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无名之辈》:现实关照和戏剧传播力之间的“云水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无名之辈》:现实关照和戏剧传播力之间的“云水谣”

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东西,就是在极度卑微的生命中,找到那种最顽强的存在感、最基本的尊严感。

文丨樊苏华

说实在,看这部电影有点被惊到了。一部充满地域特征的现实题材中小成本的荒诞黑色幽默电影,能够做出这么强烈的质感,是在入场之前没有想到的。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有一点像在2012年的上半年,一下子在市场上看到这么多现实题材的优秀国产电影一样,有点兴奋,有点自豪——谁说现实题材原创电影做不好?谁说中国电影不能在现实题材上和好莱坞一较高下?谁说每年近千部的电影产量,我们只会在文艺片、不伦不类的技术不过关的伪类型片里“鬼打墙”?前一阵子,也有接触到类似的西南地域特征的商业电影剧本,因为缺少市场示范效应,也多少显得有点信心不足。

全片清一色的贵州话对白,就连陈建斌和潘斌龙这样的非本地演员,也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台词绘声绘色能过关。至于那些有地域语言基因的演员,这次更是如鱼得水,在故事荒诞黑色幽默喜剧框架之下,畅快淋漓地使用方言来实现大部分的戏剧冲突。尤其是任素汐,简直进入了飙戏状态,实现了传说中的“全程坐在轮椅上表演”,却成为了全片的视觉戏剧冲突的中心。不知是否会在下一次华语电影盛典,因此而摘得单项桂冠?

人物是所有好故事的核心。尽管针对于故事基本背景事件而言,《无名之辈》里面的人物显得有点多。但神奇就在这里,作为一个原创故事而言,这些人物都有戏剧意义上的灵魂,有的寥寥数笔,就能活灵活现。我一直在想,导演的创作欲望是被什么东西激活的呢?以至于在一个梦幻般的偏远西南小城里,用略带码头文化特征的人文视角,写出上述那条高质量的故事线和所有活生生的故事人物呢?导演要说的最要紧的几句话、戏剧核、表达的焦点在哪里?

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东西,就是在极度卑微的生命中,找到那种最顽强的存在感、最基本的尊严感。这是在目前中国大规模城镇化浪潮对人性挤压的背景下,最有张力和从来没有被生动完整表达的部分,也是让导演疯狂的东西。的确,这个东西它客观存在,被导演抓住了。

多亏了这个顽强的创作动机。我看出来了,导演很刻意。一对“憨贼”和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年轻“残疾”女孩,这条戏剧线,成为了支撑这部作品强烈现实感和优质戏剧性的主樑。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了支撑起一部黑色幽默荒诞“笨贼”喜剧最重要的大樑子。男主角的妹妹马嘉琪,在一场哥哥制造的的意外车祸中致残,脖子以下都不能动,一个花季女孩,生活的美好还没来得及打开就匆匆结束,她唯一的愿望是有人能帮助她结束生命。两个“憨贼”误打误撞,在该来的时候来了。而这两个“憨贼”并非“性本恶”,而是一个要带回女友成亲,一个是嘴炮英豪,俩人壮胆抢劫了手机店,结果却抢回了根本不值分文的手机模型,关键还被好事者把“乌龙抢劫”的视频传到了网上。

两个劫匪“狼入虎口”,是绝佳的荒诞喜剧情境。于是,在一个残疾姑娘的闺房里,一言一语,一动一静,无不入戏,无不喜剧包袱大开,无不令人唏嘘动容。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故事“中段”我们看到了质量最好的雨中阳台的戏,两个“憨贼”在经历一系列被马嘉琪“逼迫”绝佳戏份,特别是意想不到的马嘉琪尿失禁事件的“感化”之后,被折磨的几近“绝望”,准备在完成马嘉琪好好“站着”拍几张照片的愿望之后,帮助马嘉琪“跳楼自杀”。

我相信,对于这条故事线的表达,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基本质感。所有的影视名导、名角、名嘴的艺术味蕾,也是被这条基本的故事线所吸引而食指大动,都在自发推荐这部电影。以至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内生人物喜剧功能和故事的思想含义,包括那段“片尾曲”,都是在彰显和强调这个东西。我们暂且还不好把它叫做“反城镇化”情绪,而是在寻找经历超级快速生活变化之后小人物的基本尊严问题。他们在最底层卑贱和卑微的底线之间,以荒诞无意识不自觉的方式投射着他们所能够作出的基本选择。于是,我们会自动忽略过滤荒诞黑色幽默戏剧方式所带来的显得过多的巧合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逻辑常理“bug”,而对不合常理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人物近乎呆萌的傻傻乡村爱情模式所动容。

