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自贸区五周年:对外开放“试验田”的127项制度创新正在全国复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自贸区五周年:对外开放“试验田”的127项制度创新正在全国复制

上海自贸区先后诞生的127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我国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的样板。在它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全国又有12个自贸区建立。

上海自贸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囊括其中,区域内还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

这块星光熠熠的土地名叫“上海自贸区”。

过去五年中,在上海浦东这120.7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国多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政策在此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先后诞生的127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我国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的样板。在它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全国又有12个自贸区建立。

中国设立自贸区五年,从上海自贸区单块“试验田”到12块自贸区集群,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在此不断拓展、深化。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让外商走进来

2017年10月20日,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在上海浦东宣布,You Plus 顾问委员会成立。该项目旨在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失衡问题。

这是我国首家经批准正式开业的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普华永道在中国进军教育培训是一件“新鲜事”,对于中国教育培训,外商独资进入也是头一遭。这一切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产业开放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设立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因此,一直以来,外商从事教育培训,只能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来进行,不能独资办学。

2015年出台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中,把“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放在了“负面清单”之外。这意味着,外商可以独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2016年3月21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关于印发<关于在浦东新区设立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施告知承诺的办法>的通知》(沪人社职发〔2016〕10 号),明确了在浦东新区范围内设立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设立审批参照执行,自 2016年4月1日起实施。

 “自贸区一直以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政策,禁止外商涉足某些经济领域,包括外商独立设立培训机构。这次改革将外商独立设立培训机构从‘负面清单’中划掉,给了普华永道中国设立You Plus特训计划的契机。”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创新服务部主管合伙人蔡晓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外商投资在我国采用的主要是逐案审批制度,不论是鼓励类还是限制类的外资企业,要进入国内投资经营都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这些审批不仅需要提交大量材料,也需要消耗较长时间逐项审查。这成为外商投资国内市场反映较多的问题。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开始推动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此前表示,当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里引进了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这个制度引进后,绝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是通过备案设立,不需要审批。企业在网络上提交备案的一些材料,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备案了”。

如今,经历五年的“试水”,上海自贸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减少至45条。

得益于更加开放的市场,截止2018年6月,上海自贸区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实到外资221.33亿美元,98%以上是通过备案方式设立。2017年,上海自贸区新增实到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额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位列第一。

单一窗口助贸易提速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让境外企业走进来,进口货物如何高效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这是自贸区的另外一个课题。

走进上海自贸区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硕大的液晶电子屏滚动着上海口岸的各项实时数据,从船舶申报数、货物总量走势图到进出口货物贸易方式,都被一一抓取。这块屏幕显示的正是由该企业运维的上海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大屏幕上的数据显示,一批货物进出口从第一步检验检疫申报到最后一步海关放行,时间仅一天不到。

传统贸易中,过去货物通关或船舶进出港时,企业需要对接多个口岸监管单位,要提交大量重复的数据和材料。

而随着上海自贸区成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设改变了以往部门间无法打通的“痛点”,将各类申报和业务办理系统集成和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从“人跑路”向“信息跑路”的转变。

据了解,上海的单一窗口于2014年2月启动建设,到2015年6月,单一窗口1.0版上线,建成了货物申报和船舶申报两个核心功能,并启动应用试点。2015年底的2.0版,进一步拓展了相关功能,扩大了服务领域。2016年底,建成3.0版,实现上海口岸所有企业的普遍使用。2017年至今,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全面深化3.0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努力促进上海营商环境优化。

“在货物和船舶申报上已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元。”上海亿通国际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卫小明卫小明说,单一窗口各类申报均对企业免费,不仅直接为企业节省申报信息服务成本,而且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更是间接让企业降低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等成本。

“证照分离”提高企业效率

在过去,一件已经在海外上市的新款化妆品要进入中国市场,至少需延迟2—6个月。国内消费者为了追求一款时髦的化妆品,往往求助于“代购”。

而随着上海浦东近一年多来“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向纵深挺进,企业只需向上海食药监局提交纸质备案资料通过备案,3天即可获得备案证明,之后便可自主安排进口产品上市的进度。这意味着国际最流行的非特化妆品可以在中国同步上市。

不只是化妆品,随着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举措打破市场准入玻璃门,中国市场内的商品正悄然与世界同步。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而“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原先开办一家公司,首先要取得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

2016年元旦,经国务院批复,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这项改革主要针对市场主体开业前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对116项审批事项按照取消、改备案、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准入监管5种方式实行改革,着力破解市场主体“办证难”问题。

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实现了从1.0版到2.0版的飞跃。 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手段,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上海自贸区全面推进,开放环境下政府经济治理新体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

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企业的幸福感也剧增。据今年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的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中认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后企业办理许可证便利化程度较高以上的占比85%,对行政审批改革满意的占比92%。

上海自贸区奠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开放格局,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做出提升,上海自贸区正在填写答案。

在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五周年建设情况介绍会上,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华表示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研究探索“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升级版,着力推进“照后减证”,进一步提升企业感受度、市场活跃度和部门协同度,力争实现“市场准入最精简、风险防范最稳固、政务服务最便捷”,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自贸区五周年:对外开放“试验田”的127项制度创新正在全国复制

