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金庸,永远的大IP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金庸,永远的大IP

手握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

图源:视觉中国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这是《神雕侠侣》结尾,杨过和小龙女一起离开时,说的一段话。

10月30日,金庸先生离世。故人已逝,然而江河亦在,江湖梦未醒,我们仍然可以从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一窥金庸江湖的全貌,与金庸“再当杯酒言欢”。

1955年,查良镛先生以“金庸”为笔名,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他这一生,共创作了14部小说,以及一部短篇《越女剑》。他用这些作品构建了自己的“金庸江湖”,描绘了一代人的武侠“童话”,后人用对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鸳”总结了这十余部著作。

但随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他的武侠世界并不仅仅停留于文字上的想象,更是留下了影像化的记忆。60余年来,他的作品历经无数版本,成为经久不衰的影视IP。据时光网的数据统计,金庸作品改编及衍生出的影视剧共117部(包括已拍摄未播映,电影上下集以2部计算),其中《倚天屠龙记》16部,《射雕英雄传》15部、《神雕侠侣》14部(另有1部动画片)。影视制作者对其兴趣没有减少,但故事却发生了与原著不同程度的背离。

回顾金庸小说影视化的源流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源于港台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面世三年后的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率先将《射雕英雄传》、《碧血剑》搬上银幕,由此拉开了金庸小说影视化的序幕。1958年的《射雕英雄传》是拍摄的首部金庸电影。该片共分上、下两集,开始拍摄时,小说《射雕英雄传》甚至还未完结。19世纪60年代,该公司又把《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鸳鸯刀》、《飞狐外传》改编为系列电影。紧接着,《倚天屠龙记》被豪华影片公司和福禄影片公司改编为电影。

1958版《射雕英雄传》

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品是赶工拍出的“七日鲜”,因此质量不高,没有名作流传。但其产量之多,可以一窥金庸武侠电影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

在邵氏兄弟创办后,金庸小说影视化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射雕英雄传》是邵氏翻拍的第一部正版金庸电影,恬妞饰演的黄蓉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除电影外,70年代末,香港的佳艺、无线、亚视,以及台湾的中视、台视又相继将金庸小说改编为长篇电视剧,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就拍摄于这一时期。

这部作品的选角非常讲究,郭靖启用了无线电视台的黄日华,而杨康一角则给了出道不久的苗侨伟,颇受大家欢迎的黄蓉这一角色,则是无线电视台通过公开海选的方式,在1000多名的初选者中选出的。刚客串完《十三妹》的翁美玲,是通过3次试镜后才最终成为扮演黄蓉的人选。当时,周星驰、刘嘉玲、欧阳震华、吴镇宇等人还在该剧担任跑龙套的角色。

翁美玲在《射雕英雄传》饰演黄蓉

金庸作品影视化发源于香港,与金庸先生生活于香港,且香港经济较发达,文化较丰富息息相关。后期,制作相对精良的港产片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特别是在《少林寺》公映后,江湖、功夫、武林等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被排斥的通俗文化再内地开始风靡。武侠片、功夫片成为内地观影者的新宠。一些香港和内地人合作的影片,也进一步拓展了内地电影的类型和风格。

传入内地

90年代,大陆港台合拍的金庸剧《书剑恩仇录》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代表。此片由金庸亲自改编,制作严谨,编导风格也是所有改编金庸小说的电影中最忠于原著味道的一部。该作品也是首部由内地拍摄的金庸剧,它开启了大陆港台合拍金庸剧的风潮。

然而,由于时长的局限,电影《书剑恩仇录》被拆分为上下《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两集播映。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限,影片两部上映之后票房大受打击,卖座只寥寥几百万,几乎血本无回。

《书剑恩仇录》(又名:《江南书剑情》)

但自此之后,更贴合“金庸江湖”的外景地资源,更丰富的演员、更广阔的市场让金庸电影迅速在内地崛起,张纪中甚至放言要把“金庸电影拍个遍”。

从最早李亚鹏版《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到胡军的《天龙八部》、黄晓明的《鹿鼎记》、《神雕侠侣》、邓超的《倚天屠龙记》、黄圣依的《碧血剑》,张纪中版的金庸剧有还原度较高的,也有颇受诟病的。在这其中,《天龙八部》口碑最好、评分最高,陈好,刘涛,刘亦菲,林志颖等演员表现亮眼,刘亦菲更是凭借该剧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的“神仙姐姐”。

而周迅和李亚鹏的《射雕英雄传》,由于李亚鹏在片中的造型,周迅未用配音、剧情对完颜洪烈的美化等原因,成为最受争议的一部。但在2003年,金庸先生到华山参加“华山论剑”节目时表示,翁版“俏皮”,朱版“乖巧”,周迅“聪慧”“娇媚”,他最偏爱周迅。

