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安机器人产业:目标远大,现实崎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安机器人产业:目标远大,现实崎岖

11月8日,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诞生于美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在不开胸、不开腹的情况下,通过几个孔道完成手术;而会化妆的机器人手臂,可以灵活地打粉底、画眼线、涂口红,还会仔细把化妆品盖子拧紧。

文/张伟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进博会上,仅日本厂商不二越的“工业机器人”签单,就可能突破6亿元。与之对应的背景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蛋糕,大部分都是被国外生产商瓜分。

国内市场巨大,西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到 154 亿美元,其中亚洲销售额 99.2 亿美元,欧洲销售额 29.3 亿美元,北美地区销售额达到 19.8 亿美元。2018 年,随着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普及,销售额将有望突破160 亿美元,其中亚洲仍将是最大销售市场。

而在亚洲各国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已接近全球市场份额约三分之一。可以说,目前中国机器人行业是卖方市场,但是核心技术的落后,造成我国绝大部分机器人产品,要向国外厂家购买。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14.1万台,同比增长58%。同期,外资机器人销量达到10.3万台,国产机器人增速仅为对手约四成!

在前述情况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出台了扶持机器人产业的行动计划。特别对于地方而言,扶持民族机器人产业,有望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9月26日,《西安市“机器人+”行动计划(2018-2021年)》正式印发。西安提出,要使机器人成为全市生产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的重要载体,把西安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示范区。

所谓机器人+,即机器人在制造业、物流、健康、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广泛普及,推出 “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物流”等跨界融合产业体系。

西安的目标是,到2021年,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达到10000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然而,比照现实,这样的目标亦不乏艰巨之处。

界面陕西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2017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产业总产值约100亿元,拥有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20余户,从业人员超过5000

这意味着西安要达到2021年“机器人整机产值达到300亿元”,仅以目前西安机器人相关产业规模(整机产值只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基准,也要翻至少2番。

机器人精密制造,西安企业“望洋兴叹”

无论是与规划目标相比,还是横向对比沿海发达城市,西安的机器人产业都存在较大差距,首先一点就是制造技术水平。

作为西北唯一研发、生产、销售特种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陕西中建建乐实业有限公司就面临着“生产加工”的难题。

董事长杨剑乐感慨,市场前景非常好,“就拿特种工程领域来说,管道的清洗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有些死角及在极端天气和环境下的清扫工作也是人力无法触及的,而且对人体还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使用机器人操作,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改善工作质量,降低了风险系数,还能够降低成本。可以预见,未来一部分高危高难度的工作也将会彻底淘汰人工作业。”

杨剑乐计划明年初推出无线管道清洗机器人,首批投入市场的数量约为50—100台,但问题在于,这款由企业与西安本地高校合作研发的产品,却必须由深圳企业代工生产零件。

杨剑乐表示,“整个陕西现在还没有人工智能制造方面的企业;其他涉及到相关业务的企业,在生产加工能力、精密度又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西安某智能科技公司负责人的话,则更具有代表性,“南方的人工智能制造业已经形成网状结构,而西安制造业则是点状结构,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没有形成链条,无法对产业形成有效支撑。”

“产学研用”脱节,制约西安机器人产业加速

在西安市机器人创新协会副会长贺利乐看来,西安机器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前期研究、开发到生产再到最终的市场应用缺乏一条成熟的渠道。学校主偏重理论研究,无法及时掌握技术改造提升的信息,造成了研究与应用脱节;企业对市场把控比较到位,但是缺乏相关技术层面支持。只有校企有效沟通,才能生产出符合实际应用的产品。”

贺利乐举例说,“我们曾经与一些深圳企业合作研发机器人。我们发现,产品研发出来后,企业把产品投入市场后,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就会及时把信息反馈回来,我们再根据具体信息做出技术改进。企业的要求就是,只要市场认可,即便是超出原有预算,追加投入也在所不惜。而在西安,目前这种校企的合作互动还很少。”

据贺利乐观察,首先高校要转变思路,“目前很多西安高校,都开始设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这也说明了大家越来越重视机器人产业的研究与应用了。产学研用是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从学校方面讲,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产学研用更强调应用,以市场应用为导向。”

政府牵头成立“产业基金”或可破题

在采访过程中,界面陕西记者发现,资金问题同样是制约西安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另一掣肘。由于机器人产业不仅是智力型密集型产业,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对于民营中小型企业来说,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机器人研发生产,只是杯水车薪。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安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中,提出将在机器人产业细分领域设立若干产业子基金,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而在《西安市“机器人+”行动计划(2018—2021年)》中,尽管没有明确金额,也提到,以“两园两镇”(注: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航天基地机器人产业园以及高新区机器人小镇、西咸新区机器人小镇)所在管委会为主要出资人,组建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购置机器人提供金融支持。

这些构想,尚缺进一步执行细则。

贺利乐建议,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企合作的同时,应该注意积极引导、鼓励银行,积极为从事机器人生产制造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给予最实际的帮助。

对此,西安某民营银行的管理人员透露:“国家确实对创新型高新科技产业有相关扶持政策,但并不是说,企业拿到了相关高新产业项目就能获得贷款。”

由于机器人产业是新兴项目,银行很难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评估,所以单纯以机器人项目,向银行融资是比较困难的。

该管理提出,“南方一些地区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即由政府部门出面牵头成立相关产业基金,由银行向基金注入资金,企业根据所属行业向产业基金申请贷款,由政府进行项目认定,那么入围扶持名单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应资金扶持。这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安机器人产业:目标远大,现实崎岖

