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们正像秃鹫一样盯着新加坡的开发商。目前,新加坡三分之二的地产商市值都低于净资产总值,他们很可能将被母公司私有化,这对短期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根据彭博社汇总的数据,2010年以来,新加坡共有6家开发商被并购,平均股价溢价为26%。
最近的一次私有化是2015年3月吉宝集团以27亿新元(约合20亿美元)收购了吉宝置业剩余的股份。吉宝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钻井建筑商,它以4.38新元一股的价格收购了吉宝置地剩余的45.4%股份,完成了对吉宝置地的完全持有。要约宣布后,该公司股价暴涨25%。
“估值低是大股东私有化的一个好机会,他们可以享受未来的上涨机会。”霸菱资产管理驻香港的基金经理Soo Hai Lim说,“政府对楼市的管控可能是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另一个原因,SC Global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私有化的。”
很多公司都是瞅准了在股价低的时期实现私有化,比如豪宅开发商SC Global。2013年1月,集团主席、新加坡富豪钟世平以7.45亿新元(约为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C Global 90%以上的股票,成功将其私有化。根据券商的报告,SC Global旗下项目的积压率在26%-100%。
“对于那些不需要资金的开发商来说,私有化是一个出路。”荷兰银行私人银行亚洲股票研究主管黛芙妮·罗斯(Daphne Roth)说,“未来私有化可能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积压的物业要交费,利润就会受损。”
物业积压是新加坡地产商们的软肋。根据《住宅物业法》,外国开发商需要在买地五年内完成建设,并在之后两年内销售完毕。如果没有卖完,需要申请延期,每年要根据物业价值缴纳总价8%到24%的费用。而且新加坡规定,上市的开发商只要有外国人的股份,哪怕只有一股,也会被当作外国公司来对待。也就是说,如果没能按期完成项目或者完成销售,大多数新加坡开发商都会受到处罚。
该法的目的是确保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岛国不会有囤积炒作地皮的情况发生。来自金英证券的消息称,为了避免这样的处罚,新加坡知名高端物业开发商永泰的控股股东可能会选择将公司私有化。
“我们相信永泰私有化的可能性正在增大。”金英证券分析师黄迪克(Derrick Heng)在3月25日在客户通知里写道。如果这家高档住宅的开发商手中的两个项目继续积压的话,在未来的三年里,它可能面临高达2.11亿新币(约合1.56亿美元)的罚款。
大华继显的分析师潘迪(Vikrant Pandey)预测,接下来很可能会退市的地产商还有和美置地、会德丰和国浩置地,目前他们的股票都在低位。彭博社的数据显示,这些公司的交易价格为股票净值的0.6倍到0.8倍之间。
自从吉宝公司宣布收购吉宝置业之后,这些潜在退市者们的股价纷纷上涨,截至到4月16日,永泰、和美两家公司的股票上涨超过10%,国浩和会德丰上涨超过3%。1月,大众书局的控股股东眼见公寓项目无法按期完成销售,也提出了收购要约。除了退市,很多开发商例如协和集团和新海逸(SingHaiyi Group)也选择了项目重组。
包括上述高额罚款在内,新加坡政府让楼市降温的政策让开发商的销售困难重重。自2009年以来,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偿还债务的成本上限设定为借款人月收入的60%、提高印花税和提高房地产税等。
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数据,2014年全年新加坡的房屋销售额为六年来新低,比2013年减少一半,仅有7557个单位成交。截至2015年3月31日,新加坡的房价连续六个季度下降,创下十多年以来最长的连降记录。
“如果开发商认为前景可能有所改善,那么他们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计划。”大华继显分析师潘迪说,“但截至目前,改善的可能性比较小。政府对楼市实施的降温政策威力巨大,我没有看到高端物业需求的回升迹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