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型毒品“香料”引中俄双方联手打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型毒品“香料”引中俄双方联手打击

一种名为“香料”的新型毒品在俄罗斯流行,据称该毒品来自中国。新型毒品因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因此种类更新极快,而新型毒品钻的法律“漏洞”也应当引起重视。

图片来源:东方IC

近几个月来,一种名为“香料”的新型合成大麻类毒品在俄罗斯造成了25人死亡,超过700人中毒,其中包括很多青少年。这是俄罗斯联邦毒品控制中心禁毒官员Viktor Ivanov在上周一的一次电视访谈中所传递的信息。

《莫斯科时报》报道称,“香料”可能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国。根据俄罗斯卫星网的报道,去年中国根据俄方请求,关闭了十多家不仅制造“香料”原料、而且还制造“香料”本身的工厂。

西南政法大学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开诚告诉界面记者,“香料”类产品因其对已知毒品化学结构作了稍加改变,且成分中并不含有大麻,因此在尚未通过大麻合法化的俄罗斯并不在禁止之列,而实质上它与大麻产生的效果和危害非常类似。

黄开诚介绍,一方面“香料”带有香气,嗅觉让人感到舒服,而一般毒品则往往比较苦,因此很有可能流行于娱乐场所,误导年轻人吸食。而另一方面,“香料”制造方便、成本低廉,这也给经济能力并不太充裕的青少年吸食“香料”提供了更多可能。而一旦有青少年进行吸食,他的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形成示范效应。

事实也证明,合成毒品的蔓延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根据近两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禁毒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47.5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08.4万名,占43.8%,而到了2014年底,中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为295.5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达到145.9万名,占49.4%。

所谓新型毒品是指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由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

“合成毒品的一个特点是,回避了法律的制裁。”黄开诚介绍,目前中国对精神类药品的认定依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于2013年公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这是在2007年版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进行的修订。由于精神药品开发速度惊人,种类不断翻新,因此该目录对于精神药品的认定是长期滞后的,也因此,当某一种新型毒品出现时,司法机关往往在执法上面临困难。而新型毒品也正是钻了这个漏洞。

俄罗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俄罗斯卫星网的报道称,去年俄罗斯缉毒警察将288种新物质(合成毒品)列进黑名单。但很快中国出现了取代它们的毒品,只是对其分子式进行了稍加修改。据俄罗斯毒品监督局局长预测,到2015年年底,黑名单中还将出现至少300种新型“香料”。

俄罗斯现代反毒品政策和贩毒恐怖主义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米哈伊洛夫曾称,俄罗斯实际上每周都在更新被禁物质的名单。他说:“这是一场很特别的竞赛:某种物质刚刚进入被禁名单,又马上有新的上市。而且越来越可怕。恐怕很快市场上将要出现会让人首次服用就会致残的合成毒品。”

“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新型毒品认定是不足的。”黄开诚指出,科学、快速界定新型毒品对打击毒品犯罪具有重大意义。除了修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以外,中国还可以借鉴美国《类似管制物质执行条例》的规定,即假若某一新药物(兴奋剂、镇定剂、幻觉剂)的化学结构是相似于现行受管制的某一种毒品化学结构式,或者该药物毒理作用(兴奋、镇定、幻觉)对于人的中枢神经的效果类似于或是大于受到管制的某一种毒品的毒理效果,则可以引用该条例之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追诉。

据俄罗斯卫星网4月15日报道,中俄两国最近签署了联合打击贩运新型精神药品的备忘录,两国将及时交流与新型化学分子式的鉴定有关的信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型毒品“香料”引中俄双方联手打击

一种名为“香料”的新型毒品在俄罗斯流行,据称该毒品来自中国。新型毒品因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因此种类更新极快,而新型毒品钻的法律“漏洞”也应当引起重视。

图片来源:东方IC

近几个月来,一种名为“香料”的新型合成大麻类毒品在俄罗斯造成了25人死亡,超过700人中毒,其中包括很多青少年。这是俄罗斯联邦毒品控制中心禁毒官员Viktor Ivanov在上周一的一次电视访谈中所传递的信息。

《莫斯科时报》报道称,“香料”可能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国。根据俄罗斯卫星网的报道,去年中国根据俄方请求,关闭了十多家不仅制造“香料”原料、而且还制造“香料”本身的工厂。

西南政法大学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开诚告诉界面记者,“香料”类产品因其对已知毒品化学结构作了稍加改变,且成分中并不含有大麻,因此在尚未通过大麻合法化的俄罗斯并不在禁止之列,而实质上它与大麻产生的效果和危害非常类似。

黄开诚介绍,一方面“香料”带有香气,嗅觉让人感到舒服,而一般毒品则往往比较苦,因此很有可能流行于娱乐场所,误导年轻人吸食。而另一方面,“香料”制造方便、成本低廉,这也给经济能力并不太充裕的青少年吸食“香料”提供了更多可能。而一旦有青少年进行吸食,他的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形成示范效应。

事实也证明,合成毒品的蔓延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根据近两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禁毒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47.5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08.4万名,占43.8%,而到了2014年底,中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为295.5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达到145.9万名,占49.4%。

所谓新型毒品是指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由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

“合成毒品的一个特点是,回避了法律的制裁。”黄开诚介绍,目前中国对精神类药品的认定依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于2013年公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这是在2007年版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进行的修订。由于精神药品开发速度惊人,种类不断翻新,因此该目录对于精神药品的认定是长期滞后的,也因此,当某一种新型毒品出现时,司法机关往往在执法上面临困难。而新型毒品也正是钻了这个漏洞。

俄罗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俄罗斯卫星网的报道称,去年俄罗斯缉毒警察将288种新物质(合成毒品)列进黑名单。但很快中国出现了取代它们的毒品,只是对其分子式进行了稍加修改。据俄罗斯毒品监督局局长预测,到2015年年底,黑名单中还将出现至少300种新型“香料”。

俄罗斯现代反毒品政策和贩毒恐怖主义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米哈伊洛夫曾称,俄罗斯实际上每周都在更新被禁物质的名单。他说:“这是一场很特别的竞赛:某种物质刚刚进入被禁名单,又马上有新的上市。而且越来越可怕。恐怕很快市场上将要出现会让人首次服用就会致残的合成毒品。”

“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新型毒品认定是不足的。”黄开诚指出,科学、快速界定新型毒品对打击毒品犯罪具有重大意义。除了修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以外,中国还可以借鉴美国《类似管制物质执行条例》的规定,即假若某一新药物(兴奋剂、镇定剂、幻觉剂)的化学结构是相似于现行受管制的某一种毒品化学结构式,或者该药物毒理作用(兴奋、镇定、幻觉)对于人的中枢神经的效果类似于或是大于受到管制的某一种毒品的毒理效果,则可以引用该条例之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追诉。

据俄罗斯卫星网4月15日报道,中俄两国最近签署了联合打击贩运新型精神药品的备忘录,两国将及时交流与新型化学分子式的鉴定有关的信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