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科技”创始人是前雷锋网联合创始人兼总主编。
文| 铅笔道 记者 南镜
“一台银黑色的送餐机器人,机身安着5层托盘,看上去像移动的餐架,机器的顶部是一面亮着幽蓝灯光的屏幕,不时闪烁着笑脸。服务员将饭菜放置托盘上,输入桌号后,它从餐厅里滑过地板,在前方的路口遇到了另一只机器人,巧妙地停住、转圈,然后绕开,沿着既定路线,将食物送到客人面前。客人直接拿取订餐,拿完后,机器人又返回原处。
整个过程平滑流畅,井然有序。
这是“普渡科技”室内机器人“欢乐送”在客户餐厅的测试现场。
从成立到做出接近量产阶段的原型机,“普渡科技”只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目前销售的第一台机器人已经在客户餐厅无故障运行了两年时间。第二款产品“普羚”也已研发完成。
“普渡科技”创始人张涛介绍,1台“欢乐送”可顶替1名传菜员,其最终目的是帮助餐厅节省成本,提高服务员的工作效率,让他们能更加专注于“服务”,而非完全取代人力。
目前“普渡科技”已经与京东、碧桂园、喜来登酒店等数百家达成合作,已售出上千台;同时,产品还远销海外,在新马泰、欧洲等地区也能看到“欢乐送”的影子。
上一轮融资是今年6月,数额为5000万元,启创资本领投,榕泉资本跟投。
注:张涛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遍地开花:送餐机器人“华而不实”
2016年前后,国内曾掀起一阵机器人餐厅的浪潮。
前有迎宾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的出现,后有无人餐厅、机器人餐厅的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其中就有送餐机器人。
彼时,很多人预计,这些机器人将会大面积代替人工,给餐饮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只是没想到,这阵风迅速刮过后,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餐饮行业是一个极度依赖人的行业。无论是前厅还是后厨,都需要大量的基层员工作为支撑。然而近年来,餐厅用人成本高升,招聘越来越难,成为了众多餐饮人当前面临的共同难题,特别是基层员工的招聘。
而服务员则是餐饮招聘的最大缺口。几乎每个餐馆都要配几名上菜传菜的服务员,这个岗位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不需要学历和经验,门槛很低。也正因如此,在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的90后成为劳动市场主力之后,这个岗位的缺口就更大了。
那时,市面上涌现的餐饮机器人多华而不实,很少撑到后来,多数都是昙花一现。
2015年6月,湖南省首家机器人餐厅开业,店里有迎宾的机器人、做刀削面的机器人、送餐的机器人。但仅运营了1年就面临倒闭。
据统计,广州市约有10家餐厅曾经使用过机器人,而目前2家已经关门,大部分餐厅的机器人处于闲置状态。遭到同样待遇的还有厦门、合肥等地的多家餐厅,要么机器人歇业,要么餐厅关门结业。
“那个时候,机器人多是被当作餐厅的营销噱头用,技术上很多都没有达到标准,并不能撑起餐厅的长久运营。”2016年初,机器人餐厅衰落下去了,而这给予了张涛发力的机会。
前梦再续:曾是前“雷锋网”总编
早在大学时代,张涛便参加过全国机器人大赛,当时他有了创业的想法,但受限于资本和市场的环境,那时VC机构还不如今天这样盛行,想法只得搁浅。后来,他同朋友一起创办了“雷锋网”,从媒体的视角看科技项目。
但张涛心中的机器人创业梦一直没放下。于是,两年后,他离开了“雷锋网”,回归机器人行业的创业,先后开发了教育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产品。但受限于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致使产品的成熟期较长,两个产品的市场推广都遇阻,之后张涛结束了这次心力交瘁的创业。
2016年初,他一边考虑下一步的创业方向,一边收尾上个项目的工作。
一天晚上,他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聊到正酣时,忽然邻桌响起了刺耳的声音。
离张涛隔了三张桌子,因为饭菜上错、服务不周,一名中年男子对着传菜员破口大骂,经理和服务员现场围成一圈,叫骂声持续半个小时有余。
