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说什么撬棺拎颅骨,写不好稿就卖红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说什么撬棺拎颅骨,写不好稿就卖红薯

其实说到底就没有所谓平媒、网媒、自媒体、新媒体的分野,互联网只是把之前那些其实谁都能写的稿子,变得没有市场了,而要做一个“文艺复兴”的记者,咱都得写得更好。

清明那夜,在老家刷朋友圈,就刷到篇惊得一手好悚的文章,曰“撬开记者的棺木,拎出他们的颅骨”,且配以形态各异的各种骸骨——内什么,虽说是过节,要不要这么应景啊……

文章赢得一众人士迭声叫好,以至于我几乎是带着些许激动和崇敬猛戳打开的,以为会看到篇好比当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样的雄文,至少也是篇知耻而后勇的战斗檄文。结果,唉。

坦白说,可能是我理解力欠佳的问题,甚至都没太闹明白这篇大作究竟是想表达些什么,貌似说了三个意思:

其一曰,媒体苦。常年奔波,积劳成疾,写稿前身体都会有异常反应。轻者头痛、腹泻,重者严重失眠、呕吐,甚至伴有心理恐惧。外界应该致敬并且呵护一个优秀,往往同时也心理疾病缠身的记者。

其二曰,媒体穷。付出和得到严重不成正比,欧美国家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最受人尊敬,威望伴随着年龄增长。中国记者吃青春饭,一般有机会转行都会转。

其三曰,媒体式微。抱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你花一个月时间采访,手记10万字素材,写出一万字的深度报道,人们阅读只看三五分钟,而且常常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直接奔评论区跟人唇枪舌战。总而言之,按照传统优秀记者的思路来做,干了也白干。

如此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式的抱怨文,文末却一个神转折就得出了相信“文艺复兴”时代即将来临的结论:那些打着新媒体旗号来制造“歌舞升平”假象,用投机手段和商业泡沫来扼杀新闻的商人们,最终会在跑路的时候踉跄扑地,而那些没有抛弃理性的人们所坚守的那份厚重,依然会是最宝贵的财富……云云。

坦白讲,哥是多想支持你最后这结论啊,哪怕你回头把哥的棺木打开了挫骨扬灰。可是自有新闻媒体以来,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你倒是见过几个在新闻行业“用投机手段和商业泡沫来扼杀新闻的商人们”最终会跑路的,更别说是踉跄扑地了——这事儿在中国的发生比例算是最高,还多半是因为经济出问题了。

事实上,咱这文章的论据本身看上去也实在很可疑,说媒体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来报道的一些新闻,没有被读者正确的阅读——一方面吧,这逻辑立马就赶上了当年陈凯歌为了电影《无极》对媒体说下的那句,好的电影你得看一百遍的境界;另一方面吧,为啥我看到的都是反面的例证呢?

譬如柴静女士耗时一年、耗资百万的“穹顶之下”,立刻就受到了过亿人的追捧。好也罢,坏也罢,至少大家在评论中唇枪舌战的时候,也没忽略了那是柴女士的原著。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是媒体出身,至今其工作的主要属性仍然是媒体写作,一篇《去日本买个马桶盖》,几令日本马桶盖卖至脱销。这也不像是看看评论就能产生的传播效应吧?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每见之,哥都反省自惭得厉害,作为一个想一辈子吃文字饭的人,咱的文字功力还相差甚远啊。

不光是文字功力,还有阅历、知识的广泛积累。而棺木颅骨文中的种种表述,个人认为,与其说是不忿,莫如说更像是对调查记者的不敬。我接触过数位央视的调查记者,不妨来讲讲其中一位的故事——由于身份的特殊关系,我们不去说他的名字了,对于他们来说,隐姓埋名是决定出发前第一步就需要做的心理建设。你可能成为最牛掰的新闻记者,但是你必须能接受一直隐藏身份默默前行的荒凉。

这位记者一年就做两三条新闻,每次做完一个报道,他都能收获些东西,成为该报道相关领域的专家,交上一大批该领域的朋友。比如做完宜兴紫砂壶,他甚至比宜兴当地的一些紫砂甄别和鉴赏专家更具有识伪能力。有意思的是,他做的多是企业行业们看来的“负面报道”,但是做完之后,都能在该企业、行业结识一大批好朋友,从此在这个行业畅行无阻。他说他的工作就是,但尽所能,做出一篇基于事实、有影响力的报道。然后?然后就寂寞地走向下一站,而已。没有提笔就头晕眼花,没有嫉妒站在前台播报的王小丫。

如今,他的名字已经被很多企业、行业协会甚至地方政府列入了“三防”之列,每年下半年,大家都会通过公安系统、熟人关系去打听,这孙子的航班、高铁是往哪个方向去的。如果跟自己的所在地南辕北辙,那就放心地高枕无忧,如果是冲着自己这里来的,不免恓惶不安。这是不是棺木颅骨文所说的一个记者的威望呢?如果不是,那么所谓威望又是什么?

