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课改教改,中学小学,家门口的最好!上海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课改教改,中学小学,家门口的最好!上海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善变”是基因,与生俱来,拒绝编辑。

“折腾”出来的世界一流

从满堂灌到互动式再到反转课堂;从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从“打开门,学世界”,到教材成系统、大规模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从第一次参加全球测试就拿下世界第一,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善变”是基因,与生俱来,拒绝编辑。

对话者:语文特级教师 于漪

对话者:时任上海教委副主任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张民选

对话者:时任复旦附中校长 现任上海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

对话者:市委党校教授 罗峰

对话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秦畅

 

秦畅:【老育,上海这么多所学校,为什么把我们今天对话的地点选在市西初级中学?】

上海教育 :【在这里做一个小科普,市西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将近150年前,它的建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它的职责一直承担着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任务。它伴随着改革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在这座百年老校里,我们可以回望一下历史,上海的基础教育这40年走过的是怎样一段历程。】

秦畅 :【这40年,对于中国教育而言已经不能单单用“重要”二字来形容了,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也让我们这个国家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教育的价值和理念。】

于漪 :【虽然我已经90岁,不应该太激动,但你们一讲到77年我就按捺不住了,因为77年恢复高考是拯救教育,力挽狂澜的举措。】

张民选  :【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批受益人,当时我作为上海知青到了安徽大别山区教书,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就开始复习,然后考上大学,我的人生就此改变。我也越来越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罗峰 :【77年、78年正是国家步入走向现代化的肇始之年,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教育现代化是其中的应有之意。】

郑方贤 :【那时候我在读中学,进入三年级了,那时候没有初中高中,就是初中制三年级。所以我是不多的应届生,等于是连续接受了教育,当然教育内容肯定不一样。】

上海教育 :【别说你们了,我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恢复高考,我不可能成为现在的热搜话题,自媒体的流量之源,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 “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秦畅 :【老育,原来你才是那条最大的锦鲤。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你这四十年来的历程,你会怎么选择?】

上海教育  :【生命不息,改革不止】

秦畅  :【教育改革就像是一场马拉松,40年就好比40公里,所以你们都是跑“上马”的。】     

2018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张民选  :【在上海过去40年历史上,我们经历了所谓三轮课程改革。第一轮课程改革把全国一本书变成一纲多本,不同地区可以设计自己的课程。】

于漪  :【那时候没有教学参考书,所以上海的课改当时把我的备课笔记拿出去,马上变成教案,就变成全国了。】

张民选  :【后来我们发现,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运用知识和研究问题,所以到九十年代末,上海提出第二轮课程改革。】

郑方贤 :【上海的老师和学生都非常优秀,肯定不满足于统编教材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探索,怎么有更宽广的知识和更加经典的内容。身处于上海,它的国际化、未来世界公民的定位更需要对于知识的设立和经典的理解要达到更高的程度。】

张民选  :【2014、2015年逐渐走入新时代,我们又进入第三轮课程改革,实施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举措,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

秦畅 :【于老师,你已经90岁高龄,也刚刚入选了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名单,应该是最有资格评价这40年来的教育改革的。】

于漪  :【在改革开放的背后是八个字,“中国立场,国际视野”。】

秦畅  :【好一句“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这两年从多次拿到“PISA测试”世界第一,到吸引发达国家频频派团来“取经”,再到教材出口海外,上海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

上海教育  :【就在前天,11月26日,作为我国第一个由发达国家资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中小学教师互派项目,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在上海师范大学启动。代表团人员规模创两国交流5年来之最。截至目前,中英双方在这项机制框架下共计互派中小学教师548人次。】

张民选 :【其实上海和英国早在2011年就已经相互确认过眼神了,到了2014年英国教育部长访问上海决定从此往后每年派60个老师来,今年涨到86位。不仅如此, 2016年英国做了四千万英镑的预算,把中国老师请去。结果英国老师看到你们有好教材,干脆把教材翻译了。现在已经有8千所英国中小学,四万多位中小学数学教师,听过我们的课,或者试用过我们的教材,他们的希望是到2020年,英国一万所中小学,可以使用上海教材。】

