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媒笔下的金庸小说:对中国产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读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媒笔下的金庸小说:对中国产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读物

“这会成为读者对中国产生毕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让他们了解中国及其历史与文明,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巨大的、但被长期误解的存在。”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图片来源:Amazon

“在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建立电子商务帝国时,他也不忘卖弄自己的花名‘风清扬’。这个绰号来自金庸小说中一位灵巧的剑客。尽管官宣销量有3亿册,也成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和视频游戏的剧本,但金庸于1955年至1972年间创作的这14部武侠史诗仍不为大多数西方读者所知。它们的作者可绝不是一位隐居的书吏。”

2018年2月,《经济学人》一篇介绍《射雕英雄传》(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英译本的文章这样写到。

“他的真名是查良镛(Louis Cha Leung-Yung)。他创立并编辑过香港最重要的报纸之一《明报》,曾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荣耀,曾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如今,他把中古历史和英雄幻想糅合在一起的传奇将面向广阔的英语受众。”

2月份,《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A Hero Born)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面向全球发行。这是该书首次被译成英文出版。

十多年前西方也曾有针对金庸作品的学院派翻译作品,包括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但继续翻译更多作品的尝试被放弃了。

2012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的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Anna Holmwood,郝玉青)向图书代理商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推荐了《射雕英雄传》。这为金庸作品走进英语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后来把英译本出版权转手的巴克曼说,他几乎是全凭机缘在网上搜“畅销书作者”才注意到金庸。“金庸排在前十,但我从没听过他的名字,我也不会读中文,”他说,“我的老朋友麦克莱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专做名作翻译出版,他从中国朋友那里了解到金庸小说之于中国,就像西默农之于法国和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一样,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

《纽约客》一篇文章写道,出于金庸的博学、情感、推进的情节和生动的散文,他被视为武侠题材作品最好的作家。“当然也有其他武侠作家,金庸之前也有功夫小说,”小说家陈冠中说,“就像鲍勃·迪伦之前也有民谣音乐一样。”

记者Toh Lam Huat曾对《明报》回忆金庸的写作风格:1967年,金庸在新加坡完成《笑傲江湖》的部分内容时每天会写大约1200字,一坐下来就写完三张稿纸。“他的习惯是写完就停下来,不多写,不赶进度,从不在写完后重读一遍。他很少对手稿做修改,这意味着他写作时经过了深思熟虑。”

亚马逊网站的推介页面上,英译本《射雕英雄传》被称作“中国的《指环王》”,“每一位中国读者都乐在其中几十年”。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也经常被拿来与托尔金(J.R.R. Tolkien)、J·K·罗琳(J.K. Rowling)和乔治·马丁(George R.R. Martin)造出的西方魔幻世界相提并论——他们广为人知的作品分别是《魔戒》、《哈利·波特》和《冰与火之歌》。

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贯穿6世纪到17世纪的中国,跨越宋元明清。《好莱坞报道》的一篇文章说,金庸把古老世界中的“江湖”和“武林”用错综复杂的叙事带给读者,他的小说也塑造了看上去专为大屏幕准备的虚构英雄——受到荣耀、正直和自律驱使的超人武术大师。

事实也正是如此。香港文化博物馆表演艺术助理馆长Fion Lin说,自从1950年代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就为电影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有超过40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香港电影取材于金庸小说。

“一窥金庸笔下的虚幻宇宙,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他是武侠题材最著名的文学大师,”英国小说家马塞尔·泰鲁(Marcel Theroux)在英国《卫报》撰文写道,“我们通过中国武侠电影了解到的武侠世界,已经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塑造中留下了很多印记——从《黑客帝国》到Netflix的《马可·波罗》。”

“《英雄诞生》只是《射雕英雄传》系列第一本以英文出版的书,这让人难以置信,但晚到总比不到好。在我读到安娜·霍姆伍德充满活力的翻译后,我对自己直到50岁才读到这本小说略感遗憾,”他写道,这会成为读者“对中国产生毕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让他们了解中国及其历史与文明,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巨大的、但被长期误解的存在。”

2018年10月30日,94岁的金庸走了。年少时曾立志做外交官的他,讲完了自己的故事。但他写下的“十四天书”,无论中外,还会有更多人评说。

“听到金庸先生去世的伤心消息,我感到非常难过,”因《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等电影走红中国的印度影星阿米尔·汗就是其中一位。

“他的小说《鹿鼎记》带给我很多快乐,几个月前我才读到它,我多想曾经能见到他,”阿米尔·汗在新浪微博上写道,“他为一代代人带来了如此多的快乐。我是他的忠实粉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媒笔下的金庸小说:对中国产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读物

