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蜻蜓FM:突然站在了入海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蜻蜓FM:突然站在了入海口

智能手机只是风暴掀起的第一轮巨浪,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终端的多样性——手表、音箱、汽车甚至冰箱——都会承载语音交互的职能。

 

在存量市场的搏杀日渐激烈的同一周期,移动音频行业的增长依然显得后劲十足。

根据CNNIC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中国有声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2.32亿,接近网民总数的30%。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频内容本身的特性,在所谓的时间战场上,它可以豁免于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之外,用户在通过耳朵这个器官使用产品时往往并不需要专注唯一的场景,故而不必遭遇此消彼长的竞争敌意。

就像腾讯对头条的崛起警惕万分——用户把抖音刷起来可能就真的会少开微信了——但它可能并不太介意用户在聊微信或是打王者荣耀的同时一边还听着高晓松的闲聊节目,这搞不好还有助兴的作用。

据说蜻蜓FM全平台高晓松的节目音频播放量已经超过50亿次,他在卸任阿里音乐董事长一职之后,重新回到「手艺人」的身份定位,由他亲自担当主角的节目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再度和优酷牵手的视频脱口秀「晓说」系列,还有一个是与蜻蜓FM合作的音频栏目「矮大紧指北」,后者作为一档付费内容甚至创下发布当月付费订阅用户突破10万人的纪录。

毫无疑问,这份答卷让蜻蜓FM信心倍增,在其前天召开的秋季内容生态发布会上表示要构建一个音频宇宙,把明星IP复制裂变起来。

欣欣向荣的季候,的确不太能够让人想起这个行业曾经有过的窘迫。

智能手机的数字革命,除了解放场景之外,也为应用程序的孤岛化拉起了序幕,而音频市场之所以能够开辟第二时间战场,同样取决于人们对于硬件的依赖越来越深,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慎一语成谶。

只是,在独立细分之后,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满足用户的需要,行业里的所有玩家在过去几年里都在试图以各自的路径来论证自己提供的答案。

有专注于车载空间的传统电台方案,在非数字媒体每况愈下的过程里,受到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扩张影响——或许还要加上不堪重负的城市交通迫使通勤时间变得更长——那些调频电台的经营反而逆势增长,成为传统媒体的异数。

有瞄准说书听书品类的有声书方案,把既有文创作品的版权转化作为切口,致力于把一部部的著作搬到音频赛道,服务用户通过聆听代替阅读,甚至雇了评书大家贡献声带,颇有老树新芽的味道。

有将曲艺节目视为金矿的消遣式方案,不止是以郭德纲为代表的相声素材遭到蜂拥而至的抢购,边界一度扩大到了故事、风水、星座、解梦等市井及亚文化领域,似乎一切内容皆可语音化。

还有持续运营去中心化电台的软社交方案,如同早期的YouTube那样发动普通用户成为主播,把手机变成一档私人电台的话筒,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发展和陪伴支持自己的粉丝。

千里同风,万木峥嵘。

从蜻蜓FM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倒不见得是做对了某项单选题,而是主次轻重拎得格外清楚,把资源集中到了PGC的选品上面。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逝世一百周年的忌日当天,东京展出过一个造型还原夏目漱石的仿真机器人,取了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的声音,可以向公众朗读其经典作品,在摄像镜头的捕捉下,当这位「夏目漱石」把名句「请你守候一百年」亲口念出来后,哪怕面部表情仍然难免僵硬,却还是震动了无数观众,为之热泪盈眶者亦不在少数。

这就是人格魅力的魔法,钱钟书说没人想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大概只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否则安迪·沃霍尔在采访希区柯克的时候——前者已经名满天下——就不会因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而无法保持坐在椅子上,只好情不自禁跪了下来抱紧双臂,继续和自己的偶像交谈。

 

对于蜻蜓FM而言,它的成功在于PGC内容建立得足够完善和踏实,在「矮大紧指北」完结以后,高晓松继续与其联合出品了一档同为S级的音频栏目「晓年鉴」,再次分享见多识广的个人博闻与历史趣谈。

选择一个海内知名的文化大家,并为其设计一档量身定做的内容主题,这种强关联的捆绑策略让蜻蜓FM在刺激用户付费方面尝到了甜头。和高晓松的新节目一起构成文化名家矩阵的,还有许知远的「十三夜」、蒋勋的「新解东方哲学系列」、梁文道的「八分」、胡德夫的「世界民谣简史」等等,阵容堪称整齐豪华。

