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
冬日的雾霾之下,天气格外阴冷灰暗。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显得冷冷清清。
三三两两的游人眼中,小巷中的牌匾楹联、宝庆寺华塔,远比店铺里陈列的书画墨宝更有吸引力。
书画店老板王振同的店内,顾客稀少,偶尔进来一两个人,也是看得多、问的少,但这在书院门里,已经算的上人气比较”旺”了。像王振同一样,很多老板大多时间坐在店里喝喝茶、看看书,或者和串门的同行聊聊行情;店门口,也有实在闲得发慌的几个店主坐在一起玩玩牌,打发无聊的时光。
恍惚之间,很难让人想象,这条萧条的巷子,曾经和上海的天目西路、广州的文德路齐名,见证了中国书画市场红得发紫的那段岁月。
残酷的现实:从年入百万到“勉强维持”
许多店老板仍情不自禁谈起昔日的风光。
那时的书院门,曾经让一张张宣纸变成了真金白银,也是检验书画家综合实力的平台之一,更见证了陕西书画交易市场的繁荣与长安画派的崛起。
界面陕西记者了解到,在书画市场最火爆的2009-2011年间,书院门画廊林立,画贩子、画廊经营者、拍卖会作品征集者、书画经纪人、书画传媒人、收藏家、游客等各色人穿梭其中,共同撑起了一个繁荣的书画市场。那个时候,只要进入到这个市场,基本上都能赚到钱,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生意最火爆的时候,王振同从北京拿到画,人刚刚上飞机,买家就已经把全款打到了他的账上。“那个时候只要你手中有字画,不管是什么档次的,名家还是一般档次的书画家,都不愁卖。现在生意和以前比确实有天壤之别。”
自从2012年以后,在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趋势,以及全国书画交易降温和行业不良现象抬头的多种因素干扰下,书院门的书画交易失去了往日活力,人气每况愈下……
“现在的人少多了,和前几年相比,最少少了一半的人流量,生意确实不太好做了。”一位从事书画交易的商户看着电脑屏幕,百无聊赖地回应着记者咨询。
生意不景气,王振同每天早上十点多开门,下午六七点钟,天一黑就关门了。而他早年在咫尺之遥的湘子庙街开的另一家店也已经关张。“那家店规模和面积比书院门的店还要大。”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对店老板们来说,一年赚个一二百万很容易实现,但是后来一年想赚个三五十万都非常困难,再到现在,就只能勉强维持了。
王振同先生算了自己也算了一笔经济账,“这两年一直举债经营,一个员工的工资、30多平方店面租金每个月要投入近万元,再加上运营成本以及杂费,这些花销会占据每年毛收入相当大的一部分。拿今年生意来说,最惨淡的时候连续六个月零成交。”
界面陕西记者发现,整个书院门里的书画交易市场,店铺里坐堂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老板。“如果再雇人的话,那赔钱绝对是大概率的事情。”一位店老板说。
尴尬的“留守”:辛苦挣扎,进退两难
王振同想过转行。但是一番思量后,就打消了念头。
一方面觉得年龄已经不小了,另一方面任何行业都有技术堡垒。他不想贸然进入,所以只能选择坚守与等待,“现在整个大环境不好,与其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很可能会遭受更大损失,还不如选择坚守曙光的到来。”
经营书画店近20年的王振同曾与父亲讨论过:还能在这里坚守多久?他给自己的回答是,“即使一分钱不挣,还能坚持五年!如果还能挣点钱的话,就再坚持个十年。”虽然暂时处于低谷,但是王振同仍然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
像王振同这样的老板不在少数。
一位店老板告诉界面陕西记者,目前还没看到陕西书画交易出现复苏趋势,“经济发展一直都是繁荣与萧条交替,目前还处在低谷,也许还要好几年才能等到真正复苏。”
“艺术品收藏,需要具备相当的经济能力和认知水平来支撑,这个门槛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跨入的。不要说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国宝级藏品,就是十几万、几十万的藏品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如今过去曾经出手阔绰的企业家们手头上也没有了闲散资金来投资书画收藏,所以资金流通性变差了,书画市场的低迷也就不难理解。”王振同分析说。
因此,这样硬着头皮的等待,多少有些尴尬。
“能坚持下来的,大多是早期在这里开店的,有了一定人脉资源,经营成本也比较低,有相对固定的客源才能留在这里。在市场最高峰进来的,不是退出这个市场,就是深度被套,还在辛苦地挣扎,进退两难。”一家书画店老板悻悻地向记者表示。
“寒流”中的生存之道
严峻的市场,倒逼店老板们采取更灵活的经营之道。
书院门内,偶尔几家店生意相对不错,除了零售之外,还做批发,一位店主向记者展示着微信上买家的求购信息:8张四尺的画,7880元。“因为这是老客户了,所以给他打个九折,负责包邮,这个客户是云南的,陕西书画作品在那边市场还不错,倒一下手,赚个差价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灰色的“生存之道”。
记者了解到,如今只要不是头部的书画家,一般四尺书画作品也就是千元上下;如果是名家作品,价格肯定非常贵,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起的。但是求购者要确保有足够眼力,要是买到赝品,也只能自己认栽,当然还有一种选择:高仿作品,价格与正品差距低得超乎你想象。
“高仿作品和真的几乎一模一样,连好多行家都不一定能看得出来。”一位书画店老板低声向记者表示。
按照目前市场行情,一张贾平凹的四尺整张书法作品最低也要五万元起步,但是高仿作品最多四、五百元,店家还负责盖章,不用说,印章也是假的。
当然为了表示自己的作品货真价实,书画店老板也会选择在出售字画时,搭赠作者现场创作的照片和视频。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如果顾客需要的比较急,而且需求量比较大,甚至可以被直接领到作者工作室,现场观看创作。
今年7月,有媒体披露:假画泛滥之下,一个尴尬事实是,经营者明明知道一幅作品是真迹,买家和卖家都清楚是真品,但即便如此,还是不敢轻易交易,必须拿着作品找到作者本人,照张相——“照相”是个代名词,潜台词是,作者本人认定这幅画。而这样一次鉴定背后是1000-5000元的“鉴定费”。
有需求就有市场。
在一位店老板看来,购买者将“经济实惠”这样简单粗暴的准则运用于书画市场,并奉为圭臬。而画廊经营者秉持的“四可”(可观,可行,可居,可游)等专业鉴赏标准在这样情况下受到了严峻挑战。
“你的画非常好,但是我们要便宜的。”对于店老板而言,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要么坚持专业严谨的书画审美,而市场受冷,经营每况愈下;要么迎合市场,屈服于高仿、赝品的利诱,活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