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大科技突破:二氧化碳变石油制品实现工业化生产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大科技突破:二氧化碳变石油制品实现工业化生产了

中国科学家不仅实现了CO2变汽油,也实现了CO2变塑料。

共1600字|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文 | 林天湖

将二氧化碳(CO2)直接转化成汽油、塑料等石油制品,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再一次做到了。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王献红团队对外表示,其实现了CO2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生产。这意味着,可以用CO2而非石油做原料规模化生产塑料了。

这是继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CO2直接变汽油技术上突破后,CO2利用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众所周知,塑料的生产主要以石油作为原料。中科院此番技术突破,将会对石油行业产生何等影响呢?

◆◆◆

传统石化行业的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此番实现的CO2变塑料,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或实验阶段,而是实现了工业化量产。

目前,其年生产能力已达到了5万吨/年,这些塑料可用于生产塑料袋、快递包装、农用地膜等。

用该种塑料生产的农用地膜,已经在全国5000亩农田开展试验应用,目前农田实现效果良好。

而且相比于传统塑料,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制这种CO2基塑料,可以实现生物降解,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

由于传统塑料难于降解,其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使得生物降解塑料具备了独特的市场优势。

据了解,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自1997年起,就已经开始布局CO2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过开展多发技术合作和反复试验,创新性地发展了稀土三元催化体系,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快速活化,发展了本体共聚合技术和低能耗后处理技术,突破了二氧化碳基塑料工业化生产的传质、传热等系列关键技术。

最终于2014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完成了性能优良的高分子量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工业化工艺设计。

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消耗掉的石油当中,约有5%被用于制造塑料,约合2.2亿吨石油,这一数字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相当。

可以看出来,非石油制塑料产业的发展,对石油产业的潜在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我们会加大力度进行市场化推广,如果工业化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成本会进一步降低。”王献红说。

◆◆◆

石油公司的业务新窗口

除了CO2变塑料,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CO2变汽油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引发广泛关注。

2017年5月2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将CO2直接转化成汽油》。

该篇论文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孙剑、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发表。该篇文章被审稿人评价为“CO2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据悉,该团队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成功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而该催化剂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连续稳定运转1000小时以上,所以有良好的工业应用潜能。

CO2变汽油、变塑料技术的出现,对于石油行业未来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尽管这些石油替代技术的发展,对石油业本身而言形成一定抑制,但从石油公司运营角度而言,却打开了新的发展渠道。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逐步转向低碳,石油公司转型成综合能源公司成为趋势,各路石油巨头都在争先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

在中国国内,中石化、中石油等,都加速了在新产业领域的投资和布局。

例如在今年9月24日,中国石油下属的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同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下设的气候投资基金(Climate Investments,CI)签署协议,成立了气候投资中国基金。

据介绍,该基金主要投资能够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新技术和新方案,并推动这些技术的示范推广。

中石化方面,该公司在今年7月注资100亿元,成了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而这家新公司的业务,将重点投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

国际石油公司方面,目前壳牌石油、道达尔、挪威石油公司等,每年会投入不少资金用于CO2的捕集和存储项目。将CO2加工成可降解塑料封存,也不失为一种有潜力的选择。

从这些方面来,石油公司的未来战略,都有望和这些新科技产生很好的结合。 

注:部分内容参考《新华社》《如何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大科技突破:二氧化碳变石油制品实现工业化生产了

中国科学家不仅实现了CO2变汽油,也实现了CO2变塑料。

共1600字|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文 | 林天湖

将二氧化碳(CO2)直接转化成汽油、塑料等石油制品,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中国的科学家们再一次做到了。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王献红团队对外表示,其实现了CO2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生产。这意味着,可以用CO2而非石油做原料规模化生产塑料了。

这是继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CO2直接变汽油技术上突破后,CO2利用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众所周知,塑料的生产主要以石油作为原料。中科院此番技术突破,将会对石油行业产生何等影响呢?

◆◆◆

传统石化行业的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此番实现的CO2变塑料,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或实验阶段,而是实现了工业化量产。

目前,其年生产能力已达到了5万吨/年,这些塑料可用于生产塑料袋、快递包装、农用地膜等。

用该种塑料生产的农用地膜,已经在全国5000亩农田开展试验应用,目前农田实现效果良好。

而且相比于传统塑料,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制这种CO2基塑料,可以实现生物降解,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

由于传统塑料难于降解,其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使得生物降解塑料具备了独特的市场优势。

据了解,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自1997年起,就已经开始布局CO2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过开展多发技术合作和反复试验,创新性地发展了稀土三元催化体系,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快速活化,发展了本体共聚合技术和低能耗后处理技术,突破了二氧化碳基塑料工业化生产的传质、传热等系列关键技术。

最终于2014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完成了性能优良的高分子量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工业化工艺设计。

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消耗掉的石油当中,约有5%被用于制造塑料,约合2.2亿吨石油,这一数字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相当。

可以看出来,非石油制塑料产业的发展,对石油产业的潜在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我们会加大力度进行市场化推广,如果工业化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成本会进一步降低。”王献红说。

◆◆◆

石油公司的业务新窗口

除了CO2变塑料,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CO2变汽油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引发广泛关注。

2017年5月2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将CO2直接转化成汽油》。

该篇论文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孙剑、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发表。该篇文章被审稿人评价为“CO2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据悉,该团队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成功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而该催化剂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连续稳定运转1000小时以上,所以有良好的工业应用潜能。

CO2变汽油、变塑料技术的出现,对于石油行业未来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尽管这些石油替代技术的发展,对石油业本身而言形成一定抑制,但从石油公司运营角度而言,却打开了新的发展渠道。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逐步转向低碳,石油公司转型成综合能源公司成为趋势,各路石油巨头都在争先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

在中国国内,中石化、中石油等,都加速了在新产业领域的投资和布局。

例如在今年9月24日,中国石油下属的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同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下设的气候投资基金(Climate Investments,CI)签署协议,成立了气候投资中国基金。

据介绍,该基金主要投资能够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新技术和新方案,并推动这些技术的示范推广。

中石化方面,该公司在今年7月注资100亿元,成了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而这家新公司的业务,将重点投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

国际石油公司方面,目前壳牌石油、道达尔、挪威石油公司等,每年会投入不少资金用于CO2的捕集和存储项目。将CO2加工成可降解塑料封存,也不失为一种有潜力的选择。

从这些方面来,石油公司的未来战略,都有望和这些新科技产生很好的结合。 

注:部分内容参考《新华社》《如何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