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广州这个“老家伙”真是一座最说不清楚的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广州这个“老家伙”真是一座最说不清楚的城市

广州从来不是个一线城市,广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一线城市”这根弦。

李铭建

人类学博士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副主任

广东决策研究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会给每个城市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现代化的有欲望的深圳、最休闲的成都、最浪漫的珠海……最后总会有那么一个最说不清楚的城市——广州。

我觉得最后这个肯定是广州人写的,因为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最说不清楚。去了三天的城市,我们可以说一辈子;但是住了一辈子的城市,可能我们连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我是一个非典型的广州人,我的奶奶来自河北,妈妈来自浙江,我的小学和中学辗转于东南沿海三个省份的九个学校。这个经历也让我成为了一个能够不断适应、不断包容的人。

说到包容,大家会想起哪里?广州。但是我感觉,广州实际上有时候是非常固执的,特别是吃的方面……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广州人,我对这一点非常有体会。

包容的“吃”

很久以前我和一位广州的朋友去餐厅吃饭,他是老广州,他非常不高兴地指着汤对餐厅经理说,“我要的是炖汤,不是煲汤。”那时我才知道,煲汤和炖汤是不一样的。

除了粤菜,广东人觉得哪里的菜都难以入口。有一位广州的朋友对我抱怨说,某年他从重庆坐船顺江而下游三峡,“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天都吃方便面。”我就在想,这位朋友可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连泡三天方便面吃,这该要有多固执才能做得到啊?

我们都知道,说起广州人的包容,指的是“长翅膀的除了飞机,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什么都吃。但是前段时间台风山竹来临之前,全国人民突然发现,终于还有一样东西是广东人不吃的——辣椒。

但是我对在广州菜场里的这一篮子辣椒还是持怀疑态度,我个人认为这还不是广东的底线,实际上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这种“包容”,辣椒是留不下来的。你看那遍布广州街头巷尾的香辣小龙虾、麻辣烫,哪怕是在粤菜的餐馆,也有麻婆豆腐和剁椒鱼头。

为了与时俱进,和我们这一代的广州人同步,广州人已经把我们的降火神器做了非常大的改良。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喝广州的降火神器(王老吉),然后开始吃各种香辣小龙虾。

从朋友在三峡吃方便面到现在小龙虾遍布广州,也不过二三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广州人已经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包容。

当然“包容”这个词还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被人家误会,认为你口味重。我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口味重的都要算在广州人的头上?

你看贝爷教我们野外生存,没有人说他变态,都说他很生态,其实我们广州人也有这么生态。

在清代初年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广东新语》,那里面记载了当时珠三角的原住民,渔民疍家,他们在海边发现长满牡蛎的礁石会怎么做。很简单,他们会堆上柴火去烧,一直烧到牡蛎壳爆开,再用手抓着吃,这很生态,就跟贝爷一样。

讲文化的“吃”

慢慢地,广州人除了这种生态的吃法,还有更加文化的吃法了。

广州人有了文化以后,要给那些重口味的东西起个很有文化的名字,比如说这一锅“龙虎凤”,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就是大蛇、小猫、老母鸡,可广州人非要起一个这么有文化的名字。但重口味的东西不要起太有文化的名字,那很容易被人家误解。

从“生吃”到现在进化成为“讲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广州人都说,我们是有文化的北方人,如果去看我们广府人的族谱,你不写着我们是奉了圣旨从南雄的珠玑巷来到珠三角的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广州人。珠玑巷来的是什么人?北方的,有文化的那些移民。

当然,广州人不只是从北方来的,还有广西、福建、江浙来的,甚至是南洋、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西洋来的。

在18世纪,广州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水陆码头。我相信,如果从吃的方面来讲,那时候这里的商人、市民、游客、水手每一个人都会带来不同的口味,就是十三行(编者注:广州十三行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的时候。

很多十三行时期的有名厨师从哪里来的?是江浙的商人从淮扬带来的,还有从国外来的阿拉伯人。有记载,那时阿拉伯富商的宴会非常豪华,那些精美的餐具让广州人看了都是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揾食艰难”

粤菜集合了淮扬菜、潮汕菜、马来菜、印度菜、阿拉伯菜以及法国菜,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包容和发展。

都说“食在广州”,但我们励志的口号不是“食在广州”,广州人励志的口号是“揾食艰难”,讨生活不容易。

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的人到这里,商场如战场,所以每个人虽然吃得好吃、包容、口味重,但是首先我们做人要低调,不要拽,我们也拽不起来。

在广州,不要问别人的收入,否则你会受到伤害,这是一个铁的纪律。

你也不要问楼下卖快餐的那个大叔,为什么你的快餐才卖12元?大叔会告诉你,他也不是很有钱啦,只是有十栋房子出租,他卖快餐就是图个开心。

是十栋哦,不是十套房子哦!我就发现了,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广州人,和广州的农民还是有差距的……

一线城市?

当然,网上会时不时冒出这么一个消息,说“广州要跌出一线城市了”。

什么意思?

