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当你问印度学生“谁是加尔各答(Calcutta)的创始人”时,他们会热情地回答“约伯·查诺克(Job Charnock)”。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了。2001年,这座城市正式的英语名称按照当地孟加拉语的发音由“Calcutta”改为“Kolkata”。2003年,一个由高等法院委任的历史学家小组认为,加尔各答的创始人并不只有一个,而是包括查诺克在内的几个印度人和英国人。不管人们如何处理殖民包袱,很少有人会否认加尔各答的城市历史与英国人在这片地区的活动密不可分。尤其是作家大厦,这座矗立于城中的建筑,自1780年起,就一直见证着加尔各答的发展。
作家大厦与加尔各答过去的三个执政集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年间,作家大厦是东印度公司文职人员的办公室。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建立了贸易据点,随后则控制了印度的大片地区。19世纪时,加尔各答成为了英属印度的首都,作家大厦也成为了孟加拉邦秘书处的办公室。之后,这座建筑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熠熠生辉。1930年,一位英国官员在大厦中被暗杀。印度独立后,大厦继续作为邦政府的办公地点。因为曾经享有的行政权力和悠久的历史,作家大厦一直是加尔各答城中诸多抗议游行的终点,也是观察这座城市的理想位置。在加尔各答236年的历史中,作家大厦一直是城市的晴雨表,反映着统治者的意志与境况。它的外表也由最初东印度公司时期的朴素实用,变成英属印度时期的华丽绚烂,印度独立后,建筑的外观则变得混乱而糟糕。
1690年,在作家大厦和其它大楼建成之前,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约伯·查诺克,到了胡格利河入海口附近一个叫“Sutanuti”的村庄。在他看来,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理想的贸易据点。1698年,东印度公司从当地的一位地主手中买下了Sutanuti和附近的两个村庄。殖民地的工厂起初在暗中构筑防御工事, 但没过多久就堂而皇之地进行这项工作了,最终完成了威廉堡的修建。在1758年搬走以前,威廉堡一直都矗立在西边通往作家大厦的道路上。
18世纪中期,加尔各答开始成形,当时的人口大约为10万,其中大部分是印度人。那时,威廉堡内有仓库、军械库、东印度公司的分部办公室,外面则是教堂、医院和英国地主及商人的私人住宅,这片区域被称为“白镇”。它的北边就是印度人聚居的“黑镇”,印度裔葡萄牙人和美国商人则住在这两片地区之间。根据威廉堡的记录,当印度人开始在白镇购置房屋时,白镇的居民们投诉称“黑人们混住在英国人的房屋之间”会“给英国居民带来很多麻烦”。地图显示,1742年之后的20年间,白镇外面修建了栅栏以隔开外来者。
东印度公司的行动也越来越军事化了。表面上看,他们是在保护商业利益,但就像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所说,他们助长了“对孟加拉的直接掠夺”。到了1777年,东印度公司的私有军队已经使得法国、荷兰等欧洲殖民者完全边缘化了。以加尔各答为中心,东印度公司就是数百万印度人的实际统治者。
1777年,托马斯·里昂(Thomas Lyon),一个自称建筑师的人(他或许曾在英格兰当过木匠),被要求为东印度公司建造一座大厦,作为公司文职人员(Writers)的办公室。1780年,作家大厦完工,这是加尔各答的第一座三层建筑。大厦位于坦克广场(Tank Square)的一侧,广场的另外三面有19个居民小区,每栋居民建筑都有三套窗户,看上去有些刺眼。
“这是一座基于需求的实用主义建筑,并没有什么美学上的特点。” 贾达沃普尔大学建筑系的主任玛霍米塔·罗伊博士(Dr Madhumita Roy)解释道,这一特点与大厦之后持续的修复工作紧密相关。约翰·F·雷迪克(John F Riddick)在他的著作《英属印度的历史》中总结了这类公众舆论,“这并不被认为是成功的。”英国建筑师瓦伦西亚勋爵(Lord Valentia)在19世纪前叶造访了印度,他写信给东印度公司的主管,说统治印度的人“应当是在一座宫殿中,而不是在一个账房里;应当有着王子的思维,而不是卖平纹细布和靛蓝染料的零售商的思维”。
这些宫殿式建筑最终在19世纪时建成,就坐落在离作家大厦不远的地方。它们从欧洲的建筑中汲取了灵感,例如,总督府是按照德比郡的凯德莱斯顿大厅建造的,哥特式的高等法院大楼则是对比利时伊普尔布屋的仿效。后来,一种结合了哥特风格和印度图案的新的建筑样式诞生了。尽管在城市中的某些地方并不明显,但加尔各答确实变得更加拥挤了,不断发展的工业和贸易,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得这座城市对移民愈发具有吸引力。据估计,19世纪时加尔各答的人口增长了5倍,但住房数量仅增长了14%。
作家大厦的外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罗伊说:“大厦的原始骨架保留了下来,但大厦的外部结构却随着城市统治者的意志而改变。”托马斯·里昂建造的大楼已经被改为了威廉堡学院和政府工程学院的校舍。大厦的前方新建了一条长游廊和爱奥尼亚式的立柱。同时,东印度公司逐渐控制了整个印度,给不少人的生活带来了灾难。1857年,东印度公司军队的一场大规模起义后,维多利亚女王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印度的统治者。因此,加尔各答需要一个新的秘书处,而作家大厦被选中扩建。
“英国人希望让这座公共机构给人留下更为强势的印象。”罗伊说。作家大厦的外观经历了一次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改建,大厦上新修的雕塑象征着商业、公正、科学和农业,每一尊雕像旁边都刻有印度和欧洲的相关从业者。这些雕像是彻头彻尾的欧式风格,这也许暗示了文明流动的方向。
尽管作家大厦周围的地区随着历史的变迁更换着名字,但大厦还是保持了它最初的名字。旁边的坦克广场,后来以总督的名字命名为达尔豪斯广场。之后,为了纪念1930年刺杀英国官员的三位革命者,这里又更名为BBD花园广场。
托马斯·里昂最初建造的那座朴素建筑,经历了数年的扩建,最终形成了一座不规则的迷宫,其中包含了相互连接的13座建筑。在近年来的几场大火后,加尔各答的首席部长将作家大厦比作易燃物,并将其中的3000至4500名员工暂时迁移到对岸的一座大楼中办公。凑巧的是,1993年,现在的首席部长马玛塔·巴纳吉(Mamata Banerjee)带领的游行队伍向作家大厦进发时,警方向示威人群开了火。这一事件也让她在政坛声名鹊起。如今,这座建筑正在巴纳吉的监督下进行着修复工作。修复计划将会拆除其中几座楼。现在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否则作家大厦将会见证更多的抗议。这一次的抗议者,是曾经在这里工作的职员,因为搬迁到新办公室使得通勤时间大大增加了。
来源:卫报
原标题:The Writers Building, Kolkata: a history of cities in 50 buildings, day 13
最新更新时间:04/15 15: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