这部电影口碑上开始逆袭,不仅在进入工作日后,单日票房反超了罗姨的《神奇动物2》,而且开始逼近笔者评介过的“半部超级好戏”《毒液》。自来水舆论效应初现,豆瓣分数刷新高,有知名导演乐观预估这部电影票房会超过5亿,逼近10亿。

在充分肯定影片质量的同时,我愿意和大家探讨一下,这部片子可商榷和观察的部分。

这种预测是有风险的。但我的结论,还是认为此轮逆袭和《摔跤吧爸爸》经典故事模版的逆袭,还不是同一性质的事情。

去年今年以来,我们遇到了很多在故事现实感、故事质感和传播力规律之间的两难评价问题。我管这种现象叫做现实感、质感和故事传播规律之间的难题。是否能做到“云在青山水在瓶”,是否能实现质感强和符合传播规律之间的高度契合和谐,是全世界电影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也可以归纳为“有内在驱动力的高度集中的戏剧性”和“松散的戏剧性”问题。两者都可以在质感上做到极致,但效果迥然不同。

今年国产电影创作,不乏现实感和质感超群的作品。但根据长期研究和广泛的样本观察,由于电影是以视觉戏剧冲击为主的“两小时”线性娱乐产品,由于电影工业需要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通过密闭空间社交娱乐方式最广泛地聚拢人气,所以比起所有艺术种类,它更加具有镣铐式的形式局限性。

最主要的两种大模式就是“主人公驱动型”三四幕故事和典型思想内涵一致的拥有一定样本数量的“样本故事”。前者如《寻龙诀》《老炮》《天下无贼》《大腕》《唐山大地震》《英雄》《集结号》《泰囧》《港囧》《西游降魔篇》《美人鱼》《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唐人街探案》《前任攻略3》《致青春》等等;后者如《北京爱情故事》《无问西东》等。

远不会止步于此,全世界的一部电影工业史上所有优质的、艺术价值和票房效果高度统一的电影故事,都能归入这两个大的故事模式,也就是“有主人公驱动的集中戏剧性”的经典模式和“有思想主脊椎和绝佳环状戏剧勾连线的”样本模式。

“分散的戏剧性”,在纯戏剧舞台上,可能有更大空间,而对于电影形式而言,则会面临很现实的考验。例如麻花影业的《驴得水》就是以探讨社会性问题见长的戏剧方式,在电影票房上,会遇到明显的天花板效应。

《无名之辈》遇到了类似问题。最亮的部分和主题高度正相关的的核心戏剧线,被另一条戏剧线分享了空间。而且从故事打开方式角度而言,是马先勇“寻枪”线,尽管这条线很重要,陈建斌的角色在人物和故事处理上,被赋予主人公功能,为了做回辅警找回突发意外人生变故之后他认为最重要的做人的价值和自信,在打开故事讲述角度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尽管这条线包含了更多的故事支线线索,例如兄妹矛盾、父女矛盾、高明欠债案和为了找枪给警方和B故事线带来的歪打正着的压力,他们都完好无损地“巧妙存在”。但是,最要命和最关键的“主人公驱动模式”被打东打西地弱化掉了。

而最精彩的B线,也就此成为没有主人公推动的“乌龙线”,最关键的道具——那把枪,实际上是“此枪非彼枪”,由于一次“大保健”调查,才勉强把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于是主创在故事推进过程里,常常会陷入矛盾,顾此失彼,主次错位,戏剧高潮部分也稀松演化成学生救场,主人公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大戏剧段落无法建立,以“烟花”紧张制造的章宇对陈建斌的误击,莫名强行制造“一笑泯恩仇”的反黑色结局,最终需要使用类似《一条叫旺达的鱼》的方式,用彩蛋强行平衡故事的道德底线。

原本,无论是把民工抢劫犯与绝望残疾女的主线放大处理,还是严格遵循样本故事框架,找到完全一致的人物行动线的思想内涵,补足样本故事必须的相对完整的四条故事线,强烈印证导演创作核心动机,都有可能让故事变得更好更强,完美实现真正的强势逆袭。

小文仅作抛砖引玉,对影片的敬佩、祝福大于观察意义和个人的些许担心。期待现实主义和优质类型化作品,能够持续引领国产电影创作的潮流。

作者简介

樊苏华:知名剧本医生,好莱坞人物内驱影视故事结构原理研究者。曾花费7、8时间专注于海量国内外经典影视作品密集的场景单元拆解验证,研究出适合中国影视市场的较完整的影视作品评价体系,并且大量应用于电影、电视剧、网剧、网大项目改善流程,积累了厚实的理论实践经验。代表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悲伤逆流成河》《应许之日》《武动乾坤》《光芒纪》《爱上你,治愈我》《无主之城》《罗布泊之咒》《不知东方既白》。

