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个发明了精品酒店的人说,好奇心是他的秘密武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个发明了精品酒店的人说,好奇心是他的秘密武器

上海艾迪逊酒店在10月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开幕庆祝派对,在现场,我们与酒店品牌创始人、“精品酒店之父”Ian Schrager 聊了聊上海和纽约、精品酒店与夜店文化。

自7月末开业以来,上海南京东路上的艾迪逊酒店一直很热闹,大大小小的时尚活动派对接连不断,城中的时髦人士早轮番来此地“打卡”过了。

上海艾迪逊大堂

但可能没有哪个活动可以比得过10月11日晚上那场。这一天,酒店品牌的创始人、被称为“精品酒店之父”的 Ian Schrager 搭乘私人飞机从纽约飞到了上海,以东道主的身份,举办了酒店开业以来最大型的一场活动。在白天接受了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个中外媒体的采访后,Schrager 在上海南京东路的半空中大宴宾客,9个酒吧全部开放,来宾开怀畅饮,一场的派对狂欢,一直持续到清晨。

上海艾迪逊可以俯瞰外滩全景

从餐厅到酒吧、再到可以俯瞰外滩、浦江和陆家嘴的空中露台,处处站满了来自时尚、创意和演艺界的各路人士,关之琳、吕燕、中田英寿等中外名流也出现在受邀名单上。

Ian Schrager 是传奇夜店 Studio 54 的创始人,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派对场面对他来说显得稀松平常。其实,作为 1940 年代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代人,勤奋和努力才是他一生的基调。72岁的 Shrager 和他的团队为了这场派对做了许多准备,他们甚至还把 Studio 54 时代最耀眼的明星、滚石乐队的Mick Jagger 和 Keith Richards 的女儿们请来了现场,这几位“星二代”继承了上一辈的基因和社交圈,借着出身和不俗长相在时尚娱乐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中间可能也暗含了 Schrager 对上海 Edition 的定位和期许。

像过去四十年来他举办或参加过的任何一场派对一样,他没有待到最后,而是在派对开始后不久,跟客人们打过招呼举杯庆祝后,就悄悄离席了。

左起, Theodora Richards, Ella Richards, Ian Shcrager, Georgia May Jagger, Lizzie Jagger

Edition 酒店是由 Ian Schrager 和万豪集团合作创造的生活方式高端酒店品牌,上海 Edition 是该品牌旗下的第六家。这场震动全城的派对,仿佛蛋糕上的蜡烛,是酒店开业的点睛之笔。

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Ian Schrager 和他的团队都在为蜡烛之下的“蛋糕”而努力。整个酒店中的所有细节,从设计师的选择到最后配色、香氛和装饰品的摆放,背后都有 Schrager 的把控。

法国香氛品牌 Le LABO 为 Edition 定制了洗浴套装,联合创始人 Fabrice Penot 曾说:“在 Edition 酒店,所有事的背后都是 Ian Schrager。为 Edition 创作,就等同于为 Ian 创作。”

没错,在设计风格上,Ian Schrager 从不妥协,也不怕重复自己,他常常用时装设计师的例子,来说明有自己的标志性风格是多么重要。多年来,他坚持只用自己喜欢的那些元素——包括挑高的大堂空间、咖啡木色调、旋转楼梯、台球桌、大量的沙发、仿毛皮毯……特别是大堂的那面巨型酒柜强和吊灯,与伦敦和纽约 Edition 如出一辙。

Schrager 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他把设计酒店当成装修自己的家。这意味着一方面,他在设计风格上不愿听别人的,而是一切按照个人喜好来,但同时,作为一个尽职好客的主人,他很乐意在服务和功能上体现对到访客人的尊重。尤其当他离开了自己的主场——美国,来到中国时。与纽约和伦敦的 Edition 酒店只有一家餐厅的情况不同,在上海,他请对上海很熟悉的伦敦名厨 Jason Atherton 一口气开出了三家餐厅,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更丰富的餐饮诉求。又好比两年前开幕的三亚 Edition,他为孩子们设计了游乐场,为年轻父母们设置了休息区,还为不喜欢晒太阳的中国客人安排了足够多的遮阳椅。

今年 72 岁的 Ian Schrager,说话声音有点像《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音量很轻、有点气喘,但语速快得多,语调也欢快得多。如果你对美式英语很熟悉,你甚至可以听出他浓厚的布鲁克林口音,那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对于人们的仰视和尊重,他习以为常,作为自己领域里“教父”式的人物,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Ian Schrager” 这个名字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媒体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编辑和记者们听到他的名字就蜂拥而上,Schrager 也总是能给予对方足够吸睛的对话和“金句”。媒体也给了他回报——《纽约时报》说他是“酒店业的乔布斯”,《Wallpaper》则评价说“Ian Schrager 在过去 30 年,重新塑造了酒店业”。

