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佛山:从浅绿到深绿,一座制造业大城的绿色密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佛山:从浅绿到深绿,一座制造业大城的绿色密码

深秋的佛山,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层出不穷,一幅生态文明之城的美好图景令人痴醉。

作者:庞文彬、林嘉慧

广东金融高新区高楼林立,吸引众多名企进驻,周围环境优美,蓝天碧水、草木青翠
顺德杏坛逢简村环境提升效果显著,引来游客到此写生

城央,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天际佛山蓝映衬下,一派生机;林间,虫鸣鸟唱、小桥流水,一派醉人田园美景,岭南气息呼之欲出,令人流连忘返……

深秋的佛山,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层出不穷,一幅生态文明之城的美好图景令人痴醉。

当以二氧化硫为代表的工业污染大幅改善,PM10、PM2.5以年均浓度20%下降之际,佛山这座工业大城的进击步履依然坚定;与之对应的是佛山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6580亿元提高到2017年9549亿元,6年跨越近3000亿元台阶。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佛山没有在传统产业曾经带来的机遇与荣光面前迷失,这座城市以务实、远见、坚韧打响了自我革命的全民环保战,为中国工业城市探索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如今在佛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成为共识,更是一场生动实践。抬眼可及的天空之蓝与草木之绿,正成为这座勇立潮头的工业大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

被动变主动,破解发展与环保博弈困局

“现在河水清鱼儿多。”禅城张槎莲塘村民许国力手持鱼竿,盯着眼前小河,神情专注。数年前,这条流经莲塘村的小河涌,因工业排污一度令人难以靠近。而今,这里已彻底清除工业污染,尝试新的整治之路。

“一开始非常难。”回顾“拆旧建绿”的过程,张槎街道负责人感慨道,2014年开始改造时,很多人还是希望拆除以后继续建物业出租,不愿意改建公共配套和绿地,一步步做工作才让一些村居愿意退让。

从市中心祖庙到莲塘村仅约8公里,在这座制造业大城38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大量村级工业区被分布在更多不被关注的角落。过去数十年,这些微小经济单元曾为佛山孕育着不可计数的财富; 另一方面,这些缺乏环保基因的村级园区,也成为佛山的环境污染源头。

这是环境与经济发展博弈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佛山总能以骄人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列,离不开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模式打下的基础。

然而,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四个“难以为继”,很快成为悬在佛山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痛定思痛,将佛山建设成一座蓝天碧水、产业发达、宜业宜居、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必然成为佛山社会经济狂奔30多年后的一个战略抉择。

禅城南庄与张槎莲塘,有着惊人相似的轨迹。

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其陶企产值曾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靓丽GDP成绩单下,多年前这里却是灰云压城,河涌恶臭。

2007年开始,南庄历经8年“壮士断腕治疗”,浓烟滚滚的陶瓷产区逆袭成为风景宜人的生态区、品牌云集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和生机勃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无论是南庄还是张槎,不惜成本清理各类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彼此共识。在他们看来,这绝非仅是愉悦人心的面子工程,更是一次复杂深刻的城市发展模式演变。

过去10年,面对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如何在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已成为佛山当政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于是,佛山持续发力生态环境建设,打响治水、治气等大型环保战役,全市转移或关停一大批重污染、高能耗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吹响环保战役的号角。

大家惊喜地看到,环保与发展不再是相克的组成,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终究实现了共融与双赢。

浅绿向深绿,一场全民自觉的城市行动

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行走在被雨水敲打着的石板路上,顺德杏坛逢简村村民刘长成怎么也想不到,家门口臭河涌会变成一江清水,更想不到家乡会成为城里人追捧的旅游景点,年接待旅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

不只古色古香的逢简水乡,当前放眼佛山,绿意昂扬,处处“绿城飞花”。

2007年,佛山启动“三年促变,绿地佛山”行动、大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其间先后获得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

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逐渐实现从“浅绿”到“深绿”的飞跃,这也是佛山绿色发展的注脚。

如今,绿意仍在这座城市不断涌动。

2013年,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航,700万人民绿色梦想新篇章由此开启;2017年,佛山“创森”梦圆,结出硕果。

“在大地植绿,在心中播绿。”10数年的生态之变,不仅体现在近五年人均新增4平方米公园绿地、全市36.3%的森林覆盖率和数百公里城市生态景观林带,也体现在环保观念的提升。

“我见证了佛山这十年生态变化,迁徙来佛山新城这一带的鸟儿越来越多了。”在佛山观鸟拍鸟已超过十年的市民刘思清对记者说。

森林城市之路是佛山绿色发展的传承,更是新时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行动。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建能表示,“我们致力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建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山城人蕴融为一体的岭南生态绿城格局。”

