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沪江杨继珩:无论上市与否,做好自身的事情永远是最重要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沪江杨继珩:无论上市与否,做好自身的事情永远是最重要的

吴佳峻认为,以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用户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去选择更适合自己或更有特色的课程。未来,互联网教育将是一种聚合形态。

创客猫注:在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 2018 深圳站上,沪江CCtalk联合创始人杨继珩、掌门1对1首席战略官吴佳峻围绕《破茧!在线教育下半场》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由动点科技记者陈晓担任主持。

(从左至右依次:陈晓、杨继珩、吴佳峻)

如今,中国家长的焦虑病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在线教育来医治的。

在线教育从教学的场景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更为有效和均衡的分配,也通过前些年行业的洗礼和沉淀,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也被打磨得更加成熟,加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认知的提升,都为在线教育再度爆发埋下种子。

中科院大数据挖掘发布的产业白皮书预测,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

AI+教育虽新奇且降低成本,但传统真人教育盛行上千年,当智能教育真正来临时,大家仍是保持怀疑的态度,有人说,AI+教育的推行雷声大雨点小,对此,杨继衍认为AI已经融入到最扎实的教育路径里面,模式上没有颠覆,但是技术上已经用得很深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讲,大家对AI的期望很高,觉得这应该是能够改变产业结构的东西,但是想达到这点,需要满足两个因素。第一个把握数据的能力非常高,同时知道怎么匹配内容。做到这点就需要大量的数据验证。第二个是产品模式。

杨继衍强调,我们需要找到更前沿、突破式的产品模式,这样才能把AI的魅力发挥得很好。

对于AI能否代替真人教师的问题,吴佳峻持否定态度:“从我们的角度来讲,AI可能是不能代替老师的,人工智能让学习变得更加的高效。

吴佳峻表示AI的困境,第一个就是很多真实学习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学习训练,这些学习训练的结果和学生的路径如何更紧密的结合,这可能是未来很大的难点。

吴佳峻强调:“人工智能是用到特殊应用场景,但是不是单一的场景,如果是单一的场景人工智能是没有太多用了,它必须达到一个闭环。目前因为一些硬件或者是因为技术算法的精准度的问题,离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今年上半年政府针对K12教育领域制定一系列监管政策,这对于在线K12教育的掌门一对一又有什么影响?吴佳峻表示,政府的政策让行业变得更加规范,这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吴佳峻认为,以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用户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去选择更适合自己或更有特色的课程。未来,互联网教育将是一种聚合形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删减)

在线教育目前情况如何?

陈晓:提到在线教育,我们认为是在视频中学习一些知识。现在是在线教育的3.0时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科技出现之后,现在的在线教育是什么样的情况?

吴佳峻:在线教育的赛道是比较火热的,尤其在细分赛道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其实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对于在线教育公司来说要确认核心的优势,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觉得是两点。第一,教育是慢行业,我们通过大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教育行业进行小步快跑,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未来我们会在优质化的产品和更经济化的运营方面下更多功夫,这样才能让我们有好的产品体验给到我们的用户。

杨继珩:我觉得今天的场景蛮好的,刚好是偏向于一对一长时间的服务。我们着力打造的是B2B2C,它最大的不同是说我们吸引更多互联网的老师入驻到我们的平台上,我们从原来的模式和产品体系、运营工具开放给这些老师,让他们生存得更好,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在生态体系生存,取得一些收益。从平台讲,给老师提供足够好的工具,另一方面给老师提供足够多的学生。我们都觉得未来精细化运营、大数据的流量分发机制是很关键的技术点。

陈晓:你们双方都在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有所探索,我们能够想到的语音识别、情绪识别等方面的技术,这些在在线教育上有什么实际性的应用和场景?

