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换血”过后的绿城 能否在“求质、保量”中寻求平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换血”过后的绿城 能否在“求质、保量”中寻求平衡?

作为地产界的现象级IP,绿城中国的产品一直印刻着创始人宋卫平“坚守匠心品质”的烙印,这个曾经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房企,近日却“一反常态”。一面高喊着“坚守品质”,一面又在“增量”的路上快速前行。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作为地产界的现象级IP,绿城中国的产品一直印刻着创始人宋卫平“坚守匠心品质”的烙印,这个曾经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房企,近日却“一反常态”。一面高喊着“坚守品质”,一面又在“增量”的路上快速前行。

“换血”过后的绿城,能否在新总裁的带领下,在高品质和高周转之间寻得平衡,仍需时间检验。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绿城“换血记”

今年的8月2日,绿城中国一纸公告,曹舟南辞去绿城中国执行董事和行政总裁,绿城由来自“中交”的张亚东掌舵,新总裁的上任,宣告着曹舟南去留之谜终于尘埃落定,也标志着“中交”在更大程度上入主绿城。

曹舟南的卸任,是继宋卫平、寿柏年、楼明霞、王江涛之后,又一老绿城人的离场,有人说,如今的绿城已不再是“宋卫平时代”的绿城,如今的绿城已从“绿城系”正式变换为“中交系”,绿城真的要变天吗?

提到绿城与中交的渊源,就要把时间拨回到2011年。当时的绿城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大幅举债,囤地建房,恰逢政策调控,绿城的销售陷入低谷、库存积压,同时还面临着大约300亿元的到期欠债,负债率一度高达140.1%。

生死关头之际,绿城分别于SOHO中国、九龙仓、融创签订协议,通过出让公司的项目和股权,以股抵债,盘活绿城。

就在绿城盘活、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管理主权也在渐渐丧失。 2014年5月,融创以62.98亿港元收购绿城24%股份,与九龙仓并列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管理者为融创。

就在同年,因与孙宏斌发展绿城的战略观念发生分歧,宋卫平撕毁了与融创的收购协议,并发布了轰动行业内外的公开信——《我的检讨与反省》,在信中宋卫平直言把绿城卖给融创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为了“赶走”融创,宋卫平将引“中交”入局。2014年12月,中交发布公告称将以总价约60.13亿港币收购绿城24.288%的股份(这些股份均来自与宋卫平个人),至此,中交与九龙仓集团并列成为绿城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此时的“中交”似乎并不满足并列第一大股东的地位。2015年4月,中交又买入原绿城执行董事罗钊明控制的“Tandellen Group Limited”持有的绿城4.627%股份,以总持绿城高达28.912%的股份,一举成为绿城的单一大股东。

而几经易主的绿城,也由“中交”正式掌权。随着“中交”的入主,宋卫平因股权关系在绿城已经逐渐失去了话语权,而“中交”也开始对绿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此后,老绿城人应国永正式辞任,中交委派5位执行总经理进驻绿城,而随着张亚东的加入、寿伯年的离开,如今的老绿城人只剩下宋卫平和李骏。

“老绿城人”的渐次离开,让绿城的“去宋卫平化”已成事实,而绿城这家在中国地产行业中已贴上众多标签的典型房企也迎来下一个发展的路口。此前网络流传一份有关绿城“高周转”的内部文件,也许就是一个侧影。

而绿城在界面楼市的采访中也称所谓高周转是个伪概念,任何公司追求高效本没有错,这也是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有要求,绿城绝不会在损失品质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周转。

提速代建业务失守品质底线?

近日,绿城中国交出了前九月份成绩单,这也是张亚东接任公司前总裁曹舟南后的第一个销售月表。

2018年前9个月,绿城总合同销售金额约迈过千亿,达1014亿元人民币,累计取得总合同销售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9.3%、9%。公开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速为26.7%。

“中交”的加入,一改绿城以往慢周转的风格。

就绿城在传统房地产业务提速缓慢进程中,2016年开始,中交集团便开始对绿城代建业务进行大举整合,绿城的代建业务产生的高额净利润成为促其销售增长的重要一环。

绿城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绿城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额约1463亿元,其中,代建项目带来的合约销售额约为430亿元,同比增长了138%。

而未来,绿城代建项目的贡献可能还会提高。

由于合作、代建项目较多,绿城权益销售占比较低,利润总额跟同等规模企业相比也较低。在代建业务大肆提速中,绿城曾经坚守的“精雕细刻慢工出好活”的品质理念遭到考问。

不断爆出的业主维权事件,让绿城曾经坚守的品质防线全线崩塌,中交掌权后的绿城也不断被人诟病已经失去“品质至上精神”的绿城之魄,曾几何时,绿城是匠心的代名词。

2018年,已经是绿城与中交磨合的第三年,在中交改造下,绿城内外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新的绿城虽然在全速发展,但如今,各地的绿城因质量问题产生的维权事件,也不禁让人感叹时光荏苒、品质绿城不再。

绿城在采访中称绿城从宋总到张亚东总裁一直到各级管理层,把客户问题始终放在“头条”,从来没有放松过。将来,绿城要做大做强,但都会以品质为前提。

绿城作为曾经的品质代言、作为地产界的现象级IP,如何在新总裁的带领下,在高品质和高周转之间寻得平衡、坚守品质,仍需要继续思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换血”过后的绿城 能否在“求质、保量”中寻求平衡?