「知识付费的两种焦虑,功用性焦虑,价值性焦虑。传统类型解决的是用户的功用性焦虑,而人文内容解决的是价值性焦虑,这才是今天大家对知识付费产生热烈需求的真正根源,也是平台的价值体现。」高晓松两档节目的制作人、蜻蜓FM副总裁郭亮锚定了这款产品的市场定位,也就是坚持文艺路线,向用户推送和销售那些如同「无用之物」的音频节目。

演员陈道明说他一生花了太多时间在「无用之物」的兴致上,比如年轻时候钟爱钢琴,到哪儿拍戏都不忘带上一台电子钢琴,中年以后迷上书画,但凡闲下来就摊开笔墨抄写古籍,后来女儿出国,想念她的时候,就浇个糖人面人什么的,再用针线给它裁上一身衣裳,以解思念之苦。

用世俗的判断标准来看,沉迷这些远远称不上有用的事情——既不能助你升职加薪,也无法帮你换来分毫利益——毋庸置疑属于蹉跎岁月,然而陈道明却鄙夷所谓的「有用强迫症」,完全由功利主义支配的人生是悲哀的,「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

财经作家吴晓波有句话说得更为简单粗暴,他甚至将之作为名字出版了一本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显然,在贩卖焦虑成为压在天平一端无比沉重的砝码时,天平的另一端也落有翩若惊鸿的几片羽毛,那里的生物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事作风。

如今,蒋勋从美学角度拆解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足足160期,每期时长约为一个小时左右的付费节目「蒋勋细说红楼梦」,累计播放量超过了2.4亿次,有这么多人愿意花钱了解「红楼梦」的细枝末节,已经相当颠覆常识。

GGV的合伙人符绩勋说他曾有机会在早期投资今日头条,当时看着数据涨得不错,但是问了很多周围的人,发现除了公司的司机之外没什么人用,于是推断中国的用户可能不会有那么强的信息需求,决定放弃投资,他后来在复盘时反思表示,「其实我们有时候就得看到中国如此广大,往往在一个城市,或者在你的一个视角,看不到全部。」

人们是否愿意在音频市场里为了精品化的「无用之物」掏钱买单,这恐怕也会是一个和视角有关的话题,而蜻蜓FM则是坚定不移的看好派,它从数字出版和在线教育两个维度做了测算,相信到了2020年音频内容付费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这是相当乐观且要押上不少筹码的预见。

更重要的是,这种计算公式是可行的,亚马逊对内容付费定义过一个新的概念,叫作「自出版」,杰夫·贝佐斯曾经遭到很多传统出版社的抵制,因为他公然声称「一切试图挡在用户身前的专家都应该消失」。

以传统出版行业为例,一本定价20块钱的纸质书,每卖出一本,作者可以拿到手的版税大约在2块钱到3块钱,如果是莫言或者韩寒这种级别的顶级作者,数字则有机会上浮到5块钱左右,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在现行的出版链条里,有太多的成本在挤占真正创作部分的回报,印刷工人、书店老板、木材油墨、策划编辑、发行代理⋯⋯每一个人都在和作者瓜分这20块钱,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劳动不应当尊重,而是这种分配效率必然是要遭到淘汰的。

苹果的App Store分账比例是3:7,它自己拿3成,剩下7成给开发者,就这样还被很多人骂,认为苹果太黑,但是把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和旧的体系相比,仍然是碾压级别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和产业开始追逐内容付费并不断加注的唯一原因,它是对出版业的一次彻底革命,新的分配机制,会彻底改写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一定会带来应用层面的空前爆发,就像石油和公路网络的落成,让沿着街道的酒店、超市、游乐场一座又一座的兴建起来,当平台的服务能力、技术的支付能力、社交的连接能力都低廉到了动动手指划过屏幕就能获得解决方案的时候,互联网就足以把任何东西都变成数字商品,声音也不例外。

这就是蜻蜓FM站在入海口之后,所看到的海阔天空,智能手机只是风暴掀起的第一轮巨浪,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终端的多样性——手表、音箱、汽车甚至冰箱——都会承载语音交互的职能,就像蜻蜓FM的创始人张强所言:「过去,音频可能就是一个配角,但它即将站上舞台中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蜻蜓FM:突然站在了入海口

