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写给运营商的三个锦囊:从总理谈网费高说开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写给运营商的三个锦囊:从总理谈网费高说开去

貌似只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才代表未来的方向,各种产业布局、各种专业运作、各种合纵连横、各种招兵买马……最后,大部分的概念最终都留在了PPT和文件报告里。

总理一句话,运营商降价!

今天朋友圈最热闹的已经不是昨天的乐视手机发布会,而是总理敦促运营商提网速降网费的新闻了。

这一研究不要紧,运营商们都着急了。总理的“圣谕”来了,之前的“流量价值”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近年来,运营商已经彻底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用户嫌你资费高,国资委嫌你利润低,工信部嫌你增长慢……“有事说事,没事骂运营商”也早已成为了“315”晚会的“新常态”。

我们不禁要问,运营商到底做错了什么?

对不起,这不是一篇沙文主义的“抗议书”,更不是人云亦云、落井下石的“枪手文”。我想是时候坐下来思考一下运营商“不招人待见”的深层次原因了。

一、竞争还是合作,该跳出死循环了!

通信行业战略研究人士吕斯基此前撰文《电信竞争已陷死循环:FDD发牌也难Duang》,其中有一个观点深以为然:“能否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功能定位,从政策安排或业绩考核上适度有所区分和差异引导?”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物价进入到了“稳步上升”阶段。在此期间,运营商由于忙于竞争,并没有急于加入到“提价大军”中去,反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连降价。

细说起来,也没什么奇怪。随着三家运营商加入了全业务竞争中去,无论业务还是服务都趋于同质化,并且由于进场时间有先后差别,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差距较大,其中面向个人的移动通信市场主要是中国移动为主,而面向政企以及家庭宽带市场则主要被中国电信抢占。在此背景下,“价格战”几乎成为了三家运营商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话费补贴、终端补贴成了国内通信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说实话,在这个层面上的竞争已经十分充分,甚至有些过度竞争的现象。在每年的校园迎新、返乡营销等主战场,常常可以看到通信运营商的服务人员摇旗呐喊、剑拔弩张。

说实话,三家运营商早已陷入了“价格战”的死循环,在服务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都乏善可陈,这恐怕也是通信行业被连年看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成为了三家运营商最迫切的问题,这个如果不考虑清楚,后面的路很难说能走多远、多好。

有个段子其实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位犹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开了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开了个超市,这片很快就繁华了。一位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开了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难道不是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怪现状?

二、市场还是政策,该跳出御花园了!

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就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然而时至今日,国家政策调控仍然对企业乃至产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吴晓波也在14日的座谈会上谈到“宁波企业家一半时间用来做生意,一半时间用来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恐怕也反映了这背后的无奈现实。

在中国的信息通信业中,政策的影响力尤其明显。无论是运营商重组、还是3G/4G牌照发放,都有着明显的政策印记。我们常常可以在通信行业的文件报告中读到“国家对信息通信业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这样的字眼,这并不是官僚客套的话,而是事实。

政策在影响着通信产业的格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为明显的要属3/4G牌照的发放,一张牌照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企业长达5年的命运。当年拿到TD牌照的中国移动倾尽全力发展“中国3G”,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拿到4G牌照后,以“移动速度”建成全球最大规模4G网络,发展1亿4G用户,这背后的隐忍也可见一斑。

作为中央企业,通信运营商一面要面向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一面要向国家负责接受政策安排,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相当考验。然而,我却认为企业要真正得到发展,依靠的还是用户的信任和支持,一味等政策、等安排一定恐怕难以得到用户的认同。

联想到前段时间通信界圈子都在传的《第五次电信重组内幕机密曝光》,通信作家尚晓蒲解释说是为了化解产能过剩,下一步国家将电信和联通合并,移动与广电网络合并……竞争已经将运营商推向了无以复加的价格战深渊,还有国资委考核收入、利润增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层员工只有盼合并、盼重组这一条出路了。可悲可叹!

三、守正还是出奇,该治治“包百病”了!

纵观整个信息通信业,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常以“引领者”、“主导者”自居。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家居、车联网……鲜有运营商不做的概念,殊不知用户最终关心的还是“话费太贵、上网太慢”这样的基本需求。

不知道从何时起,“管道”一词在运营商中成为了“眼中钉”,做管道似乎和缺乏创新、无所作为成了同义词。貌似只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才代表未来的方向,各种产业布局、各种专业运作、各种合纵连横、各种招兵买马……最后,大部分的概念最终都留在了PPT和文件报告里。

面对“高大上”的上级要求,最擅长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的基层员工不得不用传统方法去推广和发展新业务,有些到最后还背上了“欺瞒消费者”的骂名。

不甘心做管道,却又无力折腾创新。

我并不支持运营商做“纯管道”,但起码也要先做好管道,把管道能力做到极致再说,总理说的“互联网+”不正是建立在运营商搭建的强大的基础通信设施上的吗?没有运营商,哪来的互联网,又何谈“互联网+”呢?

无取舍,不前进。先守正,再出奇。管道化、边缘化早已是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其消极抵抗,不如顺势而为,先提升自身能力,再拓展业务领域,是时候治一治运营商“包治百病”的毛病了。

最后,集中回应一下关于“1G流量70元”以及“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观点:

1.中国移动早已推出了“1G 50元”的标准资费,电信和联通的流量价格也在此之下;

2.我们的资费水平在国际上并不算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尽管如此,营销高手们早已准备好了新一轮的“降价”,电信已经出手了,坐等移动、联通营销高手跟进……

文:顾嘉 故事书创始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写给运营商的三个锦囊:从总理谈网费高说开去

貌似只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才代表未来的方向,各种产业布局、各种专业运作、各种合纵连横、各种招兵买马……最后,大部分的概念最终都留在了PPT和文件报告里。

总理一句话,运营商降价!