作为地产界的现象级IP,绿城中国的产品一直印刻着创始人宋卫平“坚守匠心品质”的烙印,这个曾经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房企,近日却“一反常态”。一面高喊着“坚守品质”,一面又在“增量”的路上快速前行。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作为地产界的现象级IP,绿城中国的产品一直印刻着创始人宋卫平“坚守匠心品质”的烙印,这个曾经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房企,近日却“一反常态”。一面高喊着“坚守品质”,一面又在“增量”的路上快速前行。

“换血”过后的绿城,能否在新总裁的带领下,在高品质和高周转之间寻得平衡,仍需时间检验。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绿城“换血记”

今年的8月2日,绿城中国一纸公告,曹舟南辞去绿城中国执行董事和行政总裁,绿城由来自“中交”的张亚东掌舵,新总裁的上任,宣告着曹舟南去留之谜终于尘埃落定,也标志着“中交”在更大程度上入主绿城。

曹舟南的卸任,是继宋卫平、寿柏年、楼明霞、王江涛之后,又一老绿城人的离场,有人说,如今的绿城已不再是“宋卫平时代”的绿城,如今的绿城已从“绿城系”正式变换为“中交系”,绿城真的要变天吗?

提到绿城与中交的渊源,就要把时间拨回到2011年。当时的绿城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大幅举债,囤地建房,恰逢政策调控,绿城的销售陷入低谷、库存积压,同时还面临着大约300亿元的到期欠债,负债率一度高达140.1%。

生死关头之际,绿城分别于SOHO中国、九龙仓、融创签订协议,通过出让公司的项目和股权,以股抵债,盘活绿城。

就在绿城盘活、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管理主权也在渐渐丧失。 2014年5月,融创以62.98亿港元收购绿城24%股份,与九龙仓并列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管理者为融创。

就在同年,因与孙宏斌发展绿城的战略观念发生分歧,宋卫平撕毁了与融创的收购协议,并发布了轰动行业内外的公开信——《我的检讨与反省》,在信中宋卫平直言把绿城卖给融创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为了“赶走”融创,宋卫平将引“中交”入局。2014年12月,中交发布公告称将以总价约60.13亿港币收购绿城24.288%的股份(这些股份均来自与宋卫平个人),至此,中交与九龙仓集团并列成为绿城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此时的“中交”似乎并不满足并列第一大股东的地位。2015年4月,中交又买入原绿城执行董事罗钊明控制的“Tandellen Group Limited”持有的绿城4.627%股份,以总持绿城高达28.912%的股份,一举成为绿城的单一大股东。

而几经易主的绿城,也由“中交”正式掌权。随着“中交”的入主,宋卫平因股权关系在绿城已经逐渐失去了话语权,而“中交”也开始对绿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此后,老绿城人应国永正式辞任,中交委派5位执行总经理进驻绿城,而随着张亚东的加入、寿伯年的离开,如今的老绿城人只剩下宋卫平和李骏。

“老绿城人”的渐次离开,让绿城的“去宋卫平化”已成事实,而绿城这家在中国地产行业中已贴上众多标签的典型房企也迎来下一个发展的路口。此前网络流传一份有关绿城“高周转”的内部文件,也许就是一个侧影。

而绿城在界面楼市的采访中也称所谓高周转是个伪概念,任何公司追求高效本没有错,这也是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有要求,绿城绝不会在损失品质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周转。

提速代建业务失守品质底线?

近日,绿城中国交出了前九月份成绩单,这也是张亚东接任公司前总裁曹舟南后的第一个销售月表。

2018年前9个月,绿城总合同销售金额约迈过千亿,达1014亿元人民币,累计取得总合同销售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9.3%、9%。公开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速为26.7%。

“中交”的加入,一改绿城以往慢周转的风格。

就绿城在传统房地产业务提速缓慢进程中,2016年开始,中交集团便开始对绿城代建业务进行大举整合,绿城的代建业务产生的高额净利润成为促其销售增长的重要一环。

绿城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绿城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额约1463亿元,其中,代建项目带来的合约销售额约为430亿元,同比增长了138%。

而未来,绿城代建项目的贡献可能还会提高。

由于合作、代建项目较多,绿城权益销售占比较低,利润总额跟同等规模企业相比也较低。在代建业务大肆提速中,绿城曾经坚守的“精雕细刻慢工出好活”的品质理念遭到考问。

不断爆出的业主维权事件,让绿城曾经坚守的品质防线全线崩塌,中交掌权后的绿城也不断被人诟病已经失去“品质至上精神”的绿城之魄,曾几何时,绿城是匠心的代名词。

2018年,已经是绿城与中交磨合的第三年,在中交改造下,绿城内外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新的绿城虽然在全速发展,但如今,各地的绿城因质量问题产生的维权事件,也不禁让人感叹时光荏苒、品质绿城不再。

绿城在采访中称绿城从宋总到张亚东总裁一直到各级管理层,把客户问题始终放在“头条”,从来没有放松过。将来,绿城要做大做强,但都会以品质为前提。

绿城作为曾经的品质代言、作为地产界的现象级IP,如何在新总裁的带领下,在高品质和高周转之间寻得平衡、坚守品质,仍需要继续思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