我觉得这个意思就是说,广州这个说不清楚的“老家伙”终于跌倒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好吧,淡定一点。什么叫做“一线城市”?五十年前的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五百年前的一线城市是北京、南京,一千年前的一线城市是长安、洛阳。

在中华帝国一千年的版图上,广州从来不是个一线城市,广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一线城市”这根弦。

广州又是一个货如轮转、人来人往、生机勃勃、吵吵嚷嚷的商贸城市。

现在轮到我们这些人了,我相信广州还是会和以前一样,无论我们怎么样被人家取笑、奚落、羡慕嫉妒恨,但是各位只要不忘初心,同时还让自己保留有一点点小小的固执,我、我们和我们这座城市依然会从容淡定,继续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广州这个“老家伙”真是一座最说不清楚的城市

广州从来不是个一线城市,广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一线城市”这根弦。

李铭建

人类学博士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副主任

广东决策研究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会给每个城市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现代化的有欲望的深圳、最休闲的成都、最浪漫的珠海……最后总会有那么一个最说不清楚的城市——广州。

我觉得最后这个肯定是广州人写的,因为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最说不清楚。去了三天的城市,我们可以说一辈子;但是住了一辈子的城市,可能我们连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我是一个非典型的广州人,我的奶奶来自河北,妈妈来自浙江,我的小学和中学辗转于东南沿海三个省份的九个学校。这个经历也让我成为了一个能够不断适应、不断包容的人。

说到包容,大家会想起哪里?广州。但是我感觉,广州实际上有时候是非常固执的,特别是吃的方面……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广州人,我对这一点非常有体会。

包容的“吃”

很久以前我和一位广州的朋友去餐厅吃饭,他是老广州,他非常不高兴地指着汤对餐厅经理说,“我要的是炖汤,不是煲汤。”那时我才知道,煲汤和炖汤是不一样的。

除了粤菜,广东人觉得哪里的菜都难以入口。有一位广州的朋友对我抱怨说,某年他从重庆坐船顺江而下游三峡,“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天都吃方便面。”我就在想,这位朋友可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连泡三天方便面吃,这该要有多固执才能做得到啊?

我们都知道,说起广州人的包容,指的是“长翅膀的除了飞机,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什么都吃。但是前段时间台风山竹来临之前,全国人民突然发现,终于还有一样东西是广东人不吃的——辣椒。

但是我对在广州菜场里的这一篮子辣椒还是持怀疑态度,我个人认为这还不是广东的底线,实际上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这种“包容”,辣椒是留不下来的。你看那遍布广州街头巷尾的香辣小龙虾、麻辣烫,哪怕是在粤菜的餐馆,也有麻婆豆腐和剁椒鱼头。

为了与时俱进,和我们这一代的广州人同步,广州人已经把我们的降火神器做了非常大的改良。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喝广州的降火神器(王老吉),然后开始吃各种香辣小龙虾。

从朋友在三峡吃方便面到现在小龙虾遍布广州,也不过二三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广州人已经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包容。

当然“包容”这个词还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被人家误会,认为你口味重。我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口味重的都要算在广州人的头上?

你看贝爷教我们野外生存,没有人说他变态,都说他很生态,其实我们广州人也有这么生态。

在清代初年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广东新语》,那里面记载了当时珠三角的原住民,渔民疍家,他们在海边发现长满牡蛎的礁石会怎么做。很简单,他们会堆上柴火去烧,一直烧到牡蛎壳爆开,再用手抓着吃,这很生态,就跟贝爷一样。

讲文化的“吃”

慢慢地,广州人除了这种生态的吃法,还有更加文化的吃法了。

广州人有了文化以后,要给那些重口味的东西起个很有文化的名字,比如说这一锅“龙虎凤”,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就是大蛇、小猫、老母鸡,可广州人非要起一个这么有文化的名字。但重口味的东西不要起太有文化的名字,那很容易被人家误解。

从“生吃”到现在进化成为“讲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广州人都说,我们是有文化的北方人,如果去看我们广府人的族谱,你不写着我们是奉了圣旨从南雄的珠玑巷来到珠三角的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广州人。珠玑巷来的是什么人?北方的,有文化的那些移民。

当然,广州人不只是从北方来的,还有广西、福建、江浙来的,甚至是南洋、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西洋来的。

在18世纪,广州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水陆码头。我相信,如果从吃的方面来讲,那时候这里的商人、市民、游客、水手每一个人都会带来不同的口味,就是十三行(编者注:广州十三行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的时候。

很多十三行时期的有名厨师从哪里来的?是江浙的商人从淮扬带来的,还有从国外来的阿拉伯人。有记载,那时阿拉伯富商的宴会非常豪华,那些精美的餐具让广州人看了都是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揾食艰难”

粤菜集合了淮扬菜、潮汕菜、马来菜、印度菜、阿拉伯菜以及法国菜,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包容和发展。

都说“食在广州”,但我们励志的口号不是“食在广州”,广州人励志的口号是“揾食艰难”,讨生活不容易。

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的人到这里,商场如战场,所以每个人虽然吃得好吃、包容、口味重,但是首先我们做人要低调,不要拽,我们也拽不起来。

在广州,不要问别人的收入,否则你会受到伤害,这是一个铁的纪律。

你也不要问楼下卖快餐的那个大叔,为什么你的快餐才卖12元?大叔会告诉你,他也不是很有钱啦,只是有十栋房子出租,他卖快餐就是图个开心。

是十栋哦,不是十套房子哦!我就发现了,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广州人,和广州的农民还是有差距的……

一线城市?

当然,网上会时不时冒出这么一个消息,说“广州要跌出一线城市了”。

什么意思?

我觉得这个意思就是说,广州这个说不清楚的“老家伙”终于跌倒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好吧,淡定一点。什么叫做“一线城市”?五十年前的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五百年前的一线城市是北京、南京,一千年前的一线城市是长安、洛阳。

在中华帝国一千年的版图上,广州从来不是个一线城市,广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一线城市”这根弦。

广州又是一个货如轮转、人来人往、生机勃勃、吵吵嚷嚷的商贸城市。

现在轮到我们这些人了,我相信广州还是会和以前一样,无论我们怎么样被人家取笑、奚落、羡慕嫉妒恨,但是各位只要不忘初心,同时还让自己保留有一点点小小的固执,我、我们和我们这座城市依然会从容淡定,继续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