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乌克兰哈尔科夫的国家工业大楼,欧洲的第一个摩天大楼楼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乌克兰哈尔科夫的国家工业大楼,欧洲的第一个摩天大楼楼群

启用于1928年,这座不受重视的苏联时代的杰作,是野兽派艺术的先驱,甚至比“野兽派”这个术语的提出还要早三十多年。

国家工业大楼楼群,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市中心的大型政府办公楼。它大概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所谓现代建筑的“英雄时代”里,最有趣也是最不知名的建筑。

国家工业大楼不知名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哈尔科夫在乌克兰以外的地方缺乏知名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楼的设计者也并非现代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如果当初大楼建在巴黎或是柏林,它现在也许已经享誉全球了。

国家工业大楼能够让人感受到何为建构主义城市。建筑本身是美国精神和共产主义的混乱结合。

在市中心巨大的圆形广场中,三座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大楼就是国家工业大楼楼群。大楼的高度从5层到10层不等。站在广场正中间的地方,可以发现楼群是完全对称的。这些仿佛一瞬间就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小高层,已经足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真正让国家工业大楼楼群如此特别的,是大楼间相互连接的人行天桥。这些天桥大约有八层楼高。

196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题,就是带有桥梁结构的都市风格建筑,以及成群的高楼大厦,也就是所谓的“野兽派”。但这种风格的建筑很久前就已经出现在了乌克兰东部,比“野兽派”这个术语的提出还早了三十年。

有时,这栋建筑会出现在建筑史中,但总像是被人偶然发现的。通常情况下,在提及这一阶段的建筑时,它都会被遗忘,无论是它的建造者,还是它的功能(有时它是政府的办公大楼,有时则是工厂)。但现实更加戏剧化。

要深入了解这栋建筑的疯狂野心,庞大规模,以及它规避所有历史参考和陈词滥调的决心,就需要知道哈尔科夫在1919-1934年间,曾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1918年基辅兵工厂的起义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镇压后,布尔什维克就将首都迁到了工业城市哈尔科夫。

1925年的一场公开竞争中,大楼的建造计划由当地建筑师维克多·特洛森科提出。

国家工业大楼楼群最早是被作为整个国家的中央建筑的,国家议会就曾经在楼中办公。但是这样的中央作用并没有发挥太久,在楼群建成不到十年后就被弃置了。

很多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认为任何对当地民族主义的让步,都是“资产阶级”的,但列宁并不认同。列宁要求他们与斗士(1918-1920年间乌克兰境内的一个左派-民族主义党派)联合。革命爆发后的内战胜利,1922年加入苏联,新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了。

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大多十分激进,有的甚至比俄罗斯更加极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政治、教育、媒体、艺术等各方面,将乌克兰的城市“乌克兰化”。“国家共产主义”教育委员尼古拉·斯凯普尼克(Mykola Skrypnyk)尤其热衷于此。

“远离莫斯科!”是由新世代(New Generation)等先锋团体提出的口号。哈尔科夫也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首都,而不仅仅是仪式性的。然而,与竞争对手基辅相比,哈尔科夫缺乏宏伟的、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但这个问题将会马上得到解决。

在1925年的一场公开竞争中,当地建筑师维克多·特洛森科(Viktor Trotsenko)提出的规划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大楼将会建在一片巨大的空旷空间内,也就是现在的自由广场(建成时是欧洲第二大广场)。来自敖德萨和维尔纽斯的谢尔盖·谢拉菲莫夫(Sergei Serafimov)、塞缪尔·克拉维茨(Samuel Kravets)和马克·费尔格(Mark Felger)等不知名的年轻建筑师组成的团队,提出的策划是用最低的成本建造大楼,建筑风格则是效仿底特律的“日光工厂”和芝加哥城内相互连接的摩天大楼,而不是模仿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或是包豪斯建筑学派。