今天朋友圈最热闹的已经不是昨天的乐视手机发布会,而是总理敦促运营商提网速降网费的新闻了。

这一研究不要紧,运营商们都着急了。总理的“圣谕”来了,之前的“流量价值”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近年来,运营商已经彻底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用户嫌你资费高,国资委嫌你利润低,工信部嫌你增长慢……“有事说事,没事骂运营商”也早已成为了“315”晚会的“新常态”。

我们不禁要问,运营商到底做错了什么?

对不起,这不是一篇沙文主义的“抗议书”,更不是人云亦云、落井下石的“枪手文”。我想是时候坐下来思考一下运营商“不招人待见”的深层次原因了。

一、竞争还是合作,该跳出死循环了!

通信行业战略研究人士吕斯基此前撰文《电信竞争已陷死循环:FDD发牌也难Duang》,其中有一个观点深以为然:“能否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功能定位,从政策安排或业绩考核上适度有所区分和差异引导?”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物价进入到了“稳步上升”阶段。在此期间,运营商由于忙于竞争,并没有急于加入到“提价大军”中去,反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连降价。

细说起来,也没什么奇怪。随着三家运营商加入了全业务竞争中去,无论业务还是服务都趋于同质化,并且由于进场时间有先后差别,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差距较大,其中面向个人的移动通信市场主要是中国移动为主,而面向政企以及家庭宽带市场则主要被中国电信抢占。在此背景下,“价格战”几乎成为了三家运营商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话费补贴、终端补贴成了国内通信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说实话,在这个层面上的竞争已经十分充分,甚至有些过度竞争的现象。在每年的校园迎新、返乡营销等主战场,常常可以看到通信运营商的服务人员摇旗呐喊、剑拔弩张。

说实话,三家运营商早已陷入了“价格战”的死循环,在服务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都乏善可陈,这恐怕也是通信行业被连年看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成为了三家运营商最迫切的问题,这个如果不考虑清楚,后面的路很难说能走多远、多好。

有个段子其实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位犹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开了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开了个超市,这片很快就繁华了。一位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开了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难道不是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怪现状?

二、市场还是政策,该跳出御花园了!

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就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然而时至今日,国家政策调控仍然对企业乃至产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吴晓波也在14日的座谈会上谈到“宁波企业家一半时间用来做生意,一半时间用来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恐怕也反映了这背后的无奈现实。

在中国的信息通信业中,政策的影响力尤其明显。无论是运营商重组、还是3G/4G牌照发放,都有着明显的政策印记。我们常常可以在通信行业的文件报告中读到“国家对信息通信业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这样的字眼,这并不是官僚客套的话,而是事实。

政策在影响着通信产业的格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为明显的要属3/4G牌照的发放,一张牌照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企业长达5年的命运。当年拿到TD牌照的中国移动倾尽全力发展“中国3G”,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拿到4G牌照后,以“移动速度”建成全球最大规模4G网络,发展1亿4G用户,这背后的隐忍也可见一斑。

作为中央企业,通信运营商一面要面向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一面要向国家负责接受政策安排,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相当考验。然而,我却认为企业要真正得到发展,依靠的还是用户的信任和支持,一味等政策、等安排一定恐怕难以得到用户的认同。

联想到前段时间通信界圈子都在传的《第五次电信重组内幕机密曝光》,通信作家尚晓蒲解释说是为了化解产能过剩,下一步国家将电信和联通合并,移动与广电网络合并……竞争已经将运营商推向了无以复加的价格战深渊,还有国资委考核收入、利润增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层员工只有盼合并、盼重组这一条出路了。可悲可叹!

三、守正还是出奇,该治治“包百病”了!

纵观整个信息通信业,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常以“引领者”、“主导者”自居。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家居、车联网……鲜有运营商不做的概念,殊不知用户最终关心的还是“话费太贵、上网太慢”这样的基本需求。

不知道从何时起,“管道”一词在运营商中成为了“眼中钉”,做管道似乎和缺乏创新、无所作为成了同义词。貌似只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才代表未来的方向,各种产业布局、各种专业运作、各种合纵连横、各种招兵买马……最后,大部分的概念最终都留在了PPT和文件报告里。

面对“高大上”的上级要求,最擅长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的基层员工不得不用传统方法去推广和发展新业务,有些到最后还背上了“欺瞒消费者”的骂名。

不甘心做管道,却又无力折腾创新。

我并不支持运营商做“纯管道”,但起码也要先做好管道,把管道能力做到极致再说,总理说的“互联网+”不正是建立在运营商搭建的强大的基础通信设施上的吗?没有运营商,哪来的互联网,又何谈“互联网+”呢?

无取舍,不前进。先守正,再出奇。管道化、边缘化早已是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其消极抵抗,不如顺势而为,先提升自身能力,再拓展业务领域,是时候治一治运营商“包治百病”的毛病了。

最后,集中回应一下关于“1G流量70元”以及“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观点:

1.中国移动早已推出了“1G 50元”的标准资费,电信和联通的流量价格也在此之下;

2.我们的资费水平在国际上并不算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尽管如此,营销高手们早已准备好了新一轮的“降价”,电信已经出手了,坐等移动、联通营销高手跟进……

文:顾嘉 故事书创始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