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星河CEO阎镜予: 商业航天赛道广阔 将成湾区投资新风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星河CEO阎镜予: 商业航天赛道广阔 将成湾区投资新风口

在专访中阎镜予表示,目前商业航天赛道广阔,是大湾区内很多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我国军民融合的整体趋势为民营航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商业航天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文/陈若萌 李振

随着鼓励政策的出台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总体看商业航天发展势头正猛,并引起一些投资企业的持续关注。

近日,在第四届深圳国际创客周龙岗分会场暨“中国首次全流程民营商业航空工程背后的故事”论坛举行间隙,星河控股集团副总裁、星河创投CEO阎镜予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星河对民营航天企业的投资逻辑。

星河创投是深圳星河控股集团旗下的基金公司,主要投资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领域,目前联手电子科技大学,已投资国星宇航、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三家民营航天公司。此前,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园区大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度粤港澳产业园区大会”上,星河创投旗下的产业园区星河World(深圳)荣获“2018年度粤港澳产业园区金项目TOP10”大奖。

10月29日,由星河所投企业国星宇航设计研制的“星河号”卫星搭载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并实现星箭分离,随后成功入轨。“星河号”是全球首个商业AI星座”星时代”首星,将与“星时代”其他卫星协同工作,提供多种应用服务。

在专访中阎镜予表示,目前商业航天赛道广阔,是大湾区内很多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我国军民融合的整体趋势为民营航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商业航天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军民融合为商业发展铺路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军民融合的趋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

阎镜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高水平航天科技人才的聚集,未来一定会成为创新人才高地。从科技创新、创新的转化、产品生产制造,一直到终端消费,大湾区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我也非常看好这里,它将成为民营航天商业模式构建的领先区域。

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航天企业,经过2016-2017年的不断试错探索,2018年迎来落地发展最稳健的一年。目前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很广阔,有很多潜力尚待挖掘,军民融合的大趋势又为商业航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一个很适合铺设赛道的行业方向,未来无疑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具体来说,第一方面,军用转民用,需要提升国防前期投入在民生方面的外溢价值,让投入产出价值最大化。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家已在军队体系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技术,但军用技术如何反哺到民用,这条路并没完全打通。军用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将是国家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从国家军力发展讲,过去几乎都由国家主导,民参军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在军事化应用上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现在看来,全部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的军力发展模式,可能并不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民营国防力量将成为国家力量的有效补充。

第三,以美国为代表的优势强国已经率先走出了军民融合的步伐,倒逼我国的机制改革。

《21世纪》:那么在商业航天领域该如何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如何看待商业航天民营队与国家队的关系?

阎镜予:第一,构建民用化场景,也就是打造商业航天的爆款产品。国家可能会研发某些含金量高的技术,来解决某一重点军用问题,但这类技术的民用市场容量很小。若想将此类技术转移到民用化场景,就要挖掘引爆点。就像电被发现后,必须有电灯这个爆款产品,来推动整个电力革命。

第二,构建军转民的商业模式。在军用系统,客户是军方和政府。因为承担国家任务,产品开发往往不计成本,一事一议的定制化采购也拥有极强的定价权。转入市场后,客户、成本、价格三要素全部变成市场化竞争,必须做好客户的细分市场划分、以适用为目标的成本控制,以及营销渠道和定价机制策略,而这些往往是原体制内创业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三,与国有体系有效结合,实现军民共赢,也就是处理好商业航天民营队与国家队的关系。现在军民融合还处于发展初期,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万一有一天市场又收归国有怎么办?政策限制了怎么办?触碰到红线怎么办?“国家队”直接市场化了怎么办?因此,军民融合在机制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有句老话没错,“有作为,才有地位”。民营体系和国有体系间的竞合将长期存在,目前双方的合作无疑大于竞争。

硬科技+互联网思维很重要

《21世纪》:星河对民营商业航天的投资有何逻辑?在投资过程中应如何防范可能的风险?

阎镜予:星河看准了军民融合的方向,并选择以商业航天领域作为投资军民融合的切入点。

当前,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从民用角度看,国家的航天科技已达到可支撑民用化的水平。此外,商业航天领域赛道属于典型的长尾赛道,抓住卫星应用与卫星这一龙头,便可带动一整条产业链。例如卫星应用方面,需求在最里面,而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测控、卫星数传等会进而形成产业链闭环。

卫星数据具有较强政治内涵,很难形成全球化独占资源,每个优势强国或联盟都会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因此在美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很难垄断全球市场,但很大程度上,其发展路径中国企业会重走一遍。

此外,投资逻辑上讲,商业航天开启了人类对新空间的利用,影响非常深远,赛道非常广阔。但航天门槛很高,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有系统工程门槛,赛道上跑的马非常有限,因此适合布局。

当然,商业航天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尤其火箭端是门槛非常高、非常重资产的行业,是一个天然的规模化垄断市场,最后民营火箭可能只剩下几个大玩家。因此我们投资前也会对要投的企业、团队进行系统考量,是否掌握真正的“硬科技”更是考量关键。

《21世纪》:目前星河创投的重点投资方向在商业航天整体产业链中的哪一环?为什么?

