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总习惯于对别人严格,却对自己宽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总习惯于对别人严格,却对自己宽容

这是广州最早开起来的雨花斋,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1000多天里风霜雨雪不断地为附近社区的老人们提供免费午餐,每天来吃饭的有300~400人。

故   事

/

Vol.343

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别人严格,

对自己宽容。

▲天下还真有免费的午餐

1

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家爱心餐厅,免费给每个来到门口的人提供一顿热饭,而且餐厅经营的背后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撑,也没有成形的员工体系,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爱心捐赠以及义工的无私付出,竟能维持八年……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太匪夷所思了?

也许这种下意识的怀疑会让人不舒服,但这还真不能怪我们内心太黑暗,因为这些年来,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太多了。一提到慈善行为,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更多的总是负面新闻。

以前只是觉得陈光标太高调,不过总归认为他是个做好事的人,可后来他被爆出以个人账户接受别人的捐款,认捐不执行,重复计算夸大捐款总额等,让善良成了一场笑话。

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起初我们是多么地为那个爱女心切又孤立无援的父亲所动容啊!于是大家纷纷转发为笑笑“募捐”,可是后来呢?那条爱心满满的朋友圈竟成了最大的讽刺,就怕删得不够快。

还有不久前,快手网红主播到大凉山给村民们发现金做慈善直播,但录完视频后却把钱要回来,最后还因骗取善款被判刑三年多。

你说人们是真的不相信善良吗?不是的,否则那个主播不会获得那么多的直播礼物提现,只是看多了以爱为名的作秀戏码,我们真的有权利、有根据对新接触到的“类似善事”产生怀疑。

2

在听到这家名叫“雨花斋”的爱心餐厅故事后,我先去网上对它进行了一次初期认识。

雨花斋,2011年在杭州开了第一家,是由文全长老促成建立的,意在推广“拒绝杀戮,素食健康”的理念,同时帮助相对弱势的群体吃上免费健康的饭菜,尤其是社区孤寡或空巢老人。

文全长老2012年圆寂,但雨花斋并没有难以为继,反而在全国各地开花,到目前为止,在全球已有1000多家以“雨花斋”为名的爱心餐厅,每天给数以万计的人提供爱心饭菜。

每一家雨花斋之间并非连锁关系,它是没有商标的,也没有人给他们以大力的资金支持,全部都是在当地爱心人士的坚持下开起来的,而去完成这件事的那些人,也全是义工,自愿且不要报酬地去无私奉献。

尽管当中也有几个说它体验不好的声音,但都无伤大雅,一切听起来还是太完美了,我心中的疑问依然没有消除:真的免费吗?背后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怎么会在七、八年间迅速扩散?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3

为了进一步去了解它,我找了离我最近的一家雨花斋,报名成为一名义工,以最直接的参与者眼光,去消除心中那些“小人之心”的怀疑。

这是广州最早开起来的雨花斋,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1000多天里风霜雨雪不断地为附近社区的老人们提供免费午餐,每天来吃饭的有300~400人。

清晨6:30,我和另一名义工开始淘米煮饭,还有一位80多岁的婆婆也到了帮忙烧开水。到7:00左右,又来了几位奶奶帮忙择菜、洗菜和切菜。一问,才知道她们全都是来吃过几次饭后开始帮忙干活的。那天天气很冷,除了我这个年轻人,其他的义工基本上都是老人,她们说:“老人家嘛,本来就起得早,年轻人都要睡懒觉的,我们就来早点干活好了,这些没什么好计较的。”

择菜的时候,我看见有些发芽的马铃薯和烂掉的菜叶,但在我一旁干活奶奶没有让我扔掉,还是放进了框里然后拿去洗;洗菜水也重复洗了好几样蔬菜。

我有些不解。发芽的马铃薯有毒素,烂菜叶也不健康,那样洗菜怎么能洗得干净,真的没问题吗?

10:50,准时开饭了,门口的老人排起了队,进到屋子里坐下后,跟着义工念读弟子规,开始排队打饭,打饭前还会给孔圣人像鞠躬;吃完饭后,大家也都很自觉地用开水涮碗把水喝下去。

看着习以为常的他们,我心中竟产生了一种恐慌:原来雨花斋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有强制性,这还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爱吗?

4

之后我带着新旧疑问一起,和朋友就这些“美中不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开始朋友们都和我一样表示雨花斋这样做太过随便和形式主义,想要做好事但其实做得不够好。

冷静下来后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高高在上的那个人。

其实义工和食客都一样,吃着发芽的马铃薯和烂菜叶,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不好吗?要想把菜洗干净,就要用清水反复洗几次,这也是常识啊!

