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壮哉40年丨从蜗居到住大房 赵莲凤的“中国住房家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壮哉40年丨从蜗居到住大房 赵莲凤的“中国住房家史”

改革开发40年,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在岁月中悄然改变。

华灯初上,广场上人们渐渐汇集 中房报记者 李叶 ⁄ 摄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40年的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花开花落,进进退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在岁月中轰烈或悄然改变。

赵莲凤没有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但这40年里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居住改变,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家庭变迁史”,她是亿万“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里的大国人民的一个缩影。

文/李叶

初冬时节,西南小城六盘水的某个广场上,夕阳的余晖渐渐散去,夜幕还未完全降临。

广场舞团队的领舞赵莲凤(化名)正在认真调试着音响,准备开舞。“说到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团的姐妹们都是有好多故事。”

打开地图,六盘水位处内陆西南三省中的贵州西部,跟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全然没有可比性,但是这座在“三线建设”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工业城市,如同一个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着无数普通人40年来迷茫、奋斗、悲伤、欢喜的乐章。

赵莲凤今年53岁,在她所带领的广场舞团里年龄不是最大,队员们都亲切称呼她“赵老师”“赵嬢嬢(赵阿姨)”。

这因为她的职业是小学数学教师,不少舞团成员的儿子、女儿,甚至孙子、孙女,都接受过她的教导。“在我们那个时代,当老师是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她满意的笑着,指挥着另一位姐妹代替自己去领队,讲起了自己所知道的改革开放40年之变。

第一乐章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1964年起,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也就是“三线建设”。六盘水因此而生,成为当时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也是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六盘水六枝特区“三线建设”的一个景象

赵莲凤就出生于这个年代,“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加上我的1个姐姐,4个妹妹,一家8口人住在当时单位分的大概60几平方米的家里。父母住一间,我们6个姐妹住一间,床是大通铺。姐妹之间的打闹在所难免,今天是因为你睡过我的地盘了,前天是她压到我的头发了。”

日子是清贫的,但是当时大多数邻里都过着如此的生活,没有对比,也没人放在心上。“邻居们基本都是跟父亲一个单位的,所以住在一栋家属楼,粮票按家里人头分,不能多发。”

赵莲凤当时常想,“要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好了。”

1978年的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冬天,对年仅13岁的赵莲凤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

赵莲凤与五姐妹合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后排抱着妹妹的为赵莲凤

童年时代在拥挤和吵闹声中度过,转眼,赵莲凤16岁了。这一年,她考上了自己向往的师范专科学校。虽然离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还很远,但是离开父母姐妹去住校学习,至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床。在亲人离别的不舍中,她却隐隐感到未来即将开启的兴奋。

那个时候,寝室里有室友弄到一台录音机,邓丽君的一曲《小城故事》陪伴着她度过了这段学生时代。

第二乐章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六盘水六枝特区街心花园

一切顺利得仿佛没有任何波澜。3年师范毕业后,赵莲凤被分配到当时的某子弟小学任数学教师;再过两年,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在国有企业负责宣传工作的爱人李先生。

这个时期,粮票已经不再流行。赵莲凤会拿着刚发的工资买一顶流行的羊剪绒帽子送给爱人,爱人再回赠一条炫酷红裙;单位的电影院反复播放着电影《少林寺》,李先生和赵莲凤总是去看......恋爱开始了。

结婚前,李先生的单位集资建房,他以几千块的价格购买了一套仅有40几平方米的住宅作为婚房。“终于拥有自己的房子了,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当时的感觉就已经是很满足了,觉得很幸福。第一件大事当然是马上置办家具,买家电,买花和各种装饰品来填充进去。”

1987年,赵莲凤和爱人拥有了自己的小房子

时间流转来到上个世纪90年代,赵莲凤和李先生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平静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出生,变得也有些不一样。原本温馨的40几平方米小房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显得局促。

上世纪90年代初,赵莲凤与李先生及孩子的全家福

雪上加霜的是,1998年因国企改革、企业重组等原因引发了大批工人下岗,这次下岗事件因人数众多且影响范围大,被称为“下岗潮”。无数人的命运,也在这一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先生虽然不在当年的下岗名单中,但是也感受到企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便自动提出辞职,开启了创业之旅。“当时鼓励全民创业,好多认识的朋友自己开起了服装店和餐饮店。但是对审美不行,店的名字和装修也一窍不通。”李先生做了这么多年的宣传工作,自身又爱好美术、书法,他想,做这些还不是轻而易举吗?就决定开一家广告公司,从文案到门店装修全都替别人做。

和李先生一样,1998年,在刘欢一曲《从头再来》的歌声中,无数国企职工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或投身创业,或远走珠三角投入改革开放前沿的打工大潮中去。

第三乐章

广场舞活动进行过半,音响里传来今年新晋女子组合“火箭少女101”的歌曲《卡路里》,赵嬢嬢的姐妹团成员们伸出左手作摇摆的动作,随后右手在空中划一个圈,脚步轻盈矫健,乐滋滋沉浸于舞蹈世界中。