阎镜予:现阶段遥感卫星及其产业上游是星河创投重点投资方向。航天包括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发射(火箭)、卫星测控、卫星数传、卫星应用等多个环节,就像一条九节鞭。但九节鞭首先要由握在用户手中的一节带动,才可能全链条翩翩起舞。可以说,后面几节都是被动的。谁是这握在用户手中的一节?谁能真正接触到终端用户?谁能真正让终端用户付费?毫无疑问是卫星应用。因此,整个市场必须重视需求端的投入和发展。同时我们认为只要市场起来,卖工具的一定能赚钱,这就是为什么星河创投还积极投资了上游的火箭公司和卫星制造公司。

《21世纪》:星河创投对所投资的民营航天企业/团队有哪些考量?

阎镜予: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团队背景。人员结构上,公司更倾向于投技术出身并在航天领域拥有靠前行业地位的团队;同时还看重团队的凝聚力,该领域的创业人员几乎都是原体制内的优秀专家学者,但市场化后能不能适应是很大问题。

其次,我们关注创业公司的细分市场精准度。公司自我定位很重要,服务对象与竞争对象要明确。例如火箭行业是定位服务商业微纳卫星的小型运载火箭,还是与国家运力竞争的中型火箭,甚至是超过SpaceX的大型火箭,可能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

第三,我们关注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航天公司会有惯性的技术竞争冲动,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稳定、低成本地提供实用的服务才是目的。民营航天短期内无法谈技术优势,与国家队还差很远,但主要竞争力就在于降低成本。其中两点值得考虑:以工业化产品替代军工化产品,标准化产品替代定制化产品。同时切勿不计成本地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在国家体系内,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国家荣耀,但商业市场内应当综合考虑良品率和成本控制,取最优的经济价值。

第四,我们关注企业运作的思维方式,要有互联网思维模式。比如商业遥感公司本质就是影像大数据公司,所有适用于大数据的行业法则和发展模式都可以运用到商业遥感上,比如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加快数据积累,加强数据共享等。

最后,我们关注他们拥有的市场渠道。除国内市场外,国际化市场也是重点。国际上拥有航天服务能力的国家并不多,它们在商业航天技术方面发展缓慢,不具备自建星座的能力。“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连接一起,可以对外输出服务能力,向其他国家提供从0到1的数据服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星河控股集团副总裁、星河创投CEO阎镜予: 商业航天赛道广阔 将成湾区投资新风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星河CEO阎镜予: 商业航天赛道广阔 将成湾区投资新风口

在专访中阎镜予表示,目前商业航天赛道广阔,是大湾区内很多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我国军民融合的整体趋势为民营航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商业航天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文/陈若萌 李振

随着鼓励政策的出台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总体看商业航天发展势头正猛,并引起一些投资企业的持续关注。

近日,在第四届深圳国际创客周龙岗分会场暨“中国首次全流程民营商业航空工程背后的故事”论坛举行间隙,星河控股集团副总裁、星河创投CEO阎镜予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星河对民营航天企业的投资逻辑。

星河创投是深圳星河控股集团旗下的基金公司,主要投资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领域,目前联手电子科技大学,已投资国星宇航、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三家民营航天公司。此前,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园区大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度粤港澳产业园区大会”上,星河创投旗下的产业园区星河World(深圳)荣获“2018年度粤港澳产业园区金项目TOP10”大奖。

10月29日,由星河所投企业国星宇航设计研制的“星河号”卫星搭载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并实现星箭分离,随后成功入轨。“星河号”是全球首个商业AI星座”星时代”首星,将与“星时代”其他卫星协同工作,提供多种应用服务。

在专访中阎镜予表示,目前商业航天赛道广阔,是大湾区内很多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我国军民融合的整体趋势为民营航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商业航天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军民融合为商业发展铺路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军民融合的趋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

阎镜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高水平航天科技人才的聚集,未来一定会成为创新人才高地。从科技创新、创新的转化、产品生产制造,一直到终端消费,大湾区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我也非常看好这里,它将成为民营航天商业模式构建的领先区域。

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航天企业,经过2016-2017年的不断试错探索,2018年迎来落地发展最稳健的一年。目前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很广阔,有很多潜力尚待挖掘,军民融合的大趋势又为商业航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一个很适合铺设赛道的行业方向,未来无疑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具体来说,第一方面,军用转民用,需要提升国防前期投入在民生方面的外溢价值,让投入产出价值最大化。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家已在军队体系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技术,但军用技术如何反哺到民用,这条路并没完全打通。军用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将是国家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从国家军力发展讲,过去几乎都由国家主导,民参军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在军事化应用上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现在看来,全部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的军力发展模式,可能并不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民营国防力量将成为国家力量的有效补充。

第三,以美国为代表的优势强国已经率先走出了军民融合的步伐,倒逼我国的机制改革。

《21世纪》:那么在商业航天领域该如何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如何看待商业航天民营队与国家队的关系?