Ian Schrager 的声名始于 Studio 54。

1946 年, Ian Schrager 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中产家庭。他毕业于法律系,但因为不喜欢律师的工作,他与同样来自布鲁克林的大学校友 Steve Rubell 一拍即合成了伙伴。他们先是在波士顿开牛排馆,后来又去皇后区开了一家面向大学生的俱乐部。

1977年,他与是生意伙伴也是挚友的 Rubell 一起,创立了 Studio 54。尽管 Schrager 和 Rubell 的 Studio 54 只存在了33个月,但却留下了无数故事、照片和传说,成为美国俱乐部文化、夜生活文化、Disco文化、明星文化乃至整个1970年代的标志,成为有史以来最声色犬马、浪荡不羁的纽约夜店“NO.1”。

Studio 54 的传奇地位,可能怎么说也不为过。那里汇集了1970年代所有你能想得到的明星名流。维基百科上列出了 Studio 的明星常客名单,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维基词条,从Calvin Klein 到 MIck Jagger 夫妇,再到Woody Allen,Andy Walhol,Michael Jackson……

Studio 54 门口的排队盛况

“Dictatorship at the Door, Democracy on the Floor(门口独裁,舞池民主)”,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这样评价Studio 54。当时 Rubell 铁面无私的守在门口,只让名流和打扮好看的人进入。一时间,人人以可以进入Studio 54 为荣,那根拦住人群的红丝绒围栏都跟着出了名。Studio 54 的成功当然与这种严格的准入机制等“炒作”手段有关,但同时,它本身也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时代的产物。跟底特律一样,当时的纽约也正面临经济破产,人们急需精神上的宣泄;同时,60年代兴起的性解放运动仍在持续,人们还不知道艾滋病为何物。

但这段传奇经历也让 Schrager 跌得最惨。仅仅两年多之后的1979年,两人就因为税务问题被捕入狱,Studio 54 也被转售给他人抵账。

在2017年以前,Schrager 一直很少对 Studio 54 那段历史做出正面回应。尽管 Ian Schrager 坐牢时间不长,仅一年多就出狱了,但这件不但让他赔光了所有的现金,还在事业和心灵上,年复一年地折磨着他。因为重罪案底,他拿不到卖酒的执照,只能把俱乐部卖掉。“进行任何融资,都要填写是否有犯罪记录的那种表格,我感到无法面对自己的儿子”,Ian 在近年来的采访中说到。

2010年以后,他连续几年聘请律师申请总统赦免,终于在2017年如愿,他的赦免令成了奥巴马任期最后的几项行政事务之一。终于,在 Studio 54 成立四十周年之时,Schrager 甩开了自己身上的负担,开始发生去讲这段故事,先后出版了一本纪念画册,2018年,一部由Schrager 主导的纪录片 《Studio 54》也上映了,尽管之前市面上已经有过不少相关的书籍和影片,但又有谁比 Schrager 更有资格去讲这段故事呢?

纪录片《Studio 54》的海报

1980年代,两人开始进入酒店业,Morgans Hotel 应运而生,我们今天常说的“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这个词,就是在那时被他们“发明”出来的。确切的说,是 Steve Rubell 在向别人解释自己的酒店时第一次使用了 “Boutique” 这个词。

“Steve 试着跟人说明我们要做的酒店有什么不同,”Schrager 在某次采访中说起,“他说,别的酒店都是百货公司,我们这个是精品店(Boutique),我们有自己的特色。”

从 1982 年创立第一家 Morgans Hotel 到 2005 年作为一个酒店集团出售,Schrager 一共在美国各地开设过10家酒店,除了第一家是与 Steve Rubell (1989年,Rubell 因艾滋病导致的并发症去世)合伙开的以外,剩下的都是他一个人主导的。每家都有着不同的名字,Schrager 从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他与如今早已跻身明星设计师、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 Philippe Starck 多次合作,开创了设计酒店的新思路。

Ian Schrager 让美国的酒店大堂又变得重要起来

从 Studio 54 开始,Schrager 和 Rubell 就形成了与有想法的设计师合作的习惯。Schrager 之所以会选中 Starck ,多半是因为看中了他设计的巴黎夜店 “Les Bains Douches”。Les Bains Douches 之于巴黎,相当于 Studio 54 之于纽约。前者成立于1978年,也是群星汇集,夜夜笙歌,常常有人身穿华服跳入那标志性的水池。

Schrager 与 Starck 的相识戏剧性十足,1984年的一天,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 Philippe Starck 接到了 Ian Schrager 从美国打来的电话。“你能来趟纽约吗?”Schrager问。“他随后寄了机票给我,因为我根本没钱,”Starck 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到。

