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落地中国20年: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落地中国20年: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历经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四任院长,培养了20多位学术领军者和近百位科研骨干,从研究院走出的人才占据了中国科技圈的半壁江山。

图:位于中关村丹棱街5号的微软大厦

11月8日,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校长同时出现在微软的一场活动上,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

当天是微软亚洲研究院20周年的庆典,出现在现场的还有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芮勇、字节跳动副总裁马维英、辉瑞制药大中华区副总裁谷成明等。人们不难发现,这家研究机构,无论在官方还是商界,都有着重要地位。

微软在亚洲的“未来小屋”

100年前,数学家斯坦梅茨就曾向他的上级、通用电气(GE)公司的高层建议说,爱迪生的灯泡发明专利即将到期,面对竞争对手的进攻和GE在照明市场垄断地位的丧失,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企业研究机构,为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在1900年,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研究实验室“GE实验室”成立了。

这座研究机构以“GE的魔术屋“而闻名,它为后来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带来了启发。过去,也有人把微软研究院(MSR)称做“比尔实验室”,因为比尔·盖茨一心想再造一座贝尔实验室,以协助微软掌控未来,有人也把MSR称为盖茨的“未来小屋”。

MSR无疑是成功的,从算法理论人机交互,再到现在极为火热的语义识别、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让微软号准了计算科学未来发展的脉搏,至今仍是科技领域最不可忽视的公司。

这当中当然有坐落于北京,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黄埔军校”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贡献。

作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历经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四任院长,培养了20多位学术领军者和近百位科研骨干,从研究院走出的人才占据了中国科技圈的半壁江山。

按照微软官方的解释,这个坐落于中关村丹棱街5号的研究机构,目前主要从事自然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体、以数字为中心的计算、互联网搜索与在线广告、计算机科学基础等领域的研究。从1998年成立之初的寥寥几人,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名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以及300多名访问学者和实习生。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

“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已经20年,我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光献给了这所基础研究机构。”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回忆,“20年走过来了,我们还是我们,我们还是坚持在这里做研究。这是我觉得最自豪的事情,也是我为什么还在这里的最大原因。”

“世界最热实验室”

1997年,那时微软英国剑桥研究院刚刚成立,比尔·盖茨渴望向全世界搜罗研究人才,它开始望向美国本土和英国以外的新地点。同年对中国的访问,让比尔·盖茨对中国的高校学子印象深刻,促使他下定决心,将第三个微软研究院落地中国。

 “当我在1997年访问中国期间,中国学生(北大清华等的学子)身上所洋溢着的才智、激情和创造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缘于这次访问,对我们于 1998 年在北京成立基础研究院的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尔·盖茨在《微软的梦工场》一书中,如此回忆。

1998年,李开复受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委托,来中国创办中国研究院,成为首任院长。在那个年代,李开复和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带着数名刚毕业的本土博士,在研究院里进行算法、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研究。

这其中就有后来担任过微软第三任院长,现在的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回忆往事,他说自己来到研究院,做的第一件、也是最正确的事情,可能就是挑对了研究院的地毯颜色。

“北京研究院一切从零开始,我专门从美国背回一套计算机顶尖演示设备,在机场搬运时还不慎扭伤了背部,跟候选人的电话面试都是边治疗边进行的。”20年前发生的事情,对洪小文依然记忆尤新、历历在目。

图:1998年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宣布成立。Rick Rashid (前左三),李开复(前左二),洪小文(后左四),沈向洋(后左五)

实际上,MSRA提供的自由的研究气氛、可观的薪水固然吸引力十足,但还有诸多研究人员看重的是研究院具有的活力,以及为数百万,甚至规模更大的用户群体,应用技术的机会。如今,选择研究院的人大多是那些真正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愿意安静研究自己的课题,不在乎外界变化的人。

在洪小文看来,在亚研院工作,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放权,不是小弟弟的角色”。他提到,很多企业在亚洲的研究院一开始都是扮演“代工厂”,总部分配任务。然而微软亚洲研究院从第一天开始,所有计划都是自己做的。

这个曾经没人知道能做出什么的研究机构,2004年被著名的科技评论杂志麻省理工学院的《MIT科技评论》称为“世界最热实验室”。

2004年,微软亚研院被《MIT科技评论》称为“世界最热实验室”。

《经济学人》曾在一篇名为《云里雾里》的文章里写道,微软现在更像是一个垂直整合的技术公司,它不仅编写各种软件,还打造自己的数据中心、设计自己的硬件。如今,云计算、硬件和人智能,是微软的最重要的三大前沿业务领域。

