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红牛饮料跨国“打架”,“抢牛”生死大战谁是赢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红牛饮料跨国“打架”,“抢牛”生死大战谁是赢家?

家族企业在商业合作伊始,都应在透明、规则的轨道上,把责权利分清楚,而非单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错,“错”啦!人家是例行检修,红牛中国北京工厂不是停产。

针对媒体日前的报道,红牛中国回应称,红牛工厂每年10月都会进入检修状态,并不影响渠道端。10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红牛中国工厂停产,系“经营期限届满”,“在红牛中国停产的背后,是红牛中国生死叠加的状态。”

红牛中国真的进入了生死叠加状态?

红牛中国北京怀柔生产基地

“困了累了,喝红牛”,多么熟悉的广告语,可谁知道,一罐红牛饮料背后,竟引来了历经多年的“抢牛”大战,红牛饮料跨国“打架”案例,留给旁观者太多启示与反思。

2年之前,欧洲品牌研究所“奥地利企业品牌价值十强”排行榜上,位居榜首的是著名的红牛饮料,品牌价值高达151.11亿欧元,比排名第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多出近120亿欧元。写至这里,您也许会“嘘”一声,搞错了吧!?平日常喝的红牛饮料,不是中国的吗,咋会变成了奥地利最值钱的品牌?

看来,很有必要先帮您理顺一下红牛的前世今生,红牛品牌历史上曾有三段跨国婚姻,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一罐红牛饮料背后旷日持久的三大跨国家族的“抢牛”大战。

奥地利红牛公司老板马特希茨和他的女友

作为国际知名的功能性饮料,1966年,红牛品牌由饮料创始人、泰国著名华商许书标在泰国创立,可当年与许书标合作,一起将“红牛”推向全球的,是今天的奥地利首富、奥地利红牛公司的老板希·马特希茨。希·马特希茨因参与创造的功能饮料——红牛,其掌控的“奥地利红牛”,系奥地利最大的全球性公司,其个人财富估值高达147亿美元左右。

1995年12月,许书标与另一个泰籍华人严彬,在深圳成立了红牛中国前身,自此,红牛在中国市场又再次“一炮打响”。1998年9月30日,合资的红牛中国在北京重新注册,今年9月28日,正好是红牛中国经营期限届满的日子。媒体引述北京工商部门工作人员的话称,“企业经营期满,没有办理延期肯定不能进行生产活动,如果被查实会做出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有继续生产的情况,可以对此举报或者投诉。”也正是此因,才有所谓的红牛中国进入了生死叠加状态之说。

此前,针对合资公司“红牛中国”经营期限的届满,许书标家族多次通过红牛泰国等表示,拒绝延期经营。而严彬掌控下的红牛中国则声称,该公司系根据双方五十年合作协议设立,现已按照法律程序向相关主管部门递交了营业期限延长申请。10月24日,许氏家族的红牛泰国、“泰国天丝”等再度发布声明称,已于2018年10月15日依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清算红牛中国的法律程序。

华彬之女、华彬集团总监严丹骅(右)

也就在10月24日晚间,严彬之女严丹骅授权律师事务所(Korpniti Law Offices)发声明称,华彬将公开红牛中国五十年协议及合同。

据该声明,华彬方面将向全球公布1995年11月10日五十年协议及1995年12月21日合资合同,一共有18页;这份“红牛大战”极为关键的合资合同,目前尚未被公之于众。

严丹骅那份声明还称,红牛中国本着诚信合作的原则,已向泰方支付了近40亿,许氏家族第二代继承者不感恩、背信弃义,妄图侵占红牛中国权益。“红牛中国系根据五十年合作协议设立。泰国华彬、严彬先生及严丹骅小姐一贯支持红牛中国依据五十年合作协议经营,不曾有任何改变。严丹骅小姐是持有泰国红牛股权比例第一的个人大股东。在泰国红牛没有召开股东会、董事会之前,任何关于不同意红牛中国继续经营的言论,均是涉嫌违法的、系盗用泰国红牛名义作出,违背事实、违背法律。”

话说此处,须说明一下,泰国虽是红牛的发源地,热于中国,可真正被世界熟知它的,却是因为一个奥地利人:迪特里希·马特希茨(Dietrich Mateschitz)。正是马特希茨,让诞生于泰国的红牛走向世界。