再讲一个小故事。请原谅我还是只能语焉不详。在某次自然灾害之后,有一个记者在执行完单位指派的工作任务之后,执意留在了灾区,在没有新闻大后方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一部新闻调查片。这部片子完全没有可能在国内的任何媒体做任何露出,事实上后来给记者本人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些咱们不去细表。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平媒在斗转星移的今天要来祭奠新闻理想和新闻报道水平,那么,当你面对灾区决定留下做独立调查,这体现你新闻理想的等级,你最终的独立调查报道,尽可能客观地反映了事情的完整面貌,这体现你新闻报道的水平。两者得兼,我想这就应该是新闻人们想要去挖掘的“棺木”、“颅骨”。如果不是,你的棺木颅骨上飘扬的又是什么?

我看过很多颂扬记者的文章,倒是唯独没有看到过这样一篇如此刻意苦字当先的。事实上,要做出几条能引起点儿广泛关注的新闻,不往苦地儿走、不承担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几乎不可能。如果你是在把新闻和“白金还是蓝黑”这样的内容去比传播效率,那哥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

有一位老记者,四十大几的时候,剃光了头发,假作一个刑满释放、妻离子散的人,到一家做黑心牛肉膏的厂里暗访。他在那家厂里做了四个月,从一天九个小时剁馅儿,到收垃圾、押车跟运输,最后才见到了那用邪恶的化学原料制作牛肉膏的绝命毒师。他把老板送进了监狱,老板最后带着手铐对他说,你这人行,我认你这个朋友。

回来以后,他跟我们讲起这个故事,讲了一开始漫无头绪的焦急,讲了心里面的后怕,甚至讲了里面一位中年女工想要跟他搞对象,最后他端掉了那个工厂,那位女工很怨恨地看着他的眼神。他讲了很多暗访此类黑工厂的经验,有一句话我铭记至今:这样的暗访,往往最有效、也最不容易被注意的就是垃圾,你能接触到垃圾,跟运垃圾的司机交朋友,那就成功了一半。这就是记者,跟垃圾亲密接触,已经是最简单的成功之路了。他唯独没有说一句苦。在他决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单位的态度是,这是你的个人决定,与单位无关。他需要亲笔签下这样一份生死状。棺木颅骨什么的所说的苦,是这样的苦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苦?

作为一种闪闪发光的理想,新闻理想当然永远会是任何时代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作为新闻工作的基石,与有荣焉。但是,在当下,互联网传播平台强化,新闻传播需要的中介越来越少,或许不需要每个城市几份报纸、几个电视台这样的铺陈,平台的减少对内容总量的需求也在减少,而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则日益增加。对于一个事件,我们可能最多需要5—10篇非常高水平的报道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的阅读需求,你的文章是否能挤进这前十生死线?所以,醒醒吧记者们,其实说到底就没有所谓平媒、网媒、自媒体、新媒体的分野,互联网只是把之前那些其实谁都能写的稿子,变得没有市场了,而要做一个“文艺复兴”的记者,咱都得写得更好。

最后再说两句。这篇文章从写作到后来的被多次转发,整个逻辑上,似乎恰恰正是作者在文中批驳的那种所谓新媒体逻辑:从一个党到不行的标题,里面空泛而求关注的内容,得出一个励志自勉、心灵鸡汤的结论。然后,又因之引发了很多只看标题和导语的人们的共鸣,遂于评论栏中一片火爆。这对于哥这样一个做着新媒体,又说着老话的人,到底是该欣慰呢,还是哭泣呢?

