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自贸区5周年:基础性制度创新助推改革开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自贸区5周年:基础性制度创新助推改革开放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经从原来的190条压减到45条,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5.9万亿元……上海自贸区5年来,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创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经从原来的190条压减到45条,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了27万家企业,每年为申报企业节约20亿元成本;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5.9万亿元……

2018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5年取得的成绩单。5年来,上海市从构筑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四梁八柱”基础体系建设入手,到建设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的压力测试区、政府治理能力改革先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的“三区一堡”高质量发展定位,自贸试验区建设任务梯次展开、系统深化,基础性制度创新落地见效、成熟定型,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政府在开放环境下的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更大区域的改革发展联动协调推进。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190条压减到45条

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主动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础性的制度创新。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指出:“所谓基础性的制度创新,实际上要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比如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用一张单子,划一条边界,引发了一些列清单式的改革。”

2013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我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2018年,这张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已经减少至45条,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据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介绍,截至2018年6月,上海市挂牌后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实到外资221.33亿美元,98%以上是通过备案方式设立。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实到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额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位列第一。

上海市分两批提出54条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扩大开放措施,均获得国务院批准。截至2018年6月,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项目超过2600个。融资租赁、商贸、建筑设计施工、演出经纪、国际船舶管理、增值电信、旅行社等行业的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等一批首创性项目。

上海市自贸区已形成以备案管理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上海和其他各省市的企业积极从自贸试验区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境外投资成倍增长。

截至2018年6月,自贸试验区共办理境外投资备案2043项,备案中方对外投资额556.2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的50%。一批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实现了对高新技术和价值链高端的境外企业的投资并购,投资领域包括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技术、物联网、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自贸区内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以赛领资本、力宏投资、渤海华美、权坤投资、云钜投资等为代表的区内私募资本积极联手产业资本走出去的创新形式。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每年为申报企业节超20亿元成本

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单一窗口)是根据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的要求,作为上海自贸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成熟的上海电子口岸平台建设。

上海的单一窗口建设以“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为原则,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个平台一次性递交满足贸易监管所需的所有材料,监管部门也通过一个平台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企业,实现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国际贸易相关手续的“一网通办”。

目前,单一窗口已经形成了包括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进博会专区等在内的10个功能板块,对接了22个政府部门,服务了27万家企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货物申报由1天到半小时,船舶申报由2天到2小时;同时节约了各类申报企业的成本,每年可达20亿以上。上海口岸货物和船舶申报100%的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处理将近全国1/3的进出口贸易量,是全球业务处理规模最大的平台。

下一步,单一窗口将着力在区域化、国际化和智能化三个发面发展。

据上海市口岸办通关协调处处长杨旭波介绍,区域化的目标就是立足上海,依托上海电子口岸“两港一区”(也就是国际海港通、国际空港通、国际自贸通)的建设,打造上海的服务品牌,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

今年上半年,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实现395家外地企业超过91000多批次的货物申报。同时上海电子口岸平台的区域化项目也已经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拓展,例如上海电子口岸的电子放箱系统,已经联通了长三角的23个港口。接下来,单一窗口将继续保持上海口岸统一平台定位,整合上海口岸优势资源,构建长三角海空物流服务一体化平台。

他指出,单一窗口国际化的目标就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口岸的互联互通,目前已经与马来西亚的单一窗口以及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港进行了对接。其中与马来西亚单一窗口对接的是电子原产地证,与澳大利亚对接的是物流可视化。

“智慧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乃至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智慧化和上海口岸的智慧化。”杨旭波解释。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个智慧化的应用上线,比如检验检疫的快件查验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将原有的检验检疫快检查验效率由原来的6‰提升到了现在的50%。

此外,基于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了上海电子口岸的全量业务数据,实现了进出口货物“通关+物流”的全流程可视化,极大的提升了进出口企业的工作效率。

同时,上海电子口岸还采集了全球船舶的定位数据,和上海口岸的进出口货物信息进行整合,为全球从上海进出口货物的企业提供全球供应链可视化服务。

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

金融改革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基础性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上海自贸区实施金融综合监管,形成以市场全覆盖为目标、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以监管合作为保障、以业界自律共治为补充的功能监管模式。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介绍,上海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跨境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了针对实体经济的六大特色服务方案。

上海市金融机构推出对接企业汇兑需求的综合账户服务方案。企业可以开立一个自由贸易账户,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内资金可兑换的方式,办理各项跨境商务贸易活动中的本外币结算,以及境内日常经营所需的各项人民币结算,满足了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需求,既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也节约了账户管理成本。

目前,已有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5.9万亿元,涉及161个境外国家和地区。

在境外融资需求方面,自由贸易账户支持下的企业跨境金融融资方案,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目前,上海市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1.3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融资平均利率为4%。