迪特里希·马特希茨

马特希茨出生于1944年,在他28岁那年,在德国的一家牙膏公司担任国际营销总监。让他一生中“撞大运”的,则是1982年去泰国出差的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刚下飞机,马特希茨很好奇,为什么曼谷当地人会喜欢喝一种不含碳酸的“补药水”,这款“补药水”泰语叫“Krating Daeng”(红牛的意思)。

马特希茨买了喝,试了试,发现这种饮料迅速治愈了时差带来的疲劳和困顿。突然之间,他的脑海一个念头出现了:能不能把这玩意卖到欧洲呢?

1984年,马特希茨通过所在公司一个联系人,找到了饮料的创始人、泰国华商许书标,提出两人合作一起将“红牛”推向全球。双方一接触,兴趣度都很高,马特希茨提出一个关键性的建议:要符合西方人口味,需要添加碳酸。于是,他们各自出资50万美元,创建各占49%股份的公司,其中,剩余的2%股权,给予许书标的儿子。换句话说,许书标家族在合伙之初,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

回到了奥地利,马特希茨马上准备最重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口号,他找到了自己大学同窗约翰内斯·卡斯特纳。后来,卡斯特纳和他的团队,为红牛设计了50个不同的Logo,最后选定的是一轮黄色太阳下,两头肌肉强劲的公牛对顶的设计方案。当时的广告词,是卡斯特纳凌晨3点多的“灵机一动”:“让你飞起来”(Gives You Wings)。

短短几年间,琥珀色的红牛饮料取悦奥地利人的味蕾,接着就是匈牙利、英国和德国,很快地卖遍了整个欧洲。在2004年到2005年,马特希茨通过赞助、打造了夺得F1四连冠的红牛车队和红牛二队,在体育圈中红透半边天。后来,他又将“红牛”放进了德甲球队“莱比锡红牛”,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红牛创始人许书标

再说下红牛创始人许书标,1923年,他出生于海南文昌的宝芳乡坑尾园村,是在海南出生、泰国长大的华人,2岁时赴泰国与父亲团聚。

最初,许书标在一家药行推销补药,一干就是十余年。1956年,33岁的许书标自创公司,从欧洲进口药品材料和产品,后又在曼谷投资开设一家制药工厂——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978年,他的“天丝”厂研制出一款内含水、糖、咖啡因、纤维醇和维生素B等成分的“滋补性饮料”,即红牛饮料的前身。在遇见奥地利商人马特希茨之前,那种名叫“Krating Daeng”饮料,已在泰国供不应求。

碰到了事业上的贵人、志同道合的伙伴、奥地利人马特希茨时,许书标61岁;自此,合资生产的红牛走出泰国、走向全球。2012年,许书标去世,享年89岁;他的身家在去世前一年,位列《福布斯》泰国富豪榜第二位。

华彬集团董事局主席、红牛集团董事局主席严彬

红牛饮料跨国“打架”的另一方,是严彬家族。有必要提示一下,同样都叫“红牛”的饮料,泰国、奥地利和中国三地生产的“红牛”,包装是有区别的。也正因为市场的经营主体不同,里面又夹杂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才会导致一场多年的“抢红牛”的官司大战。

胡润百富榜上,严彬曾于2011年排名第4。严彬,1954年出生在山东山东菏泽,祖上三代皆是农民,家境很穷,曾在河南林县插过队。后来他去了泰国,先是在唐人街打工,因他的勤奋,被提拔为经理,后来靠地产发家,成了一位泰籍华商。

1984年,也就是许书标和那个奥地利商人马特希茨第一次碰面那一年,严彬在泰国创办了华彬集团,从事旅游、进出口及地产等业务。当然了,让严彬事业真正“飞黄腾达”,还归功于“红牛”。

1995年,41岁的严彬,结识了时年72岁的许书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生意合作伙伴。也就在这一年,许氏家族与华彬集团在深圳合资,成立了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红牛饮料。严彬,成了红牛“喝出”的第3位巨富;一罐饮料,变成赚钱的摇钱树,造就了三个不同国度的豪门家族,且皆是白手起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奇迹。