11月8日,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诞生于美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在不开胸、不开腹的情况下,通过几个孔道完成手术;而会化妆的机器人手臂,可以灵活地打粉底、画眼线、涂口红,还会仔细把化妆品盖子拧紧。

文/张伟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进博会上,仅日本厂商不二越的“工业机器人”签单,就可能突破6亿元。与之对应的背景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蛋糕,大部分都是被国外生产商瓜分。

国内市场巨大,西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到 154 亿美元,其中亚洲销售额 99.2 亿美元,欧洲销售额 29.3 亿美元,北美地区销售额达到 19.8 亿美元。2018 年,随着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普及,销售额将有望突破160 亿美元,其中亚洲仍将是最大销售市场。

而在亚洲各国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已接近全球市场份额约三分之一。可以说,目前中国机器人行业是卖方市场,但是核心技术的落后,造成我国绝大部分机器人产品,要向国外厂家购买。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14.1万台,同比增长58%。同期,外资机器人销量达到10.3万台,国产机器人增速仅为对手约四成!

在前述情况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出台了扶持机器人产业的行动计划。特别对于地方而言,扶持民族机器人产业,有望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9月26日,《西安市“机器人+”行动计划(2018-2021年)》正式印发。西安提出,要使机器人成为全市生产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的重要载体,把西安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示范区。

所谓机器人+,即机器人在制造业、物流、健康、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广泛普及,推出 “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物流”等跨界融合产业体系。

西安的目标是,到2021年,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达到10000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然而,比照现实,这样的目标亦不乏艰巨之处。

界面陕西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2017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产业总产值约100亿元,拥有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20余户,从业人员超过5000

这意味着西安要达到2021年“机器人整机产值达到300亿元”,仅以目前西安机器人相关产业规模(整机产值只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基准,也要翻至少2番。

机器人精密制造,西安企业“望洋兴叹”

无论是与规划目标相比,还是横向对比沿海发达城市,西安的机器人产业都存在较大差距,首先一点就是制造技术水平。

作为西北唯一研发、生产、销售特种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陕西中建建乐实业有限公司就面临着“生产加工”的难题。

董事长杨剑乐感慨,市场前景非常好,“就拿特种工程领域来说,管道的清洗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有些死角及在极端天气和环境下的清扫工作也是人力无法触及的,而且对人体还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使用机器人操作,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改善工作质量,降低了风险系数,还能够降低成本。可以预见,未来一部分高危高难度的工作也将会彻底淘汰人工作业。”

杨剑乐计划明年初推出无线管道清洗机器人,首批投入市场的数量约为50—100台,但问题在于,这款由企业与西安本地高校合作研发的产品,却必须由深圳企业代工生产零件。

杨剑乐表示,“整个陕西现在还没有人工智能制造方面的企业;其他涉及到相关业务的企业,在生产加工能力、精密度又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西安某智能科技公司负责人的话,则更具有代表性,“南方的人工智能制造业已经形成网状结构,而西安制造业则是点状结构,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没有形成链条,无法对产业形成有效支撑。”

“产学研用”脱节,制约西安机器人产业加速

在西安市机器人创新协会副会长贺利乐看来,西安机器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前期研究、开发到生产再到最终的市场应用缺乏一条成熟的渠道。学校主偏重理论研究,无法及时掌握技术改造提升的信息,造成了研究与应用脱节;企业对市场把控比较到位,但是缺乏相关技术层面支持。只有校企有效沟通,才能生产出符合实际应用的产品。”

贺利乐举例说,“我们曾经与一些深圳企业合作研发机器人。我们发现,产品研发出来后,企业把产品投入市场后,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就会及时把信息反馈回来,我们再根据具体信息做出技术改进。企业的要求就是,只要市场认可,即便是超出原有预算,追加投入也在所不惜。而在西安,目前这种校企的合作互动还很少。”

据贺利乐观察,首先高校要转变思路,“目前很多西安高校,都开始设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这也说明了大家越来越重视机器人产业的研究与应用了。产学研用是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从学校方面讲,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产学研用更强调应用,以市场应用为导向。”

政府牵头成立“产业基金”或可破题

在采访过程中,界面陕西记者发现,资金问题同样是制约西安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另一掣肘。由于机器人产业不仅是智力型密集型产业,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对于民营中小型企业来说,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机器人研发生产,只是杯水车薪。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安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中,提出将在机器人产业细分领域设立若干产业子基金,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而在《西安市“机器人+”行动计划(2018—2021年)》中,尽管没有明确金额,也提到,以“两园两镇”(注: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航天基地机器人产业园以及高新区机器人小镇、西咸新区机器人小镇)所在管委会为主要出资人,组建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购置机器人提供金融支持。

这些构想,尚缺进一步执行细则。

贺利乐建议,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企合作的同时,应该注意积极引导、鼓励银行,积极为从事机器人生产制造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给予最实际的帮助。

对此,西安某民营银行的管理人员透露:“国家确实对创新型高新科技产业有相关扶持政策,但并不是说,企业拿到了相关高新产业项目就能获得贷款。”

由于机器人产业是新兴项目,银行很难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评估,所以单纯以机器人项目,向银行融资是比较困难的。

该管理提出,“南方一些地区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即由政府部门出面牵头成立相关产业基金,由银行向基金注入资金,企业根据所属行业向产业基金申请贷款,由政府进行项目认定,那么入围扶持名单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应资金扶持。这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