责编 | 随芳芳

主编 | 刘江平

E N 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无名之辈》:现实关照和戏剧传播力之间的“云水谣”

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东西,就是在极度卑微的生命中,找到那种最顽强的存在感、最基本的尊严感。

文丨樊苏华

说实在,看这部电影有点被惊到了。一部充满地域特征的现实题材中小成本的荒诞黑色幽默电影,能够做出这么强烈的质感,是在入场之前没有想到的。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有一点像在2012年的上半年,一下子在市场上看到这么多现实题材的优秀国产电影一样,有点兴奋,有点自豪——谁说现实题材原创电影做不好?谁说中国电影不能在现实题材上和好莱坞一较高下?谁说每年近千部的电影产量,我们只会在文艺片、不伦不类的技术不过关的伪类型片里“鬼打墙”?前一阵子,也有接触到类似的西南地域特征的商业电影剧本,因为缺少市场示范效应,也多少显得有点信心不足。

全片清一色的贵州话对白,就连陈建斌和潘斌龙这样的非本地演员,也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台词绘声绘色能过关。至于那些有地域语言基因的演员,这次更是如鱼得水,在故事荒诞黑色幽默喜剧框架之下,畅快淋漓地使用方言来实现大部分的戏剧冲突。尤其是任素汐,简直进入了飙戏状态,实现了传说中的“全程坐在轮椅上表演”,却成为了全片的视觉戏剧冲突的中心。不知是否会在下一次华语电影盛典,因此而摘得单项桂冠?

人物是所有好故事的核心。尽管针对于故事基本背景事件而言,《无名之辈》里面的人物显得有点多。但神奇就在这里,作为一个原创故事而言,这些人物都有戏剧意义上的灵魂,有的寥寥数笔,就能活灵活现。我一直在想,导演的创作欲望是被什么东西激活的呢?以至于在一个梦幻般的偏远西南小城里,用略带码头文化特征的人文视角,写出上述那条高质量的故事线和所有活生生的故事人物呢?导演要说的最要紧的几句话、戏剧核、表达的焦点在哪里?

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东西,就是在极度卑微的生命中,找到那种最顽强的存在感、最基本的尊严感。这是在目前中国大规模城镇化浪潮对人性挤压的背景下,最有张力和从来没有被生动完整表达的部分,也是让导演疯狂的东西。的确,这个东西它客观存在,被导演抓住了。

多亏了这个顽强的创作动机。我看出来了,导演很刻意。一对“憨贼”和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年轻“残疾”女孩,这条戏剧线,成为了支撑这部作品强烈现实感和优质戏剧性的主樑。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了支撑起一部黑色幽默荒诞“笨贼”喜剧最重要的大樑子。男主角的妹妹马嘉琪,在一场哥哥制造的的意外车祸中致残,脖子以下都不能动,一个花季女孩,生活的美好还没来得及打开就匆匆结束,她唯一的愿望是有人能帮助她结束生命。两个“憨贼”误打误撞,在该来的时候来了。而这两个“憨贼”并非“性本恶”,而是一个要带回女友成亲,一个是嘴炮英豪,俩人壮胆抢劫了手机店,结果却抢回了根本不值分文的手机模型,关键还被好事者把“乌龙抢劫”的视频传到了网上。

两个劫匪“狼入虎口”,是绝佳的荒诞喜剧情境。于是,在一个残疾姑娘的闺房里,一言一语,一动一静,无不入戏,无不喜剧包袱大开,无不令人唏嘘动容。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故事“中段”我们看到了质量最好的雨中阳台的戏,两个“憨贼”在经历一系列被马嘉琪“逼迫”绝佳戏份,特别是意想不到的马嘉琪尿失禁事件的“感化”之后,被折磨的几近“绝望”,准备在完成马嘉琪好好“站着”拍几张照片的愿望之后,帮助马嘉琪“跳楼自杀”。

我相信,对于这条故事线的表达,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基本质感。所有的影视名导、名角、名嘴的艺术味蕾,也是被这条基本的故事线所吸引而食指大动,都在自发推荐这部电影。以至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内生人物喜剧功能和故事的思想含义,包括那段“片尾曲”,都是在彰显和强调这个东西。我们暂且还不好把它叫做“反城镇化”情绪,而是在寻找经历超级快速生活变化之后小人物的基本尊严问题。他们在最底层卑贱和卑微的底线之间,以荒诞无意识不自觉的方式投射着他们所能够作出的基本选择。于是,我们会自动忽略过滤荒诞黑色幽默戏剧方式所带来的显得过多的巧合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逻辑常理“bug”,而对不合常理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人物近乎呆萌的傻傻乡村爱情模式所动容。