周迅和李亚鹏版《射雕英雄传》

与港版相比,张纪中版弥补了港版地域限制的布景遗憾,不少角色,如蒋勤勤版穆念慈、杨丽萍版梅超风,计春华版段延庆都深入人心。

陷入“僵局”

张纪中版虽不全尽如人意,但在于正版金庸剧出现后,观众发现张纪中所拍的金庸剧品质还是较高的。甚至张纪中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于正的翻拍“乱七八糟”。

在于正拍摄的金庸剧中,他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负责任的改编发挥到了极致。高饱和度的服装和背景、浓墨重彩的“爱情戏码”、乱点的鸳鸯谱,让不少80后90后的观众产生了对金庸剧的审美疲劳和厌倦。尤其是在于正版《笑傲江湖》中,琼瑶遗风与金庸武侠乱炖,令狐冲和女儿身的东方不败竟然成为“官配”,让不少人大呼“毁童年”。

陈乔恩饰演的“东方不败”

然而,于正的作品却是越骂热度越高,越骂观看量越大。于正对此表示:做改编的时候,我不是说想气死金庸老师。说句实话,《笑傲江湖》,于正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这只是一种尝试,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东西。

上一个时代的流行经典,在面对完全不同的一批观众与新的媒体环境时,这样的颠覆性删改反而创下了同时段的收视奇迹。他也代表了金庸影视化的一个阶段,这与后期地方媒体放开限制,主张吸引流量、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等风向有关。

如今,十年不见的“金庸翻拍热”似乎又开始回潮。企鹅影视宣布开拍剧版《神雕侠侣》,徐克也开始筹拍电影版《神雕侠侣》。他们又在不同程度上对金庸小说进行了新的诠释。企鹅版《神雕侠侣》以文淇饰演的郭襄视角展开,徐克二十年后顶着金庸亲发的“禁制令”(“朋友还是做,但是小说不卖给你了,合作的事情不做了。”)再拍金庸,如何摆脱对原著的单一复刻,并以新的视角解读故事,金庸影视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视剧《新神雕侠侣》海报

60余年来,金庸小说的改编,无论版本如何更新,都难以拍出不同年代人心中的那个“金庸江湖”。金庸曾用“打孩子理论”来形容自己的作品翻拍:卖版权给人家,却被影视剧乱改,就像看自家孩子送进托儿所,却被虐待,心疼。然而,这些作品确实让我们的梦更近了一些。

但如今大侠离世,一个时代确实结束了,江湖从此只在旧梦中。

图源:蔡艺侬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金庸,永远的大IP

手握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

图源:视觉中国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这是《神雕侠侣》结尾,杨过和小龙女一起离开时,说的一段话。

10月30日,金庸先生离世。故人已逝,然而江河亦在,江湖梦未醒,我们仍然可以从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一窥金庸江湖的全貌,与金庸“再当杯酒言欢”。

1955年,查良镛先生以“金庸”为笔名,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他这一生,共创作了14部小说,以及一部短篇《越女剑》。他用这些作品构建了自己的“金庸江湖”,描绘了一代人的武侠“童话”,后人用对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鸳”总结了这十余部著作。

但随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他的武侠世界并不仅仅停留于文字上的想象,更是留下了影像化的记忆。60余年来,他的作品历经无数版本,成为经久不衰的影视IP。据时光网的数据统计,金庸作品改编及衍生出的影视剧共117部(包括已拍摄未播映,电影上下集以2部计算),其中《倚天屠龙记》16部,《射雕英雄传》15部、《神雕侠侣》14部(另有1部动画片)。影视制作者对其兴趣没有减少,但故事却发生了与原著不同程度的背离。

回顾金庸小说影视化的源流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源于港台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面世三年后的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率先将《射雕英雄传》、《碧血剑》搬上银幕,由此拉开了金庸小说影视化的序幕。1958年的《射雕英雄传》是拍摄的首部金庸电影。该片共分上、下两集,开始拍摄时,小说《射雕英雄传》甚至还未完结。19世纪60年代,该公司又把《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鸳鸯刀》、《飞狐外传》改编为系列电影。紧接着,《倚天屠龙记》被豪华影片公司和福禄影片公司改编为电影。

1958版《射雕英雄传》

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品是赶工拍出的“七日鲜”,因此质量不高,没有名作流传。但其产量之多,可以一窥金庸武侠电影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

在邵氏兄弟创办后,金庸小说影视化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射雕英雄传》是邵氏翻拍的第一部正版金庸电影,恬妞饰演的黄蓉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除电影外,70年代末,香港的佳艺、无线、亚视,以及台湾的中视、台视又相继将金庸小说改编为长篇电视剧,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就拍摄于这一时期。