两人见面后,Schrager 问 Starck ,你愿意帮我重新造一个宫殿吗?Starck 说,“也许可以吧,但是我得实话告诉你,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去过宫殿这种地方。”“那没关系,”Schrager 说,“我给你15天,你每天换两个酒店,之后你再告诉我你的想法。”Starck 就这么开始了自己的酒店之旅,旅行结束后,他被委任了 Schrager 继 Morgans 后的第二家酒店 Royalton Hotel 的设计,也是 Schrager 第一次独立完成的项目。他们花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在这个酒店上,Starck 说自己与 Schrager 完成了一次“小革命”:“第一次有酒店那么个性化、现代、有独创性,但同时又很经典不会过时。”

从第一家 Morgans Hotel 到 Royalton Hotel,再到后来的其他若干家酒店,都生意不错,获得了成功,但所谓的酒店业界似乎一直对 Schrager 这个“野路子”持怀疑态度。Schrager 曾半抱怨半自嘲的说:“直到W酒店出现,人们才开始承认精品酒店作为一个类型的存在,而到今天,没有一个酒店集团不想拥有一个精品酒店品牌。”W 酒店是喜达屋集团在1998年最早于纽约创立的精品酒店品牌,其风格正是受到了 Ian Schrager 的启发,在设计中融入了夜店风格。

在众多后来者当中,Schrager 唯有对 Ace Hotel 的创始人 Alexander Calderwood 青眼有加,他认为 Calderwood 是真正的创意者,“就像我们改变了酒店的夜晚,他改变了酒店的白天。他让白天在大堂喝咖啡和用电脑工作这件事变得很酷。”

与万豪集团的合作,来自 Schrager 事业和人生的第三阶段。2005年,也就是59岁那一年,他转让了 Morgans 酒店集团,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公司 Ian Schrager Company。Schrager 一边在纽约开发住宅房地产项目,一边开了一家跟之前风格有所不同的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这次,正是这家更成熟、舒适的酒店也引来了万豪集团的合作邀约。

与万豪的合作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2007年双方签订合作写以后,2008年金融危机就来了,原本的计划七零八落,最后开出来的两家也都相继关闭或转手了。2013年,Edition 品牌迎来了真正的转机,伦敦 Edition 酒店终于在开幕后大获成功,Jason Antheton 主理的餐厅 Berners Tavern 成为伦敦最热门的餐厅之一。

紧接着,迈阿密、纽约、土耳其、三亚、巴塞罗那……通过Edition,Ian Schrager 终于在花甲之年 “冲出美国,走向世界”了。

伦敦艾迪逊的餐厅 Berners Tavern 
迈阿密艾迪逊酒店

不仅如此,金融危机爆发后,Schrager 还又推出了经济实惠型的酒店品牌 Public Hotels,选址于芝加哥的第一家 Public 酒店最能体现出他的“平民奢华”理念,不提供不必要的服务,注重实用性和高性价比。他自认为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这个品牌是由创造的独特体验,而非商业分类或是价格来定义的。”

但到了 2016 年,芝加哥的 Public 酒店因经营不善,被卖给了香港私募基金 Gaw Capital Partners。不过,Ian Schrager 的 Public Hotels 品牌还在运营,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纽约下东区最新开业的 Public 酒店,即是他酝酿四年的新作,用醒目的设计、便利性、高效和活跃的公众社交空间定义新鲜的豪华酒店体验。这一次,他不再想着颠覆传统酒店业,而是把竞争的视角直接瞄准了 Airbnb。72 岁的 Ian Schrager,人生仍是进行式,还在不停地创业和开拓疆土。

Public Hotel New York,还是熟悉的“配方”
Public Hotel New York 

 

 i n t e r v i e w 

 

酷乐志  x  Ian Schrager

Q:法国香氛品牌 Le LABO 为 Edition 定制了洗浴套装,联合创始人 Fabrice Penot 在谈到这次合作时曾说:“在 Edition 酒店,所有事的背后都是 Ian Schrager. 为 Edition 创作,就等同于为 Ian 创作。”请问你是如何做到掌控一切事物的?

Schrager:你知道,我喜欢自己的工作,我把它当成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把酒店当成我个人喜好的投射。我在这一行真的很久了,我的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小宇宙”,而且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所以对我来说,参与到每个细节的决策中去并不困难。

Q:你所说的团队里有几个人?

