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武侠泰斗金庸传奇一生

据香港媒体报道,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10月30日下午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

界面影像 · 评论(0)

  •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还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1948年,金庸移居香港。

  • 金庸在8岁左右开始接触武侠小说。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图为浙江海宁金庸故居。

  •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的武侠梦源自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1955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是金庸还是答应了下来,并将“镛”自拆开用作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发表后更是大受欢迎。

  • 《书剑恩仇录》发表之后几年金庸又连续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香港。十余年间,金庸写下了15部作品。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其作品也在两岸三地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剧。因此即便没有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可能看过改编影视剧。金庸撑起了中国武侠小说三分之一的世界,陪伴了中国三代人的成长。尽管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金庸的小说不仅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欢,金庸本人更是获得了两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 很多人推崇金庸笔下的侠客,却不知道,金庸自己也是一个满身豪气的侠客。金庸读高中时,老师给他取一笔名“查理”。高一时,金庸用笔名“查理”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然而,这篇文章不仅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和勇气。20世纪后半期,香港政治风气复杂,金庸忍无可忍地说:“我必须发声。”自此以后,金庸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到写作中,于是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等作品。因为金庸的持续发声,有人放话说: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面对威胁,金庸却说:“我虽然成为了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绝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 金庸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写进了武侠小说里,“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图为金庸参加家族同乐会。

  • 除了武侠大家这个被众人所知的身份之外,金庸还是一个杰出的报人。1947年,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因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35岁的金庸创办了《明报》。他说:“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 一个有趣的事,创办《明报》后,金庸的工作强度很大, 为了不让正在连载的《天龙八部》断更,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图为2005年《神雕侠侣》宁波探班。

  • 除了热衷于写作,金庸还是一个超级棋迷。金庸的妹妹查良琇说:“祖父是对二哥影响最大的人。”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海宁査家的最后一位进士,曾任江苏丹阳知县,因处理“丹阳教案”、“和生冤案”而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金庸崇拜祖父,同时继承了祖父对围棋的喜爱,还把他写进了小说《连城诀》。图为85岁的金庸带着满脸笑容回到家乡海宁,参加海宁盐官金庸书院的奠基仪式。

  •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不只是一个笔名,更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然而这一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图为2007年9月,金庸以“老同学”、“老学长”的身份为2500多名学生做精彩演讲,并成为苏州大学首位名誉博士。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4)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