英文版《真正上海数学》今年在法兰克福书展全球首发

秦畅 :【无论是PISA项目测试,还是教材输出,我们看到了改革和开放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不断地改,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学习别人。现在我们又可以在开放过程当中彼此助力,甚至可以教别人,输出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了。】

郑方贤  :【对,上海之所以始终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准,一是政府的政策制定,它是始终鼓励和推动教育改革追着世界发展的脚步前进。第二,我们的基层,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有这个意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探索,这样就形成了合力,使得上海基础教育一直朝前走。】

秦畅  :【上海基础教育的水平上去了,但这两年来公众对于教育的呼应最关键的词汇就是公平,政府如何保障资源,提供公平?】

郑方贤  :【这次改革,PISA测试的一部分反映了上海的基础教育的成就,我们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它的社会责任感,它的创新意识,它的实践能力还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要通过指挥棒的作用来引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以高考改革为例,实际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基础教育。因为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在科目学习上增加了更多的选择性,这带来了新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二,很重要的是它对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个指挥棒让孩子们在暑假的时候不能补课了,不能拼命地刷题了,必须要为社会服务。】

张民选  :【教育改革,只有把一所一所学校办好了,才能做好,尽管现在还不如人意,但是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有决心接受这个挑战。我觉得这是新时代我们要做的。只有这样,上海的优秀学校越来越多,老百姓才会越来越相信政府,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的实践。】

罗峰   : 【我感觉上海的教育体系的改革,真的是跟着时代、跟着教育规律走的,把我们的教育从传统的育才,向现代社会都追求的育人方面转化。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个体小朋友、小孩无论处在学习阶段,还是成人,实际上都想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人,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让人对社会、对世界主动性的认知放到最大,我们的教育价值就起到它的作用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2011年开始,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汇聚一批“不挑选生源,不追求分数排名,不集聚特殊资源”的学校,探索这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走向成功办学之路。截至今年,上海各区已经建立学区和集团182个(其中集团128个),覆盖学校1050所;市、区两级新优质项目学校382所。不挑选生源,回归教育的本源,办好每一所新优质学校,令越来越多家长相信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有保障。从恢复高考到建好家门口的学校,改革,永远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课改教改,中学小学,家门口的最好!上海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善变”是基因,与生俱来,拒绝编辑。

“折腾”出来的世界一流

从满堂灌到互动式再到反转课堂;从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从“打开门,学世界”,到教材成系统、大规模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从第一次参加全球测试就拿下世界第一,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善变”是基因,与生俱来,拒绝编辑。

对话者:语文特级教师 于漪

对话者:时任上海教委副主任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张民选

对话者:时任复旦附中校长 现任上海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

对话者:市委党校教授 罗峰

对话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秦畅

 

秦畅:【老育,上海这么多所学校,为什么把我们今天对话的地点选在市西初级中学?】

上海教育 :【在这里做一个小科普,市西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将近150年前,它的建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它的职责一直承担着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任务。它伴随着改革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在这座百年老校里,我们可以回望一下历史,上海的基础教育这40年走过的是怎样一段历程。】

秦畅 :【这40年,对于中国教育而言已经不能单单用“重要”二字来形容了,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也让我们这个国家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教育的价值和理念。】

于漪 :【虽然我已经90岁,不应该太激动,但你们一讲到77年我就按捺不住了,因为77年恢复高考是拯救教育,力挽狂澜的举措。】

张民选  :【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批受益人,当时我作为上海知青到了安徽大别山区教书,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就开始复习,然后考上大学,我的人生就此改变。我也越来越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罗峰 :【77年、78年正是国家步入走向现代化的肇始之年,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教育现代化是其中的应有之意。】

郑方贤 :【那时候我在读中学,进入三年级了,那时候没有初中高中,就是初中制三年级。所以我是不多的应届生,等于是连续接受了教育,当然教育内容肯定不一样。】

上海教育 :【别说你们了,我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恢复高考,我不可能成为现在的热搜话题,自媒体的流量之源,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 “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秦畅 :【老育,原来你才是那条最大的锦鲤。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你这四十年来的历程,你会怎么选择?】