“这会成为读者对中国产生毕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让他们了解中国及其历史与文明,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巨大的、但被长期误解的存在。”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图片来源:Amazon

“在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建立电子商务帝国时,他也不忘卖弄自己的花名‘风清扬’。这个绰号来自金庸小说中一位灵巧的剑客。尽管官宣销量有3亿册,也成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和视频游戏的剧本,但金庸于1955年至1972年间创作的这14部武侠史诗仍不为大多数西方读者所知。它们的作者可绝不是一位隐居的书吏。”

2018年2月,《经济学人》一篇介绍《射雕英雄传》(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英译本的文章这样写到。

“他的真名是查良镛(Louis Cha Leung-Yung)。他创立并编辑过香港最重要的报纸之一《明报》,曾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荣耀,曾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如今,他把中古历史和英雄幻想糅合在一起的传奇将面向广阔的英语受众。”

2月份,《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A Hero Born)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面向全球发行。这是该书首次被译成英文出版。

十多年前西方也曾有针对金庸作品的学院派翻译作品,包括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但继续翻译更多作品的尝试被放弃了。

2012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的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Anna Holmwood,郝玉青)向图书代理商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推荐了《射雕英雄传》。这为金庸作品走进英语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后来把英译本出版权转手的巴克曼说,他几乎是全凭机缘在网上搜“畅销书作者”才注意到金庸。“金庸排在前十,但我从没听过他的名字,我也不会读中文,”他说,“我的老朋友麦克莱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专做名作翻译出版,他从中国朋友那里了解到金庸小说之于中国,就像西默农之于法国和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一样,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

《纽约客》一篇文章写道,出于金庸的博学、情感、推进的情节和生动的散文,他被视为武侠题材作品最好的作家。“当然也有其他武侠作家,金庸之前也有功夫小说,”小说家陈冠中说,“就像鲍勃·迪伦之前也有民谣音乐一样。”

记者Toh Lam Huat曾对《明报》回忆金庸的写作风格:1967年,金庸在新加坡完成《笑傲江湖》的部分内容时每天会写大约1200字,一坐下来就写完三张稿纸。“他的习惯是写完就停下来,不多写,不赶进度,从不在写完后重读一遍。他很少对手稿做修改,这意味着他写作时经过了深思熟虑。”

亚马逊网站的推介页面上,英译本《射雕英雄传》被称作“中国的《指环王》”,“每一位中国读者都乐在其中几十年”。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也经常被拿来与托尔金(J.R.R. Tolkien)、J·K·罗琳(J.K. Rowling)和乔治·马丁(George R.R. Martin)造出的西方魔幻世界相提并论——他们广为人知的作品分别是《魔戒》、《哈利·波特》和《冰与火之歌》。

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贯穿6世纪到17世纪的中国,跨越宋元明清。《好莱坞报道》的一篇文章说,金庸把古老世界中的“江湖”和“武林”用错综复杂的叙事带给读者,他的小说也塑造了看上去专为大屏幕准备的虚构英雄——受到荣耀、正直和自律驱使的超人武术大师。

事实也正是如此。香港文化博物馆表演艺术助理馆长Fion Lin说,自从1950年代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就为电影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有超过40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香港电影取材于金庸小说。

“一窥金庸笔下的虚幻宇宙,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他是武侠题材最著名的文学大师,”英国小说家马塞尔·泰鲁(Marcel Theroux)在英国《卫报》撰文写道,“我们通过中国武侠电影了解到的武侠世界,已经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塑造中留下了很多印记——从《黑客帝国》到Netflix的《马可·波罗》。”

“《英雄诞生》只是《射雕英雄传》系列第一本以英文出版的书,这让人难以置信,但晚到总比不到好。在我读到安娜·霍姆伍德充满活力的翻译后,我对自己直到50岁才读到这本小说略感遗憾,”他写道,这会成为读者“对中国产生毕生热情的绝妙启蒙,让他们了解中国及其历史与文明,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巨大的、但被长期误解的存在。”

2018年10月30日,94岁的金庸走了。年少时曾立志做外交官的他,讲完了自己的故事。但他写下的“十四天书”,无论中外,还会有更多人评说。

“听到金庸先生去世的伤心消息,我感到非常难过,”因《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等电影走红中国的印度影星阿米尔·汗就是其中一位。

“他的小说《鹿鼎记》带给我很多快乐,几个月前我才读到它,我多想曾经能见到他,”阿米尔·汗在新浪微博上写道,“他为一代代人带来了如此多的快乐。我是他的忠实粉丝。”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