向所有好好写稿的媒体人致敬!没有谁逼着谁去做商人,只是提笔即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的人,比较适合做商人罢了。

Autocarweekly 知名汽车微信公号,创办于2013年4月,坚持说真话、说人话的理念,提供不一样的资讯和福利,注重互动性、前瞻性,获得了诸多车企高管、媒体同行和读者朋友的喜爱和推荐。

Autoknows是Autocarweekly萌萌哒姐妹号。 专注于为摩登女性提供时尚、好玩、正确以及全面的汽车生活资讯。 立志于以独立、专业、可信赖、高互动性的内容,让各位软妹御姐女王和女汉纸,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车生活,么么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说什么撬棺拎颅骨,写不好稿就卖红薯

其实说到底就没有所谓平媒、网媒、自媒体、新媒体的分野,互联网只是把之前那些其实谁都能写的稿子,变得没有市场了,而要做一个“文艺复兴”的记者,咱都得写得更好。

清明那夜,在老家刷朋友圈,就刷到篇惊得一手好悚的文章,曰“撬开记者的棺木,拎出他们的颅骨”,且配以形态各异的各种骸骨——内什么,虽说是过节,要不要这么应景啊……

文章赢得一众人士迭声叫好,以至于我几乎是带着些许激动和崇敬猛戳打开的,以为会看到篇好比当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样的雄文,至少也是篇知耻而后勇的战斗檄文。结果,唉。

坦白说,可能是我理解力欠佳的问题,甚至都没太闹明白这篇大作究竟是想表达些什么,貌似说了三个意思:

其一曰,媒体苦。常年奔波,积劳成疾,写稿前身体都会有异常反应。轻者头痛、腹泻,重者严重失眠、呕吐,甚至伴有心理恐惧。外界应该致敬并且呵护一个优秀,往往同时也心理疾病缠身的记者。

其二曰,媒体穷。付出和得到严重不成正比,欧美国家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最受人尊敬,威望伴随着年龄增长。中国记者吃青春饭,一般有机会转行都会转。

其三曰,媒体式微。抱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你花一个月时间采访,手记10万字素材,写出一万字的深度报道,人们阅读只看三五分钟,而且常常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直接奔评论区跟人唇枪舌战。总而言之,按照传统优秀记者的思路来做,干了也白干。

如此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式的抱怨文,文末却一个神转折就得出了相信“文艺复兴”时代即将来临的结论:那些打着新媒体旗号来制造“歌舞升平”假象,用投机手段和商业泡沫来扼杀新闻的商人们,最终会在跑路的时候踉跄扑地,而那些没有抛弃理性的人们所坚守的那份厚重,依然会是最宝贵的财富……云云。

坦白讲,哥是多想支持你最后这结论啊,哪怕你回头把哥的棺木打开了挫骨扬灰。可是自有新闻媒体以来,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你倒是见过几个在新闻行业“用投机手段和商业泡沫来扼杀新闻的商人们”最终会跑路的,更别说是踉跄扑地了——这事儿在中国的发生比例算是最高,还多半是因为经济出问题了。

事实上,咱这文章的论据本身看上去也实在很可疑,说媒体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来报道的一些新闻,没有被读者正确的阅读——一方面吧,这逻辑立马就赶上了当年陈凯歌为了电影《无极》对媒体说下的那句,好的电影你得看一百遍的境界;另一方面吧,为啥我看到的都是反面的例证呢?

譬如柴静女士耗时一年、耗资百万的“穹顶之下”,立刻就受到了过亿人的追捧。好也罢,坏也罢,至少大家在评论中唇枪舌战的时候,也没忽略了那是柴女士的原著。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是媒体出身,至今其工作的主要属性仍然是媒体写作,一篇《去日本买个马桶盖》,几令日本马桶盖卖至脱销。这也不像是看看评论就能产生的传播效应吧?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每见之,哥都反省自惭得厉害,作为一个想一辈子吃文字饭的人,咱的文字功力还相差甚远啊。

不光是文字功力,还有阅历、知识的广泛积累。而棺木颅骨文中的种种表述,个人认为,与其说是不忿,莫如说更像是对调查记者的不敬。我接触过数位央视的调查记者,不妨来讲讲其中一位的故事——由于身份的特殊关系,我们不去说他的名字了,对于他们来说,隐姓埋名是决定出发前第一步就需要做的心理建设。你可能成为最牛掰的新闻记者,但是你必须能接受一直隐藏身份默默前行的荒凉。

这位记者一年就做两三条新闻,每次做完一个报道,他都能收获些东西,成为该报道相关领域的专家,交上一大批该领域的朋友。比如做完宜兴紫砂壶,他甚至比宜兴当地的一些紫砂甄别和鉴赏专家更具有识伪能力。有意思的是,他做的多是企业行业们看来的“负面报道”,但是做完之后,都能在该企业、行业结识一大批好朋友,从此在这个行业畅行无阻。他说他的工作就是,但尽所能,做出一篇基于事实、有影响力的报道。然后?然后就寂寞地走向下一站,而已。没有提笔就头晕眼花,没有嫉妒站在前台播报的王小丫。

如今,他的名字已经被很多企业、行业协会甚至地方政府列入了“三防”之列,每年下半年,大家都会通过公安系统、熟人关系去打听,这孙子的航班、高铁是往哪个方向去的。如果跟自己的所在地南辕北辙,那就放心地高枕无忧,如果是冲着自己这里来的,不免恓惶不安。这是不是棺木颅骨文所说的一个记者的威望呢?如果不是,那么所谓威望又是什么?