杨继珩:我们在2016年开始就有比较多的投入,比如说语音识别等,我们都有比较多的技术实践。比如说我们推出的天天练口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有去年推出的智能学习系统和智能学习方案,它是对用户的前测知道用户当时的状态如何,把相应的学习方案提供给学员,在补充的学习过程中也给他一些加强。

AI已经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用得比较广了,比如人脸识别和情绪识别在教育领域里面,有一些全新的尝试,技术相对成熟。但是目前不在教育的主动性上,所以还需要更多的场景研究。

吴佳峻:我们的图像识别是用在上课的场景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是最真实的,我们会把他的情绪识别下来,发送给老师,同时也记录到我们的数据里面。

语音识别,我们更多是用在兼课上。我们课程数量比较大,我们希望通过语音兼课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对于学生的智能化测评,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使得对学生的测评更加多维度和更加精准。

AI+教育,真的有用吗?

陈晓:我看到有人说,AI加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AI教学和传统教学是有很大不一样,你们认为在推进AI+教育发展中的困境或者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杨继珩:我不觉得AI在教育里面是雷声大雨点小,AI在各个阶段里面用得比较扎实了,它已经融入到最扎实的教育路径里面,模式上没有颠覆,但是技术上已经用得很深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讲,大家对AI的期望很高,觉得这应该是能够改变产业结构的东西,但是想达到这点,需要满足两个因素。

第一个把握数据的能力非常高,同时知道怎么匹配内容。做到这点就需要大量的数据验证。

第二个是产品模式,需要找到更前沿、突破式的产品模式,这样才能把AI的魅力发挥得很好。

吴佳峻:AI是不是能代替老师这个话题,是最近蛮热的话题。从我们的角度来讲,AI可能是不能代替老师的,老师还是有很多的作用。我们一直都说人工智能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我们没有说代替老师。

AI的困境,第一个就是我们有很多真实学习的数据,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学习训练,这些学习训练下来的东西和学生的路径如何更紧密地结合?这可能是未来很大的难点。

人工智能是用到特殊应用场景,但是不是单一的场景,如果是单一的场景人工智能是没有太多用了,它必须达到一个闭环。目前因为一些硬件或者是因为技术算法的精准度的问题,离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陈晓:教育行业主要的盈利模式,还是2C端的卖课模式。卖课这种方式竞争激烈,对于平台的盈利模式上,大家有什么样的转型思考?

杨继珩:我觉得这个问题,整个行业里面的竞争是逐渐激烈的。

首先大的产品形态,大家有很多趋同的点,这是我们一直坚定走平台的路,也是我们盈利点最大的突破。

比如说一个老师去教学生写作文,他会很认真一篇一篇去批,这对很多机构来讲是很难办到的。我们学员的认可才是我们的盈利点,我们平台的留存率非常高,因为我们的品类比较多,我们包括了所有的品类。比如一个学生选择了学习语言,他会复购其他的内容。盈利模式,关键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

吴佳峻: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各个细分赛道的领域,头部效应会比较明显一些。现在很多赛道的头部企业盈利模式是最优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点。

我们现在做一对一,我们往定制化发展,未来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溢价。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模式,比如说一对多,可能往低龄化发展,这也是我们对于成本模型的探索。

陈晓:后互联网红利时代,对于这个观点大家怎么看?以及对自己的平台怎么看?

杨继珩:流量变得越来越贵,这是一个大背景。其实对于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流量的效率用得怎么样。产品永远不是单一化的,我们除了有上课的APP,我们还有其他很轻的工具。

这几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流量分发做得更好,流量分发的精准性也决定了流量的红利大概有多少,这些点都是平台独有的优势。

吴佳峻:互联网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很难说你有流量就有一些其他的成就。我们管这个叫后互联网红利时代,在这个时间段,大家拼的都是硬实力,用户会尝试多种产品,他会选择其中最好的产品去付费或者是购买。这对于企业来讲,最主要的是企业的产品特色。可能你的产品在这个领域不一定是最好,但是你得有特色。特色是非常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这样的话你会抓住这个用户人群,这是我们对于红利时代的理解。

政策使教育行业越加规范

陈晓:接下来想针对吴总问,政府针对教学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在线教育有没有一些影响?

