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红杉、蚂蚁金服、TPG都投资了这家做最底层农村普惠金融的公司,它们看中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红杉、蚂蚁金服、TPG都投资了这家做最底层农村普惠金融的公司,它们看中了什么?

中和农信股东里包括了蚂蚁金服、国际金融公司、红杉资本、TPG等一众金融大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本寒流,刚刚投资了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的国际私募巨头TPG(德太投资)却悄声在国内斥资投资了一家并不耳熟能详的小微金融机构。

更令人好奇的是,这家一直倾力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背后的股东却包括了蚂蚁金服、国际金融公司(IFC)、红杉资本等一众金融“巨鳄”,而最为知名的尤努斯模式——格莱珉信托在中国的唯一直营试点也在几年前由这家机构代管。

这家叫做“中和农信”的机构专注于农村金融市场,悄声在农村精耕了22年。近日中和农信总裁刘冬文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中和农信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这一直是我们的主业,也是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触及或者说很难触达的群体,我们做的事既简单又困难。”

中和农信的业务源自于1996年开始的世行贷款小额信贷试点项目,2000年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接管,并获准在贫困地区推广试点,2008年底组建成为中和农信公司。从试点、扩容到2010年世界银行、红杉资本等机构先后入股,中和农信一直低调行事。蚂蚁金服的入股,让中和农信瞬间跃升至聚光灯下。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宣布战略入股中和农信,成为中和农信的第二大股东。

最难做、最底层的普惠金融

和现金贷、消费金融一时间热火朝天,赚的盆满钵满,一时间又跌宕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真正的普惠金融还在艰难地一步一个脚印“逆风前行”。

普惠金融难做是共识。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有超过100家网贷平台从事农村金融相关业务。但是不少平台兴冲冲而来却垂头丧气而归——截至今年7月底,这一数据已经减少至75家。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号称普惠金融代表作的格莱珉银行江苏陆口支行举步维艰,而沈南鹏投资了中和农信8年没赚钱。刘冬文直言,“如果普惠金融有一个坐标系,就信贷的有效需求而言,我们一定是在最底层。”

据界面新闻了解,农村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体,也形成一个金字塔矩阵,最底层的是农村小型经营者、农村消费者,对应了1000至2万元的小额信贷需求,中间层是产业链下游经销商、农业种植养殖户及小型生产经营户,对应了2万元至10万元的中等规模信贷需求,最上层是规模新型农业主体,对应了大于10万元的大额信贷需求。

中和农信的受众对应在金字塔矩阵最底层、最广泛、也最难做的一层,做的事情也是最简单又最困难的,即把钱贷出去、再收回来。

刘冬文告诉界面新闻,“普惠金融是包容性的,不排斥任何人,但是最难解决的就是金字塔底层的群体。国际通行的普惠金融有三种模式,一个是DOWN-SCALing,就是要求大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下沉,尽可能的把业务往下延申;一种是UP-grade,升级模式,中和农信是一个典型的升级模式,以前是一个项目,一个NGO组织,现在变成了一个专业机构;还有一种模式叫做GREEN-FIELD,既不是传统银行下沉,也不是NGO转型,而是新建一个小微金融机构。我国很多小贷公司的出现,就属于这种模式。”

十年里,中和农信亦不是一路顺遂。据刘冬文回忆,“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2015年左右,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我们做小额信贷起步早,技术人员被挖走很多,人员流失很严重。那算是‘至暗时刻’,但也挺过来了。”

普惠金融这么难做?为什么还要做?又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刘冬文说,“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从扶贫开始。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时我们也没想过要改变方向。我总结我们做农村金融的经验,一是可持续、二是可复制。”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中国有一批人在引进和学习借鉴国际上做小额信贷扶贫的模式,约有300多个县都在进行试点,且都做得很好。但是,现在这些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少量仍然存活的机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为什么?因为当时只解决了一个问题:把钱贷出去,收回来,但每个县的规模太小,财务不可持续。

除了可持续的问题以外,第二个问题是可复制。一种模式做得好,能不能在更多地方复制非常关键。小额信贷扶贫不仅仅是扶贫的问题,更是一种金融模式。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必须把它实现商业化、可持续,才能真正为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很好的、持续的支持。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就不能称之为金融,只能称之为一个实验,或是一个扶贫试点。

目前,中和农信在全国21个省,300多个县设有分支机构,公司员工将近5000人。过去22年中和农信发放了200多万笔贷款,累计金额达到360多亿元,根据去年年底的数据统计与客户回访调查,所有在贷客户中,89%的客户学历是初中以下学历,82%的客户是妇女,七成以上的受访客户没有在其他金融机构借过钱。中和农信截至今年10月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资金瓶颈、资本加持

对于刘冬文来说,中和农信一路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一个字,钱。而这也是普惠金融一直遭遇的难题,即融资难、融资贵。经过十年的发展,在了解“0征信”人群的风控能力上,中和农信不断在迭代升级,但融资问题仍然是横亘在其面前的最大问题。