1926年,楼群开始建造,最终于1928年竣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中央委员会、人民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工业企业、图书馆,甚至宾馆都被恰当地聚集在楼群中。这里成为了欧洲的第一个摩天大楼楼群,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大楼有着耀眼的玻璃表面,十层楼高的玻璃楼梯间,以及装着窗户的长长的人行天桥。许多的革命旅游胜地在这样的建筑面前黯然失色。但是像埃尔·利西茨基(El Lissitzky)或伊凡·尼多夫(Ivan Leonidov)这样的人并不认为这样的楼群过于夸张。讽刺的是,他们未建造的和无法建造的作品更加有名。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中央委员会、人民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工业企业、图书馆,甚至宾馆都被恰当地聚集在楼群中。

然而,它是少有的、能够让人感受到何为建构主义城市的所在。建筑本身是美国精神和共产主义的混乱结合。

尽管楼群建造最初是当作乌克兰共产主义的总部,但是真正用作此途的时间却是十分短暂的。早在1929年,“国家共产主义”开始受到镇压。到了1932年,饥荒在附近的乡村肆虐,难民大量涌向哈尔科夫城内。1933年,尼古拉·斯凯普尼克在大楼内开枪自杀。他曾经竭尽全力推动乌克兰文化民族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的和解。

第二年,乌克兰共和国将首都迁往基辅,这里的楼群也正式成为了国家工业大楼,乌克兰语简称“Derzhprom”,俄罗斯语则简称为“Gosprom”。

1942至1943年,纳粹在占领乌克兰期间曾试图将大楼拆除,但大楼最终幸存,并逃过了1950年代本打算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改造。1950年代,其中一座大楼的顶端还被安置了无线电发射器。50年后,这里又经历了一次不适当的局部改造(人们本想把楼群的外部刷上白色油漆)。2014年,楼群前面的列宁雕像也被拆除了。

从乌克兰化到俄罗斯化,又回到乌克兰化,国家工业大楼经历了政治上的各种动荡与平静,一直挺立到今日。前苏联的建筑中,也没有能够像它这样,如此生动地讲述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早年岁月中,空想社会主义的暗流与美国现代主义交织的一段往事。

来源:卫报

原标题:Kharkivs Derzhprom: Europes first skyscraper complex – a history of cities in 50 buildings, day 1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乌克兰哈尔科夫的国家工业大楼,欧洲的第一个摩天大楼楼群

启用于1928年,这座不受重视的苏联时代的杰作,是野兽派艺术的先驱,甚至比“野兽派”这个术语的提出还要早三十多年。

国家工业大楼楼群,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市中心的大型政府办公楼。它大概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所谓现代建筑的“英雄时代”里,最有趣也是最不知名的建筑。

国家工业大楼不知名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哈尔科夫在乌克兰以外的地方缺乏知名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楼的设计者也并非现代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如果当初大楼建在巴黎或是柏林,它现在也许已经享誉全球了。

国家工业大楼能够让人感受到何为建构主义城市。建筑本身是美国精神和共产主义的混乱结合。

在市中心巨大的圆形广场中,三座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大楼就是国家工业大楼楼群。大楼的高度从5层到10层不等。站在广场正中间的地方,可以发现楼群是完全对称的。这些仿佛一瞬间就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小高层,已经足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真正让国家工业大楼楼群如此特别的,是大楼间相互连接的人行天桥。这些天桥大约有八层楼高。

196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题,就是带有桥梁结构的都市风格建筑,以及成群的高楼大厦,也就是所谓的“野兽派”。但这种风格的建筑很久前就已经出现在了乌克兰东部,比“野兽派”这个术语的提出还早了三十年。

有时,这栋建筑会出现在建筑史中,但总像是被人偶然发现的。通常情况下,在提及这一阶段的建筑时,它都会被遗忘,无论是它的建造者,还是它的功能(有时它是政府的办公大楼,有时则是工厂)。但现实更加戏剧化。

要深入了解这栋建筑的疯狂野心,庞大规模,以及它规避所有历史参考和陈词滥调的决心,就需要知道哈尔科夫在1919-1934年间,曾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1918年基辅兵工厂的起义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镇压后,布尔什维克就将首都迁到了工业城市哈尔科夫。

