富士台达成合作,上线了500多部日剧,其中热门日剧《非自然死亡》赫然在列。

最后,日本的明星资源、场景资源能够为国内片方节省成本,相比动辄天价片酬的国内大牌明星,日本明星性价比更高更划算,而且像新垣结衣、长泽雅美、小栗旬、堺雅人等日本明星在国内也有一批死忠粉,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日合作也为中方去日本取景拍摄提供了便利,例如《唐探3》中将主场景放在了日本,妻夫木聪等更多日本演员或将参演,中日合作为双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难以跨越的门槛依然存在

尽管引进的日本电影逐渐增多,但在票房上的成绩却一言难尽,在引进的日本电影中最高的是《你的名字。》的5.75亿,中日合拍片中最高的是《妖猫传》的5.3亿,这几乎是日本电影的票房天花板了。

并且像《你的名字。》《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超5亿票房只是个例,中间断档严重,再下来就是1-2亿、5000万以下的票房区间。显然,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并不容乐观。

对比近两年在国内风生水起的印度电影,差距就出来了,截止目前,两年内引进8部印度电影,其中有5部破亿,《摔跤吧!爸爸》更是获得了12.99亿的超高票房。这放到日本电影中简直无法想象。

为什么日本电影会存在这样难以跨越的票房门槛呢? 

一方面是日本电影自身供给力不足,本土市场中票房占比大的始终是动画电影,日本是动漫王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业体系,但也导致了真人电影的衰落,造成了日本电影产业的局限。

从引进国内的日本电影来看,动画电影几乎占了90%的比例。而除了国内观众认知度最高的《哆啦A梦》和《名侦探柯南》有着持续吸引力外,其他动画电影对国内观众难以产生消费力,范围局限于二次元、原漫粉等小众圈层,难以出圈。

另一方面,国情的不同也导致了国内观众难以适应日本电影的风格,日本是发达社会,电影呈现的都市景观或是人物状态都难以让人有共鸣,甚至会觉得中二、失真。这一点印度电影就做得很好,印度和中国在很多地方有相似的国情,印度电影中表现的现实问题、现实意义能让中国观众有强烈的共鸣,产生话题性和关注度。 

同样地,中日合拍片中日本明星很多沦为了附庸,没有最大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像是迎合国内观众的“凑熟脸”,双方还有待寻求更适合的合作模式。

尽管中日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但要多久的磨合才能跨越这道门槛,仍然是个未知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日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但票房门槛依然存在

中国市场给了日本电影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与日方的合作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柯敏

近几年,国产电影中频频出现日本面孔。《妖猫传》里的染谷将太、阿部宽,《追捕》里的福山雅治,《唐探2》里的妻夫木聪,越来越多知名日本明星参与到中国电影的制作中来,也越来越多日本IP改编成国产电影,双方都在进行最有利的合作模式探索。

今年5月份,中日双方签署了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协议表明,中日双方支持合拍电影,中日合拍片享受国产电影相同待遇,不受进口电影数量限制。 

然而也应当看到,日本电影在中国并不吃香,引进的日本电影票房大多惨淡收场,近5年破亿的作品仅7部,其中《哆啦A梦》就占了一半名额。并且中日合拍片大多只是塞入日本明星,模式单一,目前最高票房还是《妖猫传》的5.3亿。

票房成了实实在在的门槛,卡在双方合作的道路上。

蜜月期能给中日双方电影带来什么?