刘冬文直言,“融资问题是我们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头号难题,绝大部分年份我们一直都在找钱,我们缺的不是贷款方真实有效的需求,而是资金端的缺口。就我们现在的贷款需求而言,每个月的缺口大概有5个亿左右。”

据记者了解,中和农信的资金来源最早源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捐赠资金等,之后是银行的批发贷款,此后还尝试了诸多可能的方式,发债、ABS、境外机构贷款和保险机构的批发贷款等等。

据悉,目前,中和农信主营的小额贷款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贫困地区实施以三至五户联保为基础的小额贷款模式,提供单笔2万元以下信用贷,贷款期限6-12个月,每月等额本息还款;另外一类是,个人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小城镇个体户消费或创业,最高额度为5万,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0万元。

中和农信的主营业务主要依靠7家小贷公司,分别为:四川省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四川小贷”)、重庆市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小贷”)、湖南省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湖南小贷”)、康平县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康平小贷”)、内蒙古中和农信农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内蒙小贷”)和海南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海南小贷”)、临夏州和政县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和政小贷”)。

从2014年开始至今,以这几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的中和农信公益小额贷款共发布过8期ABS,金额均为5亿元,总计40亿元。

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和农信的融资理念也随之改变。针对目前的融资环境和自身优势,中和农信更希望把注意力放在融资之外,在与其他类型的机构合作时,通过输出自身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我们的优势是能触达农村,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各个环节中的辅助服务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农村,与此同时,我们来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刘冬文解释说,“如果能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融资的问题,中和农信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而农村金融的最底层问题也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资本是解决融资的途径之一,当然解决的不只是融资问题。蚂蚁金服入股之后,在提高中和农信的贷款质量和运营效率上大有裨益。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农村小额信贷平台,中和农信既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与睿思基金的投资策略完全吻合。”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孙强说,“中和农信的小额贷款大多数放给中国最贫困的农村地区,是那里很多农户家庭取得贷款的唯一渠道。”

资本看重的是普惠金融的巨大潜力和中和农信的资产回报能力。

刘冬文说,“具体的看,增资主要还是扩大自有资金放贷。我们要做的是农村金融的麦当劳,而非全产业链。资本引入之后,我们仍然盯准目标客群,会更重视去服务他们在信贷之外的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蚂蚁集团

2.4k
  • 蚂蚁集团与亚航母公司Capital A拓展战略合作
  • 蚂蚁金服杭州之江退地传言证实,房价泡沫早已出清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红杉、蚂蚁金服、TPG都投资了这家做最底层农村普惠金融的公司,它们看中了什么?

中和农信股东里包括了蚂蚁金服、国际金融公司、红杉资本、TPG等一众金融大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本寒流,刚刚投资了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的国际私募巨头TPG(德太投资)却悄声在国内斥资投资了一家并不耳熟能详的小微金融机构。

更令人好奇的是,这家一直倾力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背后的股东却包括了蚂蚁金服、国际金融公司(IFC)、红杉资本等一众金融“巨鳄”,而最为知名的尤努斯模式——格莱珉信托在中国的唯一直营试点也在几年前由这家机构代管。

这家叫做“中和农信”的机构专注于农村金融市场,悄声在农村精耕了22年。近日中和农信总裁刘冬文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中和农信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这一直是我们的主业,也是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触及或者说很难触达的群体,我们做的事既简单又困难。”

中和农信的业务源自于1996年开始的世行贷款小额信贷试点项目,2000年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接管,并获准在贫困地区推广试点,2008年底组建成为中和农信公司。从试点、扩容到2010年世界银行、红杉资本等机构先后入股,中和农信一直低调行事。蚂蚁金服的入股,让中和农信瞬间跃升至聚光灯下。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宣布战略入股中和农信,成为中和农信的第二大股东。

最难做、最底层的普惠金融

和现金贷、消费金融一时间热火朝天,赚的盆满钵满,一时间又跌宕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真正的普惠金融还在艰难地一步一个脚印“逆风前行”。

普惠金融难做是共识。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有超过100家网贷平台从事农村金融相关业务。但是不少平台兴冲冲而来却垂头丧气而归——截至今年7月底,这一数据已经减少至75家。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号称普惠金融代表作的格莱珉银行江苏陆口支行举步维艰,而沈南鹏投资了中和农信8年没赚钱。刘冬文直言,“如果普惠金融有一个坐标系,就信贷的有效需求而言,我们一定是在最底层。”

据界面新闻了解,农村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体,也形成一个金字塔矩阵,最底层的是农村小型经营者、农村消费者,对应了1000至2万元的小额信贷需求,中间层是产业链下游经销商、农业种植养殖户及小型生产经营户,对应了2万元至10万元的中等规模信贷需求,最上层是规模新型农业主体,对应了大于10万元的大额信贷需求。