从2013年至今,佛山围绕水、气两条主线而制定的环保文件先后出台,形成严密的“大环保”监管体系和格局;佛山在全国率先推出最严环保责任制度“一岗双责”,率先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的负面、准许和监管“三单”管理;在全省首设“环保警察”……

一系列及时果断的举措,让人看到“深绿成真”的魄力与决心。这座城市的深绿之旅仍在继续。

2018年,佛山继续加强市级统筹,生态规划实现全市一盘棋,伴随《佛山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出炉,1953.4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横空出世,构建“三屏、六楔、两脉、两环、两网”多层次生命协同自然生态格局即将成为现实。

我们可以展望,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森林城市群,一个高品质绿色城市,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将佛山自然生态财富变成了全民共享的绿色福利。

当描绘深绿底色的“城市革命”如火如荼之际,一场以环保自觉的全民运动,也在佛山蔚然成风。

连日来,在顺德区均安镇凫洲河畔,市民经常看到身穿马甲的“民间河长”沿路巡河。他们有老师学生、有附近居民、有义工志愿者。民间河长薛长清表示,“周末或晚饭后经常会来巡河,主要巡查河面是否漂浮垃圾、居民是否有不文明行为等。”

与民间河长相辅相成,如今在佛山河涌旁,立起了一个个蓝色的河长公示牌。昨日下午,禅城丰收涌蓝色河长公示牌上清楚列明镇级、村级河长归属、职责、整治目标。

如今,努力让生态成为常态、绿色成为底色,已成为这座城市孜孜不倦的追求。

坚守与革新,工业大城的生态创新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弹指四十年,从破坏到修正,由浅绿向深绿,佛山这工业大城的绿色转型,背后凸显的更是环保思维与理念的蜕变升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环保理念引领下,佛山再一次唤醒深埋城市肌理的绿色基因,一个个鲜活感人的绿色典型,再一次被聚焦。

佛山企业密布,寸土寸金,然而却隐藏着一座3万多亩的“天然氧吧”——云勇林场。这里,生长着520多种植物,森林蓄水量达512万立方米,被誉为“珠三角的塞罕坝”。

21世纪头10年,云勇林场完成了从商用经济林向生态公益林的转型。原先单一的杉树林、松树林,被多种乡土阔叶树种、景观树种所替代,林场成为佛山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基因库。

“山绿水清,花香鸟鸣,一年四季山涧溪水不断。林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5.5万个,气温常年比佛山市区低3至5摄氏度。”云勇林场场长苏木荣介绍。随着佛山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云勇林场生态转型步入“快车道”。

久久为功,云勇蝶变。

“尝够环境污染之苦,更觉绿色生态珍贵。”市委书记鲁毅表示,“要不折不扣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再以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云勇林场的生态转型,既是佛山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为这座工业大城转型发展做出表率、提供启迪,从而让这座城市在建设美丽佛山征途上,加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经过一轮又一轮绿化行动,如今的佛山也从传统工业城市蜕变为岭南生态绿城。市长朱伟坦陈,“要复制推广云勇林场经验,构建山水相依、文脉相融的城市新形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虽然已过立冬,但位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旁的千灯湖,仍是草木青翠。蓝天白云映衬下,金黄阳光洒落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

“日观蓝天绿水,夜赏灯火阑珊,好惬意。”附近上班族蒋舒感到幸福满满。

与之遥相呼应,佛山国家高新区引进世界500强摩根大通汽车空调、德国代傲电子等重点项目;佛山新城吸引全球四大机器人制造商德国库卡公司、全球照明龙头德国欧司朗集团亚太区总部等名企进驻……

时任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副主任袁道凌这样评价,“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的倒逼,佛山毅然放弃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惯性依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取得了很好成效。”

佛山环保大事记

1998年至2002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佛山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2003年7月29日:佛山市召开全市环保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2011年:印发《佛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将生态市建设纳入《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2年8月:佛山市率先在广东省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长亲自担任主任,成员包括各区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不断提升环保参与全市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同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淘汰黄标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014年:佛山出台《佛山市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细化各区政府和37个市有关部门具体职责;印发了《佛山市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佛山市建设满意政府100项环保民生实事(2014年)》;开展“环保执法年”工作,在全省首创“环保警察”。

2014年:佛山推出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拟在两年内分两批完成30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工作。

2015年:《佛山市2015-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佛山市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行动方案》《佛山市江河涌综合整治行动方案(2015—2020年)》印发。

2016年7月:我市首部环保法规《佛山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2016年9月开始,向社会公布全市32个镇街的空气质量排名及河涌水质排名;11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省,佛山主动接受配合督察。

2017年10月:佛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探索生态文明转型升级的蝶变之路。

2018年:出台《佛山市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广佛跨界河流区域整治,颁布实施《佛山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从浅绿到深绿 一座制造业大城的绿色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佛山:从浅绿到深绿,一座制造业大城的绿色密码