阎镜予:第一,构建民用化场景,也就是打造商业航天的爆款产品。国家可能会研发某些含金量高的技术,来解决某一重点军用问题,但这类技术的民用市场容量很小。若想将此类技术转移到民用化场景,就要挖掘引爆点。就像电被发现后,必须有电灯这个爆款产品,来推动整个电力革命。

第二,构建军转民的商业模式。在军用系统,客户是军方和政府。因为承担国家任务,产品开发往往不计成本,一事一议的定制化采购也拥有极强的定价权。转入市场后,客户、成本、价格三要素全部变成市场化竞争,必须做好客户的细分市场划分、以适用为目标的成本控制,以及营销渠道和定价机制策略,而这些往往是原体制内创业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三,与国有体系有效结合,实现军民共赢,也就是处理好商业航天民营队与国家队的关系。现在军民融合还处于发展初期,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万一有一天市场又收归国有怎么办?政策限制了怎么办?触碰到红线怎么办?“国家队”直接市场化了怎么办?因此,军民融合在机制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有句老话没错,“有作为,才有地位”。民营体系和国有体系间的竞合将长期存在,目前双方的合作无疑大于竞争。

硬科技+互联网思维很重要

《21世纪》:星河对民营商业航天的投资有何逻辑?在投资过程中应如何防范可能的风险?

阎镜予:星河看准了军民融合的方向,并选择以商业航天领域作为投资军民融合的切入点。

当前,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从民用角度看,国家的航天科技已达到可支撑民用化的水平。此外,商业航天领域赛道属于典型的长尾赛道,抓住卫星应用与卫星这一龙头,便可带动一整条产业链。例如卫星应用方面,需求在最里面,而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测控、卫星数传等会进而形成产业链闭环。

卫星数据具有较强政治内涵,很难形成全球化独占资源,每个优势强国或联盟都会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因此在美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很难垄断全球市场,但很大程度上,其发展路径中国企业会重走一遍。

此外,投资逻辑上讲,商业航天开启了人类对新空间的利用,影响非常深远,赛道非常广阔。但航天门槛很高,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有系统工程门槛,赛道上跑的马非常有限,因此适合布局。

当然,商业航天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尤其火箭端是门槛非常高、非常重资产的行业,是一个天然的规模化垄断市场,最后民营火箭可能只剩下几个大玩家。因此我们投资前也会对要投的企业、团队进行系统考量,是否掌握真正的“硬科技”更是考量关键。

《21世纪》:目前星河创投的重点投资方向在商业航天整体产业链中的哪一环?为什么?

阎镜予:现阶段遥感卫星及其产业上游是星河创投重点投资方向。航天包括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发射(火箭)、卫星测控、卫星数传、卫星应用等多个环节,就像一条九节鞭。但九节鞭首先要由握在用户手中的一节带动,才可能全链条翩翩起舞。可以说,后面几节都是被动的。谁是这握在用户手中的一节?谁能真正接触到终端用户?谁能真正让终端用户付费?毫无疑问是卫星应用。因此,整个市场必须重视需求端的投入和发展。同时我们认为只要市场起来,卖工具的一定能赚钱,这就是为什么星河创投还积极投资了上游的火箭公司和卫星制造公司。

《21世纪》:星河创投对所投资的民营航天企业/团队有哪些考量?

阎镜予: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团队背景。人员结构上,公司更倾向于投技术出身并在航天领域拥有靠前行业地位的团队;同时还看重团队的凝聚力,该领域的创业人员几乎都是原体制内的优秀专家学者,但市场化后能不能适应是很大问题。

其次,我们关注创业公司的细分市场精准度。公司自我定位很重要,服务对象与竞争对象要明确。例如火箭行业是定位服务商业微纳卫星的小型运载火箭,还是与国家运力竞争的中型火箭,甚至是超过SpaceX的大型火箭,可能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

第三,我们关注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航天公司会有惯性的技术竞争冲动,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稳定、低成本地提供实用的服务才是目的。民营航天短期内无法谈技术优势,与国家队还差很远,但主要竞争力就在于降低成本。其中两点值得考虑:以工业化产品替代军工化产品,标准化产品替代定制化产品。同时切勿不计成本地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在国家体系内,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国家荣耀,但商业市场内应当综合考虑良品率和成本控制,取最优的经济价值。

第四,我们关注企业运作的思维方式,要有互联网思维模式。比如商业遥感公司本质就是影像大数据公司,所有适用于大数据的行业法则和发展模式都可以运用到商业遥感上,比如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加快数据积累,加强数据共享等。

最后,我们关注他们拥有的市场渠道。除国内市场外,国际化市场也是重点。国际上拥有航天服务能力的国家并不多,它们在商业航天技术方面发展缓慢,不具备自建星座的能力。“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连接一起,可以对外输出服务能力,向其他国家提供从0到1的数据服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星河控股集团副总裁、星河创投CEO阎镜予: 商业航天赛道广阔 将成湾区投资新风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