智能手机只是风暴掀起的第一轮巨浪,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终端的多样性——手表、音箱、汽车甚至冰箱——都会承载语音交互的职能。

 

在存量市场的搏杀日渐激烈的同一周期,移动音频行业的增长依然显得后劲十足。

根据CNNIC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中国有声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2.32亿,接近网民总数的30%。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频内容本身的特性,在所谓的时间战场上,它可以豁免于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之外,用户在通过耳朵这个器官使用产品时往往并不需要专注唯一的场景,故而不必遭遇此消彼长的竞争敌意。

就像腾讯对头条的崛起警惕万分——用户把抖音刷起来可能就真的会少开微信了——但它可能并不太介意用户在聊微信或是打王者荣耀的同时一边还听着高晓松的闲聊节目,这搞不好还有助兴的作用。

据说蜻蜓FM全平台高晓松的节目音频播放量已经超过50亿次,他在卸任阿里音乐董事长一职之后,重新回到「手艺人」的身份定位,由他亲自担当主角的节目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再度和优酷牵手的视频脱口秀「晓说」系列,还有一个是与蜻蜓FM合作的音频栏目「矮大紧指北」,后者作为一档付费内容甚至创下发布当月付费订阅用户突破10万人的纪录。

毫无疑问,这份答卷让蜻蜓FM信心倍增,在其前天召开的秋季内容生态发布会上表示要构建一个音频宇宙,把明星IP复制裂变起来。

欣欣向荣的季候,的确不太能够让人想起这个行业曾经有过的窘迫。

智能手机的数字革命,除了解放场景之外,也为应用程序的孤岛化拉起了序幕,而音频市场之所以能够开辟第二时间战场,同样取决于人们对于硬件的依赖越来越深,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慎一语成谶。

只是,在独立细分之后,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满足用户的需要,行业里的所有玩家在过去几年里都在试图以各自的路径来论证自己提供的答案。

有专注于车载空间的传统电台方案,在非数字媒体每况愈下的过程里,受到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扩张影响——或许还要加上不堪重负的城市交通迫使通勤时间变得更长——那些调频电台的经营反而逆势增长,成为传统媒体的异数。

有瞄准说书听书品类的有声书方案,把既有文创作品的版权转化作为切口,致力于把一部部的著作搬到音频赛道,服务用户通过聆听代替阅读,甚至雇了评书大家贡献声带,颇有老树新芽的味道。

有将曲艺节目视为金矿的消遣式方案,不止是以郭德纲为代表的相声素材遭到蜂拥而至的抢购,边界一度扩大到了故事、风水、星座、解梦等市井及亚文化领域,似乎一切内容皆可语音化。

还有持续运营去中心化电台的软社交方案,如同早期的YouTube那样发动普通用户成为主播,把手机变成一档私人电台的话筒,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发展和陪伴支持自己的粉丝。

千里同风,万木峥嵘。

从蜻蜓FM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倒不见得是做对了某项单选题,而是主次轻重拎得格外清楚,把资源集中到了PGC的选品上面。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逝世一百周年的忌日当天,东京展出过一个造型还原夏目漱石的仿真机器人,取了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的声音,可以向公众朗读其经典作品,在摄像镜头的捕捉下,当这位「夏目漱石」把名句「请你守候一百年」亲口念出来后,哪怕面部表情仍然难免僵硬,却还是震动了无数观众,为之热泪盈眶者亦不在少数。

这就是人格魅力的魔法,钱钟书说没人想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大概只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否则安迪·沃霍尔在采访希区柯克的时候——前者已经名满天下——就不会因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而无法保持坐在椅子上,只好情不自禁跪了下来抱紧双臂,继续和自己的偶像交谈。

 

对于蜻蜓FM而言,它的成功在于PGC内容建立得足够完善和踏实,在「矮大紧指北」完结以后,高晓松继续与其联合出品了一档同为S级的音频栏目「晓年鉴」,再次分享见多识广的个人博闻与历史趣谈。

选择一个海内知名的文化大家,并为其设计一档量身定做的内容主题,这种强关联的捆绑策略让蜻蜓FM在刺激用户付费方面尝到了甜头。和高晓松的新节目一起构成文化名家矩阵的,还有许知远的「十三夜」、蒋勋的「新解东方哲学系列」、梁文道的「八分」、胡德夫的「世界民谣简史」等等,阵容堪称整齐豪华。

