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刘翔退役上新闻。4月7日,飞人刘翔通过微博宣布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我们能够料想到,他的告别不会像姚明李娜般风光,但舆论环境如此之差,还是令人大跌眼镜。从2008以后,刘翔似乎摆脱不了被骂的命运。趁着这最后一骂的机会,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当我们骂翔的时候,我们究竟在骂什么?
1、临时退赛太刺激,许我一场空欢喜
作为运动员,翔的最大黑点必然是2008和2012两届奥运会的临时退赛。08年家门口临阵交枪,父老们惊愕之余尚感惋惜。到了12年,就只有呵呵了。就算翔在全国人民眼皮底下坚持蹦完了全程,换来的只是一座影帝桂冠。
低格君当年也骂过翔,骂翔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受骗了。——既然不能赛,为啥不早说?为啥要等观众掏了10倍的钱买完黄牛票之后再说?不光群众骂翔,连一向挨骂的新华社也在含蓄地骂翔:田径队应该早些透露刘翔伤病的消息,既可以给刘翔减压,也让国人心里早做准备。
信息的不透明让国人感到被骗,故技重施的二次欺骗导致翔的信用崩溃,更引发了毁灭性的阴谋论:翔是因为某商业品牌授意,怕比赛失利影响形象而诈伤。这种猜测的可靠性暂且不论,您应该能听出话外之音:参赛与否,早就不是翔自己一个人能决定的事儿了。
▼翔和教练孙海平,师徒情深乐融融。事实上孙有权主宰翔收入的15%以上。
真相
低格君给您讲一小故事。伦敦退赛后翔心情低落,好友姚明喊他去五棵松看球散心。俩人正堵在长安街上,翔的手机响了,一看是领导打来的。“你在哪儿?赶紧回去!”
看看,一名改写了天朝田径史、职业生涯总收入超过5亿元的超级运动员,却连跟朋友出门看个球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更何谈披露伤情这种纠结多方利益的大事。田管中心、体育局、教练、赞助商、中介公司……哪个是好惹的?翔在体制里,不得不低头。
2、四年花了三千万,不拿金牌就拌蒜
骂翔的另一个理由,在于「他身上砸了太多钱」。用经济学上的话说,就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天朝体育界的举国体制大家都懂,作为超级体育偶像的翔得到的「特殊照顾」远高于他人。
就不说跑道、器械这些动辄百万烧钱的硬件玩意儿了,更别提「以赛代练」方式下每年国内外多次田径大奖赛的车马费了。您知道体育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刘翔科研小组」吗?官方说法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训练翔,从美帝买了一套三万块的图像分析软件,天天对翔进行跟踪研究。
据网易体育给出的数据,翔从雅典到北京这一个奥运周期的保守花费是3000万。那从北京到伦敦呢?还有各种康复治疗花费呢?不夸张地说,作为遵纪守法纳税好公民的您跟我,每一个人都在为翔的退赛和受伤买单。所以我们会骂翔,也会质疑:把这么多钱都砸到一个人、一项运动上,为啥不能资源下放?为啥不能多建点儿免费的运动场,给普通老百姓创造锻炼条件?
▼【刘翔科研小组】的三位专家,体育局每年拨给这个小组的专款不少于10万
真相
探讨翔花了多少钱,不如探讨——究竟是谁在替翔花钱?其实翔跟你我一样,都是给人打工的,只不过翔的主子权力太大了,大到可以用翔的名义调动举国资源。只是为了让翔完成金牌目标的同时,自己也从中获利。
四年三千万,翔一个人能支配的又有多少?骂翔花钱多,实际上是在骂啥,大家心里有数。套用钓鱼岛事件时的网友经典言论:我不怕祖国打不过日本,我只怕我交的税没变成炮弹,变茅台了。
3、悲剧根源在体制,出来混的总要还
我们骂翔,还因为翔总是在把黑点抖露给我们。不知您有没有注意过,北京与伦敦两次退赛,当翔的声誉和公共形象被质疑时,他的团队没有为他做出一点儿有价值的危机公关。最终还是翔自己亮一亮伤处的X光片,然后默默憋口气继续训练而已。
翔与姚明、李娜并称天朝三大体育偶像,但他与姚李两只出头鸟有着本质不同——翔一直在飞,但自始至终都被绑架着,没能实现「单飞」。尽管翔经常在电视上喝可乐、开汽车、卖安利,但是有赞助商并不等于商业化,说到底,翔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商业化、职业化的体育偶像。
德国媒体《sport1》这样评价退役的翔:
“他是中国体育曾经最受欢迎的、同时也是最悲剧的运动员。这种悲剧首先在于角色定位的冲突,他的个性像是体制外,但他的身份却在体制内。”
真相
说白了,翔是一个处处无法为自己做主的人。伤情的透露、退赛的决定、资金的用途、代言的取舍……甚至是最后退役的时间。如果翔在2012年退役,他可以拿到30亿的赔付违约金。但他不能像李娜一样任性地安排自己的退役时机,因为这得由体育总局来决定。
更有一层对比:李娜在职业生涯中屡有出格的言语,但是翔只能说说「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这种正能量宣言,要不,就只有闭嘴。
低格君有个翔粉朋友说的好:认同荣誉、享受快乐的人就会看到积极的一面,重要的是翔曾经带给过我们什么。我们有理由赞美翔,也有理由骂翔。我们骂的不是翔,而是翔背后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他们不光操控着翔,还在很大程度上操控着我们生存的这个国度的种种。他们,才是真正的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