他们哪儿是故意为之,还不是因为,如果不这样极尽的节省,只靠每个人的微小力量坚持下来的雨花斋,恐怕会难以为继。

他们不是一家有盈利的餐厅,虽然没有员工成本,但每月的房租水电加上饭菜钱,少说也得60000块,这些最真实的现状,被我们忽视了。

而念读弟子规那些所谓的条件,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追求——仅仅赠与是不够的,还要使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受惠,方为大善。

其实在一天的义工体验中,那些来吃饭的人们,对雨花斋深怀感恩之心,吃得开心且舒服;而那些义工们,更是如家人一般亲切对待每一个人,大家都其乐融融,有说有笑的,那些温暖的画面也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有个义工还悄悄告诉我,其实他们都不想被报道,因为听到那些质疑声的时候总是会难过的,自己也没做什么大事,不想被过多地揣测。

这些美好都是真实的,而我却苛刻地对当中的一点瑕疵揪住不放,实在是太狭隘了。如此想来,心中所有小人之心的疑问,都消失殆尽了。

5

在面对一件事物时,人们总是会先看到其不足,因为我们习惯于对别人严格,而对自己宽容。

发现不足,指责瑕疵,都太容易了,难的是反省自身,去成为做事的那个人。

所以网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键盘侠”,动动嘴皮子或手指,就能把别人的不是一一列举,甚至还显得有理有据,但凭心而论,真正做实事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这个逐渐浑浊的社会里,雨花斋虽有其瑕疵,但又确实情有可原且难能可贵,是难得的大善之举。

这样的善良能够处处开花,我们应该庆幸,更应该反思自己,也为社会文明进步贡献一分力。

6

而且,我们还有更难能可贵的人在给世界输送宽容,就像那个感动杭城乃至全国的拾荒老人“章楷”,他因为进图书馆前认真洗手而在网络上走红,杭州图书馆也因让拾荒者进入而被称为“最温暖图书馆”,当他意外走红,前来采访的媒体问他,他说他叫“章楷”。

2015年11月18日,“章楷”意外身亡,女儿整理遗物发现,他也叫“魏丁兆”,是一个默默助学20年的爱心人。然而,他真正的名字其实叫韦思浩,是一名退休教师,参加过汉语大字典的编写,每月有5000多的退休工资,拾荒也只是为了可以捐更多的钱给孩子们上学;甚至在死后,他也还在为这个世界奉献爱——早在十几年前他就签订了遗体器官捐赠。

若不是因为一张洗手图在网络上意外走红,那些被他帮助过的孩子恐怕一辈子都只知道叫他“魏叔叔”,我们也还无从得知这样一位一心做好事,不多说半句话的好爷爷。

韦思浩爷爷正是对这个世界极尽宽容,才会有如此大爱之心吧。

所以,请对自己严格,对别人甚至对世界宽容,少些“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指责,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变得和谐又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总习惯于对别人严格,却对自己宽容

这是广州最早开起来的雨花斋,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1000多天里风霜雨雪不断地为附近社区的老人们提供免费午餐,每天来吃饭的有300~400人。

故   事

/

Vol.343

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别人严格,

对自己宽容。

▲天下还真有免费的午餐

1

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家爱心餐厅,免费给每个来到门口的人提供一顿热饭,而且餐厅经营的背后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撑,也没有成形的员工体系,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爱心捐赠以及义工的无私付出,竟能维持八年……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太匪夷所思了?

也许这种下意识的怀疑会让人不舒服,但这还真不能怪我们内心太黑暗,因为这些年来,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太多了。一提到慈善行为,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更多的总是负面新闻。

以前只是觉得陈光标太高调,不过总归认为他是个做好事的人,可后来他被爆出以个人账户接受别人的捐款,认捐不执行,重复计算夸大捐款总额等,让善良成了一场笑话。

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起初我们是多么地为那个爱女心切又孤立无援的父亲所动容啊!于是大家纷纷转发为笑笑“募捐”,可是后来呢?那条爱心满满的朋友圈竟成了最大的讽刺,就怕删得不够快。

还有不久前,快手网红主播到大凉山给村民们发现金做慈善直播,但录完视频后却把钱要回来,最后还因骗取善款被判刑三年多。

你说人们是真的不相信善良吗?不是的,否则那个主播不会获得那么多的直播礼物提现,只是看多了以爱为名的作秀戏码,我们真的有权利、有根据对新接触到的“类似善事”产生怀疑。

2

在听到这家名叫“雨花斋”的爱心餐厅故事后,我先去网上对它进行了一次初期认识。

雨花斋,2011年在杭州开了第一家,是由文全长老促成建立的,意在推广“拒绝杀戮,素食健康”的理念,同时帮助相对弱势的群体吃上免费健康的饭菜,尤其是社区孤寡或空巢老人。

文全长老2012年圆寂,但雨花斋并没有难以为继,反而在全国各地开花,到目前为止,在全球已有1000多家以“雨花斋”为名的爱心餐厅,每天给数以万计的人提供爱心饭菜。

每一家雨花斋之间并非连锁关系,它是没有商标的,也没有人给他们以大力的资金支持,全部都是在当地爱心人士的坚持下开起来的,而去完成这件事的那些人,也全是义工,自愿且不要报酬地去无私奉献。