上海教育  :【生命不息,改革不止】

秦畅  :【教育改革就像是一场马拉松,40年就好比40公里,所以你们都是跑“上马”的。】     

2018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张民选  :【在上海过去40年历史上,我们经历了所谓三轮课程改革。第一轮课程改革把全国一本书变成一纲多本,不同地区可以设计自己的课程。】

于漪  :【那时候没有教学参考书,所以上海的课改当时把我的备课笔记拿出去,马上变成教案,就变成全国了。】

张民选  :【后来我们发现,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运用知识和研究问题,所以到九十年代末,上海提出第二轮课程改革。】

郑方贤 :【上海的老师和学生都非常优秀,肯定不满足于统编教材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探索,怎么有更宽广的知识和更加经典的内容。身处于上海,它的国际化、未来世界公民的定位更需要对于知识的设立和经典的理解要达到更高的程度。】

张民选  :【2014、2015年逐渐走入新时代,我们又进入第三轮课程改革,实施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举措,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

秦畅 :【于老师,你已经90岁高龄,也刚刚入选了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名单,应该是最有资格评价这40年来的教育改革的。】

于漪  :【在改革开放的背后是八个字,“中国立场,国际视野”。】

秦畅  :【好一句“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这两年从多次拿到“PISA测试”世界第一,到吸引发达国家频频派团来“取经”,再到教材出口海外,上海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

上海教育  :【就在前天,11月26日,作为我国第一个由发达国家资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中小学教师互派项目,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在上海师范大学启动。代表团人员规模创两国交流5年来之最。截至目前,中英双方在这项机制框架下共计互派中小学教师548人次。】

张民选 :【其实上海和英国早在2011年就已经相互确认过眼神了,到了2014年英国教育部长访问上海决定从此往后每年派60个老师来,今年涨到86位。不仅如此, 2016年英国做了四千万英镑的预算,把中国老师请去。结果英国老师看到你们有好教材,干脆把教材翻译了。现在已经有8千所英国中小学,四万多位中小学数学教师,听过我们的课,或者试用过我们的教材,他们的希望是到2020年,英国一万所中小学,可以使用上海教材。】

英文版《真正上海数学》今年在法兰克福书展全球首发

秦畅 :【无论是PISA项目测试,还是教材输出,我们看到了改革和开放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不断地改,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学习别人。现在我们又可以在开放过程当中彼此助力,甚至可以教别人,输出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了。】

郑方贤  :【对,上海之所以始终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准,一是政府的政策制定,它是始终鼓励和推动教育改革追着世界发展的脚步前进。第二,我们的基层,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有这个意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探索,这样就形成了合力,使得上海基础教育一直朝前走。】

秦畅  :【上海基础教育的水平上去了,但这两年来公众对于教育的呼应最关键的词汇就是公平,政府如何保障资源,提供公平?】

郑方贤  :【这次改革,PISA测试的一部分反映了上海的基础教育的成就,我们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它的社会责任感,它的创新意识,它的实践能力还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要通过指挥棒的作用来引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以高考改革为例,实际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基础教育。因为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在科目学习上增加了更多的选择性,这带来了新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二,很重要的是它对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个指挥棒让孩子们在暑假的时候不能补课了,不能拼命地刷题了,必须要为社会服务。】

张民选  :【教育改革,只有把一所一所学校办好了,才能做好,尽管现在还不如人意,但是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有决心接受这个挑战。我觉得这是新时代我们要做的。只有这样,上海的优秀学校越来越多,老百姓才会越来越相信政府,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的实践。】

罗峰   : 【我感觉上海的教育体系的改革,真的是跟着时代、跟着教育规律走的,把我们的教育从传统的育才,向现代社会都追求的育人方面转化。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个体小朋友、小孩无论处在学习阶段,还是成人,实际上都想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人,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让人对社会、对世界主动性的认知放到最大,我们的教育价值就起到它的作用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2011年开始,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汇聚一批“不挑选生源,不追求分数排名,不集聚特殊资源”的学校,探索这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走向成功办学之路。截至今年,上海各区已经建立学区和集团182个(其中集团128个),覆盖学校1050所;市、区两级新优质项目学校382所。不挑选生源,回归教育的本源,办好每一所新优质学校,令越来越多家长相信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有保障。从恢复高考到建好家门口的学校,改革,永远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