上海自贸区先后诞生的127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我国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的样板。在它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全国又有12个自贸区建立。

上海自贸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囊括其中,区域内还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

这块星光熠熠的土地名叫“上海自贸区”。

过去五年中,在上海浦东这120.7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国多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政策在此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先后诞生的127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我国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的样板。在它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全国又有12个自贸区建立。

中国设立自贸区五年,从上海自贸区单块“试验田”到12块自贸区集群,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在此不断拓展、深化。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让外商走进来

2017年10月20日,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在上海浦东宣布,You Plus 顾问委员会成立。该项目旨在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失衡问题。

这是我国首家经批准正式开业的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普华永道在中国进军教育培训是一件“新鲜事”,对于中国教育培训,外商独资进入也是头一遭。这一切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产业开放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设立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因此,一直以来,外商从事教育培训,只能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来进行,不能独资办学。

2015年出台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中,把“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放在了“负面清单”之外。这意味着,外商可以独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2016年3月21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关于印发<关于在浦东新区设立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施告知承诺的办法>的通知》(沪人社职发〔2016〕10 号),明确了在浦东新区范围内设立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设立审批参照执行,自 2016年4月1日起实施。

 “自贸区一直以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政策,禁止外商涉足某些经济领域,包括外商独立设立培训机构。这次改革将外商独立设立培训机构从‘负面清单’中划掉,给了普华永道中国设立You Plus特训计划的契机。”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创新服务部主管合伙人蔡晓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外商投资在我国采用的主要是逐案审批制度,不论是鼓励类还是限制类的外资企业,要进入国内投资经营都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这些审批不仅需要提交大量材料,也需要消耗较长时间逐项审查。这成为外商投资国内市场反映较多的问题。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开始推动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此前表示,当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里引进了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这个制度引进后,绝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是通过备案设立,不需要审批。企业在网络上提交备案的一些材料,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备案了”。

如今,经历五年的“试水”,上海自贸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减少至45条。

得益于更加开放的市场,截止2018年6月,上海自贸区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实到外资221.33亿美元,98%以上是通过备案方式设立。2017年,上海自贸区新增实到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额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位列第一。

单一窗口助贸易提速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让境外企业走进来,进口货物如何高效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这是自贸区的另外一个课题。

走进上海自贸区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硕大的液晶电子屏滚动着上海口岸的各项实时数据,从船舶申报数、货物总量走势图到进出口货物贸易方式,都被一一抓取。这块屏幕显示的正是由该企业运维的上海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大屏幕上的数据显示,一批货物进出口从第一步检验检疫申报到最后一步海关放行,时间仅一天不到。

传统贸易中,过去货物通关或船舶进出港时,企业需要对接多个口岸监管单位,要提交大量重复的数据和材料。

而随着上海自贸区成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设改变了以往部门间无法打通的“痛点”,将各类申报和业务办理系统集成和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从“人跑路”向“信息跑路”的转变。

据了解,上海的单一窗口于2014年2月启动建设,到2015年6月,单一窗口1.0版上线,建成了货物申报和船舶申报两个核心功能,并启动应用试点。2015年底的2.0版,进一步拓展了相关功能,扩大了服务领域。2016年底,建成3.0版,实现上海口岸所有企业的普遍使用。2017年至今,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全面深化3.0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努力促进上海营商环境优化。

“在货物和船舶申报上已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元。”上海亿通国际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卫小明卫小明说,单一窗口各类申报均对企业免费,不仅直接为企业节省申报信息服务成本,而且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更是间接让企业降低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等成本。

“证照分离”提高企业效率

在过去,一件已经在海外上市的新款化妆品要进入中国市场,至少需延迟2—6个月。国内消费者为了追求一款时髦的化妆品,往往求助于“代购”。

而随着上海浦东近一年多来“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向纵深挺进,企业只需向上海食药监局提交纸质备案资料通过备案,3天即可获得备案证明,之后便可自主安排进口产品上市的进度。这意味着国际最流行的非特化妆品可以在中国同步上市。

不只是化妆品,随着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举措打破市场准入玻璃门,中国市场内的商品正悄然与世界同步。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而“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原先开办一家公司,首先要取得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

2016年元旦,经国务院批复,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这项改革主要针对市场主体开业前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对116项审批事项按照取消、改备案、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准入监管5种方式实行改革,着力破解市场主体“办证难”问题。

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实现了从1.0版到2.0版的飞跃。 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手段,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上海自贸区全面推进,开放环境下政府经济治理新体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

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企业的幸福感也剧增。据今年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的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中认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后企业办理许可证便利化程度较高以上的占比85%,对行政审批改革满意的占比92%。

上海自贸区奠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开放格局,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做出提升,上海自贸区正在填写答案。

在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五周年建设情况介绍会上,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华表示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研究探索“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升级版,着力推进“照后减证”,进一步提升企业感受度、市场活跃度和部门协同度,力争实现“市场准入最精简、风险防范最稳固、政务服务最便捷”,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