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晓玲、王俊伟
摘要: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代表性传承人,邓锦华欲把太极拳文化传承下去。

10月19日晚,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内,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代表性传承人邓锦华师傅身着唐装,在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第十四代传人(邓锦华之入室弟子)丁氏、郝氏、区氏、肖氏、谭氏等8位代表的陪伴下郑重地依照传统古礼进行收徒,来自东莞各镇(街)的24位中青年人现场拜师,成为邓锦华的记名弟子。
陈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明末的拳术,邓锦华师承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孙长海(张志俊嫡传弟子),传授陈氏家传新架、功夫架太极拳。经过从河南到东莞邓锦华邓氏家族为代表的十三代传承,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于2016年12月入选东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的传承也成为邓锦华的心愿与责任。
因《少林寺》爱上武术习武已30余年
今年54岁的邓锦华是东莞横沥人,学习武术已经有3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邓锦华看了电影《少林寺》,坚定了学习武术的决心。为了学习武术,邓锦华总是偷偷骑着家中的自行车骑过颠簸的山路,到常平的表哥家。那个时候,每天天还没亮,邓锦华就摸黑跑到不远处的竹林里研究摸索。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邓锦华认识了后来的同门师兄张玉辉,并被引荐给他的师傅孙长海。
孙长海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也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在武术界颇有影响力。邓锦华的人品得到孙长海师傅的认可和肯定,邓锦华也十分崇敬师傅为人处世的态度,于是他拜入孙长海门下,成为孙长海师傅的入室弟子。
“学生跟入室弟子是有区别的。师傅会从学生中挑选出他认为武术功底和人格品德比较优秀的人进行考察,人格品德是很重要的方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成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就有责任像他的孩子一样尽孝,因为他传授给你的,不仅仅是一门毕生技艺,还有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邓锦华说。

依照传统古礼进行收徒仪式
“尊敬的邓锦华师傅:弟子久慕师傅才艺,处事为人,可为天下楷模,学生为之骄傲,并愿效之,拜师傅门下为准徒,承蒙师傅允纳门下,愿执子之礼,谨遵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太极精髓,弘扬中华文化,诚具名帖,躬行拜师大礼。”
当日晚的收徒仪式上,24位中青年人宣读拜师帖、行拜师礼……
成为邓锦华的记名弟子。邓锦华则向每位徒弟赠送了入门八字赠言:“认真、刻苦、用心、坚持”。邓锦华表示,将不遗余力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全情授艺,不断发展壮大非遗保护传承队伍。
东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口授心传,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是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有效方式,举办收徒拜师仪式,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邓锦华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入室弟子有12人,记名弟子有38人,“有教无类,谁都可以学习太极拳。但招收弟子我会进行考核,对他们亦有严格的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无礼无德者不教,不敬畏传统文化的不教,不尊师重教的也不教。”邓锦华还要求弟子们遵守“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的武训,“即使习得一身威力巨大的武艺,也要克制自己以礼待人。”
坚持公益教学传播太极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注重吐纳导引、内外兼修,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健身养生智慧。邓锦华秉承“教学相长”的师训,致力传播太极拳文化。
2010年,他就开始在横沥设点义务教授太极拳,2015年9月邓锦华与爱徒区慧自发组织成立了横沥首支以“女子”为主的太极拳队,命名为“横沥缘圆太极功夫队”,从而加大了太极文化的传播力度。现在,邓锦华和爱徒区慧每天都会在横沥和东莞市区,进行公益授课。
“现在我们一个星期要在横沥和东莞市区(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工人文化宫)上九节课,其中有两个晚上要两节课连着上,风雨无阻。因为我们的工作在横沥,下班后从横沥赶到市区上课时间很赶,很多时候都是提着外卖往教学点赶。”
邓锦华告诉记者,除了面对面授课,他还在网上为一些学员进行视频教学,“有的学生连面都没有见过,他找到我想要学习太极拳,说明他想学,那我就会教他。他上传的学习视频我也会进行点评。”
邓锦华表示,作为东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代表性传承人,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的传承是自己的心愿与责任,“太极拳在路上永不止步,我希望能将一个人的太极演变为全社会的太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来源:金羊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