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随芳芳
就在刚刚,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编剧奖项得主揭晓,四位年轻的编剧摘得金马桂冠。《我不是药神》编剧韩家女、钟伟、文牧野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文牧野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我们没有办法决定时代是否能善待我们,但我们要尽力去善待这个时代。”
胡波凭借《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遗憾他未能等到这一刻,胡波母亲登台领奖,泣不成声,全场静默数秒,而后热烈鼓掌。FIRST影展策展人、运营总监高一天表示:“胡波是一个很无谓并且纯真的创作者,他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自己完完全全、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文学和电影是一体的,代表了他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向往。”
编剧帮记者梳理发现,本届金马奖提名编剧奖项的作品全部是“编导合一”的创作方式,他们或是包揽编剧、导演工作,如岩井俊二、万玛才旦、董越等,或像张艺谋、文牧野、刘若英等导演兼顾编剧工作。
值得玩味的是,回顾历届获得金马奖编剧奖项的作品,编剧、导演各司其职的只占极少数。以2000年后的作品为例,获得最佳原创剧本的共19部,“编导合一”的有14部,获得最佳改编剧本的共18部(第38届入围从缺),“编导合一”的有11部。我们选取了部分编剧,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大家参考。
编剧奖提名里都是导演?自编自导是双保险
虽然“编导合一”已成常态,但本届金马奖编剧奖项提名中全部都有导演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在十部提名作品中,仅有涉及同性恋情的《谁先爱上他的》导演徐誉庭是编剧出身,首执导筒即获金马奖八项提名。徐誉庭曾被称为“良心台剧制造机”,《荼蘼》让沉寂已久的台剧重回大众视野,《我可能不会爱你》横扫第47届金钟奖。
本次提名中,“编导双修”的编剧占据六成,他们拿起笔杆子,用“自编自导”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董越已凭借《暴雪将至》拿下多个导演奖项,金马奖颁奖前夜获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何蔚庭曾获第47届金马将最佳新导演,《幸福城市》是他的第三部长片;宋欣颖以自身故事为基础创作的《幸福路上》是提名中唯一一部动画电影,她带着一个没有动画经验的团队,获得本次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这比电影本身更励志。
和董越、何蔚庭、宋欣颖不同的是,岩井俊二、万玛才旦和胡波还有一个作家的身份,他们将自己的小说搬上银幕,文字和镜头两种表达方式都运用得游刃有余。岩井俊二是国内最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因首部华语片《你好,之华》提名金马奖;万玛才旦致力于拍摄藏族题材影片,此前已凭借《塔洛》获得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新作《撞死了一只羊》同样改编于自己的同名小说;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以自己的同名小说为蓝本,本次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既是对胡波的肯定,也是对更多的青年电影人的鼓励。
对于张艺谋、文牧野和刘若英来说,兼顾编剧创作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导演意图。人称“国师”的张艺谋,已有29部电影作品,其中有六部在编剧栏里署名,《影》是他继《英雄》后第二次获得编剧奖项提名;《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文牧野第一部院线电影,本届金马奖他同时获得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奖;刘若英同样是处女作获得提名,《后来的我们》共获得五项提名。
在本届金马奖编剧奖项的提名中,新人颇受青睐,尤其是董越、徐誉庭、文牧野、刘若英、胡波这几位新编剧,同时获得了最佳新导演的提名,而本届金马奖最终也将最佳编剧荣誉授予了四位年轻人。这或许可以给电影新人一个启示,“编导合一”是双保险?
香港编剧狂揽往届原创 内地编剧改编能力强
回顾金马奖历届获奖编剧,“编导合一”的占了大多数,这些创作者们大多是导演出身,同时具有独立创作剧本的能力,有些发挥自己多年导演经验,亲自打磨剧本,有些不拘于身份,编剧、导演同修,还掌握摄影、制片等技能全面发展。
此前,内地编剧多次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而最佳原创剧本奖大多被香港编剧收获。
第34、49、50、51届金马奖上,最佳改编剧本奖分别被内地编剧刘恒、鲍鲸鲸、李樯、马英力拿下,同届最佳原创剧本奖中,除了宁浩获得第34届金马奖,其他通通花落港台编剧。仔细对比历届获奖名单可以发现,两种编剧奖项大多在内地和港台之间平均分布,这或许是金马奖的一种平衡。
香港编剧游乃海是银河映像的主力编剧,与导演杜琪峰搭档贡献了多部高质量作品,凭借《PTU》《柔道龙虎榜》《黑社会》连续蝉联第40、41、42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编剧欧健儿同样来自银河映像,三次获奖有两次与游乃海搭档。另外一位编剧陈果则是“编导双修”,首部独立制片的《香港制造》曾同时收获第3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与最佳原创剧本奖。
和本届金马奖的提名一样,历届获得金马奖编剧奖项的台湾电影人和内地电影人,“编导合一”的似乎更受金马奖青睐。
台湾电影人如陈哲艺、黄信尧,拿下编剧奖项的同时获得最佳新导演奖。内地电影人中,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最佳导演奖与最佳改编剧本奖只有姜文,也是唯一两次获得金马奖编剧奖项的内地编剧,《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分别获得第33、48届最佳改编剧本奖。
或许是“编导合一”的方式更容易获得编剧奖项,就连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梅峰,也是执导《不成问题的问题》后首次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其他内地电影人如贾樟柯、宁浩、管虎、刘杰、周子阳等,也曾同时提名编剧、导演奖项,却纷纷与导演奖擦肩而过。
例如,贾樟柯曾凭借《天注定》《山河故人》获得两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导演奖提名,最终只抱回一个最佳原创剧本奖;宁浩以《疯狂的石头》提名第43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导演奖,管虎以《斗牛》提名第46届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导演奖,两人都与导演奖项擦肩而过;刘杰在第47届金马奖凭借《透析》《碧罗雪山》分别提名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后凭借《透析》斩获金马奖。
“自编自导”为何受金马青睐?
作为“华语三大电影奖”之一,金马奖常常鼓励独立电影和文艺电影,而这些作品往往是“编导合一”的创作形式,具有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
“编导合一”有利于导演在创作时更好地协调统一,以便实现导演理想的个人化创作。这一优势使很多导演在完成过多部作品后,转战投入编剧创作,青年导演也常常从拍摄自己的剧本开始入行。
对编剧来说,“编导合一”也是一种有利的创作方式,通过对掌控拍摄现场和镜头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剧作的把控能力。同时还能掌握更多话语权,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从历届获奖名单来看,金马奖对于这种创作形式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也有多位电影人从中获益。作为编剧,尝试去当导演也许是一种创作途径,这并不意味着转行,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亲近电影,获得更多的创作体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