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时候想过和机器人们分享生活的点滴吗?咔咔咔,一个圆圆大眼睛的机器人过来了,它正和一只工作中的扫地机器人忙着互相自我介绍。
这个很会卖萌的机器人名叫Robi,由东京大学副教授高桥智隆设计,是一款会跳舞、会扫地、会沟通的陪伴系机器人。整体高约 30 厘米,重约1公斤,内置 20 多枚马达与配备众多传感器。它在说话时嘴上的LED灯可以闪烁,还会通过眼睛的颜色、手臂和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同时,和过去的机器人不同,Robi能够做出流畅的动作,它在步行方面采用了ROBO GARAGE公司所研发的无腰部关节步行专利技术(SHIN-WALK)。
但是想得到一个Robi机器人,还不能够一次到位,高桥智隆坚持只送不卖。他将Robi的零部件分散在每期《Robi》杂志里发送。《Robi》杂志由DeAGOSTINI Japan杂志社出版,一共发行70期。首期于2013年2月19日在日本正式发行,销售量达到10万册,2014年2月再版,又卖出6万册。如果想买2015年的新版,可以在日本从今年1月20日的创刊号开始购买。
读者可以通过购买杂志每期免费得到一部分零件,只要用一只螺丝起子,就能组装机器人。由于不需要设定程式编码,整个过程真可谓简单易懂、老少皆宜。这个销售方式在日本推广之后,还在英国和意大利相继推行,随后又进入了台湾和香港。无论在哪里,高桥智隆都尽力做到适配当地语言,比如开发了英语、日语、普通话、粤语和意大利语等。目前产品在日本市场和台湾市场表现最好。
想凑齐一个Robi,价钱可不便宜,虽然在不同市场的具体价格有异,但均在1万元人民币上下。
花费那么高,要有坚持买70期的毅力其实还是挺不容易的。为了鼓励人们坚持订阅,《Robi》杂志还搭配了一系列限定版促销活动。创刊号售790日元,随后每期1990日元。收集了创刊号到35期的消费者,就能获得一个带有Robi原声的闹钟。收集36期到60期的消费者,可以获得Robi专用充电座椅。长期订阅的消费者可以享受5%的优惠并送货上门,还可以得到藏书夹。每本藏书夹可以收纳14本杂志。
而从《Robi》杂志的主题构成可以看出,周期如此长地销售一个机器人,主要的目的大概是想培训消费者。杂志主要分为5个部分:Robi的机器见闻录、机器人开发者专访、机器人举行5档案、机器人技术的世界、以及最最重要的组装导览。杂志全方位地呈现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官方网站上还搭配放送组装视频,不过每一期都只讲一点点,吊足胃口。
但好的销售方式,不该仅仅是教会消费者如何使用,而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建立人们与产品的情感连接。
这一点可能在亚洲文化中更容易做到。Robi在亚洲大受欢迎,DeAGOSTINI社长大谷秀之说这可能是欧美人对可爱型机器人不如亚洲人来电的缘故。“东方人会对Robo投射人类的情感,但西方则更喜欢视之为机器。”
而高桥智隆也并没有把Robi定位成一个简单的科技服务产品,而是将其视作“可以一起生活的家人”。因此Robi的功能除了基本的定时、天气预报等,很有日本疗愈系的风格。它唱歌、跳舞、玩游戏,配音也不是机械的合成声音,而是任用了为皮卡丘和《海贼王》里的乔巴配音的日本著名声优大谷育江。从大谷育江的过往作品可以看出,Robi嗓子一开,绝对是个卖萌能手。
日本近年来的科技产品,越来越重视与人类日常生活的情感交流。同样是日本的生物感知技术研究者加贺谷友典也在去年底的北京腾讯We大会上介绍了他设计的Mononome,意为“万物的眼睛”,其实是一种可以安装在家庭各种器具上的互动智能设备,比如安装Mononome在糖罐上,孩子如果拿多了糖,眼睛形状的Mononome就会显示拒绝和不高兴。加贺谷友典在产品介绍中强调了科技必须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感”。
Robi制造方也认为配上这个“不紧不慢”的营销方式更能延长消费者对产品的“幸福感”,还能拖延人类那份得到了就消失的占有欲。但事实上,化整为零的销售方式在电子行业比较常见,主要是为了降低物流和渠道成本。
一整个机器人如果要卖到台湾,则需要对玩具安全性能、电池相容性等进行检验,制造商不仅要承担高昂的送测费用,还要付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出现问题,高桥智隆要么选择自己坐飞机去到海外市场,要么花钱委托当地实验室测试并开发保证书。但如果采用DIY机器人的方式,这些性能风险则从制造商身上,自然转嫁给消费者自身。
不过有的消费者也会质疑这种分期销售机器人的方式是不是靠得住。“我个人有过分期组装的恶劣经验,在日本的时候定过一个’娃娃屋’的分期杂志,结果收到30期杂志社就倒闭了。看着家里那盖了一半的’烂尾楼娃娃屋’,真是体会到买了预售房结果房建公司倒闭了的无奈感。”一位叫吴天元的Robi消费者在博客中分享自己的经历。
当然,让Robi慢慢融入生活也能降低消费者对钱包大失血的心痛感。零件销售不仅省了成品玩具的关税,还能让你忘记,70期单价不高的杂志买完,其实早已花掉了近万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