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多家投行看淡腾讯走势,企鹅帝国能否再次后发制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多家投行看淡腾讯走势,企鹅帝国能否再次后发制人?

多家投行纷纷提到了游戏业务面临的政策调整。

近十个交易日,腾讯控股(0700.HK)股价依然在270元左右徘徊。这一波最低下探至251.4元,较今年2月份创出的最高点475.7元接近腰斩,跌幅达47%,市值缩水2.1万亿港元,跌去了一个中石油的市值。

就在近日,全球多家投行下调了腾讯目标价。如今日(11月13日),德意志银行将腾讯的目标价由396港元下调至328港元/股,还将腾讯未来3年的盈利调低至4%、20%和24%。

高盛也下调了腾讯目标价,由476港元降至397港元/股,不过依然维持“买入”评级。

在下调的原因中,多家投行纷纷提到了游戏业务面临的政策调整。

如美银美林下调腾讯2018至2020年收入预测2%-5%,并将2018至2020年每股盈利预测各下调3%-8%,以反映新游戏获批延迟等因素。

今年3月,游戏行业迎来强监管,版号审批一直处于暂停状态。

前内部人士向消金界表示,这导致鹅厂又一爆款手游“绝地求生”在分走“王者荣耀”流量的同时,却不能上线内购付费等盈利性功能。

腾讯2018中报显示,网络游戏收入环比下降12%,手游收入骤降19%,使得以游戏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腾讯业绩短期内难以改善。

就在今年9月30日清晨,即将迎来20周岁生日的腾讯,正式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在原有其他事业群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事业群由七个变为六个,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这次调整,外界普遍认为,是腾讯在现有困局下的又一次艰难但却必要的变革。

核心有三——

一是合并相似职能的事业部,优化结构;

二是整合社交平台和内容产业,深度融合;

三是加速云服务布局,由原有的to C端业务转向to B&C并重。

在中国传统被称为“赫曦”之年的2018戊戌年,腾讯再次变革,这其中有何必然?

我们可以从其金融业务,一探腾讯的性格。

社交金融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本身低调隐忍的风格,侧面反映在腾讯介入一些不熟悉的领域时,总是表现得更为审慎。

据说,在国务院决定允许设立民营银行时,阿里巴巴几乎在第一时间,便有了筹备网商银行的想法,这也许来自于阿里本身的金融基因。

消金界从内部人了解到,当时深圳银监局提议腾讯也申请牌照,但马化腾却显得犹豫不决。毕竟鹅厂的骨子里是社交基因而非金融属性。

在上层的想法和规划多次在腾讯内被斟酌讨论后,马化腾终于决定参与设立微众银行,并签订了“兜底协议”——在银行发生危机时承担大股东的流动性支持义务。

然而,审慎并不是一件看起来只会错过机会的“坏习惯”,相反,腾讯的又一个核心竞争力正是体现为“后发制人”——利用已经形成的社交领域的护城河,结合“奇兵”般的产品,实现追平甚至反超竞争对手。

这一点,在移动支付和消费金融——这两个近年互联网公司甚至传统金融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可以看得出来。

1、移动支付

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战前期,支付宝曾经一家独大。

早在2004年12月,阿里便正式推出了第三方应用平台支付宝,主要是为了作为信用中介,降低淘宝平台的交易风险。

2008年8月,支付宝用户数突破1亿。

2010年末,淘宝天猫的交易量达到十亿级别,支付宝用户突破5.5亿。

2013年6月,余额宝在支付宝上线,不过7个月时间,余额宝的金额和客户数就翻了50倍,同时也使挂钩的天弘基金货币基金规模一跃成为公募基金首位。

2014年,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高达82.3%,彼时,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仅有10.6%。而微信对于广大C端客户也只是个社交平台,金融属性与支付宝比相去甚远。

就在支付宝凶猛开疆扩土时,2014年春节,微信借助海量社交客户群,推出了“新年红包”,模仿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传统拜年方式。

一经推出便病毒式传播,除夕到初一有超过500万用户参与,收发红包数量达1600万,而微信绑卡客户数量也呈现指数级增长。

微信红包一夜间完成了支付宝花近10年才完成的事情,被马云称为“珍珠港奇袭”。

根据易观调研数据,2018年一季度,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回落至53.7%,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至38.9%。微信支付由于微信打开的便捷性,在交易笔数上甚至已经超越了支付宝。

2、消费金融

在消费金融领域,微众银行可以说是腾讯的又一“护法”。

近日,一则微众银行股权在淘宝司法拍卖平台出售的新闻不胫而走。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于12月3日开始进行公开网络司法拍卖活动,拍卖深圳光汇石油集团有限公司(0933.HK)持有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1260万股的股权。

