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当之无愧的古装大年,注定不平凡。
从年初的《扶摇》到年中爆款网剧《延禧攻略》再到最新上线的《唐砖》,戴着“镣铐”跳舞的古装剧,上演了一出出激烈的IP混战。
而在这场混战中,以往的常胜将军——武侠玄幻剧集体失灵,反倒是《延禧攻略》《天盛长歌》等朝代古装剧脱颖而出。
有意思的是,综合几部古装剧数据显示,受众年龄层集中在17—34岁,正是当下网剧的主力军。不同于以往,今年有关剧中礼仪、人物服饰、色彩质感等传统文化纷纷成了弹幕中、网络上观众和网友们津津乐道的元素。
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新时代的年轻用户,其审美已不再只集中于故事刺激层面,影视作品更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输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风潮。
不得不说,这一届用户和古装剧,很有时代特色。不仅令人好奇,这一届古装剧做对了什么?找到了哪些年轻观众high点,又释放出哪些新时代剧集的有效信号?
古装剧的高定之路
如今,人们用“高定”一词形容Dior、Chanel等国外大牌,寓意世界时尚的潮流。随着《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古装剧的大热,刺绣、点翠、镶嵌......这些凝结着古代匠人智慧巧夺天工的精美华服,让曾经的传统民族手艺和令人震惊的传统礼仪,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早在几百年甚至更久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定。这一点,《延禧攻略》《如懿传》《唐砖》等几部古装剧中,置景、服装、道具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延禧攻略》导演惠楷栋介绍,整部剧,没有出去租过一套衣服。剧组有一个四层楼的服装车间,请了几十个专业的绣娘制作,每一个演员的服装都是根据年代、身份、场合量身定做,光是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就差不多有40套左右服装。
里面用到的首饰、扇子等基本是造型和美术团队跑了包括北京、西安、河南在内的古玩城,从玩家手里淘来的藏品,一个发簪就高达几十万,尽管已经过去几百年上千年,做工依然极其精致。
《如懿传》中,一件鹅黄缎细绣五彩云水全洋金龙袍,就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后妃各种吉服、礼服更是颇有讲究,制作过程之复杂、工艺之繁复精美超乎想象。
最新上线的《唐砖》,更是将这种极致再度推向了新高潮。《唐砖》的总制片人和艺术总监张晓龙,在场景搭建、服化道细节方面,考究至深。在尊重历史规制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还原历史,秉承“新古典主义”,适当融入现代审美。
剧中祭祀、庆典等大场面等渲染,把以往影视作品的盛朝之美跃然于屏幕;唐代舞蹈、马球等活动场面的复原,则从人文角度关注到唐朝的生活。这些都是基于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为直观和趣味的复刻。
如果说此前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刻画了一个魔幻的大唐,那么此番《唐砖》中的大唐则在磅礴中更多了一份烟火气。
大臣上朝时为表现敬意,要趋步快行、并对皇帝进行两拜礼和山呼;出殡时的方相,牛头服装是表达古代出殡的仪式感,竹子则是寓意对逝者的追思;秋社戏中使用的傩和萨满舞蹈,也是古代重要节日中多会出现的;剧中的三场婚礼也均遵循了历史传统,各有特色。
张晓龙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本剧立项之初,就希望将其打造成一部有仪式感精品网剧。”据介绍,在拍摄时有一场祭祀的戏份,为了更好的呈现大气场面以及向观众展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在一分钟不到的镜头里启用了六七百人,恢弘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
可以明确的是,服化道、礼仪到位,演员和观众的代入感自然就更强。一言一行,都在那个年代里。
想来,这也是这几部古装剧深得观众青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细腻入微的呈现,成功找到年轻观众high点。虽在剧情故事方面各有千秋和遗憾,口碑上也有些参差不齐,但在制作,即服化道、置景、道具、礼仪文化方面,达成一致,完成得非常出色。
线上受到网友们关注和喜欢,具体的表现还落实到了线下,《延禧攻略》中的拍摄场地——延禧宫成了今年故宫游客打卡最多的景点;富察·皇后的手串、璎珞同款压襟扣吊坠、中国风古代衣服等也成了淘宝上的热卖。
不管你承认否,今年的古装之风席卷而来,还在延续。
这一届古装剧,做对了什么?