很多媒体包括最近报道红牛事件的一些媒体,说红牛进入中国是1995年,其实是错误的。其实,红牛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93年,当时,许书标在家乡海南,创立了红牛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可办得并不成功,主要是不了解中国市场及投资环境。

2016年,严彬在胡润富豪榜上的身价,飙涨到780亿元,这一年8月,许书标家族的泰国天丝与华彬集团关于“红牛”功能饮料的商标战,正式打响。

事实上,早于2014年,许书标家族的后代就开始调查、起诉华彬集团,中国红牛的控制权博弈,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许严两家也由亲密的伙伴,开始反目成仇。

“红牛之争” 官司,既是跨国跨地域,还牵涉了更多的利益方,比如经销商、供应链伙伴等,至于“谁的红牛”权益之争,短期内恐是难以破解。不得不说,“抢牛”大战,在商业世界上也是一起罕见的案例,远比“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要更为复杂。

“抢牛”大战,谁是赢家?

“中国红牛”股权结构

在销量、商业策略、品牌运作上,无论是红牛的出生地泰国,还是奥地利、中国,红牛饮料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6年,奥地利红牛突破了60.62亿罐的全球销售纪录,而在中国市场,年销售额超过了200亿元。换个角度讲,“抢牛”大战的背后,是庞大的利益关系在“打架”、抢夺。

2016年红牛官司之前,严彬的个人财富净值是85.3亿美元,截止于今年10月上旬,其个人财富已断崖式下滑到46.7亿美元。华彬集团虽地产、飞机、庄园等多元化发展,有一个不争事实,其盈利点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红牛。

愈演愈烈的商标纠纷,加上“红牛维他命饮料”的营业期限已于上月底到期,尘埃未定的红牛纠纷,其最终结果偏向哪一方,无疑是严彬家族财富命运“生死劫”!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去几年,严彬家族也通过收购唯他可可,果倍爽以及VOSS天然水等产品,意图替代红牛这匹最赚钱的战马,可一直无法再现昔日红牛那份荣光。快销品领域竞争愈来愈激烈,一旦失去“红牛”,可能是财富宝塔的坍塌。

红牛创始人之一许书标的儿子——许书恩(左)

2018年,红牛创始人之一许书标的儿子许书恩家族,靠经营红牛饮料业务,资产已高达210美元。多年以来,许氏家族的财富逐年上涨,今年还是泰国富豪榜上财富增长最大的家族,是泰国第三大有钱家族,仅次于谢国民家族和郑昌家族。

许馨雄,泰国天丝制药的首席执行官,有关红牛的继承问题,他曾于2015年12月底在《中国日报》英文版上,发表《红牛创始人构思新增长模式》文章,谈及家族正寻求在中国重新谈判合作条款。而奥地利红牛的女发言人也曾表示:“马特西茨与许氏家族有着‘既专业又友好’的工作关系”。如此来看,抢牛之争并不在这许书标与马特希茨这二个跨国家族身上,而且彼此维持相当良好的关系。

2017年年7月,“泰国天丝”首先向为中国红牛供罐的制造商“奥瑞金”发难,起诉奥瑞金侵权,并要求停产、赔偿、公开道歉等6项诉讼请求。仅隔1个月的8月18日,泰国红牛商标所有者——泰国天丝集团又发起了诉讼:对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及其控制的数家公司提起法律诉讼,理由包括涉及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以及未经许可生产、销售红牛产品等。据了解,该案于今年开始审理。

数日后的8月21日,红牛维他命饮料、华彬投资(中国)终于打破沉默,对纠纷有了回应,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承认红牛商标所有权为泰方所有,二、华彬集团及严彬多年来对红牛品牌在中国运营是有贡献。

红牛创始人许书标的孙子沃拉育(右),2012年涉嫌肇事逃逸

红牛在中国的经营期限之争,《界面》媒体提出其关键性问题有二:(1)红牛中国是否拥有红牛50年经营权?(2)泰国红牛(红牛维他命饮料(泰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到底是谁?该媒体报道中指出,这仍需通过更多的证据以及相关的法律诉讼过程来厘清。