这部电影口碑上开始逆袭,不仅在进入工作日后,单日票房反超了罗姨的《神奇动物2》,而且开始逼近笔者评介过的“半部超级好戏”《毒液》。自来水舆论效应初现,豆瓣分数刷新高,有知名导演乐观预估这部电影票房会超过5亿,逼近10亿。

在充分肯定影片质量的同时,我愿意和大家探讨一下,这部片子可商榷和观察的部分。

这种预测是有风险的。但我的结论,还是认为此轮逆袭和《摔跤吧爸爸》经典故事模版的逆袭,还不是同一性质的事情。

去年今年以来,我们遇到了很多在故事现实感、故事质感和传播力规律之间的两难评价问题。我管这种现象叫做现实感、质感和故事传播规律之间的难题。是否能做到“云在青山水在瓶”,是否能实现质感强和符合传播规律之间的高度契合和谐,是全世界电影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也可以归纳为“有内在驱动力的高度集中的戏剧性”和“松散的戏剧性”问题。两者都可以在质感上做到极致,但效果迥然不同。

今年国产电影创作,不乏现实感和质感超群的作品。但根据长期研究和广泛的样本观察,由于电影是以视觉戏剧冲击为主的“两小时”线性娱乐产品,由于电影工业需要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通过密闭空间社交娱乐方式最广泛地聚拢人气,所以比起所有艺术种类,它更加具有镣铐式的形式局限性。

最主要的两种大模式就是“主人公驱动型”三四幕故事和典型思想内涵一致的拥有一定样本数量的“样本故事”。前者如《寻龙诀》《老炮》《天下无贼》《大腕》《唐山大地震》《英雄》《集结号》《泰囧》《港囧》《西游降魔篇》《美人鱼》《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唐人街探案》《前任攻略3》《致青春》等等;后者如《北京爱情故事》《无问西东》等。

远不会止步于此,全世界的一部电影工业史上所有优质的、艺术价值和票房效果高度统一的电影故事,都能归入这两个大的故事模式,也就是“有主人公驱动的集中戏剧性”的经典模式和“有思想主脊椎和绝佳环状戏剧勾连线的”样本模式。

“分散的戏剧性”,在纯戏剧舞台上,可能有更大空间,而对于电影形式而言,则会面临很现实的考验。例如麻花影业的《驴得水》就是以探讨社会性问题见长的戏剧方式,在电影票房上,会遇到明显的天花板效应。

《无名之辈》遇到了类似问题。最亮的部分和主题高度正相关的的核心戏剧线,被另一条戏剧线分享了空间。而且从故事打开方式角度而言,是马先勇“寻枪”线,尽管这条线很重要,陈建斌的角色在人物和故事处理上,被赋予主人公功能,为了做回辅警找回突发意外人生变故之后他认为最重要的做人的价值和自信,在打开故事讲述角度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尽管这条线包含了更多的故事支线线索,例如兄妹矛盾、父女矛盾、高明欠债案和为了找枪给警方和B故事线带来的歪打正着的压力,他们都完好无损地“巧妙存在”。但是,最要命和最关键的“主人公驱动模式”被打东打西地弱化掉了。

而最精彩的B线,也就此成为没有主人公推动的“乌龙线”,最关键的道具——那把枪,实际上是“此枪非彼枪”,由于一次“大保健”调查,才勉强把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于是主创在故事推进过程里,常常会陷入矛盾,顾此失彼,主次错位,戏剧高潮部分也稀松演化成学生救场,主人公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大戏剧段落无法建立,以“烟花”紧张制造的章宇对陈建斌的误击,莫名强行制造“一笑泯恩仇”的反黑色结局,最终需要使用类似《一条叫旺达的鱼》的方式,用彩蛋强行平衡故事的道德底线。

原本,无论是把民工抢劫犯与绝望残疾女的主线放大处理,还是严格遵循样本故事框架,找到完全一致的人物行动线的思想内涵,补足样本故事必须的相对完整的四条故事线,强烈印证导演创作核心动机,都有可能让故事变得更好更强,完美实现真正的强势逆袭。

小文仅作抛砖引玉,对影片的敬佩、祝福大于观察意义和个人的些许担心。期待现实主义和优质类型化作品,能够持续引领国产电影创作的潮流。

作者简介

樊苏华:知名剧本医生,好莱坞人物内驱影视故事结构原理研究者。曾花费7、8时间专注于海量国内外经典影视作品密集的场景单元拆解验证,研究出适合中国影视市场的较完整的影视作品评价体系,并且大量应用于电影、电视剧、网剧、网大项目改善流程,积累了厚实的理论实践经验。代表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悲伤逆流成河》《应许之日》《武动乾坤》《光芒纪》《爱上你,治愈我》《无主之城》《罗布泊之咒》《不知东方既白》。

责编 | 随芳芳

主编 | 刘江平

E N 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