这背后都有来自微软亚研院的技术支持,比如基于混合现实的HoloLens。沈向洋称,相关技术基于多年的计算视觉研究,其中很多都来自亚研院,以及最前沿的量子计算,他们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研究、投资经验。

如今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套件Office、搜索引擎Bing、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游戏平台Xbox以及云计算平台Azure,都有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转移的技术。

中国IT互联网的“黄埔军校”

如果要拉出一份研究院“毕业生”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几乎可以覆盖大半个IT互联网行业:百度总裁张亚勤,阿里云之父王坚,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小米总裁林斌等,以及一大批AI独角兽的创业者,活跃在中国IT互联网产业的各大企业。

“有人说我们是‘黄浦军校’,也有人说我们留不住人才,我想告诉大家,世界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一个人一辈子并不是只能做成一件事。”洪小文说,“我想通了,大家讲我们是黄埔军校这件事情,十年前就在讲,五年前也讲,三年前也讲,今天还这么讲,我想用时态来讲绝对不是过去时,至少是现在完成进行时。”他觉得,人才有走,当然有进,微软亚洲研究院依然始终不断地会吸引一些新的年轻的优秀人才加入。

“微软研究院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做最了不起的事情,仍然是个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做科研的地方。如果你想出去开一家创业企业,我无法说服你不创业,因为这是人生选择的问题,但如果你要做科研,并想对世界级产品和社会有影响,如果微软亚洲研究院不是最好的地方的话,我们需要反省。”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沈向洋曾如此总结。

至今,MSRA能够做到这一点,仍不容易。

“比尔·盖茨先生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最贴切地表达我的感受 ——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在一年里能做到的事情,却又常常低估他们能在十年中取得的成就’。后面也许可以再加上半句:‘人们完全无法想象他们在20年中能创造的奇迹。’”20周年,沈向洋相信亚研院的诞生和存在已经是一个“奇迹”:这有点像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这个奇迹最早在希格玛大厦第五层开始,由李开复为研究院定下“基础研究”的基调――发明一些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坚持让亚研院赢得了尊重。

正如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庆祝活动上提到的,“没有基础研究,微软就不存在,MSRA也是延承这种精神发展起来的。”他说,“回顾微软亚洲研究院20年历史,对基础研究的笃定,才是今天需要庆祝的东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比尔·盖茨

  • 比尔·盖茨和贝索斯支持的矿业创企KoBold称发现赞比亚“巨大铜矿”,或投资20亿美元建设
  • 达沃斯论坛前三天全球政商领袖都说了啥?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落地中国20年: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历经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四任院长,培养了20多位学术领军者和近百位科研骨干,从研究院走出的人才占据了中国科技圈的半壁江山。

图:位于中关村丹棱街5号的微软大厦

11月8日,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校长同时出现在微软的一场活动上,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

当天是微软亚洲研究院20周年的庆典,出现在现场的还有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芮勇、字节跳动副总裁马维英、辉瑞制药大中华区副总裁谷成明等。人们不难发现,这家研究机构,无论在官方还是商界,都有着重要地位。

微软在亚洲的“未来小屋”

100年前,数学家斯坦梅茨就曾向他的上级、通用电气(GE)公司的高层建议说,爱迪生的灯泡发明专利即将到期,面对竞争对手的进攻和GE在照明市场垄断地位的丧失,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企业研究机构,为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在1900年,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研究实验室“GE实验室”成立了。

这座研究机构以“GE的魔术屋“而闻名,它为后来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带来了启发。过去,也有人把微软研究院(MSR)称做“比尔实验室”,因为比尔·盖茨一心想再造一座贝尔实验室,以协助微软掌控未来,有人也把MSR称为盖茨的“未来小屋”。

MSR无疑是成功的,从算法理论人机交互,再到现在极为火热的语义识别、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让微软号准了计算科学未来发展的脉搏,至今仍是科技领域最不可忽视的公司。

这当中当然有坐落于北京,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黄埔军校”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贡献。

作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历经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四任院长,培养了20多位学术领军者和近百位科研骨干,从研究院走出的人才占据了中国科技圈的半壁江山。

按照微软官方的解释,这个坐落于中关村丹棱街5号的研究机构,目前主要从事自然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体、以数字为中心的计算、互联网搜索与在线广告、计算机科学基础等领域的研究。从1998年成立之初的寥寥几人,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名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以及300多名访问学者和实习生。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

“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已经20年,我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光献给了这所基础研究机构。”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回忆,“20年走过来了,我们还是我们,我们还是坚持在这里做研究。这是我觉得最自豪的事情,也是我为什么还在这里的最大原因。”

“世界最热实验室”