拍卖起拍价为4.41亿元,价格为35元/股。按此计算,微众银行当前的估值已达1470亿元,约合210亿美元,超过华夏银行的市值。

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资本30亿元,腾讯集团持股30%,为微众银行第一大股东。2016年下半年微众银行进行了一轮增资,注册资本增至42亿元,腾讯仍然等比例跟投,保持持股30%的大股东地位。

就此计算,仅微众银行股权投资一项,给腾讯带来的账面价值由12.6亿元的注册资本投入,跃升至目前估值约441亿元,增值已超过400亿元,增幅近35倍。

不过,客观来说,腾讯在消费金融的布局与阿里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枝繁叶茂。

早在2013年3月,阿里巴巴就宣布将以支付宝为主体筹建蚂蚁金服集团。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从阿里巴巴集团中独立出来,业务囊括了支付宝、支付宝钱包、芝麻信用、网商银行和蚂蚁金融云等。

据蚂蚁金服在今年6月最新一轮融资数据显示,多家分析机构给出的估值已经达到1500~1600亿美元,这个估值已超过了百度目前的市值,名列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

反观腾讯,在今年9月30日的新一轮架构调整中,金融板块仍然放在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之下,名为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囊括了微信支付、qq钱包、wechat pay、微证券、理财通、财付通,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

当被问及腾讯金融板块分拆的可能性时,马化腾在2017年3月的两会媒体见面会时表示:“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这不是我们的风格”。

消金界了解到,在微众成立之初,面对高管动荡,市场质疑不断,不少声音认为腾讯生态掌握的社交数据能不能用于消费金融,能不能像交易数据那样刻画出个体的信用模型,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为此,微众成立了庞大的科技团队,引入数据分析及建模专家,研究独立的风控体系。

就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微粒贷”的不良率指标来看,社交数据虽然不及交易数据的金融属性高,但针对消费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风控环节——反欺诈来说,社交模型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换句话说,人的社交网络是无法造假的,各种人际“强关系”“弱关系”从一定程度更加真实的反应了一个个体的层次,信用水平。

如同那句老话,“你周围最亲近的十个朋友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地位和水准”。

当时间来到2018年,根据微众银行H1数据显示,全行营业收入已达到41.9亿元,净利润达11亿,净息差更是超过7%,遥遥领先于传统银行1.5-2.5%的净息差水平。

按照计划,微众银行2018年全年净利润更有可能会突破40亿元,达到一家中大型城商行的盈利水平。

毋庸置疑,微众银行填补了腾讯在消费金融的空缺。

“奇兵”夺宝

从金融业务的突破,看得出腾讯在拥有护城河后,后劲儿很足,虽不能先发制人,但总有“奇兵”。

与阿里“不破不还”的性格比,朱熹“虚心顺理”四个字,更像是腾讯的性格,且在过去20年的历史中,一遍遍地演绎。三次主动变革,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1st

2005年,产品飞信兴起,加之三大运营商示威,腾讯成长空间一时逼仄,它转身的办法是率先实行产品经理制,作为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的桥梁,通过丰富QQ的产品线,推出QQ秀,QQ空间等加强社交属性的产品,成功占领了市场。

由于这种机制的激励,各个产品团队间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关系,产品层出不穷,优胜劣汰,最后演变成今天的“赛马制”。

此后的微信、王者荣耀等拳头产品,正是这种机制的产物。

2nd

2010年,微博的崛起再次给腾讯带来威胁,Twitter在大洋彼岸对扎克伯格的震慑有多大,微博对马化腾的震撼就有多强。

作为一家产品型互联网公司,对“弱连接”社交软件如此强力的战略级产品发生误判,导致了腾讯在这个战场的败北。

10年11月,张小龙的广州团队启动“微信”项目。11年1月,微信上线苹果商店,用时不到70天。

之后微信的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

12年5月-14年5月,腾讯历史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应运而生,微信事业部独立成军,标志着PC端转向移动端的起点。

此后的几年,也是腾讯“最甜蜜”的收获时光。

3rd

2018年,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各行各业都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To C业务上,两大国民社交软件微信和QQ已让腾讯无人能及,即便是阿里“不破不还”,如今在此领域依然只能站在外围。

这一次腾讯瞄准了To B业务,并向民生政务等各个领域拓宽,进一步巩固全市场的互联网生态。为此,这次改革专门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每一次变革,腾讯也能感觉到“疼痛”。比如,此次变革,腾讯就在财报中明确指出,转型2B需要同步提升组织架构和专业人才匹配度,还需要探索出新型业务的管理模式。

这对腾讯提出了新挑战。

再加上全球经济承压前行,政策转向、流量见顶、股市飘摇,腾讯不论在业务与财务上,都处在低谷期。

这一次,腾讯是否可以再度重生,是否可以再一次“后发制人”?此次架构调整,为我们埋下了伏笔,且观后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腾讯

5.9k
  • 腾讯混元视频生成工具全新开源
  • DeepSeek致谢腾讯技术团队:对DeepEP的优化,是一次“huge speedup”代码贡献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多家投行看淡腾讯走势,企鹅帝国能否再次后发制人?

