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破局与生存:音乐剧的水土不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破局与生存:音乐剧的水土不服

门槛高,票价贵,谁来为音乐剧买单?

图源:视觉中国

11月,湖南卫视的一档美声类节目《声入人心》突出重围,不仅首期收视斩获了全国网同时段综艺类第一,其豆瓣评分也达到了9.1的高分。

这档节目抛开了国产音综的流行音乐视角,主要聚焦美声、歌剧、音乐剧等“冷门”领域。36位美声歌手在节目中不但没穿燕尾服,还开启了“101模式”,通过轮番表演争夺最终可获得巡演机会的8把椅子。这其中,“音乐剧王子”郑云龙(编者注: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主演之一),“业界标杆”阿云嘎凭借成熟的嗓音表现亮眼,一首《我,唐吉诃德》(编者注:同名音乐剧选段),让史诗英雄的意气风发与远大征程尽现眼前。

郑云龙

但在“高冷”的美声、音乐剧上头条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国内的音乐剧市场感到忧心。上海大剧院首位签约艺术家廖昌永在节目中指出:国外一个音乐剧可以持续不断地演10年,而中国音乐剧能坚持一年封箱底的就算成功了。连业界当之无愧的A角郑云龙、阿云嘎都不为人所知,音乐剧在中国的成长之路到底走得有多艰难?

市场“难守难攻”

11月21日,北京天桥演艺联盟在2018国际音乐剧产业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8中国音乐剧指南》。书中指出,2017年全国音乐剧的演出票房达2.55亿元,增长率达到47%。但从2013年以来,国内音乐剧演出票房并非稳步增长,而是呈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2013-2017全国音乐剧演出票房变化(数据来源: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究其根本,是国内缺乏本土音乐剧,票房主要靠国外原版音乐剧拉动,票房高低与引进剧目的数量呈正相关趋势。以2017年为例,这一年的引进剧目达9台,创历史新高。票房收入达1.2亿元,占总份额的47%。在票房排名前十中中,国外原版引进数量占比50%,国内原创剧目仅有一部(《爷们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迪士尼驻场演出《狮子王》中文版、《魔法坏女巫》以及《音乐之声》中文版。

《爷们儿》是开心麻花与深圳艾迪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承接的一部原创音乐剧,自2013年首演,目前已经巡演了5年。与舞台剧相比,开心麻花出品的音乐剧数量并不多。《爷们儿》是由张晨(现任开心麻花董事长)亲自导演的,在早期卖票时,宣传人员为了让票更好卖,甚至提出希望把“音乐剧”三字拿掉。

除了本土原创剧目少,国内多数场馆的音乐剧演出也较少,78%的场馆年演出不超过十场,京沪粤三地总场次占比达到76%。从区域市场上看,华东地区的票房收入最高,达到1.10亿元。其次是华北区,音乐剧收入为0.81亿元。排在第三的为华南区,为0.41亿元。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的票房收入均在1000万以下。

其中,上海是我国音乐剧剧目年平均演出场次(超12次)最高的城市。2017年在上海演出的剧目共65台,演出场次10场以上的剧目有28台。北京地区紧随其后,但演出场所集聚化明显。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保利剧院、世纪剧院大剧场、地质礼堂剧场四家剧场为北京贡献了73.9%的票房。

2016-2017上海音乐剧整体市场表现(数据来源: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国外剧目引进内地容易,国内剧目要走出去却很难。爱丁堡戏剧节音乐剧板块艺术总监Chris Grady在接受界面娱乐采访时表示,由于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韩国等国家在参加爱丁堡戏剧节推介会时,通常会选择带来肢体类的戏剧,特别是马戏/杂技。“杂技虽然好看,但天天看还是很腻。而且部分中国戏剧太有‘仪式感’,国外观众更欣赏新颖惊奇的内容。”

但他也肯定了东亚文化的极大感染力。在去年的戏剧节上,韩国的一家剧团带来了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戏剧,给他的印象“特别深”。“他们第一天还是用韩语演出的,第二天舞台上的演员就换成了苏格兰人。观众可以在爱丁堡当地观看两个语言版本的戏剧,这样的制作方式非常震撼。”