上海市金融机构推出了对接跨国企业经营需求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方案。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全功能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以其可兑换功能支持了中外资企业集团在岸集中管理下属成员企业间的全球本外币资金,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由此实现“先内部调剂后外部融资”的优选财务管理方案。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框架下,各类企业搭建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近800个,累计发生的收支总额折合人民币1.38万亿元。

根据科技创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跨境金融服务的诉求,自由贸易账户可以提供从创意到成熟期的全程跨境金融服务。目前,上海市已有1165家科创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675个,获得各类融资1300余亿元。有50多个引进人才开立了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

自由贸易账户还可以通过“FTE(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的方式,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相应的跨境金融服务,让企业可以在其熟悉的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更好地走出去开展经营活动。截至目前,已有9700多家境外企业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实现了在岸金融服务支持境外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来“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2014年5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同年6月正式启动试验区分账核算管理下的自由贸易账户业务。

目前,已有56家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了分账核算体系来提供自由贸易账户各项金融服务。其中,中外资银行45家,财务公司4家,证券公司3家,还有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上海保险交易所等4家基础设施机构。

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上海金融领域中先行先试启动了黄金交易“国际板”的对外直参式开放,目前境外直参会员70余家。上海清算所以中央对手方清算模式支持了区内铜溢价、乙二醇掉期交易,以及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等的开展。上海市以境内外同步发行的方式发行了首单30亿元的自贸市政债,外资银行首次参与了政府债券的承销。上海保险交易所建立了跨境再保险业务平台。施琍娅指出,这些都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与此同时,围绕自贸区金融开放实践,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探索金融开放后的风险防控实践试点,建立了以宏观审慎为目标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政策框架,其特点是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建立金融机构层面的“电子围网”,要求金融机构按“标识分设、分账核算、单独出表、专项报道和自求平衡”二十个字,建立可兑换后的内部业务风险控制体系,人民银行通过系统直连的方式采集数据,实现事中事后全覆盖的动态金融风险监测与管理,从而构建了金融开放运行后的四道风险防控机制。

施琍娅介绍,第一道防线设置在实体经济层面,要求交易真实合法。第二道防线在金融机构层面,要求履行好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义务,并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规则做好跨境流动性管理。第三道防线设置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层面,动态开展预警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排查处理。第四道防线设置了宏观指标触发的调控工具。一旦发现跨境收支总量出现异常时,可以动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实施调控。

她表示,从目前来看,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搭建的自贸试验区跨境金融各项业务运行平稳,风险可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自贸区5周年:基础性制度创新助推改革开放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经从原来的190条压减到45条,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5.9万亿元……上海自贸区5年来,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创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经从原来的190条压减到45条,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了27万家企业,每年为申报企业节约20亿元成本;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5.9万亿元……

2018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5年取得的成绩单。5年来,上海市从构筑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四梁八柱”基础体系建设入手,到建设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的压力测试区、政府治理能力改革先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的“三区一堡”高质量发展定位,自贸试验区建设任务梯次展开、系统深化,基础性制度创新落地见效、成熟定型,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政府在开放环境下的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更大区域的改革发展联动协调推进。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190条压减到45条

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主动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础性的制度创新。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指出:“所谓基础性的制度创新,实际上要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比如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用一张单子,划一条边界,引发了一些列清单式的改革。”

2013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我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2018年,这张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已经减少至45条,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据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介绍,截至2018年6月,上海市挂牌后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实到外资221.33亿美元,98%以上是通过备案方式设立。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实到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额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位列第一。

上海市分两批提出54条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扩大开放措施,均获得国务院批准。截至2018年6月,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项目超过2600个。融资租赁、商贸、建筑设计施工、演出经纪、国际船舶管理、增值电信、旅行社等行业的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等一批首创性项目。

上海市自贸区已形成以备案管理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上海和其他各省市的企业积极从自贸试验区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境外投资成倍增长。

截至2018年6月,自贸试验区共办理境外投资备案2043项,备案中方对外投资额556.2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的50%。一批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实现了对高新技术和价值链高端的境外企业的投资并购,投资领域包括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技术、物联网、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自贸区内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以赛领资本、力宏投资、渤海华美、权坤投资、云钜投资等为代表的区内私募资本积极联手产业资本走出去的创新形式。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每年为申报企业节超20亿元成本

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单一窗口)是根据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的要求,作为上海自贸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成熟的上海电子口岸平台建设。

上海的单一窗口建设以“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为原则,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个平台一次性递交满足贸易监管所需的所有材料,监管部门也通过一个平台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企业,实现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国际贸易相关手续的“一网通办”。

目前,单一窗口已经形成了包括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进博会专区等在内的10个功能板块,对接了22个政府部门,服务了27万家企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货物申报由1天到半小时,船舶申报由2天到2小时;同时节约了各类申报企业的成本,每年可达20亿以上。上海口岸货物和船舶申报100%的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处理将近全国1/3的进出口贸易量,是全球业务处理规模最大的平台。

