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对1和1对多,哪种模式才是教育市场的未来主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对1和1对多,哪种模式才是教育市场的未来主流?

相比大班课以及一对多的小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始终存在盈利能力较为薄弱、毛利率相对较低的劣势,因此融资不顺时现金流容易发生断裂。

在过去的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两家在线1对1教育机构陷入财务危机被爆跑路。

先是10月初,在线教育机构学霸1对1被爆财务危机,目前已经因经营不善停止经营活动。随后在10月下旬,理优一对一同样爆出因民事诉讼被冻结近千万元,并拖欠员工数月工资。

如今,粉笔智囊记者注意到,两家教育机构的经营主体:上海叉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先后被列入企业异常经营名单,原因是无法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与之取得联系。

短时间内两家机构接连爆雷,也使得在线教育倒闭潮尤其是围绕着一对一模式的争议再次甚嚣尘上。

对此,真格教育基金副总裁姜敏表示,“大规模的倒闭潮倒不至于,但明年有可能有一些1对1教育公司,因为融资上的压力而倒闭,但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本身1对1模式的财务模型存在天然的问题,现金流没有打平。当资本市场不好、融资不顺的时候,有可能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这样看来,理优一对一和学霸1对1的关门只是开始,K12一对一教育的风险可能将有更大的波及面。

一对一的独角兽公司在哪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在线教育的融资小高峰中,主打在线一对一的教育企业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是海风教育,进入到2018年以来,已经先后完成两次C系列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好未来、源码资本等。

除了上表所列的2018年以来的融资事项,在线一对一品牌掌门1对1,也在去年12月底宣布完成D轮1.2亿美元融资,同时宣布2017年营收预计超过10亿元,其创始人张翼表示,公司营收是第二名的4倍。

2017年营收10亿是什么概念?粉笔智囊记者对比后发现,这样的营收已经可以基本秒杀所有港股教育类企业,甚至已经超越了正保远程、红黄蓝等美股教育企业。

不过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如今拿到融资的在线1对1教育机构多处于C轮和D轮等后期融资阶段,看出资本在对待在线1对1项目的态度正日渐谨慎。

海风教育创始人郑文丞表示,随着在线教育的渗透率逐年提高,针对中小学课外培训的在线1对1市场将在未来3-5年内达到100亿的体量,可能出现像新东方、好未来一样市值规模达百亿的两三家头部企业,而互联网的集中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高,在线1对1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达到50%-60%甚至更高的水平。

不过,相比大班课以及一对多的小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始终存在盈利能力较为薄弱、毛利率相对较低的劣势,因此融资不顺时现金流容易发生断裂。

在日前亿欧主办的2018教育行业创新峰会上,ItutorGroup创始人兼CEO杨正大认为,小班1对1则因为需要管理大量的教师而最具复杂性,以及对教师成本的要求,势必会造成运营成本高昂,但其变现能力却因为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而受到限制,因此多处于收支平衡线的下方亏损区。

据了解,很多1对1的成本都超过60%,毛利率不到40%。而相比之下,一些一对多教学班的毛利水平可高达80%。

一对多模式更受资本青睐?

在不看好“一对一”模式的同时,真格教育基金副总裁姜敏却是“一对多”小班教学模式的支持者。今年7月4日,在线少儿英语小班课品牌魔力耳朵宣布完成1.2亿元A轮融资,而真格教育基金正是其投资方。

无独有偶,主打1对4小班教学的皮皮鱼少儿英语,也在成立不足半年后的今年6月宣布完成8000万元Pre-A轮融资,由蓝湖资本领投,山行资本、GGV纪源资本跟投。创始人刘洋日前表示:“一对四成本更低,必然占据的用户群体更大一些,这是当时我们选择一对四或者一对一的原因。”

在资本对一对多模式的追捧之下,一些主打一对一教学的教育机构开始尝试转型一对多的业务以改善盈利能力。

在线少儿英语品牌VIPKID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13年的VIPKID一开始主打“1对1北美在线外教”。2017 年上线了1对4小班课产品,根据公开数据,试运营近半年后,2017年8月份该部分营收已突破1000万元。

今年3月份刚刚登陆纽交所的精锐教育,向来是国内一对一教学机构的代表,就在上市后一个月,精锐教育表示将对已有业务线进行升级,在高端K12课外辅导方面,精锐1v8小组课和25人以内的班课即将发布,与已有的个性化和精锐班课形成互补。

海风教育创始人郑文丞表示,在4000亿的辅导培训市场中,1V3以内的个性化教学与一对多的班组课之间的市场占比大概在1:3左右,个性化教学市场大概在4000亿的体量中占1000亿左右。另外,在线1V3以内的个性化教学市场在2017年占整个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的1%左右,今年将达到三四十亿的体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对1和1对多,哪种模式才是教育市场的未来主流?

