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每周A股:巴菲特先生,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底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每周A股:巴菲特先生,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底部”?

本周A股的市场表现,要归功于决策层明确扭转市场颓势的政策推力。

以下答问全然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Q:巴老,您怎么看待本周A股市场出现的变化?

A:显然,中国A股(以沪指为例)自年初的3587点跌至10月下旬的2449点之后,目前在政策风向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本周A股出现的普涨,可以看做是投资者对于这种政策转向的积极响应。在这之前,由于决策层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基调,以及去杠杆的行政路径,客观上决定了中国A股存量资金博弈的特点,以及只能呈现结构性行情的特征。所以,本周A股的市场表现,要归功于决策层明确扭转市场颓势的政策推力。

 

Q:这一政策推力从何而来?

A:这一政策上的推力,最初的信号来自证监会主席的股市春天不远论,时间是在10月14日,场合是券商协助召开的投资者座谈会。当日沪指收在2606点。从会议图片看,参会人员的神色大都不太轻松。第二个信号出现在10月19日,A股开盘前,中国银保监会主席、央行行长和证监会主席同时发声,以期提振市场信心。因为此前一天,10月18日,A股已经跌破2500点。也就是说,第一个政策做多信号出现4个交易日后,沪指仍连续下跌超过100点。事实上,19日上午市场管理层的集中发声,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当日A股开盘后,走势仍岌岌可危,沪指今年新低2449点就是当天创下的。但是,在更高级别的副总理答记者问公布之后,市场情绪出现了明显反转。从答记者问的时间(10月19日上午)看,第二次政策底部的确认,是一套有备而来的政经组合拳。第三个信号,出现在10月31日召开的高层经济会议。这次会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政策基调上,明确指出资本市场要激发活力,同时,此前一直强调的“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表述并没有出现。这是迄今为止政策意义最为明确的市场稳定信号。当然,决策层此时连续出台重量级的政策信号,应该有国际形势等外围因素的考量,也肯定看到了A股技术上继续下挫的可能。同时,从近日市场公开披露的信息看,也不排除养老金等主力资金其时在同步进场。

Q:所谓的“政策底部”,应该如何理解? 

A:政策不过是决策者释放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树立市场信心十分重要。中国的A股市场本质上是政策性市场,而不是制度性市场,也不是价值性市场,甚至因为没有健全的退市制度,还不是竞争性市场。A股长期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政策才是这个市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政策能够调动资金,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或者消弱市场能力,甚至能够调节指数。等等。政策性市场是一个干预性甚至是扰动性的市场。实际上,在一个政策性市场,投资者相信的并不是政策本身暗示的“这就是底部”的文字意义,而是这些文字信号事实上指代着可能出现的超预期的资金流量。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政策底部”的一再出现,并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个市场还不成熟,很多制度有待完善。当然,这次连续出台的政策信号,有比较特殊的原因,比如,市场大范围高比例的股权质押,场内资金的连续流出等等,这些现象的势头如果不及时予以制止,后续消耗的政府信用会更加强烈。

Q:“政策底部”明确之后,资金面有什么新动向? 

A:公开的市场数据显示,经过漫长的煎熬之后,A股本周开始脱离流动性泥沼。如果以6月19日A股出现跳空式下跌为起点,至11月2日两市收官,进行资金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在93个交易日中,主力资金流出72天,金额合计8503亿;资金流入仅21天,金额合计1743亿,期间有6700多亿是净流出;其中,6月19日至10月29日89个交易日中,主力资金连续两日净流入仅有2次。两融数据可为佐证,在93个交易日中,A股两融余额由9439亿下降为7700亿。换句话说,还有超过1700亿的杠杆资金在市场中出逃。而在这期间,A股IPO发行几近常态,市场池塘仍注水不止。仅从资金面观察,市场的下跌是必然的。而所谓的结构性行情,无非是存量资金在不同板块维持轮动而已。

A股资金面的转机出现在本周。从10月30日开始,连续4天,A股主力资金出现净流入,分别是10月30日7亿、10月31日43亿、11月1日37亿、11月2日191亿。今年以来,这样的连续性的主力资金流入现实是不常见的。A股本周资金开始连续流入且不断放大,说明了政策底部的确认。同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开快的现实,资金流入比较明显的证券、银行等大金融板,未来会是最能抵抗风险的板块。当然,短期看,也不排除这样的资金异动,是为下周中国人保的申购进行市场铺垫。

Q:那么,市场的底部是否已经探明? 

A:确认A股的市场底部是否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其间,在宏观层面上,有必要观察两个数据。一个是年报显示的养老金建仓信息是否不断增多,另一个是A股两融余额是否会随股指均线的向上发散,连续跨过千亿台阶进入万亿门槛。某种意义上,A股两融余额能否重新达到万亿规模,是判断牛市是否开启的重要指标。而在市场长期羸弱的情势下,没有适当的杠杆资金的介入,A股市场行情的结构性特征只会更加明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每周A股:巴菲特先生,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底部”?