从目前来看,这场甚嚣尘上的跨国“抢牛”大战,何时收场,又以何种状态收场,合作20多年的红牛中国还继续经营下去吗,未来又将演绎什么样的故事,目前来看仍是个谜。

再进一步分析,一波说劝诫家族企业:商业合作伊始,都应在透明、规则的轨道上,把责权利分清楚,而非单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曾有报道引述许家后人的话称,当年让严斌出任合资公司“红牛维他命饮料”董事长,是出于信任。另外,泰国天丝法律部门主管以及许氏家族代表叶牟之前也说:“在严彬的实际操控下,持续盈利的合资公司从未向作为合资公司大股东的许氏家族分配过任何利润”。如此来看,这也是泰国天丝为何不再延续商标许可期限,反而要起诉严彬的起因之一。

不过,许氏方面的说法也使人疑惑不解,既然人家一直不分钱,作为控股股东,许氏家族为什么时至今日才要发出指控、展开商标争夺战?其个中详情,扑朔迷离!

严彬女儿严丹骅(左)

家族企业传承中面临的尴尬问题很多,可罗列出一长串,比如下一代无力接管、传承大业规划设计太晚、以及跨代传承的无形资产失落等。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看,红牛之争的核心是商标权争斗,症结在于泰国许氏家族对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视不足。

“红牛”品牌的创建,正如哈佛商学院行销学教授罗希.戴许潘迪说的:“红牛是一个建立在活动上的品牌。许书标是那个提出产品设想的人,是发明易拉罐里的饮料的人,而那个奥地利人则被视为推广它的家伙。”公允地说,“红牛”品牌本身的所有者目前属于泰国许氏家族,应是无可争议的。

这么多年,由于当事人并未足够重视,故而一直让“红牛”存在商标权争议的隐患。国内市场里各大商超,除了本土生产的,还有泰国产,甚至有奥地利产的“红牛”,犹如《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一般,谁是真的红牛,一直是个问题。总之,不管抢牛之争最终是何种结果,其在无形资产传承上出的问题,留给了别人很多重要且宝贵的启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红牛

3.9k
  • “红牛大战”硝烟又起,天丝再发声明驳斥华彬“50年协议”无意义
  •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泰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红牛饮料跨国“打架”,“抢牛”生死大战谁是赢家?

家族企业在商业合作伊始,都应在透明、规则的轨道上,把责权利分清楚,而非单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错,“错”啦!人家是例行检修,红牛中国北京工厂不是停产。

针对媒体日前的报道,红牛中国回应称,红牛工厂每年10月都会进入检修状态,并不影响渠道端。10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红牛中国工厂停产,系“经营期限届满”,“在红牛中国停产的背后,是红牛中国生死叠加的状态。”

红牛中国真的进入了生死叠加状态?

红牛中国北京怀柔生产基地

“困了累了,喝红牛”,多么熟悉的广告语,可谁知道,一罐红牛饮料背后,竟引来了历经多年的“抢牛”大战,红牛饮料跨国“打架”案例,留给旁观者太多启示与反思。

2年之前,欧洲品牌研究所“奥地利企业品牌价值十强”排行榜上,位居榜首的是著名的红牛饮料,品牌价值高达151.11亿欧元,比排名第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多出近120亿欧元。写至这里,您也许会“嘘”一声,搞错了吧!?平日常喝的红牛饮料,不是中国的吗,咋会变成了奥地利最值钱的品牌?

看来,很有必要先帮您理顺一下红牛的前世今生,红牛品牌历史上曾有三段跨国婚姻,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一罐红牛饮料背后旷日持久的三大跨国家族的“抢牛”大战。

奥地利红牛公司老板马特希茨和他的女友

作为国际知名的功能性饮料,1966年,红牛品牌由饮料创始人、泰国著名华商许书标在泰国创立,可当年与许书标合作,一起将“红牛”推向全球的,是今天的奥地利首富、奥地利红牛公司的老板希·马特希茨。希·马特希茨因参与创造的功能饮料——红牛,其掌控的“奥地利红牛”,系奥地利最大的全球性公司,其个人财富估值高达147亿美元左右。