夜幕笼罩下的六盘水新型小区  中房报记者 李叶 ⁄ 摄

“创业肯定是有坎坷的呀,刚开始的那几个月,从租赁工作室一次性缴纳1年的房租,到置办办公用的电脑这些设备,积蓄花得差不多了,还有3个员工的工资等着发。我就把自己的嫁妆也拿出来了,好在很快撑过了那段时间。”赵莲凤回忆。

“再后来,大概是2002年的时候,老李跟我说,我们也该改善改善住房条件了。做生意时候认识的一个本地开发商,可以低价买一套房子。我问‘有多大?’他说,‘120平方米’,户型是三室一厅,我马上就同意了,第二年一交房就马上搬家了。”说到这段搬家的经历,赵莲凤仍难掩激动,“相当于原来的家的3倍大,整个小区也不像当年单位大院一样空空荡荡,有绿化,有停车位,小孩有了自己的房间开心得不得了,天天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

那个时候的赵莲凤并不懂现在新闻上常说的什么“居住需求”“改善需求”,只知道,住房的条件在一天天变好。

“2011年的时候,我的腿骨折了,西南地区一到冬天总是湿冷,房屋里没暖气,腿就总隐隐作痛。由于空调外机滴水,开空调楼下邻居表示过不满,我就琢磨着再买个房子,自己装上自采暖的暖气。”这个决定,得到了爱人的认可,说干就干。

在小城经济逐渐上行,各种店铺、广场逐渐林立后,感受到时代变化和住房价值的赵莲凤又做了一个“住房需求”之外的决定,利用余钱投资商铺。“这个广场后面就有我的铺子。”

发展不落幕

40年时间,整整两代人的成人礼,这40年里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许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可以拥有自己奋斗的环境和成果。“这40年最大的变化,的确是住房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挤在小房子里,到能够通过努力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一幕幕都像放电影一样。” 赵莲凤说。

建设中的六盘水未来之城小区  中房报记者 李叶 ⁄ 摄

参与中国房改过程的人士感受最深刻。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云昌最近感慨表示,“房改”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成功的改革之一。“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房地产今天的蓬勃发展,不会有老百姓住房的改善,不会有对中国经济的极大拉动。”

广场舞活动进入收尾阶段,赵莲凤走到团队前头,告诉姐妹们这是今晚最后一支舞。广场上的大灯照在她们身后,将影子拉长,随着欢快的曲调交叠、变幻。

舞完后,这群平均年龄已过半百的舞队成员都要回到各自的住所里,继续随时代舞曲演绎自己每一天的舞步。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原标题:壮哉40年丨从蜗居到住大房 赵莲凤的“中国住房家史”

最新更新时间:11/24 10: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壮哉40年丨从蜗居到住大房 赵莲凤的“中国住房家史”

改革开发40年,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在岁月中悄然改变。

华灯初上,广场上人们渐渐汇集 中房报记者 李叶 ⁄ 摄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40年的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花开花落,进进退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在岁月中轰烈或悄然改变。

赵莲凤没有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但这40年里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居住改变,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家庭变迁史”,她是亿万“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里的大国人民的一个缩影。

文/李叶

初冬时节,西南小城六盘水的某个广场上,夕阳的余晖渐渐散去,夜幕还未完全降临。

广场舞团队的领舞赵莲凤(化名)正在认真调试着音响,准备开舞。“说到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团的姐妹们都是有好多故事。”

打开地图,六盘水位处内陆西南三省中的贵州西部,跟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全然没有可比性,但是这座在“三线建设”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工业城市,如同一个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着无数普通人40年来迷茫、奋斗、悲伤、欢喜的乐章。

赵莲凤今年53岁,在她所带领的广场舞团里年龄不是最大,队员们都亲切称呼她“赵老师”“赵嬢嬢(赵阿姨)”。

这因为她的职业是小学数学教师,不少舞团成员的儿子、女儿,甚至孙子、孙女,都接受过她的教导。“在我们那个时代,当老师是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她满意的笑着,指挥着另一位姐妹代替自己去领队,讲起了自己所知道的改革开放40年之变。

第一乐章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1964年起,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也就是“三线建设”。六盘水因此而生,成为当时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也是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六盘水六枝特区“三线建设”的一个景象

赵莲凤就出生于这个年代,“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加上我的1个姐姐,4个妹妹,一家8口人住在当时单位分的大概60几平方米的家里。父母住一间,我们6个姐妹住一间,床是大通铺。姐妹之间的打闹在所难免,今天是因为你睡过我的地盘了,前天是她压到我的头发了。”

日子是清贫的,但是当时大多数邻里都过着如此的生活,没有对比,也没人放在心上。“邻居们基本都是跟父亲一个单位的,所以住在一栋家属楼,粮票按家里人头分,不能多发。”

赵莲凤当时常想,“要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好了。”

1978年的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冬天,对年仅13岁的赵莲凤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

赵莲凤与五姐妹合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后排抱着妹妹的为赵莲凤

童年时代在拥挤和吵闹声中度过,转眼,赵莲凤16岁了。这一年,她考上了自己向往的师范专科学校。虽然离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还很远,但是离开父母姐妹去住校学习,至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床。在亲人离别的不舍中,她却隐隐感到未来即将开启的兴奋。