吴佳峻:政府出的政策,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完全赞成的,因为它使得这个行业变得更加的规范。很多的政策,包括像应收款,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都可以倒逼这个企业把参加做好,这才有后续的发展。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还蛮赞成这个政策,这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对于未来的尝试,像数字类的教育,我们也在进行了探索,包括低龄段的产品,我们也有尝试。

陈晓:在过去一段时间,行业是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现在都说转型或者是往更高的层次走,技术在转型期间,有什么样的辅助或者是有什么样的作用?

吴佳峻:第一点,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把数据记录下来,这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记录的是学生学习流程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学习流程每一个阶段去进行分析测评,这是技术带来最大的好处。比如以前这个学生的课前课后数据是拿不到的,但是现在有了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对学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第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我们对这个学生判断得精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学习路径去做调整和改变,通过数据的推荐使得个性化更加的精准。

第三,对于企业内部来讲,精细化的运营和精细化的服务有比较好的监管。我们以前很多事情做事只靠人,现在靠系统去监督,可以不断完善我们的流程,使得我们的监控更加好,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

陈晓:我看到一份调查报告,这个行业的前5名占据市场份额只有5%,你怎么看待中小学生教育行业分布问题,是偏聚合,还是偏分散型的发展?

吴佳峻:以前的教育模式,会有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为你在外面去看这个机构,你不了解服务和教材的流程,或者是其他地区是什么样的,接触的形式很少,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用户去尝试一个课程的成本很低,所以他做决策的时候,基本上尝试各家,选择了他觉得产品最好的。如果你的产品做得足够好,你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

未来,互联网教育是一种聚合形态,而不是分散型的。

服务好老师,让学生有归属感 是在线教育平台本质

陈晓:最近比较热的是沪江上市的问题,您这边方便透露吗?

杨继珩:今年我们在年中的时候,就提了IPO的申请,这个也在进程中,我们尽量多关注自己做的事情,无论上市与否,这永远都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是顺势在发展。

陈晓:你现在是CCtalk的CEO,CCtalk是综合性教育学习的平台,BAT也做综合性的学习平台,CCtalk是比较晚进去的,那怎么参与竞争呢?

杨继珩:首先,我们作为一个平台,把平台搭稳定。对于我来讲,我们做教育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刚才有讲到,教育很大的问题是信息的不对称,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点,就是资源也是不对称的。

等你把资源给老师填平了之后,前5位加起来只占了5%的,大量的老师掌握着大量的教育资源,而且他们每天很活跃的做很多事情,这是我们最关键的点。如何把老师服务好,如何把学生服务好是最关键的事情。

于平台而言,流量很重要,钱也很重要,时间也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BAT大头可以给的。但是对于教育而言,你要清楚知道你是在服务这些老师,你要放低你的姿态,你要为他们服务,而且你必须对教育有一颗非常敬畏的心。

陈晓:我知道CCtalk与传统的卖课方式是不同的,你做的是平台类服务型,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服务的形式,在这个运营过程中,我们服务的思考是什么?有没有做社交方面的尝试?

杨继珩:大家会发现,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在解决人的焦虑感,真正教育是涉及到人类对知识的摄取度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为什么需要一个综合的教育平台呢?你不仅是学到知识,你也需要和一起学的人一起往前走。服务好老师,让学生在这边有归属感,让学生在这里能够持续成长,这才是最本质的因素。

陈晓:CCtalk针对的是成人,成人的付费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探讨?

杨继珩:整个付费体系,课程方面,我们其实发现很多的老师,现在已经发育到了接近机构的状况。

我们有一个课程上线,是辽宁学院,他们是通过英语的方式来教授哲学,他们的课程周期非常长,经常需要花上半年时间才能学下来,很多学员有一种信仰,对于他们所秉承的想法和意识都是非常的认可,学生也帮助老师做了很多传播方面的工作。如果你要是站在平台的角度来讲,我们品类已经从原来的品类扩到了多语种等等品类的时候,各个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他们在各自领域里都做得非常专、非常精。我觉得这些是我们做平台部分,心理上得到收益最大的部分。    

