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老时光:那些被收藏的收录机,像一座集合流逝声音的博物馆

让耳朵回到四十年前。

经典港片《无间道》中,刘德华向梁朝伟购买音响设备的画面让人记忆犹新:两人坐在沙发上,用收录机聆听蔡琴低吟《被遗忘的时光》,回味悠长。电影《芳华》中,磁带中传出邓丽君的《浓情万缕》,让文工团小号手陈灿一听到就“腿都软了”。收录机,这个听起来快灭绝的词汇,承载着几代人对时光、对音乐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收录机是当时的一大“新生事物”,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手提收录机,到广场上跳街舞的情形,是城市里一道惹眼的风景。如今,其实它也并未消失,只是被少数人细心珍藏。在南昌,就有这样一位发烧友,痴迷收藏长达33年的时间,以收录机为主,收藏了各种各样近1000件物品,年代跨度足有40多年。

“1950年,那年我刚好十岁。北京有个京剧团来南昌演出,我父亲带我去,那是我第一次听京剧,那次之后我就爱上了京剧,同时也爱上了收音机。”(图片来源:东方IC)

程正明,今年78岁,因为喜欢京剧而走上收藏之路。多年的收藏之路,程正明花费不菲,然而他执着追求一刻未曾停下。程正明说,他收藏的绝大多数收录机现在仍能“发声”。这些老物件都是程正明多年来费尽心思从各地淘来的,而且在他心里,不管这些机器生产于什么年代、什么造型、新旧程度如何,每一台都是他的挚爱。

“上海美多牌电子管收音机我很喜欢,有一排灯,晚上很漂亮,古色古香的。”这台 六十年代左右的收录机是程正明2010年收的。无论从功能还是价位来说,在当时都称得上“高端产品”。(图片来源:东方IC)
他买回了很多磁带,除了京剧磁带,还有很多港澳歌手的磁带,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年轻人的最爱。(图片来源:东方IC)

为了收藏,他经常奔走于旧货市场。“南昌的旧货市场只有周末开,我几乎每周六早上8点左右都会来这里看看,遇到喜欢的买回去。”程正明说有时也会去“外地淘宝”,曾经为了“淘宝”在上海呆了两个月。

逛旧货市场时,程正明遇到“藏友”,从收藏到生活,两人似乎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图片来源:东方IC)
“很多东西都早已停产没有了,甚至当年生产的厂家和牌子都没了,在我看来,它们已不再是一件实用物件,而变成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我只想把这段历史文化保存下来。”程正明收藏的物品都是从旧货市场及朋友家中淘回来的。(图片来源:东方IC)
在程正明女儿的家中,有专门的一间房间,摆满了各式收录机,大部分是日本产的收录机。(图片来源:东方IC)

程老各式各样的收藏,堪称“老时光博物馆”,对此,他表示,自己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把流逝的时光放进藏品里,不论何时,只要看到它们,就好像能真实地触摸到那些封尘的岁月,“也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能够‘听见’老时光”。

除了收藏收录机,程老也收藏留声机和唱片。当唱针划过唱片,充满磁性的声音从留声机里发了出来,感觉回到了20世纪初叶。这种声音与今天数字化的声音相比,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韵味,这是八十年代左右的上海美悬牌留声机。(图片来源:东方IC)
六十年代左右的日本夏普单卡收录机,红遍大江南北,可以收音、可以录音,是当时追求时尚青年的最爱。(图片来源:东方IC)
这三个都是九十年代左右的收录机和收音机。在它们走红的岁月,并不是谁家都会拥有的,因为它没有电视机直观,而且价格不菲,还要不断地买磁带,所以它们不属于普通老百姓的钟爱,一般来说,青年男女结婚时,或许有收录机作为陪嫁物。(图片来源:东方IC)
“这台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八十年代前的韩国GOLD-SATR收录机,程正明于九十年代收藏的。(图片来源:东方IC)
“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711,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爆款”,它的山寨机型可以排成一面墙。”程正明介绍道,这台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电子管收音机,以音色丰富、质量可靠、外形美观,风靡市场。统计数据显示,自1972~1980年,红灯711系列共生产了186万台,创同期一种型号收音机产量最高记录。(图片来源:东方IC)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