Schrager:大概8个。我是指设计的层面。当然我们还有公关和万豪管理团队的支持。8个设计团队的人,他们都很乐于投身于这份工作,而且都很懂我,渴望创造出一些特别的产品。当他们意识到有些事情不对劲时,他们会提醒我去留意。你知道,上帝存乎于细节之中。把这些细节组合在一起再打乱,往往就是奇迹发生的时刻,细节融合在一起,起了化学反应,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但问题是没人知道为什么,最后是哪个细节起了作用,催化了反应。

所以,结论就是,每个细节都是生死攸关般的重要。我团队里的人也都明白这一点,他们像我一样享受这个过程。这简直是一种疾病,跟钱没关系,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出特别的东西来。

Q:Le LABO 的创始人还说,她无需说服你去做什么事情,关键在于“感觉”。这听上去很玄,你想要创造的是怎样的“感觉”,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Schrager:这是一种直觉。任何创意者、艺术家,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电影的人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做自己喜欢的衣服,都很个人化,然后你发现有人喜欢你做出的东西。我做的是我自己想要住的酒店,里面融入了我的眼光、经验和知识。如果我选定一款香氛,那就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气味,就这么简单。我很幸运,过去几十年来我的直觉一直都是对的,所以我不再害怕做选择。

Q:在着手上海 Edition 的项目之前,你是如何了解这个城市的?

 Ian Schrager:我的灵感来自街道上,来自这里的人。其实领略一个城市,不需要太长时间。散步或骑车兜一圈,就可以有所感悟。我昨天从机场开车来酒店这边,机场真是太让我印象深刻了,还有一路上人们的住宅,一切都高效有序,就连高架路的隔音带,都让我觉得做的很精致。我就是这么感受一个城市的。我觉得任何一个西方城市都做不到这一点。几年前,在开始筹备这个项目时,我来自上海亲眼看到这里的植被,感受这里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还雇了亚洲设计师,我知道这家酒店应该与众不同,我需要在展现真实的自己、做我们擅长做的事情的同时,把上海城市的 DNA 融入进去。用一种精妙的方式。你知道,不一定要有中国龙的出现。

就像两年前在三亚。我了解到中国的游客跟西方不一样,他们不是那么喜欢晒太阳,而且去三亚的游客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所以我们在那里做了很大的儿童游乐区,而且我明白,中国家长不会像美国家长那样把小孩送入日托,而是跟儿童一起玩,所以我们就要在儿童游乐区旁边再设计一些可以让家长休息的地方。饮食习惯也不同,中国人喜欢全家人一起吃大餐。

这就好比请外国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会端上他熟悉的食物和饮料,但你不会把家里重新装修一遍。这就是我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你不会在纽约 Edition 看到画着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的纪念品,也不会在伦敦 Edition 门口看到戴大帽子的门童。

Q:你生在纽约并一直居住在那里。在你看来,纽约与上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Ian Schrager:上海现在正在上升期。我曾在过去的纽约感受到相同的城市活力。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来到上海,就意味着许多可能性,你可以做任何事,成就任何事。纽约的现状是,一切都变得更复杂了,它不在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有机会的天地,当然纽约仍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跟上海不一样。上海的前景让人兴奋,上海还不是完成式,它还在上升的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它有这样的魅力

Q:你与各个领域的精英合作项目,上海 Edition 你邀请了Jason Atherton 再次出任主厨,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Schrager:首先,我只跟我喜欢的人一起工作。这很任性,但确实如此。酒店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具体到 Jason,除了我喜欢这个人以外,他也确实很有才华,我们在伦敦合作的餐厅非常成功,我认为,他是那种能够胜任多种菜系的主厨,这也是我所以需要的。我觉得跟曾经合作过的、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比较轻松,特别在这种很多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不仅是 Jason,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遇到喜欢的、信任的合作伙伴,就会一直合作下去。当然,凡是总有第一次,那我就给双方这个机会,如果成功了就继续合作,不行就出局。

Q:当下的环境里,你如何获取灵感?

Schrager:我从一切事物中获取灵感,街道、行人、书、杂志、电影……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至暗时刻》,是讲邱吉尔的,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人独自承担巨大的压力,赌上一切,并最终胜利了,这对我来说就很有启发。我有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这也许就是我的秘密武器,但这也是一种病。

Q:你和Steve Rubell一起创造的传奇夜店 Studio 54 已经满四十周年了。去年你出了一本书,今年刚刚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在见证了那么多传奇般的派对后,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夜生活?你觉得,派对和夜生活是否已经因为智能手机的存在而改变了?

Schrager:我觉得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状态,是不会改变的,但这问题仍值得人们去仔细思考。我知道在东柏林,仍有一些跟 Studio 54 风格很像的夜店,是不允许人们带手机入场的,因为他们认为手机会让人变得谨慎,放不开。社交媒体、约会APP等等的出现,都需要被纳入考量,我们作为酒店的设计者需要考虑这些东西的存在,但是这些东西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基本需求。我知道有人通过APP来寻找约会兑现,这很好,但是最终你还是要跟约会对象在现实中相见,你需要去一个酒吧或者餐厅,去与真人互动。我觉得,虽然新事物不断涌现,但很难有什么东西是能够真正撼动人类最基本的那些需求的。这不像一门生意,很容易被颠覆,烟消云散,人类已经在地球上五千年了,人类在进化,但不会一夜之间彻底改变那些基本需求,这包括社交需求、欲望等等……但这只是我的想法。

 