细看不难发现,《如懿传》《唐砖》《香蜜》等几部剧,均根据网文小说改编而来,且都是年代颇久的古装网文小说。他们的成功也在某种维度上说明,网文创作的“中华性”和影视创作的“文化性”之间有着神圣的关联性。
IP的影视化改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首先,二者有着同一波受众,网文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铺垫,对于影视化后的作品抱有更多的期待,这就需要,剧集有更高级的质感。具体就体现在服化道、传统礼仪、布景、台词等方面。
而这些,恰恰就是这一届古装剧鲜明的旗帜。换句话来说,他们成功找到了年轻用户的high点。
2013年的5月,广电总局曾颁布的“22条规定”,对古装剧的播出比例进行了严格控制, “限古令”的说法也因此应运而生。时隔5年,再度迎来最严“限古令”。市场的求生欲表现为,不求红只求能按规定播出,所以大部分古装剧选择了网剧的播出媒介。
这样的大环境下,反倒催生出了一批拥有独特气质的古装剧。不妨想一想,以前观众看古装剧的时候,他们在看什么?以《大明王朝》为例,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朝前的争权夺利、用兵技谋,又或者是后宫女人的N台戏。
如今时代变了,影视创作的的语境也不同,观众自然也就变了,大家对于古装剧的审美和心态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不论是朝前男人们的争权夺利,还是后宫女人们的尔虞我诈,对年轻用户来说,都是套路得不能再套路得剧情了。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更多的high点来激发他们的追剧欲望。
要知道,这届用户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他们更熟悉的是网络语境、表达,对于遥远的传统文化保有好奇;另外,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更容易引发某一个元素的信息流传,实效性和互动性极强。前一秒剧中出现的同款、线下实景等,下一秒就在淘宝有了同款,剧情中行礼、婚礼等仪式感的东西,迅速会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扩散开来,成为阶段性的流行文化。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变化映射出两个信息,一是传统文化礼仪其实是刚需,也是新时代古装剧应该具备的气质,二是用适当的方式,即当下观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礼仪,观众更乐于接受。
现阶段,观众的需求和审美变得更高,这就要求不论是古装剧还是其他类型的剧集,大到剧情、制作,小到服化道等更走心,且要融入新时代的语境。当然,古装剧,在服化道、礼仪、置景方面要求会更高,但同时,效果也是最容易被观众和市场检验的。
值得一提的是,《延禧攻略》《天盛长歌》《唐砖》几部剧播放平台都是爱奇艺,尤其《延禧》的爆红,让爱奇艺成为了2018年剧集市场的大赢家,在最新公布的Q3财报中,爱奇艺的会员更是高达8070万,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也是爱奇艺向来专注内容的匠心结果。
新的审美风潮正在形成
以上,都在说明一点:新时代下,从2018爆款剧《延禧》到小而美的《唐砖》,一股新的审美风潮正在形成。
这种新的审美风潮是什么呢?中国风、现代感和传统文化的高端结合后,催生出的一种新古装剧气质。观众开始更加注重影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折射出来的现状。
当然,这也给了之后的影视制作人,提供了一个参考的风向标,尤其是古装剧,要有传统文化厚重感的底色;也侧面反映出以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平台在自制剧和购买剧方面的评判标准,品质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此外,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在土生土长的艺术创作中更多、更好的融入中国元素,宏观来看,符合政策传承宣扬传统文化的要求。再者,对于市场来说,无疑一个有助于收割新用户的密钥。同时,影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旨有机契合,也为文学和影视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总的说来,百利而无一害。
2018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行行讲寒冬,但其实,好内容依旧是观众和市场的刚需。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大家沉下来,专注内容,打造更多好看且有质感的影视作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