那个时候,寝室里有室友弄到一台录音机,邓丽君的一曲《小城故事》陪伴着她度过了这段学生时代。

第二乐章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六盘水六枝特区街心花园

一切顺利得仿佛没有任何波澜。3年师范毕业后,赵莲凤被分配到当时的某子弟小学任数学教师;再过两年,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在国有企业负责宣传工作的爱人李先生。

这个时期,粮票已经不再流行。赵莲凤会拿着刚发的工资买一顶流行的羊剪绒帽子送给爱人,爱人再回赠一条炫酷红裙;单位的电影院反复播放着电影《少林寺》,李先生和赵莲凤总是去看......恋爱开始了。

结婚前,李先生的单位集资建房,他以几千块的价格购买了一套仅有40几平方米的住宅作为婚房。“终于拥有自己的房子了,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当时的感觉就已经是很满足了,觉得很幸福。第一件大事当然是马上置办家具,买家电,买花和各种装饰品来填充进去。”

1987年,赵莲凤和爱人拥有了自己的小房子

时间流转来到上个世纪90年代,赵莲凤和李先生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平静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出生,变得也有些不一样。原本温馨的40几平方米小房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显得局促。

上世纪90年代初,赵莲凤与李先生及孩子的全家福

雪上加霜的是,1998年因国企改革、企业重组等原因引发了大批工人下岗,这次下岗事件因人数众多且影响范围大,被称为“下岗潮”。无数人的命运,也在这一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先生虽然不在当年的下岗名单中,但是也感受到企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便自动提出辞职,开启了创业之旅。“当时鼓励全民创业,好多认识的朋友自己开起了服装店和餐饮店。但是对审美不行,店的名字和装修也一窍不通。”李先生做了这么多年的宣传工作,自身又爱好美术、书法,他想,做这些还不是轻而易举吗?就决定开一家广告公司,从文案到门店装修全都替别人做。

和李先生一样,1998年,在刘欢一曲《从头再来》的歌声中,无数国企职工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或投身创业,或远走珠三角投入改革开放前沿的打工大潮中去。

第三乐章

广场舞活动进行过半,音响里传来今年新晋女子组合“火箭少女101”的歌曲《卡路里》,赵嬢嬢的姐妹团成员们伸出左手作摇摆的动作,随后右手在空中划一个圈,脚步轻盈矫健,乐滋滋沉浸于舞蹈世界中。

夜幕笼罩下的六盘水新型小区  中房报记者 李叶 ⁄ 摄

“创业肯定是有坎坷的呀,刚开始的那几个月,从租赁工作室一次性缴纳1年的房租,到置办办公用的电脑这些设备,积蓄花得差不多了,还有3个员工的工资等着发。我就把自己的嫁妆也拿出来了,好在很快撑过了那段时间。”赵莲凤回忆。

“再后来,大概是2002年的时候,老李跟我说,我们也该改善改善住房条件了。做生意时候认识的一个本地开发商,可以低价买一套房子。我问‘有多大?’他说,‘120平方米’,户型是三室一厅,我马上就同意了,第二年一交房就马上搬家了。”说到这段搬家的经历,赵莲凤仍难掩激动,“相当于原来的家的3倍大,整个小区也不像当年单位大院一样空空荡荡,有绿化,有停车位,小孩有了自己的房间开心得不得了,天天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

那个时候的赵莲凤并不懂现在新闻上常说的什么“居住需求”“改善需求”,只知道,住房的条件在一天天变好。

“2011年的时候,我的腿骨折了,西南地区一到冬天总是湿冷,房屋里没暖气,腿就总隐隐作痛。由于空调外机滴水,开空调楼下邻居表示过不满,我就琢磨着再买个房子,自己装上自采暖的暖气。”这个决定,得到了爱人的认可,说干就干。

在小城经济逐渐上行,各种店铺、广场逐渐林立后,感受到时代变化和住房价值的赵莲凤又做了一个“住房需求”之外的决定,利用余钱投资商铺。“这个广场后面就有我的铺子。”

发展不落幕

40年时间,整整两代人的成人礼,这40年里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许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可以拥有自己奋斗的环境和成果。“这40年最大的变化,的确是住房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挤在小房子里,到能够通过努力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一幕幕都像放电影一样。” 赵莲凤说。

建设中的六盘水未来之城小区  中房报记者 李叶 ⁄ 摄

参与中国房改过程的人士感受最深刻。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云昌最近感慨表示,“房改”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成功的改革之一。“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房地产今天的蓬勃发展,不会有老百姓住房的改善,不会有对中国经济的极大拉动。”

广场舞活动进入收尾阶段,赵莲凤走到团队前头,告诉姐妹们这是今晚最后一支舞。广场上的大灯照在她们身后,将影子拉长,随着欢快的曲调交叠、变幻。

舞完后,这群平均年龄已过半百的舞队成员都要回到各自的住所里,继续随时代舞曲演绎自己每一天的舞步。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原标题:壮哉40年丨从蜗居到住大房 赵莲凤的“中国住房家史”

最新更新时间:11/24 10: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