这部作品的选角非常讲究,郭靖启用了无线电视台的黄日华,而杨康一角则给了出道不久的苗侨伟,颇受大家欢迎的黄蓉这一角色,则是无线电视台通过公开海选的方式,在1000多名的初选者中选出的。刚客串完《十三妹》的翁美玲,是通过3次试镜后才最终成为扮演黄蓉的人选。当时,周星驰、刘嘉玲、欧阳震华、吴镇宇等人还在该剧担任跑龙套的角色。

翁美玲在《射雕英雄传》饰演黄蓉

金庸作品影视化发源于香港,与金庸先生生活于香港,且香港经济较发达,文化较丰富息息相关。后期,制作相对精良的港产片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特别是在《少林寺》公映后,江湖、功夫、武林等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被排斥的通俗文化再内地开始风靡。武侠片、功夫片成为内地观影者的新宠。一些香港和内地人合作的影片,也进一步拓展了内地电影的类型和风格。

传入内地

90年代,大陆港台合拍的金庸剧《书剑恩仇录》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代表。此片由金庸亲自改编,制作严谨,编导风格也是所有改编金庸小说的电影中最忠于原著味道的一部。该作品也是首部由内地拍摄的金庸剧,它开启了大陆港台合拍金庸剧的风潮。

然而,由于时长的局限,电影《书剑恩仇录》被拆分为上下《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两集播映。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限,影片两部上映之后票房大受打击,卖座只寥寥几百万,几乎血本无回。

《书剑恩仇录》(又名:《江南书剑情》)

但自此之后,更贴合“金庸江湖”的外景地资源,更丰富的演员、更广阔的市场让金庸电影迅速在内地崛起,张纪中甚至放言要把“金庸电影拍个遍”。

从最早李亚鹏版《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到胡军的《天龙八部》、黄晓明的《鹿鼎记》、《神雕侠侣》、邓超的《倚天屠龙记》、黄圣依的《碧血剑》,张纪中版的金庸剧有还原度较高的,也有颇受诟病的。在这其中,《天龙八部》口碑最好、评分最高,陈好,刘涛,刘亦菲,林志颖等演员表现亮眼,刘亦菲更是凭借该剧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的“神仙姐姐”。

而周迅和李亚鹏的《射雕英雄传》,由于李亚鹏在片中的造型,周迅未用配音、剧情对完颜洪烈的美化等原因,成为最受争议的一部。但在2003年,金庸先生到华山参加“华山论剑”节目时表示,翁版“俏皮”,朱版“乖巧”,周迅“聪慧”“娇媚”,他最偏爱周迅。

周迅和李亚鹏版《射雕英雄传》

与港版相比,张纪中版弥补了港版地域限制的布景遗憾,不少角色,如蒋勤勤版穆念慈、杨丽萍版梅超风,计春华版段延庆都深入人心。

陷入“僵局”

张纪中版虽不全尽如人意,但在于正版金庸剧出现后,观众发现张纪中所拍的金庸剧品质还是较高的。甚至张纪中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于正的翻拍“乱七八糟”。

在于正拍摄的金庸剧中,他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负责任的改编发挥到了极致。高饱和度的服装和背景、浓墨重彩的“爱情戏码”、乱点的鸳鸯谱,让不少80后90后的观众产生了对金庸剧的审美疲劳和厌倦。尤其是在于正版《笑傲江湖》中,琼瑶遗风与金庸武侠乱炖,令狐冲和女儿身的东方不败竟然成为“官配”,让不少人大呼“毁童年”。

陈乔恩饰演的“东方不败”

然而,于正的作品却是越骂热度越高,越骂观看量越大。于正对此表示:做改编的时候,我不是说想气死金庸老师。说句实话,《笑傲江湖》,于正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这只是一种尝试,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东西。

上一个时代的流行经典,在面对完全不同的一批观众与新的媒体环境时,这样的颠覆性删改反而创下了同时段的收视奇迹。他也代表了金庸影视化的一个阶段,这与后期地方媒体放开限制,主张吸引流量、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等风向有关。

如今,十年不见的“金庸翻拍热”似乎又开始回潮。企鹅影视宣布开拍剧版《神雕侠侣》,徐克也开始筹拍电影版《神雕侠侣》。他们又在不同程度上对金庸小说进行了新的诠释。企鹅版《神雕侠侣》以文淇饰演的郭襄视角展开,徐克二十年后顶着金庸亲发的“禁制令”(“朋友还是做,但是小说不卖给你了,合作的事情不做了。”)再拍金庸,如何摆脱对原著的单一复刻,并以新的视角解读故事,金庸影视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视剧《新神雕侠侣》海报

60余年来,金庸小说的改编,无论版本如何更新,都难以拍出不同年代人心中的那个“金庸江湖”。金庸曾用“打孩子理论”来形容自己的作品翻拍:卖版权给人家,却被影视剧乱改,就像看自家孩子送进托儿所,却被虐待,心疼。然而,这些作品确实让我们的梦更近了一些。

但如今大侠离世,一个时代确实结束了,江湖从此只在旧梦中。

图源:蔡艺侬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