相比大班课以及一对多的小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始终存在盈利能力较为薄弱、毛利率相对较低的劣势,因此融资不顺时现金流容易发生断裂。

在过去的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两家在线1对1教育机构陷入财务危机被爆跑路。

先是10月初,在线教育机构学霸1对1被爆财务危机,目前已经因经营不善停止经营活动。随后在10月下旬,理优一对一同样爆出因民事诉讼被冻结近千万元,并拖欠员工数月工资。

如今,粉笔智囊记者注意到,两家教育机构的经营主体:上海叉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先后被列入企业异常经营名单,原因是无法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与之取得联系。

短时间内两家机构接连爆雷,也使得在线教育倒闭潮尤其是围绕着一对一模式的争议再次甚嚣尘上。

对此,真格教育基金副总裁姜敏表示,“大规模的倒闭潮倒不至于,但明年有可能有一些1对1教育公司,因为融资上的压力而倒闭,但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本身1对1模式的财务模型存在天然的问题,现金流没有打平。当资本市场不好、融资不顺的时候,有可能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这样看来,理优一对一和学霸1对1的关门只是开始,K12一对一教育的风险可能将有更大的波及面。

一对一的独角兽公司在哪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在线教育的融资小高峰中,主打在线一对一的教育企业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是海风教育,进入到2018年以来,已经先后完成两次C系列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好未来、源码资本等。

除了上表所列的2018年以来的融资事项,在线一对一品牌掌门1对1,也在去年12月底宣布完成D轮1.2亿美元融资,同时宣布2017年营收预计超过10亿元,其创始人张翼表示,公司营收是第二名的4倍。

2017年营收10亿是什么概念?粉笔智囊记者对比后发现,这样的营收已经可以基本秒杀所有港股教育类企业,甚至已经超越了正保远程、红黄蓝等美股教育企业。

不过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如今拿到融资的在线1对1教育机构多处于C轮和D轮等后期融资阶段,看出资本在对待在线1对1项目的态度正日渐谨慎。

海风教育创始人郑文丞表示,随着在线教育的渗透率逐年提高,针对中小学课外培训的在线1对1市场将在未来3-5年内达到100亿的体量,可能出现像新东方、好未来一样市值规模达百亿的两三家头部企业,而互联网的集中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高,在线1对1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达到50%-60%甚至更高的水平。

不过,相比大班课以及一对多的小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始终存在盈利能力较为薄弱、毛利率相对较低的劣势,因此融资不顺时现金流容易发生断裂。

在日前亿欧主办的2018教育行业创新峰会上,ItutorGroup创始人兼CEO杨正大认为,小班1对1则因为需要管理大量的教师而最具复杂性,以及对教师成本的要求,势必会造成运营成本高昂,但其变现能力却因为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而受到限制,因此多处于收支平衡线的下方亏损区。

据了解,很多1对1的成本都超过60%,毛利率不到40%。而相比之下,一些一对多教学班的毛利水平可高达80%。

一对多模式更受资本青睐?

在不看好“一对一”模式的同时,真格教育基金副总裁姜敏却是“一对多”小班教学模式的支持者。今年7月4日,在线少儿英语小班课品牌魔力耳朵宣布完成1.2亿元A轮融资,而真格教育基金正是其投资方。

无独有偶,主打1对4小班教学的皮皮鱼少儿英语,也在成立不足半年后的今年6月宣布完成8000万元Pre-A轮融资,由蓝湖资本领投,山行资本、GGV纪源资本跟投。创始人刘洋日前表示:“一对四成本更低,必然占据的用户群体更大一些,这是当时我们选择一对四或者一对一的原因。”

在资本对一对多模式的追捧之下,一些主打一对一教学的教育机构开始尝试转型一对多的业务以改善盈利能力。

在线少儿英语品牌VIPKID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13年的VIPKID一开始主打“1对1北美在线外教”。2017 年上线了1对4小班课产品,根据公开数据,试运营近半年后,2017年8月份该部分营收已突破1000万元。

今年3月份刚刚登陆纽交所的精锐教育,向来是国内一对一教学机构的代表,就在上市后一个月,精锐教育表示将对已有业务线进行升级,在高端K12课外辅导方面,精锐1v8小组课和25人以内的班课即将发布,与已有的个性化和精锐班课形成互补。

海风教育创始人郑文丞表示,在4000亿的辅导培训市场中,1V3以内的个性化教学与一对多的班组课之间的市场占比大概在1:3左右,个性化教学市场大概在4000亿的体量中占1000亿左右。另外,在线1V3以内的个性化教学市场在2017年占整个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的1%左右,今年将达到三四十亿的体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