“寒冬”生存不易

在《声入人心》中,选手们的学历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音乐名校的“集邮”。除了上音、北舞、上戏外,还有茱莉亚、伯克利等世界顶级学府。但与音乐剧在海外有着悠久历史不同,中国真正开设音乐剧的本科教育课程是在1995年,而开设研究生教育课程要等到21世纪初。

起步晚也导致了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大多数院校以培养音乐剧表演人才为主,不能覆盖音乐剧产业的全部链条。作曲、编剧、导演极度缺乏,且课程中很少设置商务演出的实践和教学,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并不能达到商演的水平。

部分开设音乐剧专业的高校

在海外,音乐剧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伦敦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客座教授,《歌剧魅影》男主角Nigel Richards在接受界面娱乐采访时表示,现在英国音乐剧需要的是“演唱跳”三项全能人才,但很多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创立制作人硕士专业的Chris Grady则表示,“放眼全英国,我找不到一家开有音乐剧制作人硕士专业的学校。”

但真正令人惋惜的是,即使是能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也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薪酬。

“音乐剧王子”郑云龙在节目中提到,自己“刚毕业时一个月只能挣800块,连房租都不够付。”Nigel Richards介绍说,在英国,音乐剧的学费已经达到了5万英镑,而他当年是完全免费的。“当我还是一名戏剧学校学生时,我没有为我的任何教育付费,国家专门拨出了一份‘自由裁量补助金’。”但如今,与做个艺术家相比,不少学生的赚钱之心更加紧迫。“现在伦敦的演员,很少没有第二份工作的,他们得赚钱去试镜。有时候,为了一部演出时间长达两三周的音乐剧,他们甚至得放弃之前的工作,等到演出结束后再重新投简历。但大家知道,要成为一个有名气的演员,是要投入很多年的精力的。”

《歌剧魅影》男主角Nigel Richards

即使是这样窘迫的生存状况,来试镜的演员依然不少。“有名气的演员可以得到私下试镜的机会,但大部分的人只能参加公开试镜。有时候,一台大型音乐剧的候选人可以达到300个,为了试镜在寒风中等待四五个小时是常事。”Nigel Richards这样说道。

演员生存难,相关机构的发展道路也步履维艰。马来西亚大马音乐剧团在刚起步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其创办人Pun Kai Loon连用三个“很难”来表达当时的处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演出院团总收入中政府补贴占比52%以上,其中国有院团中政府补贴占比更是高达86%,票房收入更微。音乐剧的票价或许是其发展的最大阻碍。统计显示,音乐剧在戏剧类演出的平均票价为160元,占我国人约月收入的7%。对消费水平、欣赏水平的高要求,让不少人对音乐剧望而却步。

大马音乐剧团艺术总监及联合创办人Pun Kai Loon(潘启伦)

中国的音乐剧难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剧场消费习惯尚未形成。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和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走出家门,脑海中的首选娱乐也是电影。而进剧场看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的行为。Nigel Richards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差异:“在英国,剧院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曾经有一对母女每周都会抽出两天来伦敦西区看表演,后来小女孩的母亲告诉我,她的丈夫死了,但她们不愿意在充满回忆的家里哭泣,只能在剧院和剩下的1600个人一起哭。对于她们来说,剧院是她们的家,演员就像是她们的家人。”

即使如今的中国人有了消费能力,剧场贫乏的音乐剧内容也不足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除《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等外国经典音乐剧外,很多百老汇的大热剧目并不会选择在中国巡演。因为原版音乐剧需要上演足够的场次才能盈利,然而从社会文化、市场收益和审查难度等方面来看,引进国人陌生的音乐剧在中国这个还处在启蒙和成长的市场是过于冒险的。

中国本土的原创音乐剧则鱼龙混杂,整体的创作水平不高。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慕羽在《人民日报》一篇文中表示:“大手笔的资金注入,短暂的创作周期,迫不及待的成本回收,让国产原创音乐剧逐步沦为一场高票价、短档期、高风险的‘快餐演出’。”

虽然剧场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并非一蹴而就,但音乐剧在观众引导和市场培育上已经有了不小进步。Nigel Richards表示,与2012年他初来中国相比,现在的观众观影秩序更好,有了更多笑容,更多互动和更多掌声。“我昨天在剧院没有看到一部手机,而伦敦还经常因为观众的闪光灯而暂停演出。虽然我知道还是有人在偷偷拍我,但是气氛真的很让人意外,我非常享受中国的舞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破局与生存:音乐剧的水土不服

门槛高,票价贵,谁来为音乐剧买单?