多家投行纷纷提到了游戏业务面临的政策调整。

近十个交易日,腾讯控股(0700.HK)股价依然在270元左右徘徊。这一波最低下探至251.4元,较今年2月份创出的最高点475.7元接近腰斩,跌幅达47%,市值缩水2.1万亿港元,跌去了一个中石油的市值。

就在近日,全球多家投行下调了腾讯目标价。如今日(11月13日),德意志银行将腾讯的目标价由396港元下调至328港元/股,还将腾讯未来3年的盈利调低至4%、20%和24%。

高盛也下调了腾讯目标价,由476港元降至397港元/股,不过依然维持“买入”评级。

在下调的原因中,多家投行纷纷提到了游戏业务面临的政策调整。

如美银美林下调腾讯2018至2020年收入预测2%-5%,并将2018至2020年每股盈利预测各下调3%-8%,以反映新游戏获批延迟等因素。

今年3月,游戏行业迎来强监管,版号审批一直处于暂停状态。

前内部人士向消金界表示,这导致鹅厂又一爆款手游“绝地求生”在分走“王者荣耀”流量的同时,却不能上线内购付费等盈利性功能。

腾讯2018中报显示,网络游戏收入环比下降12%,手游收入骤降19%,使得以游戏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腾讯业绩短期内难以改善。

就在今年9月30日清晨,即将迎来20周岁生日的腾讯,正式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在原有其他事业群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事业群由七个变为六个,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这次调整,外界普遍认为,是腾讯在现有困局下的又一次艰难但却必要的变革。

核心有三——

一是合并相似职能的事业部,优化结构;

二是整合社交平台和内容产业,深度融合;

三是加速云服务布局,由原有的to C端业务转向to B&C并重。

在中国传统被称为“赫曦”之年的2018戊戌年,腾讯再次变革,这其中有何必然?

我们可以从其金融业务,一探腾讯的性格。

社交金融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本身低调隐忍的风格,侧面反映在腾讯介入一些不熟悉的领域时,总是表现得更为审慎。

据说,在国务院决定允许设立民营银行时,阿里巴巴几乎在第一时间,便有了筹备网商银行的想法,这也许来自于阿里本身的金融基因。

消金界从内部人了解到,当时深圳银监局提议腾讯也申请牌照,但马化腾却显得犹豫不决。毕竟鹅厂的骨子里是社交基因而非金融属性。

在上层的想法和规划多次在腾讯内被斟酌讨论后,马化腾终于决定参与设立微众银行,并签订了“兜底协议”——在银行发生危机时承担大股东的流动性支持义务。

然而,审慎并不是一件看起来只会错过机会的“坏习惯”,相反,腾讯的又一个核心竞争力正是体现为“后发制人”——利用已经形成的社交领域的护城河,结合“奇兵”般的产品,实现追平甚至反超竞争对手。

这一点,在移动支付和消费金融——这两个近年互联网公司甚至传统金融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可以看得出来。

1、移动支付

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战前期,支付宝曾经一家独大。

早在2004年12月,阿里便正式推出了第三方应用平台支付宝,主要是为了作为信用中介,降低淘宝平台的交易风险。

2008年8月,支付宝用户数突破1亿。

2010年末,淘宝天猫的交易量达到十亿级别,支付宝用户突破5.5亿。

2013年6月,余额宝在支付宝上线,不过7个月时间,余额宝的金额和客户数就翻了50倍,同时也使挂钩的天弘基金货币基金规模一跃成为公募基金首位。

2014年,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高达82.3%,彼时,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仅有10.6%。而微信对于广大C端客户也只是个社交平台,金融属性与支付宝比相去甚远。

就在支付宝凶猛开疆扩土时,2014年春节,微信借助海量社交客户群,推出了“新年红包”,模仿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传统拜年方式。

一经推出便病毒式传播,除夕到初一有超过500万用户参与,收发红包数量达1600万,而微信绑卡客户数量也呈现指数级增长。

微信红包一夜间完成了支付宝花近10年才完成的事情,被马云称为“珍珠港奇袭”。

根据易观调研数据,2018年一季度,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回落至53.7%,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至38.9%。微信支付由于微信打开的便捷性,在交易笔数上甚至已经超越了支付宝。

2、消费金融

在消费金融领域,微众银行可以说是腾讯的又一“护法”。

近日,一则微众银行股权在淘宝司法拍卖平台出售的新闻不胫而走。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于12月3日开始进行公开网络司法拍卖活动,拍卖深圳光汇石油集团有限公司(0933.HK)持有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1260万股的股权。