再讲一个小故事。请原谅我还是只能语焉不详。在某次自然灾害之后,有一个记者在执行完单位指派的工作任务之后,执意留在了灾区,在没有新闻大后方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一部新闻调查片。这部片子完全没有可能在国内的任何媒体做任何露出,事实上后来给记者本人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些咱们不去细表。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平媒在斗转星移的今天要来祭奠新闻理想和新闻报道水平,那么,当你面对灾区决定留下做独立调查,这体现你新闻理想的等级,你最终的独立调查报道,尽可能客观地反映了事情的完整面貌,这体现你新闻报道的水平。两者得兼,我想这就应该是新闻人们想要去挖掘的“棺木”、“颅骨”。如果不是,你的棺木颅骨上飘扬的又是什么?

我看过很多颂扬记者的文章,倒是唯独没有看到过这样一篇如此刻意苦字当先的。事实上,要做出几条能引起点儿广泛关注的新闻,不往苦地儿走、不承担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几乎不可能。如果你是在把新闻和“白金还是蓝黑”这样的内容去比传播效率,那哥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

有一位老记者,四十大几的时候,剃光了头发,假作一个刑满释放、妻离子散的人,到一家做黑心牛肉膏的厂里暗访。他在那家厂里做了四个月,从一天九个小时剁馅儿,到收垃圾、押车跟运输,最后才见到了那用邪恶的化学原料制作牛肉膏的绝命毒师。他把老板送进了监狱,老板最后带着手铐对他说,你这人行,我认你这个朋友。

回来以后,他跟我们讲起这个故事,讲了一开始漫无头绪的焦急,讲了心里面的后怕,甚至讲了里面一位中年女工想要跟他搞对象,最后他端掉了那个工厂,那位女工很怨恨地看着他的眼神。他讲了很多暗访此类黑工厂的经验,有一句话我铭记至今:这样的暗访,往往最有效、也最不容易被注意的就是垃圾,你能接触到垃圾,跟运垃圾的司机交朋友,那就成功了一半。这就是记者,跟垃圾亲密接触,已经是最简单的成功之路了。他唯独没有说一句苦。在他决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单位的态度是,这是你的个人决定,与单位无关。他需要亲笔签下这样一份生死状。棺木颅骨什么的所说的苦,是这样的苦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苦?

作为一种闪闪发光的理想,新闻理想当然永远会是任何时代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作为新闻工作的基石,与有荣焉。但是,在当下,互联网传播平台强化,新闻传播需要的中介越来越少,或许不需要每个城市几份报纸、几个电视台这样的铺陈,平台的减少对内容总量的需求也在减少,而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则日益增加。对于一个事件,我们可能最多需要5—10篇非常高水平的报道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的阅读需求,你的文章是否能挤进这前十生死线?所以,醒醒吧记者们,其实说到底就没有所谓平媒、网媒、自媒体、新媒体的分野,互联网只是把之前那些其实谁都能写的稿子,变得没有市场了,而要做一个“文艺复兴”的记者,咱都得写得更好。

最后再说两句。这篇文章从写作到后来的被多次转发,整个逻辑上,似乎恰恰正是作者在文中批驳的那种所谓新媒体逻辑:从一个党到不行的标题,里面空泛而求关注的内容,得出一个励志自勉、心灵鸡汤的结论。然后,又因之引发了很多只看标题和导语的人们的共鸣,遂于评论栏中一片火爆。这对于哥这样一个做着新媒体,又说着老话的人,到底是该欣慰呢,还是哭泣呢?

向所有好好写稿的媒体人致敬!没有谁逼着谁去做商人,只是提笔即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的人,比较适合做商人罢了。

Autocarweekly 知名汽车微信公号,创办于2013年4月,坚持说真话、说人话的理念,提供不一样的资讯和福利,注重互动性、前瞻性,获得了诸多车企高管、媒体同行和读者朋友的喜爱和推荐。

Autoknows是Autocarweekly萌萌哒姐妹号。 专注于为摩登女性提供时尚、好玩、正确以及全面的汽车生活资讯。 立志于以独立、专业、可信赖、高互动性的内容,让各位软妹御姐女王和女汉纸,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车生活,么么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