中和农信的受众对应在金字塔矩阵最底层、最广泛、也最难做的一层,做的事情也是最简单又最困难的,即把钱贷出去、再收回来。

刘冬文告诉界面新闻,“普惠金融是包容性的,不排斥任何人,但是最难解决的就是金字塔底层的群体。国际通行的普惠金融有三种模式,一个是DOWN-SCALing,就是要求大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下沉,尽可能的把业务往下延申;一种是UP-grade,升级模式,中和农信是一个典型的升级模式,以前是一个项目,一个NGO组织,现在变成了一个专业机构;还有一种模式叫做GREEN-FIELD,既不是传统银行下沉,也不是NGO转型,而是新建一个小微金融机构。我国很多小贷公司的出现,就属于这种模式。”

十年里,中和农信亦不是一路顺遂。据刘冬文回忆,“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2015年左右,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我们做小额信贷起步早,技术人员被挖走很多,人员流失很严重。那算是‘至暗时刻’,但也挺过来了。”

普惠金融这么难做?为什么还要做?又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刘冬文说,“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从扶贫开始。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时我们也没想过要改变方向。我总结我们做农村金融的经验,一是可持续、二是可复制。”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中国有一批人在引进和学习借鉴国际上做小额信贷扶贫的模式,约有300多个县都在进行试点,且都做得很好。但是,现在这些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少量仍然存活的机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为什么?因为当时只解决了一个问题:把钱贷出去,收回来,但每个县的规模太小,财务不可持续。

除了可持续的问题以外,第二个问题是可复制。一种模式做得好,能不能在更多地方复制非常关键。小额信贷扶贫不仅仅是扶贫的问题,更是一种金融模式。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必须把它实现商业化、可持续,才能真正为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很好的、持续的支持。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就不能称之为金融,只能称之为一个实验,或是一个扶贫试点。

目前,中和农信在全国21个省,300多个县设有分支机构,公司员工将近5000人。过去22年中和农信发放了200多万笔贷款,累计金额达到360多亿元,根据去年年底的数据统计与客户回访调查,所有在贷客户中,89%的客户学历是初中以下学历,82%的客户是妇女,七成以上的受访客户没有在其他金融机构借过钱。中和农信截至今年10月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资金瓶颈、资本加持

对于刘冬文来说,中和农信一路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一个字,钱。而这也是普惠金融一直遭遇的难题,即融资难、融资贵。经过十年的发展,在了解“0征信”人群的风控能力上,中和农信不断在迭代升级,但融资问题仍然是横亘在其面前的最大问题。

刘冬文直言,“融资问题是我们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头号难题,绝大部分年份我们一直都在找钱,我们缺的不是贷款方真实有效的需求,而是资金端的缺口。就我们现在的贷款需求而言,每个月的缺口大概有5个亿左右。”

据记者了解,中和农信的资金来源最早源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捐赠资金等,之后是银行的批发贷款,此后还尝试了诸多可能的方式,发债、ABS、境外机构贷款和保险机构的批发贷款等等。

据悉,目前,中和农信主营的小额贷款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贫困地区实施以三至五户联保为基础的小额贷款模式,提供单笔2万元以下信用贷,贷款期限6-12个月,每月等额本息还款;另外一类是,个人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小城镇个体户消费或创业,最高额度为5万,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0万元。

中和农信的主营业务主要依靠7家小贷公司,分别为:四川省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四川小贷”)、重庆市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小贷”)、湖南省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湖南小贷”)、康平县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康平小贷”)、内蒙古中和农信农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内蒙小贷”)和海南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海南小贷”)、临夏州和政县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和政小贷”)。

从2014年开始至今,以这几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的中和农信公益小额贷款共发布过8期ABS,金额均为5亿元,总计40亿元。

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和农信的融资理念也随之改变。针对目前的融资环境和自身优势,中和农信更希望把注意力放在融资之外,在与其他类型的机构合作时,通过输出自身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我们的优势是能触达农村,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各个环节中的辅助服务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农村,与此同时,我们来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刘冬文解释说,“如果能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融资的问题,中和农信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而农村金融的最底层问题也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资本是解决融资的途径之一,当然解决的不只是融资问题。蚂蚁金服入股之后,在提高中和农信的贷款质量和运营效率上大有裨益。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农村小额信贷平台,中和农信既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与睿思基金的投资策略完全吻合。”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孙强说,“中和农信的小额贷款大多数放给中国最贫困的农村地区,是那里很多农户家庭取得贷款的唯一渠道。”

资本看重的是普惠金融的巨大潜力和中和农信的资产回报能力。

刘冬文说,“具体的看,增资主要还是扩大自有资金放贷。我们要做的是农村金融的麦当劳,而非全产业链。资本引入之后,我们仍然盯准目标客群,会更重视去服务他们在信贷之外的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