排版设计:mimimi_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官网,wikipedia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个发明了精品酒店的人说,好奇心是他的秘密武器

上海艾迪逊酒店在10月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开幕庆祝派对,在现场,我们与酒店品牌创始人、“精品酒店之父”Ian Schrager 聊了聊上海和纽约、精品酒店与夜店文化。

自7月末开业以来,上海南京东路上的艾迪逊酒店一直很热闹,大大小小的时尚活动派对接连不断,城中的时髦人士早轮番来此地“打卡”过了。

上海艾迪逊大堂

但可能没有哪个活动可以比得过10月11日晚上那场。这一天,酒店品牌的创始人、被称为“精品酒店之父”的 Ian Schrager 搭乘私人飞机从纽约飞到了上海,以东道主的身份,举办了酒店开业以来最大型的一场活动。在白天接受了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个中外媒体的采访后,Schrager 在上海南京东路的半空中大宴宾客,9个酒吧全部开放,来宾开怀畅饮,一场的派对狂欢,一直持续到清晨。

上海艾迪逊可以俯瞰外滩全景

从餐厅到酒吧、再到可以俯瞰外滩、浦江和陆家嘴的空中露台,处处站满了来自时尚、创意和演艺界的各路人士,关之琳、吕燕、中田英寿等中外名流也出现在受邀名单上。

Ian Schrager 是传奇夜店 Studio 54 的创始人,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派对场面对他来说显得稀松平常。其实,作为 1940 年代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代人,勤奋和努力才是他一生的基调。72岁的 Shrager 和他的团队为了这场派对做了许多准备,他们甚至还把 Studio 54 时代最耀眼的明星、滚石乐队的Mick Jagger 和 Keith Richards 的女儿们请来了现场,这几位“星二代”继承了上一辈的基因和社交圈,借着出身和不俗长相在时尚娱乐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中间可能也暗含了 Schrager 对上海 Edition 的定位和期许。

像过去四十年来他举办或参加过的任何一场派对一样,他没有待到最后,而是在派对开始后不久,跟客人们打过招呼举杯庆祝后,就悄悄离席了。

左起, Theodora Richards, Ella Richards, Ian Shcrager, Georgia May Jagger, Lizzie Jagger

Edition 酒店是由 Ian Schrager 和万豪集团合作创造的生活方式高端酒店品牌,上海 Edition 是该品牌旗下的第六家。这场震动全城的派对,仿佛蛋糕上的蜡烛,是酒店开业的点睛之笔。

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Ian Schrager 和他的团队都在为蜡烛之下的“蛋糕”而努力。整个酒店中的所有细节,从设计师的选择到最后配色、香氛和装饰品的摆放,背后都有 Schrager 的把控。

法国香氛品牌 Le LABO 为 Edition 定制了洗浴套装,联合创始人 Fabrice Penot 曾说:“在 Edition 酒店,所有事的背后都是 Ian Schrager。为 Edition 创作,就等同于为 Ian 创作。”

没错,在设计风格上,Ian Schrager 从不妥协,也不怕重复自己,他常常用时装设计师的例子,来说明有自己的标志性风格是多么重要。多年来,他坚持只用自己喜欢的那些元素——包括挑高的大堂空间、咖啡木色调、旋转楼梯、台球桌、大量的沙发、仿毛皮毯……特别是大堂的那面巨型酒柜强和吊灯,与伦敦和纽约 Edition 如出一辙。

Schrager 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他把设计酒店当成装修自己的家。这意味着一方面,他在设计风格上不愿听别人的,而是一切按照个人喜好来,但同时,作为一个尽职好客的主人,他很乐意在服务和功能上体现对到访客人的尊重。尤其当他离开了自己的主场——美国,来到中国时。与纽约和伦敦的 Edition 酒店只有一家餐厅的情况不同,在上海,他请对上海很熟悉的伦敦名厨 Jason Atherton 一口气开出了三家餐厅,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更丰富的餐饮诉求。又好比两年前开幕的三亚 Edition,他为孩子们设计了游乐场,为年轻父母们设置了休息区,还为不喜欢晒太阳的中国客人安排了足够多的遮阳椅。

今年 72 岁的 Ian Schrager,说话声音有点像《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音量很轻、有点气喘,但语速快得多,语调也欢快得多。如果你对美式英语很熟悉,你甚至可以听出他浓厚的布鲁克林口音,那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对于人们的仰视和尊重,他习以为常,作为自己领域里“教父”式的人物,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Ian Schrager” 这个名字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媒体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编辑和记者们听到他的名字就蜂拥而上,Schrager 也总是能给予对方足够吸睛的对话和“金句”。媒体也给了他回报——《纽约时报》说他是“酒店业的乔布斯”,《Wallpaper》则评价说“Ian Schrager 在过去 30 年,重新塑造了酒店业”。