下一步,单一窗口将着力在区域化、国际化和智能化三个发面发展。

据上海市口岸办通关协调处处长杨旭波介绍,区域化的目标就是立足上海,依托上海电子口岸“两港一区”(也就是国际海港通、国际空港通、国际自贸通)的建设,打造上海的服务品牌,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

今年上半年,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实现395家外地企业超过91000多批次的货物申报。同时上海电子口岸平台的区域化项目也已经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拓展,例如上海电子口岸的电子放箱系统,已经联通了长三角的23个港口。接下来,单一窗口将继续保持上海口岸统一平台定位,整合上海口岸优势资源,构建长三角海空物流服务一体化平台。

他指出,单一窗口国际化的目标就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口岸的互联互通,目前已经与马来西亚的单一窗口以及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港进行了对接。其中与马来西亚单一窗口对接的是电子原产地证,与澳大利亚对接的是物流可视化。

“智慧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乃至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智慧化和上海口岸的智慧化。”杨旭波解释。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个智慧化的应用上线,比如检验检疫的快件查验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将原有的检验检疫快检查验效率由原来的6‰提升到了现在的50%。

此外,基于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了上海电子口岸的全量业务数据,实现了进出口货物“通关+物流”的全流程可视化,极大的提升了进出口企业的工作效率。

同时,上海电子口岸还采集了全球船舶的定位数据,和上海口岸的进出口货物信息进行整合,为全球从上海进出口货物的企业提供全球供应链可视化服务。

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

金融改革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基础性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上海自贸区实施金融综合监管,形成以市场全覆盖为目标、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以监管合作为保障、以业界自律共治为补充的功能监管模式。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巡视员、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介绍,上海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跨境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了针对实体经济的六大特色服务方案。

上海市金融机构推出对接企业汇兑需求的综合账户服务方案。企业可以开立一个自由贸易账户,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内资金可兑换的方式,办理各项跨境商务贸易活动中的本外币结算,以及境内日常经营所需的各项人民币结算,满足了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需求,既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也节约了账户管理成本。

目前,已有3.8万余家境内外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2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5.9万亿元,涉及161个境外国家和地区。

在境外融资需求方面,自由贸易账户支持下的企业跨境金融融资方案,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目前,上海市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1.3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融资平均利率为4%。

上海市金融机构推出了对接跨国企业经营需求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方案。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全功能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以其可兑换功能支持了中外资企业集团在岸集中管理下属成员企业间的全球本外币资金,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由此实现“先内部调剂后外部融资”的优选财务管理方案。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框架下,各类企业搭建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近800个,累计发生的收支总额折合人民币1.38万亿元。

根据科技创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跨境金融服务的诉求,自由贸易账户可以提供从创意到成熟期的全程跨境金融服务。目前,上海市已有1165家科创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675个,获得各类融资1300余亿元。有50多个引进人才开立了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

自由贸易账户还可以通过“FTE(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的方式,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相应的跨境金融服务,让企业可以在其熟悉的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更好地走出去开展经营活动。截至目前,已有9700多家境外企业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实现了在岸金融服务支持境外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来“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2014年5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同年6月正式启动试验区分账核算管理下的自由贸易账户业务。

目前,已有56家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了分账核算体系来提供自由贸易账户各项金融服务。其中,中外资银行45家,财务公司4家,证券公司3家,还有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上海保险交易所等4家基础设施机构。

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上海金融领域中先行先试启动了黄金交易“国际板”的对外直参式开放,目前境外直参会员70余家。上海清算所以中央对手方清算模式支持了区内铜溢价、乙二醇掉期交易,以及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等的开展。上海市以境内外同步发行的方式发行了首单30亿元的自贸市政债,外资银行首次参与了政府债券的承销。上海保险交易所建立了跨境再保险业务平台。施琍娅指出,这些都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与此同时,围绕自贸区金融开放实践,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探索金融开放后的风险防控实践试点,建立了以宏观审慎为目标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政策框架,其特点是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建立金融机构层面的“电子围网”,要求金融机构按“标识分设、分账核算、单独出表、专项报道和自求平衡”二十个字,建立可兑换后的内部业务风险控制体系,人民银行通过系统直连的方式采集数据,实现事中事后全覆盖的动态金融风险监测与管理,从而构建了金融开放运行后的四道风险防控机制。

施琍娅介绍,第一道防线设置在实体经济层面,要求交易真实合法。第二道防线在金融机构层面,要求履行好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义务,并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规则做好跨境流动性管理。第三道防线设置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层面,动态开展预警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排查处理。第四道防线设置了宏观指标触发的调控工具。一旦发现跨境收支总量出现异常时,可以动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实施调控。

她表示,从目前来看,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搭建的自贸试验区跨境金融各项业务运行平稳,风险可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