本周A股的市场表现,要归功于决策层明确扭转市场颓势的政策推力。

以下答问全然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Q:巴老,您怎么看待本周A股市场出现的变化?

A:显然,中国A股(以沪指为例)自年初的3587点跌至10月下旬的2449点之后,目前在政策风向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本周A股出现的普涨,可以看做是投资者对于这种政策转向的积极响应。在这之前,由于决策层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基调,以及去杠杆的行政路径,客观上决定了中国A股存量资金博弈的特点,以及只能呈现结构性行情的特征。所以,本周A股的市场表现,要归功于决策层明确扭转市场颓势的政策推力。

 

Q:这一政策推力从何而来?

A:这一政策上的推力,最初的信号来自证监会主席的股市春天不远论,时间是在10月14日,场合是券商协助召开的投资者座谈会。当日沪指收在2606点。从会议图片看,参会人员的神色大都不太轻松。第二个信号出现在10月19日,A股开盘前,中国银保监会主席、央行行长和证监会主席同时发声,以期提振市场信心。因为此前一天,10月18日,A股已经跌破2500点。也就是说,第一个政策做多信号出现4个交易日后,沪指仍连续下跌超过100点。事实上,19日上午市场管理层的集中发声,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当日A股开盘后,走势仍岌岌可危,沪指今年新低2449点就是当天创下的。但是,在更高级别的副总理答记者问公布之后,市场情绪出现了明显反转。从答记者问的时间(10月19日上午)看,第二次政策底部的确认,是一套有备而来的政经组合拳。第三个信号,出现在10月31日召开的高层经济会议。这次会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政策基调上,明确指出资本市场要激发活力,同时,此前一直强调的“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表述并没有出现。这是迄今为止政策意义最为明确的市场稳定信号。当然,决策层此时连续出台重量级的政策信号,应该有国际形势等外围因素的考量,也肯定看到了A股技术上继续下挫的可能。同时,从近日市场公开披露的信息看,也不排除养老金等主力资金其时在同步进场。

Q:所谓的“政策底部”,应该如何理解? 

A:政策不过是决策者释放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树立市场信心十分重要。中国的A股市场本质上是政策性市场,而不是制度性市场,也不是价值性市场,甚至因为没有健全的退市制度,还不是竞争性市场。A股长期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政策才是这个市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政策能够调动资金,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或者消弱市场能力,甚至能够调节指数。等等。政策性市场是一个干预性甚至是扰动性的市场。实际上,在一个政策性市场,投资者相信的并不是政策本身暗示的“这就是底部”的文字意义,而是这些文字信号事实上指代着可能出现的超预期的资金流量。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政策底部”的一再出现,并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个市场还不成熟,很多制度有待完善。当然,这次连续出台的政策信号,有比较特殊的原因,比如,市场大范围高比例的股权质押,场内资金的连续流出等等,这些现象的势头如果不及时予以制止,后续消耗的政府信用会更加强烈。

Q:“政策底部”明确之后,资金面有什么新动向? 

A:公开的市场数据显示,经过漫长的煎熬之后,A股本周开始脱离流动性泥沼。如果以6月19日A股出现跳空式下跌为起点,至11月2日两市收官,进行资金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在93个交易日中,主力资金流出72天,金额合计8503亿;资金流入仅21天,金额合计1743亿,期间有6700多亿是净流出;其中,6月19日至10月29日89个交易日中,主力资金连续两日净流入仅有2次。两融数据可为佐证,在93个交易日中,A股两融余额由9439亿下降为7700亿。换句话说,还有超过1700亿的杠杆资金在市场中出逃。而在这期间,A股IPO发行几近常态,市场池塘仍注水不止。仅从资金面观察,市场的下跌是必然的。而所谓的结构性行情,无非是存量资金在不同板块维持轮动而已。

A股资金面的转机出现在本周。从10月30日开始,连续4天,A股主力资金出现净流入,分别是10月30日7亿、10月31日43亿、11月1日37亿、11月2日191亿。今年以来,这样的连续性的主力资金流入现实是不常见的。A股本周资金开始连续流入且不断放大,说明了政策底部的确认。同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开快的现实,资金流入比较明显的证券、银行等大金融板,未来会是最能抵抗风险的板块。当然,短期看,也不排除这样的资金异动,是为下周中国人保的申购进行市场铺垫。

Q:那么,市场的底部是否已经探明? 

A:确认A股的市场底部是否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其间,在宏观层面上,有必要观察两个数据。一个是年报显示的养老金建仓信息是否不断增多,另一个是A股两融余额是否会随股指均线的向上发散,连续跨过千亿台阶进入万亿门槛。某种意义上,A股两融余额能否重新达到万亿规模,是判断牛市是否开启的重要指标。而在市场长期羸弱的情势下,没有适当的杠杆资金的介入,A股市场行情的结构性特征只会更加明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