Ian Schrager 的声名始于 Studio 54。

1946 年, Ian Schrager 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中产家庭。他毕业于法律系,但因为不喜欢律师的工作,他与同样来自布鲁克林的大学校友 Steve Rubell 一拍即合成了伙伴。他们先是在波士顿开牛排馆,后来又去皇后区开了一家面向大学生的俱乐部。

1977年,他与是生意伙伴也是挚友的 Rubell 一起,创立了 Studio 54。尽管 Schrager 和 Rubell 的 Studio 54 只存在了33个月,但却留下了无数故事、照片和传说,成为美国俱乐部文化、夜生活文化、Disco文化、明星文化乃至整个1970年代的标志,成为有史以来最声色犬马、浪荡不羁的纽约夜店“NO.1”。

Studio 54 的传奇地位,可能怎么说也不为过。那里汇集了1970年代所有你能想得到的明星名流。维基百科上列出了 Studio 的明星常客名单,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维基词条,从Calvin Klein 到 MIck Jagger 夫妇,再到Woody Allen,Andy Walhol,Michael Jackson……

Studio 54 门口的排队盛况

“Dictatorship at the Door, Democracy on the Floor(门口独裁,舞池民主)”,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这样评价Studio 54。当时 Rubell 铁面无私的守在门口,只让名流和打扮好看的人进入。一时间,人人以可以进入Studio 54 为荣,那根拦住人群的红丝绒围栏都跟着出了名。Studio 54 的成功当然与这种严格的准入机制等“炒作”手段有关,但同时,它本身也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时代的产物。跟底特律一样,当时的纽约也正面临经济破产,人们急需精神上的宣泄;同时,60年代兴起的性解放运动仍在持续,人们还不知道艾滋病为何物。

但这段传奇经历也让 Schrager 跌得最惨。仅仅两年多之后的1979年,两人就因为税务问题被捕入狱,Studio 54 也被转售给他人抵账。

在2017年以前,Schrager 一直很少对 Studio 54 那段历史做出正面回应。尽管 Ian Schrager 坐牢时间不长,仅一年多就出狱了,但这件不但让他赔光了所有的现金,还在事业和心灵上,年复一年地折磨着他。因为重罪案底,他拿不到卖酒的执照,只能把俱乐部卖掉。“进行任何融资,都要填写是否有犯罪记录的那种表格,我感到无法面对自己的儿子”,Ian 在近年来的采访中说到。

2010年以后,他连续几年聘请律师申请总统赦免,终于在2017年如愿,他的赦免令成了奥巴马任期最后的几项行政事务之一。终于,在 Studio 54 成立四十周年之时,Schrager 甩开了自己身上的负担,开始发生去讲这段故事,先后出版了一本纪念画册,2018年,一部由Schrager 主导的纪录片 《Studio 54》也上映了,尽管之前市面上已经有过不少相关的书籍和影片,但又有谁比 Schrager 更有资格去讲这段故事呢?

纪录片《Studio 54》的海报

1980年代,两人开始进入酒店业,Morgans Hotel 应运而生,我们今天常说的“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这个词,就是在那时被他们“发明”出来的。确切的说,是 Steve Rubell 在向别人解释自己的酒店时第一次使用了 “Boutique” 这个词。

“Steve 试着跟人说明我们要做的酒店有什么不同,”Schrager 在某次采访中说起,“他说,别的酒店都是百货公司,我们这个是精品店(Boutique),我们有自己的特色。”

从 1982 年创立第一家 Morgans Hotel 到 2005 年作为一个酒店集团出售,Schrager 一共在美国各地开设过10家酒店,除了第一家是与 Steve Rubell (1989年,Rubell 因艾滋病导致的并发症去世)合伙开的以外,剩下的都是他一个人主导的。每家都有着不同的名字,Schrager 从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他与如今早已跻身明星设计师、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 Philippe Starck 多次合作,开创了设计酒店的新思路。

Ian Schrager 让美国的酒店大堂又变得重要起来

从 Studio 54 开始,Schrager 和 Rubell 就形成了与有想法的设计师合作的习惯。Schrager 之所以会选中 Starck ,多半是因为看中了他设计的巴黎夜店 “Les Bains Douches”。Les Bains Douches 之于巴黎,相当于 Studio 54 之于纽约。前者成立于1978年,也是群星汇集,夜夜笙歌,常常有人身穿华服跳入那标志性的水池。

Schrager 与 Starck 的相识戏剧性十足,1984年的一天,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 Philippe Starck 接到了 Ian Schrager 从美国打来的电话。“你能来趟纽约吗?”Schrager问。“他随后寄了机票给我,因为我根本没钱,”Starck 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到。