中日电影市场的体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去年中国内地总票房高达559亿人民币,而日本电影市场收入为2200亿日元,约合127亿人民币,日本电影票房十年如一日保持这一水平。

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持续上扬,今年第一季度创下200亿票房纪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市场。这样的成绩是邻国日本所不能达到的,那么与中国合作或者进军中国市场成为了日本电影“自救”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国内市场一直都有引进日本电影的传统,但大多没有水花,日本片方也就积极性不大,更专注于本土市场。直到光线买进的《你的名字。》取得了5.76亿的高票房,才让日本片方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大有可为。

近几年引进的日本电影明显增多。2015年引进的日本电影还不足5部,2016年就已经到了11部,2017年9部,2018年截至目前已有14部在院线上映,达到历史高峰。 

打破自闭性的本土市场,想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中国市场给了日本电影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与日方的合作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日本电影在类型化、工业化上是领先于中国的,与日本片方合作拍摄影片可以更深入日本电影工业化体系和拍摄模式,取其精华学习之。例如,日本最成功的是动画电影的制作,日本影史最高票房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部分恰恰也是中国电影较薄弱的地方。今年上映的《肆式青春》迈出了中日动画团队合作的步伐,中方制作团队把控内容,日本顶级动画工作室提供动画技术,在画风上明显更精致优质。

即将上映的《你好,之华》由日本知名导演岩井俊二执导,陈可辛监制,周迅、秦昊主演。岩井俊二曾创作出了《情书》《燕尾蝶》等经典作品,对于纯爱类型颇有心得,而要想打造中国的《情书》,与岩井俊二合作无疑是最佳选择。

其次是日本拥有庞大的IP素材库,动漫、纯爱、奇幻、悬疑、探案、都市等类型应有尽有,更加细分的亚类型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国内也曾尝试过改编日本IP,如苏有朋的《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韩延的《动物世界》改编自日漫《赌博默示录》,新类型新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趁着中日关系进入蜜月期,国内视频平台着眼于日剧版权的引进上,日剧多优质内容,而这也正是视频平台扩充内容库、巩固内容底盘、吸引会员用户的好时机。据悉,优酷与富士台达成合作,上线了500多部日剧,其中热门日剧《非自然死亡》赫然在列。

最后,日本的明星资源、场景资源能够为国内片方节省成本,相比动辄天价片酬的国内大牌明星,日本明星性价比更高更划算,而且像新垣结衣、长泽雅美、小栗旬、堺雅人等日本明星在国内也有一批死忠粉,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日合作也为中方去日本取景拍摄提供了便利,例如《唐探3》中将主场景放在了日本,妻夫木聪等更多日本演员或将参演,中日合作为双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难以跨越的门槛依然存在

尽管引进的日本电影逐渐增多,但在票房上的成绩却一言难尽,在引进的日本电影中最高的是《你的名字。》的5.75亿,中日合拍片中最高的是《妖猫传》的5.3亿,这几乎是日本电影的票房天花板了。

并且像《你的名字。》《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超5亿票房只是个例,中间断档严重,再下来就是1-2亿、5000万以下的票房区间。显然,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并不容乐观。

对比近两年在国内风生水起的印度电影,差距就出来了,截止目前,两年内引进8部印度电影,其中有5部破亿,《摔跤吧!爸爸》更是获得了12.99亿的超高票房。这放到日本电影中简直无法想象。

为什么日本电影会存在这样难以跨越的票房门槛呢? 

一方面是日本电影自身供给力不足,本土市场中票房占比大的始终是动画电影,日本是动漫王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业体系,但也导致了真人电影的衰落,造成了日本电影产业的局限。

从引进国内的日本电影来看,动画电影几乎占了90%的比例。而除了国内观众认知度最高的《哆啦A梦》和《名侦探柯南》有着持续吸引力外,其他动画电影对国内观众难以产生消费力,范围局限于二次元、原漫粉等小众圈层,难以出圈。

另一方面,国情的不同也导致了国内观众难以适应日本电影的风格,日本是发达社会,电影呈现的都市景观或是人物状态都难以让人有共鸣,甚至会觉得中二、失真。这一点印度电影就做得很好,印度和中国在很多地方有相似的国情,印度电影中表现的现实问题、现实意义能让中国观众有强烈的共鸣,产生话题性和关注度。 

同样地,中日合拍片中日本明星很多沦为了附庸,没有最大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像是迎合国内观众的“凑熟脸”,双方还有待寻求更适合的合作模式。

尽管中日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但要多久的磨合才能跨越这道门槛,仍然是个未知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