图源:视觉中国

11月,湖南卫视的一档美声类节目《声入人心》突出重围,不仅首期收视斩获了全国网同时段综艺类第一,其豆瓣评分也达到了9.1的高分。

这档节目抛开了国产音综的流行音乐视角,主要聚焦美声、歌剧、音乐剧等“冷门”领域。36位美声歌手在节目中不但没穿燕尾服,还开启了“101模式”,通过轮番表演争夺最终可获得巡演机会的8把椅子。这其中,“音乐剧王子”郑云龙(编者注: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主演之一),“业界标杆”阿云嘎凭借成熟的嗓音表现亮眼,一首《我,唐吉诃德》(编者注:同名音乐剧选段),让史诗英雄的意气风发与远大征程尽现眼前。

郑云龙

但在“高冷”的美声、音乐剧上头条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国内的音乐剧市场感到忧心。上海大剧院首位签约艺术家廖昌永在节目中指出:国外一个音乐剧可以持续不断地演10年,而中国音乐剧能坚持一年封箱底的就算成功了。连业界当之无愧的A角郑云龙、阿云嘎都不为人所知,音乐剧在中国的成长之路到底走得有多艰难?

市场“难守难攻”

11月21日,北京天桥演艺联盟在2018国际音乐剧产业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8中国音乐剧指南》。书中指出,2017年全国音乐剧的演出票房达2.55亿元,增长率达到47%。但从2013年以来,国内音乐剧演出票房并非稳步增长,而是呈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2013-2017全国音乐剧演出票房变化(数据来源: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究其根本,是国内缺乏本土音乐剧,票房主要靠国外原版音乐剧拉动,票房高低与引进剧目的数量呈正相关趋势。以2017年为例,这一年的引进剧目达9台,创历史新高。票房收入达1.2亿元,占总份额的47%。在票房排名前十中中,国外原版引进数量占比50%,国内原创剧目仅有一部(《爷们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迪士尼驻场演出《狮子王》中文版、《魔法坏女巫》以及《音乐之声》中文版。

《爷们儿》是开心麻花与深圳艾迪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承接的一部原创音乐剧,自2013年首演,目前已经巡演了5年。与舞台剧相比,开心麻花出品的音乐剧数量并不多。《爷们儿》是由张晨(现任开心麻花董事长)亲自导演的,在早期卖票时,宣传人员为了让票更好卖,甚至提出希望把“音乐剧”三字拿掉。

除了本土原创剧目少,国内多数场馆的音乐剧演出也较少,78%的场馆年演出不超过十场,京沪粤三地总场次占比达到76%。从区域市场上看,华东地区的票房收入最高,达到1.10亿元。其次是华北区,音乐剧收入为0.81亿元。排在第三的为华南区,为0.41亿元。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的票房收入均在1000万以下。

其中,上海是我国音乐剧剧目年平均演出场次(超12次)最高的城市。2017年在上海演出的剧目共65台,演出场次10场以上的剧目有28台。北京地区紧随其后,但演出场所集聚化明显。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保利剧院、世纪剧院大剧场、地质礼堂剧场四家剧场为北京贡献了73.9%的票房。

2016-2017上海音乐剧整体市场表现(数据来源: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国外剧目引进内地容易,国内剧目要走出去却很难。爱丁堡戏剧节音乐剧板块艺术总监Chris Grady在接受界面娱乐采访时表示,由于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韩国等国家在参加爱丁堡戏剧节推介会时,通常会选择带来肢体类的戏剧,特别是马戏/杂技。“杂技虽然好看,但天天看还是很腻。而且部分中国戏剧太有‘仪式感’,国外观众更欣赏新颖惊奇的内容。”

但他也肯定了东亚文化的极大感染力。在去年的戏剧节上,韩国的一家剧团带来了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戏剧,给他的印象“特别深”。“他们第一天还是用韩语演出的,第二天舞台上的演员就换成了苏格兰人。观众可以在爱丁堡当地观看两个语言版本的戏剧,这样的制作方式非常震撼。”