1997年,那时微软英国剑桥研究院刚刚成立,比尔·盖茨渴望向全世界搜罗研究人才,它开始望向美国本土和英国以外的新地点。同年对中国的访问,让比尔·盖茨对中国的高校学子印象深刻,促使他下定决心,将第三个微软研究院落地中国。

 “当我在1997年访问中国期间,中国学生(北大清华等的学子)身上所洋溢着的才智、激情和创造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缘于这次访问,对我们于 1998 年在北京成立基础研究院的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尔·盖茨在《微软的梦工场》一书中,如此回忆。

1998年,李开复受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委托,来中国创办中国研究院,成为首任院长。在那个年代,李开复和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带着数名刚毕业的本土博士,在研究院里进行算法、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研究。

这其中就有后来担任过微软第三任院长,现在的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回忆往事,他说自己来到研究院,做的第一件、也是最正确的事情,可能就是挑对了研究院的地毯颜色。

“北京研究院一切从零开始,我专门从美国背回一套计算机顶尖演示设备,在机场搬运时还不慎扭伤了背部,跟候选人的电话面试都是边治疗边进行的。”20年前发生的事情,对洪小文依然记忆尤新、历历在目。

图:1998年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宣布成立。Rick Rashid (前左三),李开复(前左二),洪小文(后左四),沈向洋(后左五)

实际上,MSRA提供的自由的研究气氛、可观的薪水固然吸引力十足,但还有诸多研究人员看重的是研究院具有的活力,以及为数百万,甚至规模更大的用户群体,应用技术的机会。如今,选择研究院的人大多是那些真正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愿意安静研究自己的课题,不在乎外界变化的人。

在洪小文看来,在亚研院工作,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放权,不是小弟弟的角色”。他提到,很多企业在亚洲的研究院一开始都是扮演“代工厂”,总部分配任务。然而微软亚洲研究院从第一天开始,所有计划都是自己做的。

这个曾经没人知道能做出什么的研究机构,2004年被著名的科技评论杂志麻省理工学院的《MIT科技评论》称为“世界最热实验室”。

2004年,微软亚研院被《MIT科技评论》称为“世界最热实验室”。

《经济学人》曾在一篇名为《云里雾里》的文章里写道,微软现在更像是一个垂直整合的技术公司,它不仅编写各种软件,还打造自己的数据中心、设计自己的硬件。如今,云计算、硬件和人智能,是微软的最重要的三大前沿业务领域。

这背后都有来自微软亚研院的技术支持,比如基于混合现实的HoloLens。沈向洋称,相关技术基于多年的计算视觉研究,其中很多都来自亚研院,以及最前沿的量子计算,他们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研究、投资经验。

如今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套件Office、搜索引擎Bing、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游戏平台Xbox以及云计算平台Azure,都有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转移的技术。

中国IT互联网的“黄埔军校”

如果要拉出一份研究院“毕业生”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几乎可以覆盖大半个IT互联网行业:百度总裁张亚勤,阿里云之父王坚,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小米总裁林斌等,以及一大批AI独角兽的创业者,活跃在中国IT互联网产业的各大企业。

“有人说我们是‘黄浦军校’,也有人说我们留不住人才,我想告诉大家,世界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一个人一辈子并不是只能做成一件事。”洪小文说,“我想通了,大家讲我们是黄埔军校这件事情,十年前就在讲,五年前也讲,三年前也讲,今天还这么讲,我想用时态来讲绝对不是过去时,至少是现在完成进行时。”他觉得,人才有走,当然有进,微软亚洲研究院依然始终不断地会吸引一些新的年轻的优秀人才加入。

“微软研究院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做最了不起的事情,仍然是个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做科研的地方。如果你想出去开一家创业企业,我无法说服你不创业,因为这是人生选择的问题,但如果你要做科研,并想对世界级产品和社会有影响,如果微软亚洲研究院不是最好的地方的话,我们需要反省。”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沈向洋曾如此总结。

至今,MSRA能够做到这一点,仍不容易。

“比尔·盖茨先生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最贴切地表达我的感受 ——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在一年里能做到的事情,却又常常低估他们能在十年中取得的成就’。后面也许可以再加上半句:‘人们完全无法想象他们在20年中能创造的奇迹。’”20周年,沈向洋相信亚研院的诞生和存在已经是一个“奇迹”:这有点像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这个奇迹最早在希格玛大厦第五层开始,由李开复为研究院定下“基础研究”的基调――发明一些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坚持让亚研院赢得了尊重。

正如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庆祝活动上提到的,“没有基础研究,微软就不存在,MSRA也是延承这种精神发展起来的。”他说,“回顾微软亚洲研究院20年历史,对基础研究的笃定,才是今天需要庆祝的东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