「知识付费的两种焦虑,功用性焦虑,价值性焦虑。传统类型解决的是用户的功用性焦虑,而人文内容解决的是价值性焦虑,这才是今天大家对知识付费产生热烈需求的真正根源,也是平台的价值体现。」高晓松两档节目的制作人、蜻蜓FM副总裁郭亮锚定了这款产品的市场定位,也就是坚持文艺路线,向用户推送和销售那些如同「无用之物」的音频节目。

演员陈道明说他一生花了太多时间在「无用之物」的兴致上,比如年轻时候钟爱钢琴,到哪儿拍戏都不忘带上一台电子钢琴,中年以后迷上书画,但凡闲下来就摊开笔墨抄写古籍,后来女儿出国,想念她的时候,就浇个糖人面人什么的,再用针线给它裁上一身衣裳,以解思念之苦。

用世俗的判断标准来看,沉迷这些远远称不上有用的事情——既不能助你升职加薪,也无法帮你换来分毫利益——毋庸置疑属于蹉跎岁月,然而陈道明却鄙夷所谓的「有用强迫症」,完全由功利主义支配的人生是悲哀的,「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

财经作家吴晓波有句话说得更为简单粗暴,他甚至将之作为名字出版了一本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显然,在贩卖焦虑成为压在天平一端无比沉重的砝码时,天平的另一端也落有翩若惊鸿的几片羽毛,那里的生物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事作风。

如今,蒋勋从美学角度拆解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足足160期,每期时长约为一个小时左右的付费节目「蒋勋细说红楼梦」,累计播放量超过了2.4亿次,有这么多人愿意花钱了解「红楼梦」的细枝末节,已经相当颠覆常识。

GGV的合伙人符绩勋说他曾有机会在早期投资今日头条,当时看着数据涨得不错,但是问了很多周围的人,发现除了公司的司机之外没什么人用,于是推断中国的用户可能不会有那么强的信息需求,决定放弃投资,他后来在复盘时反思表示,「其实我们有时候就得看到中国如此广大,往往在一个城市,或者在你的一个视角,看不到全部。」

人们是否愿意在音频市场里为了精品化的「无用之物」掏钱买单,这恐怕也会是一个和视角有关的话题,而蜻蜓FM则是坚定不移的看好派,它从数字出版和在线教育两个维度做了测算,相信到了2020年音频内容付费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这是相当乐观且要押上不少筹码的预见。

更重要的是,这种计算公式是可行的,亚马逊对内容付费定义过一个新的概念,叫作「自出版」,杰夫·贝佐斯曾经遭到很多传统出版社的抵制,因为他公然声称「一切试图挡在用户身前的专家都应该消失」。

以传统出版行业为例,一本定价20块钱的纸质书,每卖出一本,作者可以拿到手的版税大约在2块钱到3块钱,如果是莫言或者韩寒这种级别的顶级作者,数字则有机会上浮到5块钱左右,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在现行的出版链条里,有太多的成本在挤占真正创作部分的回报,印刷工人、书店老板、木材油墨、策划编辑、发行代理⋯⋯每一个人都在和作者瓜分这20块钱,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劳动不应当尊重,而是这种分配效率必然是要遭到淘汰的。

苹果的App Store分账比例是3:7,它自己拿3成,剩下7成给开发者,就这样还被很多人骂,认为苹果太黑,但是把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和旧的体系相比,仍然是碾压级别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和产业开始追逐内容付费并不断加注的唯一原因,它是对出版业的一次彻底革命,新的分配机制,会彻底改写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一定会带来应用层面的空前爆发,就像石油和公路网络的落成,让沿着街道的酒店、超市、游乐场一座又一座的兴建起来,当平台的服务能力、技术的支付能力、社交的连接能力都低廉到了动动手指划过屏幕就能获得解决方案的时候,互联网就足以把任何东西都变成数字商品,声音也不例外。

这就是蜻蜓FM站在入海口之后,所看到的海阔天空,智能手机只是风暴掀起的第一轮巨浪,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终端的多样性——手表、音箱、汽车甚至冰箱——都会承载语音交互的职能,就像蜻蜓FM的创始人张强所言:「过去,音频可能就是一个配角,但它即将站上舞台中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