拍卖起拍价为4.41亿元,价格为35元/股。按此计算,微众银行当前的估值已达1470亿元,约合210亿美元,超过华夏银行的市值。

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资本30亿元,腾讯集团持股30%,为微众银行第一大股东。2016年下半年微众银行进行了一轮增资,注册资本增至42亿元,腾讯仍然等比例跟投,保持持股30%的大股东地位。

就此计算,仅微众银行股权投资一项,给腾讯带来的账面价值由12.6亿元的注册资本投入,跃升至目前估值约441亿元,增值已超过400亿元,增幅近35倍。

不过,客观来说,腾讯在消费金融的布局与阿里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枝繁叶茂。

早在2013年3月,阿里巴巴就宣布将以支付宝为主体筹建蚂蚁金服集团。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从阿里巴巴集团中独立出来,业务囊括了支付宝、支付宝钱包、芝麻信用、网商银行和蚂蚁金融云等。

据蚂蚁金服在今年6月最新一轮融资数据显示,多家分析机构给出的估值已经达到1500~1600亿美元,这个估值已超过了百度目前的市值,名列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

反观腾讯,在今年9月30日的新一轮架构调整中,金融板块仍然放在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之下,名为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囊括了微信支付、qq钱包、wechat pay、微证券、理财通、财付通,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

当被问及腾讯金融板块分拆的可能性时,马化腾在2017年3月的两会媒体见面会时表示:“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这不是我们的风格”。

消金界了解到,在微众成立之初,面对高管动荡,市场质疑不断,不少声音认为腾讯生态掌握的社交数据能不能用于消费金融,能不能像交易数据那样刻画出个体的信用模型,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为此,微众成立了庞大的科技团队,引入数据分析及建模专家,研究独立的风控体系。

就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微粒贷”的不良率指标来看,社交数据虽然不及交易数据的金融属性高,但针对消费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风控环节——反欺诈来说,社交模型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换句话说,人的社交网络是无法造假的,各种人际“强关系”“弱关系”从一定程度更加真实的反应了一个个体的层次,信用水平。

如同那句老话,“你周围最亲近的十个朋友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地位和水准”。

当时间来到2018年,根据微众银行H1数据显示,全行营业收入已达到41.9亿元,净利润达11亿,净息差更是超过7%,遥遥领先于传统银行1.5-2.5%的净息差水平。

按照计划,微众银行2018年全年净利润更有可能会突破40亿元,达到一家中大型城商行的盈利水平。

毋庸置疑,微众银行填补了腾讯在消费金融的空缺。

“奇兵”夺宝

从金融业务的突破,看得出腾讯在拥有护城河后,后劲儿很足,虽不能先发制人,但总有“奇兵”。

与阿里“不破不还”的性格比,朱熹“虚心顺理”四个字,更像是腾讯的性格,且在过去20年的历史中,一遍遍地演绎。三次主动变革,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1st

2005年,产品飞信兴起,加之三大运营商示威,腾讯成长空间一时逼仄,它转身的办法是率先实行产品经理制,作为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的桥梁,通过丰富QQ的产品线,推出QQ秀,QQ空间等加强社交属性的产品,成功占领了市场。

由于这种机制的激励,各个产品团队间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关系,产品层出不穷,优胜劣汰,最后演变成今天的“赛马制”。

此后的微信、王者荣耀等拳头产品,正是这种机制的产物。

2nd

2010年,微博的崛起再次给腾讯带来威胁,Twitter在大洋彼岸对扎克伯格的震慑有多大,微博对马化腾的震撼就有多强。

作为一家产品型互联网公司,对“弱连接”社交软件如此强力的战略级产品发生误判,导致了腾讯在这个战场的败北。

10年11月,张小龙的广州团队启动“微信”项目。11年1月,微信上线苹果商店,用时不到70天。

之后微信的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

12年5月-14年5月,腾讯历史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应运而生,微信事业部独立成军,标志着PC端转向移动端的起点。

此后的几年,也是腾讯“最甜蜜”的收获时光。

3rd

2018年,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各行各业都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To C业务上,两大国民社交软件微信和QQ已让腾讯无人能及,即便是阿里“不破不还”,如今在此领域依然只能站在外围。

这一次腾讯瞄准了To B业务,并向民生政务等各个领域拓宽,进一步巩固全市场的互联网生态。为此,这次改革专门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每一次变革,腾讯也能感觉到“疼痛”。比如,此次变革,腾讯就在财报中明确指出,转型2B需要同步提升组织架构和专业人才匹配度,还需要探索出新型业务的管理模式。

这对腾讯提出了新挑战。

再加上全球经济承压前行,政策转向、流量见顶、股市飘摇,腾讯不论在业务与财务上,都处在低谷期。

这一次,腾讯是否可以再度重生,是否可以再一次“后发制人”?此次架构调整,为我们埋下了伏笔,且观后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