尽管当中也有几个说它体验不好的声音,但都无伤大雅,一切听起来还是太完美了,我心中的疑问依然没有消除:真的免费吗?背后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怎么会在七、八年间迅速扩散?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3

为了进一步去了解它,我找了离我最近的一家雨花斋,报名成为一名义工,以最直接的参与者眼光,去消除心中那些“小人之心”的怀疑。

这是广州最早开起来的雨花斋,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1000多天里风霜雨雪不断地为附近社区的老人们提供免费午餐,每天来吃饭的有300~400人。

清晨6:30,我和另一名义工开始淘米煮饭,还有一位80多岁的婆婆也到了帮忙烧开水。到7:00左右,又来了几位奶奶帮忙择菜、洗菜和切菜。一问,才知道她们全都是来吃过几次饭后开始帮忙干活的。那天天气很冷,除了我这个年轻人,其他的义工基本上都是老人,她们说:“老人家嘛,本来就起得早,年轻人都要睡懒觉的,我们就来早点干活好了,这些没什么好计较的。”

择菜的时候,我看见有些发芽的马铃薯和烂掉的菜叶,但在我一旁干活奶奶没有让我扔掉,还是放进了框里然后拿去洗;洗菜水也重复洗了好几样蔬菜。

我有些不解。发芽的马铃薯有毒素,烂菜叶也不健康,那样洗菜怎么能洗得干净,真的没问题吗?

10:50,准时开饭了,门口的老人排起了队,进到屋子里坐下后,跟着义工念读弟子规,开始排队打饭,打饭前还会给孔圣人像鞠躬;吃完饭后,大家也都很自觉地用开水涮碗把水喝下去。

看着习以为常的他们,我心中竟产生了一种恐慌:原来雨花斋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有强制性,这还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爱吗?

4

之后我带着新旧疑问一起,和朋友就这些“美中不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开始朋友们都和我一样表示雨花斋这样做太过随便和形式主义,想要做好事但其实做得不够好。

冷静下来后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高高在上的那个人。

其实义工和食客都一样,吃着发芽的马铃薯和烂菜叶,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不好吗?要想把菜洗干净,就要用清水反复洗几次,这也是常识啊!

他们哪儿是故意为之,还不是因为,如果不这样极尽的节省,只靠每个人的微小力量坚持下来的雨花斋,恐怕会难以为继。

他们不是一家有盈利的餐厅,虽然没有员工成本,但每月的房租水电加上饭菜钱,少说也得60000块,这些最真实的现状,被我们忽视了。

而念读弟子规那些所谓的条件,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追求——仅仅赠与是不够的,还要使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受惠,方为大善。

其实在一天的义工体验中,那些来吃饭的人们,对雨花斋深怀感恩之心,吃得开心且舒服;而那些义工们,更是如家人一般亲切对待每一个人,大家都其乐融融,有说有笑的,那些温暖的画面也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有个义工还悄悄告诉我,其实他们都不想被报道,因为听到那些质疑声的时候总是会难过的,自己也没做什么大事,不想被过多地揣测。

这些美好都是真实的,而我却苛刻地对当中的一点瑕疵揪住不放,实在是太狭隘了。如此想来,心中所有小人之心的疑问,都消失殆尽了。

5

在面对一件事物时,人们总是会先看到其不足,因为我们习惯于对别人严格,而对自己宽容。

发现不足,指责瑕疵,都太容易了,难的是反省自身,去成为做事的那个人。

所以网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键盘侠”,动动嘴皮子或手指,就能把别人的不是一一列举,甚至还显得有理有据,但凭心而论,真正做实事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这个逐渐浑浊的社会里,雨花斋虽有其瑕疵,但又确实情有可原且难能可贵,是难得的大善之举。

这样的善良能够处处开花,我们应该庆幸,更应该反思自己,也为社会文明进步贡献一分力。

6

而且,我们还有更难能可贵的人在给世界输送宽容,就像那个感动杭城乃至全国的拾荒老人“章楷”,他因为进图书馆前认真洗手而在网络上走红,杭州图书馆也因让拾荒者进入而被称为“最温暖图书馆”,当他意外走红,前来采访的媒体问他,他说他叫“章楷”。

2015年11月18日,“章楷”意外身亡,女儿整理遗物发现,他也叫“魏丁兆”,是一个默默助学20年的爱心人。然而,他真正的名字其实叫韦思浩,是一名退休教师,参加过汉语大字典的编写,每月有5000多的退休工资,拾荒也只是为了可以捐更多的钱给孩子们上学;甚至在死后,他也还在为这个世界奉献爱——早在十几年前他就签订了遗体器官捐赠。

若不是因为一张洗手图在网络上意外走红,那些被他帮助过的孩子恐怕一辈子都只知道叫他“魏叔叔”,我们也还无从得知这样一位一心做好事,不多说半句话的好爷爷。

韦思浩爷爷正是对这个世界极尽宽容,才会有如此大爱之心吧。

所以,请对自己严格,对别人甚至对世界宽容,少些“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指责,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变得和谐又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