深秋的佛山,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层出不穷,一幅生态文明之城的美好图景令人痴醉。

作者:庞文彬、林嘉慧

广东金融高新区高楼林立,吸引众多名企进驻,周围环境优美,蓝天碧水、草木青翠
顺德杏坛逢简村环境提升效果显著,引来游客到此写生

城央,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天际佛山蓝映衬下,一派生机;林间,虫鸣鸟唱、小桥流水,一派醉人田园美景,岭南气息呼之欲出,令人流连忘返……

深秋的佛山,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层出不穷,一幅生态文明之城的美好图景令人痴醉。

当以二氧化硫为代表的工业污染大幅改善,PM10、PM2.5以年均浓度20%下降之际,佛山这座工业大城的进击步履依然坚定;与之对应的是佛山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6580亿元提高到2017年9549亿元,6年跨越近3000亿元台阶。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佛山没有在传统产业曾经带来的机遇与荣光面前迷失,这座城市以务实、远见、坚韧打响了自我革命的全民环保战,为中国工业城市探索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如今在佛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成为共识,更是一场生动实践。抬眼可及的天空之蓝与草木之绿,正成为这座勇立潮头的工业大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

被动变主动,破解发展与环保博弈困局

“现在河水清鱼儿多。”禅城张槎莲塘村民许国力手持鱼竿,盯着眼前小河,神情专注。数年前,这条流经莲塘村的小河涌,因工业排污一度令人难以靠近。而今,这里已彻底清除工业污染,尝试新的整治之路。

“一开始非常难。”回顾“拆旧建绿”的过程,张槎街道负责人感慨道,2014年开始改造时,很多人还是希望拆除以后继续建物业出租,不愿意改建公共配套和绿地,一步步做工作才让一些村居愿意退让。

从市中心祖庙到莲塘村仅约8公里,在这座制造业大城38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大量村级工业区被分布在更多不被关注的角落。过去数十年,这些微小经济单元曾为佛山孕育着不可计数的财富; 另一方面,这些缺乏环保基因的村级园区,也成为佛山的环境污染源头。

这是环境与经济发展博弈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佛山总能以骄人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列,离不开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模式打下的基础。

然而,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四个“难以为继”,很快成为悬在佛山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痛定思痛,将佛山建设成一座蓝天碧水、产业发达、宜业宜居、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必然成为佛山社会经济狂奔30多年后的一个战略抉择。

禅城南庄与张槎莲塘,有着惊人相似的轨迹。

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其陶企产值曾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靓丽GDP成绩单下,多年前这里却是灰云压城,河涌恶臭。

2007年开始,南庄历经8年“壮士断腕治疗”,浓烟滚滚的陶瓷产区逆袭成为风景宜人的生态区、品牌云集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和生机勃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无论是南庄还是张槎,不惜成本清理各类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彼此共识。在他们看来,这绝非仅是愉悦人心的面子工程,更是一次复杂深刻的城市发展模式演变。

过去10年,面对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如何在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已成为佛山当政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于是,佛山持续发力生态环境建设,打响治水、治气等大型环保战役,全市转移或关停一大批重污染、高能耗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吹响环保战役的号角。

大家惊喜地看到,环保与发展不再是相克的组成,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终究实现了共融与双赢。

浅绿向深绿,一场全民自觉的城市行动

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行走在被雨水敲打着的石板路上,顺德杏坛逢简村村民刘长成怎么也想不到,家门口臭河涌会变成一江清水,更想不到家乡会成为城里人追捧的旅游景点,年接待旅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

不只古色古香的逢简水乡,当前放眼佛山,绿意昂扬,处处“绿城飞花”。

2007年,佛山启动“三年促变,绿地佛山”行动、大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其间先后获得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

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逐渐实现从“浅绿”到“深绿”的飞跃,这也是佛山绿色发展的注脚。

如今,绿意仍在这座城市不断涌动。

2013年,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航,700万人民绿色梦想新篇章由此开启;2017年,佛山“创森”梦圆,结出硕果。

“在大地植绿,在心中播绿。”10数年的生态之变,不仅体现在近五年人均新增4平方米公园绿地、全市36.3%的森林覆盖率和数百公里城市生态景观林带,也体现在环保观念的提升。

“我见证了佛山这十年生态变化,迁徙来佛山新城这一带的鸟儿越来越多了。”在佛山观鸟拍鸟已超过十年的市民刘思清对记者说。

森林城市之路是佛山绿色发展的传承,更是新时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行动。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建能表示,“我们致力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建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山城人蕴融为一体的岭南生态绿城格局。”