1995年12月,许书标与另一个泰籍华人严彬,在深圳成立了红牛中国前身,自此,红牛在中国市场又再次“一炮打响”。1998年9月30日,合资的红牛中国在北京重新注册,今年9月28日,正好是红牛中国经营期限届满的日子。媒体引述北京工商部门工作人员的话称,“企业经营期满,没有办理延期肯定不能进行生产活动,如果被查实会做出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有继续生产的情况,可以对此举报或者投诉。”也正是此因,才有所谓的红牛中国进入了生死叠加状态之说。

此前,针对合资公司“红牛中国”经营期限的届满,许书标家族多次通过红牛泰国等表示,拒绝延期经营。而严彬掌控下的红牛中国则声称,该公司系根据双方五十年合作协议设立,现已按照法律程序向相关主管部门递交了营业期限延长申请。10月24日,许氏家族的红牛泰国、“泰国天丝”等再度发布声明称,已于2018年10月15日依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清算红牛中国的法律程序。

华彬之女、华彬集团总监严丹骅(右)

也就在10月24日晚间,严彬之女严丹骅授权律师事务所(Korpniti Law Offices)发声明称,华彬将公开红牛中国五十年协议及合同。

据该声明,华彬方面将向全球公布1995年11月10日五十年协议及1995年12月21日合资合同,一共有18页;这份“红牛大战”极为关键的合资合同,目前尚未被公之于众。

严丹骅那份声明还称,红牛中国本着诚信合作的原则,已向泰方支付了近40亿,许氏家族第二代继承者不感恩、背信弃义,妄图侵占红牛中国权益。“红牛中国系根据五十年合作协议设立。泰国华彬、严彬先生及严丹骅小姐一贯支持红牛中国依据五十年合作协议经营,不曾有任何改变。严丹骅小姐是持有泰国红牛股权比例第一的个人大股东。在泰国红牛没有召开股东会、董事会之前,任何关于不同意红牛中国继续经营的言论,均是涉嫌违法的、系盗用泰国红牛名义作出,违背事实、违背法律。”

话说此处,须说明一下,泰国虽是红牛的发源地,热于中国,可真正被世界熟知它的,却是因为一个奥地利人:迪特里希·马特希茨(Dietrich Mateschitz)。正是马特希茨,让诞生于泰国的红牛走向世界。

迪特里希·马特希茨

马特希茨出生于1944年,在他28岁那年,在德国的一家牙膏公司担任国际营销总监。让他一生中“撞大运”的,则是1982年去泰国出差的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刚下飞机,马特希茨很好奇,为什么曼谷当地人会喜欢喝一种不含碳酸的“补药水”,这款“补药水”泰语叫“Krating Daeng”(红牛的意思)。

马特希茨买了喝,试了试,发现这种饮料迅速治愈了时差带来的疲劳和困顿。突然之间,他的脑海一个念头出现了:能不能把这玩意卖到欧洲呢?

1984年,马特希茨通过所在公司一个联系人,找到了饮料的创始人、泰国华商许书标,提出两人合作一起将“红牛”推向全球。双方一接触,兴趣度都很高,马特希茨提出一个关键性的建议:要符合西方人口味,需要添加碳酸。于是,他们各自出资50万美元,创建各占49%股份的公司,其中,剩余的2%股权,给予许书标的儿子。换句话说,许书标家族在合伙之初,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

回到了奥地利,马特希茨马上准备最重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口号,他找到了自己大学同窗约翰内斯·卡斯特纳。后来,卡斯特纳和他的团队,为红牛设计了50个不同的Logo,最后选定的是一轮黄色太阳下,两头肌肉强劲的公牛对顶的设计方案。当时的广告词,是卡斯特纳凌晨3点多的“灵机一动”:“让你飞起来”(Gives You Wings)。

短短几年间,琥珀色的红牛饮料取悦奥地利人的味蕾,接着就是匈牙利、英国和德国,很快地卖遍了整个欧洲。在2004年到2005年,马特希茨通过赞助、打造了夺得F1四连冠的红牛车队和红牛二队,在体育圈中红透半边天。后来,他又将“红牛”放进了德甲球队“莱比锡红牛”,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红牛创始人许书标