两人见面后,Schrager 问 Starck ,你愿意帮我重新造一个宫殿吗?Starck 说,“也许可以吧,但是我得实话告诉你,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去过宫殿这种地方。”“那没关系,”Schrager 说,“我给你15天,你每天换两个酒店,之后你再告诉我你的想法。”Starck 就这么开始了自己的酒店之旅,旅行结束后,他被委任了 Schrager 继 Morgans 后的第二家酒店 Royalton Hotel 的设计,也是 Schrager 第一次独立完成的项目。他们花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在这个酒店上,Starck 说自己与 Schrager 完成了一次“小革命”:“第一次有酒店那么个性化、现代、有独创性,但同时又很经典不会过时。”

从第一家 Morgans Hotel 到 Royalton Hotel,再到后来的其他若干家酒店,都生意不错,获得了成功,但所谓的酒店业界似乎一直对 Schrager 这个“野路子”持怀疑态度。Schrager 曾半抱怨半自嘲的说:“直到W酒店出现,人们才开始承认精品酒店作为一个类型的存在,而到今天,没有一个酒店集团不想拥有一个精品酒店品牌。”W 酒店是喜达屋集团在1998年最早于纽约创立的精品酒店品牌,其风格正是受到了 Ian Schrager 的启发,在设计中融入了夜店风格。

在众多后来者当中,Schrager 唯有对 Ace Hotel 的创始人 Alexander Calderwood 青眼有加,他认为 Calderwood 是真正的创意者,“就像我们改变了酒店的夜晚,他改变了酒店的白天。他让白天在大堂喝咖啡和用电脑工作这件事变得很酷。”

与万豪集团的合作,来自 Schrager 事业和人生的第三阶段。2005年,也就是59岁那一年,他转让了 Morgans 酒店集团,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公司 Ian Schrager Company。Schrager 一边在纽约开发住宅房地产项目,一边开了一家跟之前风格有所不同的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这次,正是这家更成熟、舒适的酒店也引来了万豪集团的合作邀约。

与万豪的合作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2007年双方签订合作写以后,2008年金融危机就来了,原本的计划七零八落,最后开出来的两家也都相继关闭或转手了。2013年,Edition 品牌迎来了真正的转机,伦敦 Edition 酒店终于在开幕后大获成功,Jason Antheton 主理的餐厅 Berners Tavern 成为伦敦最热门的餐厅之一。

紧接着,迈阿密、纽约、土耳其、三亚、巴塞罗那……通过Edition,Ian Schrager 终于在花甲之年 “冲出美国,走向世界”了。

伦敦艾迪逊的餐厅 Berners Tavern 
迈阿密艾迪逊酒店

不仅如此,金融危机爆发后,Schrager 还又推出了经济实惠型的酒店品牌 Public Hotels,选址于芝加哥的第一家 Public 酒店最能体现出他的“平民奢华”理念,不提供不必要的服务,注重实用性和高性价比。他自认为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这个品牌是由创造的独特体验,而非商业分类或是价格来定义的。”

但到了 2016 年,芝加哥的 Public 酒店因经营不善,被卖给了香港私募基金 Gaw Capital Partners。不过,Ian Schrager 的 Public Hotels 品牌还在运营,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纽约下东区最新开业的 Public 酒店,即是他酝酿四年的新作,用醒目的设计、便利性、高效和活跃的公众社交空间定义新鲜的豪华酒店体验。这一次,他不再想着颠覆传统酒店业,而是把竞争的视角直接瞄准了 Airbnb。72 岁的 Ian Schrager,人生仍是进行式,还在不停地创业和开拓疆土。

Public Hotel New York,还是熟悉的“配方”
Public Hotel New York 

 

 i n t e r v i e w 

 

酷乐志  x  Ian Schrager

Q:法国香氛品牌 Le LABO 为 Edition 定制了洗浴套装,联合创始人 Fabrice Penot 在谈到这次合作时曾说:“在 Edition 酒店,所有事的背后都是 Ian Schrager. 为 Edition 创作,就等同于为 Ian 创作。”请问你是如何做到掌控一切事物的?

Schrager:你知道,我喜欢自己的工作,我把它当成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把酒店当成我个人喜好的投射。我在这一行真的很久了,我的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小宇宙”,而且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所以对我来说,参与到每个细节的决策中去并不困难。

Q:你所说的团队里有几个人?

Schrager:大概8个。我是指设计的层面。当然我们还有公关和万豪管理团队的支持。8个设计团队的人,他们都很乐于投身于这份工作,而且都很懂我,渴望创造出一些特别的产品。当他们意识到有些事情不对劲时,他们会提醒我去留意。你知道,上帝存乎于细节之中。把这些细节组合在一起再打乱,往往就是奇迹发生的时刻,细节融合在一起,起了化学反应,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但问题是没人知道为什么,最后是哪个细节起了作用,催化了反应。

所以,结论就是,每个细节都是生死攸关般的重要。我团队里的人也都明白这一点,他们像我一样享受这个过程。这简直是一种疾病,跟钱没关系,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出特别的东西来。

Q:Le LABO 的创始人还说,她无需说服你去做什么事情,关键在于“感觉”。这听上去很玄,你想要创造的是怎样的“感觉”,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Schrager:这是一种直觉。任何创意者、艺术家,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电影的人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做自己喜欢的衣服,都很个人化,然后你发现有人喜欢你做出的东西。我做的是我自己想要住的酒店,里面融入了我的眼光、经验和知识。如果我选定一款香氛,那就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气味,就这么简单。我很幸运,过去几十年来我的直觉一直都是对的,所以我不再害怕做选择。

Q:在着手上海 Edition 的项目之前,你是如何了解这个城市的?