(以上创客猫现场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沪江杨继珩:无论上市与否,做好自身的事情永远是最重要的

吴佳峻认为,以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用户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去选择更适合自己或更有特色的课程。未来,互联网教育将是一种聚合形态。

创客猫注:在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 2018 深圳站上,沪江CCtalk联合创始人杨继珩、掌门1对1首席战略官吴佳峻围绕《破茧!在线教育下半场》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由动点科技记者陈晓担任主持。

(从左至右依次:陈晓、杨继珩、吴佳峻)

如今,中国家长的焦虑病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在线教育来医治的。

在线教育从教学的场景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更为有效和均衡的分配,也通过前些年行业的洗礼和沉淀,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也被打磨得更加成熟,加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认知的提升,都为在线教育再度爆发埋下种子。

中科院大数据挖掘发布的产业白皮书预测,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

AI+教育虽新奇且降低成本,但传统真人教育盛行上千年,当智能教育真正来临时,大家仍是保持怀疑的态度,有人说,AI+教育的推行雷声大雨点小,对此,杨继衍认为AI已经融入到最扎实的教育路径里面,模式上没有颠覆,但是技术上已经用得很深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讲,大家对AI的期望很高,觉得这应该是能够改变产业结构的东西,但是想达到这点,需要满足两个因素。第一个把握数据的能力非常高,同时知道怎么匹配内容。做到这点就需要大量的数据验证。第二个是产品模式。

杨继衍强调,我们需要找到更前沿、突破式的产品模式,这样才能把AI的魅力发挥得很好。

对于AI能否代替真人教师的问题,吴佳峻持否定态度:“从我们的角度来讲,AI可能是不能代替老师的,人工智能让学习变得更加的高效。

吴佳峻表示AI的困境,第一个就是很多真实学习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学习训练,这些学习训练的结果和学生的路径如何更紧密的结合,这可能是未来很大的难点。

吴佳峻强调:“人工智能是用到特殊应用场景,但是不是单一的场景,如果是单一的场景人工智能是没有太多用了,它必须达到一个闭环。目前因为一些硬件或者是因为技术算法的精准度的问题,离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今年上半年政府针对K12教育领域制定一系列监管政策,这对于在线K12教育的掌门一对一又有什么影响?吴佳峻表示,政府的政策让行业变得更加规范,这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吴佳峻认为,以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用户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去选择更适合自己或更有特色的课程。未来,互联网教育将是一种聚合形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删减)

在线教育目前情况如何?

陈晓:提到在线教育,我们认为是在视频中学习一些知识。现在是在线教育的3.0时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科技出现之后,现在的在线教育是什么样的情况?

吴佳峻:在线教育的赛道是比较火热的,尤其在细分赛道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其实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对于在线教育公司来说要确认核心的优势,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觉得是两点。第一,教育是慢行业,我们通过大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教育行业进行小步快跑,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未来我们会在优质化的产品和更经济化的运营方面下更多功夫,这样才能让我们有好的产品体验给到我们的用户。

杨继珩:我觉得今天的场景蛮好的,刚好是偏向于一对一长时间的服务。我们着力打造的是B2B2C,它最大的不同是说我们吸引更多互联网的老师入驻到我们的平台上,我们从原来的模式和产品体系、运营工具开放给这些老师,让他们生存得更好,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在生态体系生存,取得一些收益。从平台讲,给老师提供足够好的工具,另一方面给老师提供足够多的学生。我们都觉得未来精细化运营、大数据的流量分发机制是很关键的技术点。

陈晓:你们双方都在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有所探索,我们能够想到的语音识别、情绪识别等方面的技术,这些在在线教育上有什么实际性的应用和场景?