再说下红牛创始人许书标,1923年,他出生于海南文昌的宝芳乡坑尾园村,是在海南出生、泰国长大的华人,2岁时赴泰国与父亲团聚。

最初,许书标在一家药行推销补药,一干就是十余年。1956年,33岁的许书标自创公司,从欧洲进口药品材料和产品,后又在曼谷投资开设一家制药工厂——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978年,他的“天丝”厂研制出一款内含水、糖、咖啡因、纤维醇和维生素B等成分的“滋补性饮料”,即红牛饮料的前身。在遇见奥地利商人马特希茨之前,那种名叫“Krating Daeng”饮料,已在泰国供不应求。

碰到了事业上的贵人、志同道合的伙伴、奥地利人马特希茨时,许书标61岁;自此,合资生产的红牛走出泰国、走向全球。2012年,许书标去世,享年89岁;他的身家在去世前一年,位列《福布斯》泰国富豪榜第二位。

华彬集团董事局主席、红牛集团董事局主席严彬

红牛饮料跨国“打架”的另一方,是严彬家族。有必要提示一下,同样都叫“红牛”的饮料,泰国、奥地利和中国三地生产的“红牛”,包装是有区别的。也正因为市场的经营主体不同,里面又夹杂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才会导致一场多年的“抢红牛”的官司大战。

胡润百富榜上,严彬曾于2011年排名第4。严彬,1954年出生在山东山东菏泽,祖上三代皆是农民,家境很穷,曾在河南林县插过队。后来他去了泰国,先是在唐人街打工,因他的勤奋,被提拔为经理,后来靠地产发家,成了一位泰籍华商。

1984年,也就是许书标和那个奥地利商人马特希茨第一次碰面那一年,严彬在泰国创办了华彬集团,从事旅游、进出口及地产等业务。当然了,让严彬事业真正“飞黄腾达”,还归功于“红牛”。

1995年,41岁的严彬,结识了时年72岁的许书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生意合作伙伴。也就在这一年,许氏家族与华彬集团在深圳合资,成立了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红牛饮料。严彬,成了红牛“喝出”的第3位巨富;一罐饮料,变成赚钱的摇钱树,造就了三个不同国度的豪门家族,且皆是白手起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奇迹。

很多媒体包括最近报道红牛事件的一些媒体,说红牛进入中国是1995年,其实是错误的。其实,红牛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93年,当时,许书标在家乡海南,创立了红牛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可办得并不成功,主要是不了解中国市场及投资环境。

2016年,严彬在胡润富豪榜上的身价,飙涨到780亿元,这一年8月,许书标家族的泰国天丝与华彬集团关于“红牛”功能饮料的商标战,正式打响。

事实上,早于2014年,许书标家族的后代就开始调查、起诉华彬集团,中国红牛的控制权博弈,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许严两家也由亲密的伙伴,开始反目成仇。

“红牛之争” 官司,既是跨国跨地域,还牵涉了更多的利益方,比如经销商、供应链伙伴等,至于“谁的红牛”权益之争,短期内恐是难以破解。不得不说,“抢牛”大战,在商业世界上也是一起罕见的案例,远比“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要更为复杂。

“抢牛”大战,谁是赢家?

“中国红牛”股权结构

在销量、商业策略、品牌运作上,无论是红牛的出生地泰国,还是奥地利、中国,红牛饮料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6年,奥地利红牛突破了60.62亿罐的全球销售纪录,而在中国市场,年销售额超过了200亿元。换个角度讲,“抢牛”大战的背后,是庞大的利益关系在“打架”、抢夺。

2016年红牛官司之前,严彬的个人财富净值是85.3亿美元,截止于今年10月上旬,其个人财富已断崖式下滑到46.7亿美元。华彬集团虽地产、飞机、庄园等多元化发展,有一个不争事实,其盈利点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红牛。

愈演愈烈的商标纠纷,加上“红牛维他命饮料”的营业期限已于上月底到期,尘埃未定的红牛纠纷,其最终结果偏向哪一方,无疑是严彬家族财富命运“生死劫”!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去几年,严彬家族也通过收购唯他可可,果倍爽以及VOSS天然水等产品,意图替代红牛这匹最赚钱的战马,可一直无法再现昔日红牛那份荣光。快销品领域竞争愈来愈激烈,一旦失去“红牛”,可能是财富宝塔的坍塌。