 Ian Schrager:我的灵感来自街道上,来自这里的人。其实领略一个城市,不需要太长时间。散步或骑车兜一圈,就可以有所感悟。我昨天从机场开车来酒店这边,机场真是太让我印象深刻了,还有一路上人们的住宅,一切都高效有序,就连高架路的隔音带,都让我觉得做的很精致。我就是这么感受一个城市的。我觉得任何一个西方城市都做不到这一点。几年前,在开始筹备这个项目时,我来自上海亲眼看到这里的植被,感受这里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还雇了亚洲设计师,我知道这家酒店应该与众不同,我需要在展现真实的自己、做我们擅长做的事情的同时,把上海城市的 DNA 融入进去。用一种精妙的方式。你知道,不一定要有中国龙的出现。

就像两年前在三亚。我了解到中国的游客跟西方不一样,他们不是那么喜欢晒太阳,而且去三亚的游客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所以我们在那里做了很大的儿童游乐区,而且我明白,中国家长不会像美国家长那样把小孩送入日托,而是跟儿童一起玩,所以我们就要在儿童游乐区旁边再设计一些可以让家长休息的地方。饮食习惯也不同,中国人喜欢全家人一起吃大餐。

这就好比请外国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会端上他熟悉的食物和饮料,但你不会把家里重新装修一遍。这就是我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你不会在纽约 Edition 看到画着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的纪念品,也不会在伦敦 Edition 门口看到戴大帽子的门童。

Q:你生在纽约并一直居住在那里。在你看来,纽约与上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Ian Schrager:上海现在正在上升期。我曾在过去的纽约感受到相同的城市活力。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来到上海,就意味着许多可能性,你可以做任何事,成就任何事。纽约的现状是,一切都变得更复杂了,它不在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有机会的天地,当然纽约仍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跟上海不一样。上海的前景让人兴奋,上海还不是完成式,它还在上升的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它有这样的魅力

Q:你与各个领域的精英合作项目,上海 Edition 你邀请了Jason Atherton 再次出任主厨,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Schrager:首先,我只跟我喜欢的人一起工作。这很任性,但确实如此。酒店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具体到 Jason,除了我喜欢这个人以外,他也确实很有才华,我们在伦敦合作的餐厅非常成功,我认为,他是那种能够胜任多种菜系的主厨,这也是我所以需要的。我觉得跟曾经合作过的、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比较轻松,特别在这种很多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不仅是 Jason,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遇到喜欢的、信任的合作伙伴,就会一直合作下去。当然,凡是总有第一次,那我就给双方这个机会,如果成功了就继续合作,不行就出局。

Q:当下的环境里,你如何获取灵感?

Schrager:我从一切事物中获取灵感,街道、行人、书、杂志、电影……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至暗时刻》,是讲邱吉尔的,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人独自承担巨大的压力,赌上一切,并最终胜利了,这对我来说就很有启发。我有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这也许就是我的秘密武器,但这也是一种病。

Q:你和Steve Rubell一起创造的传奇夜店 Studio 54 已经满四十周年了。去年你出了一本书,今年刚刚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在见证了那么多传奇般的派对后,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夜生活?你觉得,派对和夜生活是否已经因为智能手机的存在而改变了?

Schrager:我觉得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状态,是不会改变的,但这问题仍值得人们去仔细思考。我知道在东柏林,仍有一些跟 Studio 54 风格很像的夜店,是不允许人们带手机入场的,因为他们认为手机会让人变得谨慎,放不开。社交媒体、约会APP等等的出现,都需要被纳入考量,我们作为酒店的设计者需要考虑这些东西的存在,但是这些东西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基本需求。我知道有人通过APP来寻找约会兑现,这很好,但是最终你还是要跟约会对象在现实中相见,你需要去一个酒吧或者餐厅,去与真人互动。我觉得,虽然新事物不断涌现,但很难有什么东西是能够真正撼动人类最基本的那些需求的。这不像一门生意,很容易被颠覆,烟消云散,人类已经在地球上五千年了,人类在进化,但不会一夜之间彻底改变那些基本需求,这包括社交需求、欲望等等……但这只是我的想法。

 

排版设计:mimimi_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官网,wikipedia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