1925年的一场公开竞争中,大楼的建造计划由当地建筑师维克多·特洛森科提出。

国家工业大楼楼群最早是被作为整个国家的中央建筑的,国家议会就曾经在楼中办公。但是这样的中央作用并没有发挥太久,在楼群建成不到十年后就被弃置了。

很多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认为任何对当地民族主义的让步,都是“资产阶级”的,但列宁并不认同。列宁要求他们与斗士(1918-1920年间乌克兰境内的一个左派-民族主义党派)联合。革命爆发后的内战胜利,1922年加入苏联,新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了。

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大多十分激进,有的甚至比俄罗斯更加极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政治、教育、媒体、艺术等各方面,将乌克兰的城市“乌克兰化”。“国家共产主义”教育委员尼古拉·斯凯普尼克(Mykola Skrypnyk)尤其热衷于此。

“远离莫斯科!”是由新世代(New Generation)等先锋团体提出的口号。哈尔科夫也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首都,而不仅仅是仪式性的。然而,与竞争对手基辅相比,哈尔科夫缺乏宏伟的、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但这个问题将会马上得到解决。

在1925年的一场公开竞争中,当地建筑师维克多·特洛森科(Viktor Trotsenko)提出的规划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大楼将会建在一片巨大的空旷空间内,也就是现在的自由广场(建成时是欧洲第二大广场)。来自敖德萨和维尔纽斯的谢尔盖·谢拉菲莫夫(Sergei Serafimov)、塞缪尔·克拉维茨(Samuel Kravets)和马克·费尔格(Mark Felger)等不知名的年轻建筑师组成的团队,提出的策划是用最低的成本建造大楼,建筑风格则是效仿底特律的“日光工厂”和芝加哥城内相互连接的摩天大楼,而不是模仿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或是包豪斯建筑学派。

1926年,楼群开始建造,最终于1928年竣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中央委员会、人民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工业企业、图书馆,甚至宾馆都被恰当地聚集在楼群中。这里成为了欧洲的第一个摩天大楼楼群,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大楼有着耀眼的玻璃表面,十层楼高的玻璃楼梯间,以及装着窗户的长长的人行天桥。许多的革命旅游胜地在这样的建筑面前黯然失色。但是像埃尔·利西茨基(El Lissitzky)或伊凡·尼多夫(Ivan Leonidov)这样的人并不认为这样的楼群过于夸张。讽刺的是,他们未建造的和无法建造的作品更加有名。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中央委员会、人民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工业企业、图书馆,甚至宾馆都被恰当地聚集在楼群中。

然而,它是少有的、能够让人感受到何为建构主义城市的所在。建筑本身是美国精神和共产主义的混乱结合。

尽管楼群建造最初是当作乌克兰共产主义的总部,但是真正用作此途的时间却是十分短暂的。早在1929年,“国家共产主义”开始受到镇压。到了1932年,饥荒在附近的乡村肆虐,难民大量涌向哈尔科夫城内。1933年,尼古拉·斯凯普尼克在大楼内开枪自杀。他曾经竭尽全力推动乌克兰文化民族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的和解。

第二年,乌克兰共和国将首都迁往基辅,这里的楼群也正式成为了国家工业大楼,乌克兰语简称“Derzhprom”,俄罗斯语则简称为“Gosprom”。

1942至1943年,纳粹在占领乌克兰期间曾试图将大楼拆除,但大楼最终幸存,并逃过了1950年代本打算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改造。1950年代,其中一座大楼的顶端还被安置了无线电发射器。50年后,这里又经历了一次不适当的局部改造(人们本想把楼群的外部刷上白色油漆)。2014年,楼群前面的列宁雕像也被拆除了。

从乌克兰化到俄罗斯化,又回到乌克兰化,国家工业大楼经历了政治上的各种动荡与平静,一直挺立到今日。前苏联的建筑中,也没有能够像它这样,如此生动地讲述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早年岁月中,空想社会主义的暗流与美国现代主义交织的一段往事。

来源:卫报

原标题:Kharkivs Derzhprom: Europes first skyscraper complex – a history of cities in 50 buildings, day 1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