红牛创始人之一许书标的儿子——许书恩(左)

2018年,红牛创始人之一许书标的儿子许书恩家族,靠经营红牛饮料业务,资产已高达210美元。多年以来,许氏家族的财富逐年上涨,今年还是泰国富豪榜上财富增长最大的家族,是泰国第三大有钱家族,仅次于谢国民家族和郑昌家族。

许馨雄,泰国天丝制药的首席执行官,有关红牛的继承问题,他曾于2015年12月底在《中国日报》英文版上,发表《红牛创始人构思新增长模式》文章,谈及家族正寻求在中国重新谈判合作条款。而奥地利红牛的女发言人也曾表示:“马特西茨与许氏家族有着‘既专业又友好’的工作关系”。如此来看,抢牛之争并不在这许书标与马特希茨这二个跨国家族身上,而且彼此维持相当良好的关系。

2017年年7月,“泰国天丝”首先向为中国红牛供罐的制造商“奥瑞金”发难,起诉奥瑞金侵权,并要求停产、赔偿、公开道歉等6项诉讼请求。仅隔1个月的8月18日,泰国红牛商标所有者——泰国天丝集团又发起了诉讼:对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及其控制的数家公司提起法律诉讼,理由包括涉及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以及未经许可生产、销售红牛产品等。据了解,该案于今年开始审理。

数日后的8月21日,红牛维他命饮料、华彬投资(中国)终于打破沉默,对纠纷有了回应,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承认红牛商标所有权为泰方所有,二、华彬集团及严彬多年来对红牛品牌在中国运营是有贡献。

红牛创始人许书标的孙子沃拉育(右),2012年涉嫌肇事逃逸

红牛在中国的经营期限之争,《界面》媒体提出其关键性问题有二:(1)红牛中国是否拥有红牛50年经营权?(2)泰国红牛(红牛维他命饮料(泰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到底是谁?该媒体报道中指出,这仍需通过更多的证据以及相关的法律诉讼过程来厘清。

从目前来看,这场甚嚣尘上的跨国“抢牛”大战,何时收场,又以何种状态收场,合作20多年的红牛中国还继续经营下去吗,未来又将演绎什么样的故事,目前来看仍是个谜。

再进一步分析,一波说劝诫家族企业:商业合作伊始,都应在透明、规则的轨道上,把责权利分清楚,而非单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曾有报道引述许家后人的话称,当年让严斌出任合资公司“红牛维他命饮料”董事长,是出于信任。另外,泰国天丝法律部门主管以及许氏家族代表叶牟之前也说:“在严彬的实际操控下,持续盈利的合资公司从未向作为合资公司大股东的许氏家族分配过任何利润”。如此来看,这也是泰国天丝为何不再延续商标许可期限,反而要起诉严彬的起因之一。

不过,许氏方面的说法也使人疑惑不解,既然人家一直不分钱,作为控股股东,许氏家族为什么时至今日才要发出指控、展开商标争夺战?其个中详情,扑朔迷离!

严彬女儿严丹骅(左)

家族企业传承中面临的尴尬问题很多,可罗列出一长串,比如下一代无力接管、传承大业规划设计太晚、以及跨代传承的无形资产失落等。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看,红牛之争的核心是商标权争斗,症结在于泰国许氏家族对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视不足。

“红牛”品牌的创建,正如哈佛商学院行销学教授罗希.戴许潘迪说的:“红牛是一个建立在活动上的品牌。许书标是那个提出产品设想的人,是发明易拉罐里的饮料的人,而那个奥地利人则被视为推广它的家伙。”公允地说,“红牛”品牌本身的所有者目前属于泰国许氏家族,应是无可争议的。

这么多年,由于当事人并未足够重视,故而一直让“红牛”存在商标权争议的隐患。国内市场里各大商超,除了本土生产的,还有泰国产,甚至有奥地利产的“红牛”,犹如《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一般,谁是真的红牛,一直是个问题。总之,不管抢牛之争最终是何种结果,其在无形资产传承上出的问题,留给了别人很多重要且宝贵的启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