“寒冬”生存不易

在《声入人心》中,选手们的学历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音乐名校的“集邮”。除了上音、北舞、上戏外,还有茱莉亚、伯克利等世界顶级学府。但与音乐剧在海外有着悠久历史不同,中国真正开设音乐剧的本科教育课程是在1995年,而开设研究生教育课程要等到21世纪初。

起步晚也导致了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大多数院校以培养音乐剧表演人才为主,不能覆盖音乐剧产业的全部链条。作曲、编剧、导演极度缺乏,且课程中很少设置商务演出的实践和教学,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并不能达到商演的水平。

部分开设音乐剧专业的高校

在海外,音乐剧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伦敦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客座教授,《歌剧魅影》男主角Nigel Richards在接受界面娱乐采访时表示,现在英国音乐剧需要的是“演唱跳”三项全能人才,但很多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创立制作人硕士专业的Chris Grady则表示,“放眼全英国,我找不到一家开有音乐剧制作人硕士专业的学校。”

但真正令人惋惜的是,即使是能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也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薪酬。

“音乐剧王子”郑云龙在节目中提到,自己“刚毕业时一个月只能挣800块,连房租都不够付。”Nigel Richards介绍说,在英国,音乐剧的学费已经达到了5万英镑,而他当年是完全免费的。“当我还是一名戏剧学校学生时,我没有为我的任何教育付费,国家专门拨出了一份‘自由裁量补助金’。”但如今,与做个艺术家相比,不少学生的赚钱之心更加紧迫。“现在伦敦的演员,很少没有第二份工作的,他们得赚钱去试镜。有时候,为了一部演出时间长达两三周的音乐剧,他们甚至得放弃之前的工作,等到演出结束后再重新投简历。但大家知道,要成为一个有名气的演员,是要投入很多年的精力的。”

《歌剧魅影》男主角Nigel Richards

即使是这样窘迫的生存状况,来试镜的演员依然不少。“有名气的演员可以得到私下试镜的机会,但大部分的人只能参加公开试镜。有时候,一台大型音乐剧的候选人可以达到300个,为了试镜在寒风中等待四五个小时是常事。”Nigel Richards这样说道。

演员生存难,相关机构的发展道路也步履维艰。马来西亚大马音乐剧团在刚起步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其创办人Pun Kai Loon连用三个“很难”来表达当时的处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演出院团总收入中政府补贴占比52%以上,其中国有院团中政府补贴占比更是高达86%,票房收入更微。音乐剧的票价或许是其发展的最大阻碍。统计显示,音乐剧在戏剧类演出的平均票价为160元,占我国人约月收入的7%。对消费水平、欣赏水平的高要求,让不少人对音乐剧望而却步。

大马音乐剧团艺术总监及联合创办人Pun Kai Loon(潘启伦)

中国的音乐剧难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剧场消费习惯尚未形成。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和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走出家门,脑海中的首选娱乐也是电影。而进剧场看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的行为。Nigel Richards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差异:“在英国,剧院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曾经有一对母女每周都会抽出两天来伦敦西区看表演,后来小女孩的母亲告诉我,她的丈夫死了,但她们不愿意在充满回忆的家里哭泣,只能在剧院和剩下的1600个人一起哭。对于她们来说,剧院是她们的家,演员就像是她们的家人。”

即使如今的中国人有了消费能力,剧场贫乏的音乐剧内容也不足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除《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等外国经典音乐剧外,很多百老汇的大热剧目并不会选择在中国巡演。因为原版音乐剧需要上演足够的场次才能盈利,然而从社会文化、市场收益和审查难度等方面来看,引进国人陌生的音乐剧在中国这个还处在启蒙和成长的市场是过于冒险的。

中国本土的原创音乐剧则鱼龙混杂,整体的创作水平不高。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慕羽在《人民日报》一篇文中表示:“大手笔的资金注入,短暂的创作周期,迫不及待的成本回收,让国产原创音乐剧逐步沦为一场高票价、短档期、高风险的‘快餐演出’。”

虽然剧场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并非一蹴而就,但音乐剧在观众引导和市场培育上已经有了不小进步。Nigel Richards表示,与2012年他初来中国相比,现在的观众观影秩序更好,有了更多笑容,更多互动和更多掌声。“我昨天在剧院没有看到一部手机,而伦敦还经常因为观众的闪光灯而暂停演出。虽然我知道还是有人在偷偷拍我,但是气氛真的很让人意外,我非常享受中国的舞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