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月7日的傍晚,人群涌入了玛瑙斯的新地标——亚马逊剧院。人们因为兴奋而有些头晕,但这样的情形是可以被理解的。世界上很少有哪座剧院像亚马逊剧院一样,如此渴望展现所处城市的远大抱负。即使是欧洲的诸多伟大音乐厅,也无法与这座花了近20年才修好的华丽剧院匹敌。
这里的第一场演出,是意大利作曲家庞开利(Amilcare Ponchielli)的歌剧《乔康达》。吸引玛瑙斯市民的,不仅仅是演出,因为剧院本身同样充满魅力。剧院中布置了华丽的座椅和电气照明;精美的壁画致敬了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西人卡洛斯·戈麦斯等许多伟大的作曲家;舞台幕布上奢华的蚀刻版画,则描绘了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尼格罗河与索利默伊斯河在这里交汇,流入了壮阔的亚马逊河。

根据当时的标准,亚马逊剧院是一座十分现代化的建筑,也是“美好年代(belle-époque)”给当地居民的一份额外馈赠。但它的存在也相当荒谬。
玛瑙斯最初是葡萄牙殖民者建立的一座堡垒,主要用于抵挡来自北方(现在的苏里南地区)的荷兰侵略者。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具有战略性,是亚马逊河两条主要的支流交汇的地方,为船只航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这里茂密的热带雨林不便耕作,因此,这座距离入海口1000英里的孤城很难扩张。
最终,玛瑙斯还是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亚马逊雨林中有大量的橡胶树,但一直到19世纪时,人们才发现在这种植物的用途。但之后,对橡胶的需求便立刻飙升。

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这里仍然是葡萄牙帝国的一部分,橡胶热引发了新一波的繁荣。但对于本土的居民来说,橡胶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实际利益。他们被迫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在野生橡胶树上采集乳胶,处境和奴隶一样悲惨。如果采集的数量不够,还经常会被鞭打,甚至虐待致死。
橡胶业的热潮在1870年代慢慢褪去,一直到1900年都再也没有重回鼎盛时期。虽然如此,这座几乎未曾扩张的城市,也依然需要一个清晰的策略,来应对不断迁入的居民。城市的治理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安装电灯,限制自来水管道数量,为某些街道铺上鹅卵石。

1880年代,这座城市的野心不再局限于为居民提供基础设施。省立法机构的成员希望建造一座不朽的剧院,来提升玛瑙斯的地位,将它从一个边区村落变为整个地区的中心。1881年,他们获得了为建造剧院购置土地的资金。事实上,剧院的选址一直到三年后才真正确定;那时,这笔建设资金才被批准。在玛瑙斯继续发展的时候,1889年,巴西帝国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共和国。这一事件促进了玛瑙斯和整个亚马逊州的经济繁荣,充满领袖魅力的州长爱德华多·里贝罗(Eduardo Ribeiro)采取了很多城市改革,使玛瑙斯成为了亚马逊州的中心。
他的计划包括拓宽街道,开通地面电车系统,修建广场和喷泉,在市中心营造现代都市风光。整个计划很大程度上在模仿欧洲,因而为玛瑙斯带来了“丛林中的巴黎”的称号。但是,不是城市的所有地方都从这个计划受益。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卡·杜萨(Francisca Deusa)写道:“工人阶级被隔离在城市的外缘。”
为了巩固自己的改革,里贝罗将精力集中在了亚马逊剧院的建设上,剧院的工程在上届政府执政期间停滞了。英格兰的钢铁,意大利的大理石,法国的屋面瓦,来自世界各地的建材被运到了玛瑙斯。剧院的外部是由意大利建筑师切勒斯提尔·萨卡尔丁(Celestial Sacardim)设计的,华丽的圆柱,中央的圆顶则覆盖着当时刚完成的巴西共和国国旗的颜色,外观十分独特。剧院内部的装饰是艺术家克里斯皮姆·德·阿玛拉尔(Crispim do Amaral)亲自指导的,华丽程度不亚于剧院外观。

里贝罗认为自己的任期十分成功,他说:“我将一个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可惜的是,尽管他付出了许多努力,剧院还是没能在他任期结束的1896年开幕。
在接下来数十年里,剧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来自欧洲的知名剧团到此演出。因为较高的地势和显著的地理位置(临近圣塞巴斯蒂昂广场),人们可以从城市的很多地区望见剧院,剧院也成为了玛瑙斯的重要地标。《玛瑙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Manaus: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的作者杜兰戈·杜阿尔特(Durango Duarte)将剧院称为“整个亚马逊州最重要的文化标志”。
然而,给城市带来繁荣的橡胶业热潮褪去了。1876年,英国商人将橡胶树的种子走私到了巴西以外的地方,斯里兰卡和非洲等英国殖民地也开始种植橡胶树,而这些地方的环境似乎更适合橡胶树的生长。橡胶产量的增加,使得巴西人的橡胶价格下跌,玛瑙斯人奢靡的生活方式也走到了尽头。
亚马逊剧院因此遭受重创,在1924年停止了常规演出,但玛瑙斯保留了剧院。1966年,剧院成为了国家历史名胜,但很少对外开放,只允许有导游带领的游客进去参观。
玛瑙斯也逐渐失去了旧世界的魅力。公园荒废了,地上电车系统被关闭了,许多奢华的房屋也被闲置了。大多数能够离开这里的人,都离开了。在经济繁荣年代里就已经出现的阶级分化问题,现在则更加严重了。
经历了数十年的弃置,亚马逊剧院因为一个意外的机会看到了复兴的希望。1982年,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电影《陆上行舟》中,讲述了亚马逊剧院中的一场音乐会。电影大受欢迎,也将全世界的目光带回了玛瑙斯城内这座传说中的剧院。
这一次,城市不再处于可怕的经济危机中。橡胶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二战中橡胶业曾有一次短暂的复兴),但作为自由经济区的玛瑙斯正鼓励当地贸易和新产业的发展。
被忽视了多年之后,剧院终于在1990年重开。重开后的第一场演出,依稀有100年前首演时的痕迹。但舞台下面坐着的不是当地的名流,而是慕名而来的西欧和美国游客。很多玛瑙斯的居民选择了抗议,他们大喊:“我们付钱重修了剧院,现在却被关在了外面!”
这次重开后来被证明是个错误。因为公众的强烈反对,剧院重开仅短短两周,又再次关闭了。直到1997年,亚马逊剧院才恢复了定期的音乐会日程。同年,玛瑙斯爱乐乐团将这里作为常规演出地点,帮助剧院在古典乐迷心中建立声誉。
如今,玛瑙斯依然被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贫富分化问题所困扰。城市中有崭新的斜拉桥(亚马逊河流域的唯一一座桥),以及为2014年世界杯新建的足球场。但根据巴西地理和统计研究所的估计,依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市民生活在贫民窟中。
但是,将亚马逊剧院内部的华丽装饰展现在人们面前,或许是不错的解决方案。比起新球场,到达市中心剧院的交通更为便利。剧院也正在尝试给玛瑙斯各阶层的居民带来更加多样的文化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