从2013年至今,佛山围绕水、气两条主线而制定的环保文件先后出台,形成严密的“大环保”监管体系和格局;佛山在全国率先推出最严环保责任制度“一岗双责”,率先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的负面、准许和监管“三单”管理;在全省首设“环保警察”……

一系列及时果断的举措,让人看到“深绿成真”的魄力与决心。这座城市的深绿之旅仍在继续。

2018年,佛山继续加强市级统筹,生态规划实现全市一盘棋,伴随《佛山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出炉,1953.4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横空出世,构建“三屏、六楔、两脉、两环、两网”多层次生命协同自然生态格局即将成为现实。

我们可以展望,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森林城市群,一个高品质绿色城市,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将佛山自然生态财富变成了全民共享的绿色福利。

当描绘深绿底色的“城市革命”如火如荼之际,一场以环保自觉的全民运动,也在佛山蔚然成风。

连日来,在顺德区均安镇凫洲河畔,市民经常看到身穿马甲的“民间河长”沿路巡河。他们有老师学生、有附近居民、有义工志愿者。民间河长薛长清表示,“周末或晚饭后经常会来巡河,主要巡查河面是否漂浮垃圾、居民是否有不文明行为等。”

与民间河长相辅相成,如今在佛山河涌旁,立起了一个个蓝色的河长公示牌。昨日下午,禅城丰收涌蓝色河长公示牌上清楚列明镇级、村级河长归属、职责、整治目标。

如今,努力让生态成为常态、绿色成为底色,已成为这座城市孜孜不倦的追求。

坚守与革新,工业大城的生态创新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弹指四十年,从破坏到修正,由浅绿向深绿,佛山这工业大城的绿色转型,背后凸显的更是环保思维与理念的蜕变升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环保理念引领下,佛山再一次唤醒深埋城市肌理的绿色基因,一个个鲜活感人的绿色典型,再一次被聚焦。

佛山企业密布,寸土寸金,然而却隐藏着一座3万多亩的“天然氧吧”——云勇林场。这里,生长着520多种植物,森林蓄水量达512万立方米,被誉为“珠三角的塞罕坝”。

21世纪头10年,云勇林场完成了从商用经济林向生态公益林的转型。原先单一的杉树林、松树林,被多种乡土阔叶树种、景观树种所替代,林场成为佛山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基因库。

“山绿水清,花香鸟鸣,一年四季山涧溪水不断。林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5.5万个,气温常年比佛山市区低3至5摄氏度。”云勇林场场长苏木荣介绍。随着佛山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云勇林场生态转型步入“快车道”。

久久为功,云勇蝶变。

“尝够环境污染之苦,更觉绿色生态珍贵。”市委书记鲁毅表示,“要不折不扣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再以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云勇林场的生态转型,既是佛山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为这座工业大城转型发展做出表率、提供启迪,从而让这座城市在建设美丽佛山征途上,加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经过一轮又一轮绿化行动,如今的佛山也从传统工业城市蜕变为岭南生态绿城。市长朱伟坦陈,“要复制推广云勇林场经验,构建山水相依、文脉相融的城市新形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虽然已过立冬,但位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旁的千灯湖,仍是草木青翠。蓝天白云映衬下,金黄阳光洒落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

“日观蓝天绿水,夜赏灯火阑珊,好惬意。”附近上班族蒋舒感到幸福满满。

与之遥相呼应,佛山国家高新区引进世界500强摩根大通汽车空调、德国代傲电子等重点项目;佛山新城吸引全球四大机器人制造商德国库卡公司、全球照明龙头德国欧司朗集团亚太区总部等名企进驻……

时任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副主任袁道凌这样评价,“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的倒逼,佛山毅然放弃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惯性依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取得了很好成效。”

佛山环保大事记

1998年至2002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佛山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2003年7月29日:佛山市召开全市环保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2011年:印发《佛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将生态市建设纳入《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2年8月:佛山市率先在广东省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长亲自担任主任,成员包括各区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不断提升环保参与全市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同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淘汰黄标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014年:佛山出台《佛山市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细化各区政府和37个市有关部门具体职责;印发了《佛山市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佛山市建设满意政府100项环保民生实事(2014年)》;开展“环保执法年”工作,在全省首创“环保警察”。

2014年:佛山推出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拟在两年内分两批完成30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工作。

2015年:《佛山市2015-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佛山市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行动方案》《佛山市江河涌综合整治行动方案(2015—2020年)》印发。

2016年7月:我市首部环保法规《佛山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2016年9月开始,向社会公布全市32个镇街的空气质量排名及河涌水质排名;11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省,佛山主动接受配合督察。

2017年10月:佛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探索生态文明转型升级的蝶变之路。

2018年:出台《佛山市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广佛跨界河流区域整治,颁布实施《佛山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从浅绿到深绿 一座制造业大城的绿色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