杨继珩:我们在2016年开始就有比较多的投入,比如说语音识别等,我们都有比较多的技术实践。比如说我们推出的天天练口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有去年推出的智能学习系统和智能学习方案,它是对用户的前测知道用户当时的状态如何,把相应的学习方案提供给学员,在补充的学习过程中也给他一些加强。

AI已经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用得比较广了,比如人脸识别和情绪识别在教育领域里面,有一些全新的尝试,技术相对成熟。但是目前不在教育的主动性上,所以还需要更多的场景研究。

吴佳峻:我们的图像识别是用在上课的场景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是最真实的,我们会把他的情绪识别下来,发送给老师,同时也记录到我们的数据里面。

语音识别,我们更多是用在兼课上。我们课程数量比较大,我们希望通过语音兼课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对于学生的智能化测评,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使得对学生的测评更加多维度和更加精准。

AI+教育,真的有用吗?

陈晓:我看到有人说,AI加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AI教学和传统教学是有很大不一样,你们认为在推进AI+教育发展中的困境或者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杨继珩:我不觉得AI在教育里面是雷声大雨点小,AI在各个阶段里面用得比较扎实了,它已经融入到最扎实的教育路径里面,模式上没有颠覆,但是技术上已经用得很深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讲,大家对AI的期望很高,觉得这应该是能够改变产业结构的东西,但是想达到这点,需要满足两个因素。

第一个把握数据的能力非常高,同时知道怎么匹配内容。做到这点就需要大量的数据验证。

第二个是产品模式,需要找到更前沿、突破式的产品模式,这样才能把AI的魅力发挥得很好。

吴佳峻:AI是不是能代替老师这个话题,是最近蛮热的话题。从我们的角度来讲,AI可能是不能代替老师的,老师还是有很多的作用。我们一直都说人工智能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我们没有说代替老师。

AI的困境,第一个就是我们有很多真实学习的数据,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学习训练,这些学习训练下来的东西和学生的路径如何更紧密地结合?这可能是未来很大的难点。

人工智能是用到特殊应用场景,但是不是单一的场景,如果是单一的场景人工智能是没有太多用了,它必须达到一个闭环。目前因为一些硬件或者是因为技术算法的精准度的问题,离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陈晓:教育行业主要的盈利模式,还是2C端的卖课模式。卖课这种方式竞争激烈,对于平台的盈利模式上,大家有什么样的转型思考?

杨继珩:我觉得这个问题,整个行业里面的竞争是逐渐激烈的。

首先大的产品形态,大家有很多趋同的点,这是我们一直坚定走平台的路,也是我们盈利点最大的突破。

比如说一个老师去教学生写作文,他会很认真一篇一篇去批,这对很多机构来讲是很难办到的。我们学员的认可才是我们的盈利点,我们平台的留存率非常高,因为我们的品类比较多,我们包括了所有的品类。比如一个学生选择了学习语言,他会复购其他的内容。盈利模式,关键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

吴佳峻: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各个细分赛道的领域,头部效应会比较明显一些。现在很多赛道的头部企业盈利模式是最优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点。

我们现在做一对一,我们往定制化发展,未来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溢价。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模式,比如说一对多,可能往低龄化发展,这也是我们对于成本模型的探索。

陈晓:后互联网红利时代,对于这个观点大家怎么看?以及对自己的平台怎么看?

杨继珩:流量变得越来越贵,这是一个大背景。其实对于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流量的效率用得怎么样。产品永远不是单一化的,我们除了有上课的APP,我们还有其他很轻的工具。

这几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流量分发做得更好,流量分发的精准性也决定了流量的红利大概有多少,这些点都是平台独有的优势。

吴佳峻:互联网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很难说你有流量就有一些其他的成就。我们管这个叫后互联网红利时代,在这个时间段,大家拼的都是硬实力,用户会尝试多种产品,他会选择其中最好的产品去付费或者是购买。这对于企业来讲,最主要的是企业的产品特色。可能你的产品在这个领域不一定是最好,但是你得有特色。特色是非常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这样的话你会抓住这个用户人群,这是我们对于红利时代的理解。

政策使教育行业越加规范

陈晓:接下来想针对吴总问,政府针对教学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在线教育有没有一些影响?

吴佳峻:政府出的政策,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完全赞成的,因为它使得这个行业变得更加的规范。很多的政策,包括像应收款,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都可以倒逼这个企业把参加做好,这才有后续的发展。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还蛮赞成这个政策,这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对于未来的尝试,像数字类的教育,我们也在进行了探索,包括低龄段的产品,我们也有尝试。

陈晓:在过去一段时间,行业是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现在都说转型或者是往更高的层次走,技术在转型期间,有什么样的辅助或者是有什么样的作用?

吴佳峻:第一点,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把数据记录下来,这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记录的是学生学习流程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学习流程每一个阶段去进行分析测评,这是技术带来最大的好处。比如以前这个学生的课前课后数据是拿不到的,但是现在有了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对学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第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我们对这个学生判断得精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学习路径去做调整和改变,通过数据的推荐使得个性化更加的精准。

第三,对于企业内部来讲,精细化的运营和精细化的服务有比较好的监管。我们以前很多事情做事只靠人,现在靠系统去监督,可以不断完善我们的流程,使得我们的监控更加好,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

陈晓:我看到一份调查报告,这个行业的前5名占据市场份额只有5%,你怎么看待中小学生教育行业分布问题,是偏聚合,还是偏分散型的发展?

吴佳峻:以前的教育模式,会有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为你在外面去看这个机构,你不了解服务和教材的流程,或者是其他地区是什么样的,接触的形式很少,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用户去尝试一个课程的成本很低,所以他做决策的时候,基本上尝试各家,选择了他觉得产品最好的。如果你的产品做得足够好,你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

未来,互联网教育是一种聚合形态,而不是分散型的。

服务好老师,让学生有归属感 是在线教育平台本质

陈晓:最近比较热的是沪江上市的问题,您这边方便透露吗?

杨继珩:今年我们在年中的时候,就提了IPO的申请,这个也在进程中,我们尽量多关注自己做的事情,无论上市与否,这永远都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是顺势在发展。

陈晓:你现在是CCtalk的CEO,CCtalk是综合性教育学习的平台,BAT也做综合性的学习平台,CCtalk是比较晚进去的,那怎么参与竞争呢?

杨继珩:首先,我们作为一个平台,把平台搭稳定。对于我来讲,我们做教育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刚才有讲到,教育很大的问题是信息的不对称,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点,就是资源也是不对称的。

等你把资源给老师填平了之后,前5位加起来只占了5%的,大量的老师掌握着大量的教育资源,而且他们每天很活跃的做很多事情,这是我们最关键的点。如何把老师服务好,如何把学生服务好是最关键的事情。

于平台而言,流量很重要,钱也很重要,时间也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BAT大头可以给的。但是对于教育而言,你要清楚知道你是在服务这些老师,你要放低你的姿态,你要为他们服务,而且你必须对教育有一颗非常敬畏的心。

陈晓:我知道CCtalk与传统的卖课方式是不同的,你做的是平台类服务型,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服务的形式,在这个运营过程中,我们服务的思考是什么?有没有做社交方面的尝试?

杨继珩:大家会发现,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在解决人的焦虑感,真正教育是涉及到人类对知识的摄取度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为什么需要一个综合的教育平台呢?你不仅是学到知识,你也需要和一起学的人一起往前走。服务好老师,让学生在这边有归属感,让学生在这里能够持续成长,这才是最本质的因素。

陈晓:CCtalk针对的是成人,成人的付费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探讨?

杨继珩:整个付费体系,课程方面,我们其实发现很多的老师,现在已经发育到了接近机构的状况。

我们有一个课程上线,是辽宁学院,他们是通过英语的方式来教授哲学,他们的课程周期非常长,经常需要花上半年时间才能学下来,很多学员有一种信仰,对于他们所秉承的想法和意识都是非常的认可,学生也帮助老师做了很多传播方面的工作。如果你要是站在平台的角度来讲,我们品类已经从原来的品类扩到了多语种等等品类的时候,各个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他们在各自领域里都做得非常专、非常精。我觉得这些是我们做平台部分,心理上得到收益最大的部分。    

(以上创客猫现场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