“如果有个机器人送餐就好了。”这件事让张涛印象深刻。他想像,“如果是机器送餐,食客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服务员也不会遭受这么强烈的委屈和羞辱了。”
后来,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他将方向选择在了送餐领域:
1、送餐机器人属刚需、高频产品。“后厨一出餐,每顿饭都要送。一天下来,一家餐厅可能要送上百成千次。送餐技术要求并不高,完全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人力。”
2、市场总容量巨大。餐饮总人力成本超1万亿,其中有20%为送餐环节,是千亿级市场规模。
3、技术可实现性。自己懂技术,科班出身,有过两次创业经历,有团队积累,也有行业资源。
4、业务模式上,餐饮机器人既TO B又TO C。“不像纯TO C,竞争比较惨烈;也不像纯大B,这种的话周期会拖得特别长。可能对创业公司这两种情况都比较麻烦,而餐饮则相对中和。”
5、专注于做送餐机器人的同类公司并不多。
不久后,张涛成立了“普渡科技”,专注于研发基于餐厅场景的送餐机器人。
“普渡科技”的送餐机器人“欢乐送”。
为此,他四处找人。例如公司的CTO,此人经由朋友介绍,张涛得知他擅长机器人定位导航,对机器人产品很有研究。为此,张涛跟他前后聊了10多次电话,亲自从深圳飞北京,见了两次面,微信上聊天,经常都是一千字开场。
最终,张涛成功说服对方加入了公司,加入的原因是他觉得普渡在技术和商业的结合上做得很好,看好公司未来的愿景。他曾问张涛最欣赏的人是谁,张涛回答说有三个,分别是爱迪生、·埃隆·马斯克以及扎克伯格。
现在,张涛的研发团队有超过50人,其中软硬件工程师配比为2:1,核心人员来自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科大、西门子、腾讯、阿里巴巴、新美大、华为、大疆等著名高校和公司。
五个月后,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室内配送机器人“欢乐送”。
从外观上来看,“欢乐送”摈弃传统人形冗余设计,保留托盘、移动平台的实用设计;在产品重心上,保持在机器人前后中线上方的设计结构,以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其配色采用温暖舒适的暖白和品质黑色调,更多的融合了现代餐厅、酒店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格调气息。
在运载量方面,一台“欢乐送”最多可设置5层托盘,每次出发最多可以设置5张餐桌,同时普渡科技支持100个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在定位和导航方面拥有精准的刹车控制系统,低至0.5秒的停车时间能够防止紧急情况下的碰撞发生。
“欢乐送”4小时满充后可使用24小时。
“欢乐送”4小时满充后可使用24小时。而价格则控制在几万元,1台机器顶替1名传菜员,餐厅可在半年至一年内回本。
风起云涌:A轮融资5千万
对于资本,张涛从来就不陌生。受益于他在“雷锋网”的经历,那时他每天看科技界的投融资讯,对于资本已经很熟悉。
在顺畅地拿过天使轮和Pre-A轮过后,张涛接触上了非常投缘的启创资本,同投资人彭鑫几番沟通后,成功说服对方投资。
于是,在深圳炽热的日光下,今年6月初,团队获启创资本领投、榕泉资本等跟投的5000万A轮融资。
在彭鑫眼中,他视“普渡科技”为下一个潜在的“大疆科技”。2012年当大疆无人机处于公司成长的绝对拐点时,启创资本想以几亿元人民币的公司估值独家投资数千万元,但受限于投资机构内部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留下很大的遗憾。
启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彭鑫表示,“普渡科技”通过行业领先的算法能力和工程能力使得成本大降,从而将配送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压缩到半年以内,数据表明,一年的投资回收期即是业界苦苦追求的市场拐点。
有了资本助力,张涛可以带领团队更好地专注于产品研发。于是,今年在“欢乐送”的基础上,就有了新品问世。
投放场景上面,张涛有更多的想像。
“如果说‘欢乐送’适用于小场景、小容量,那么‘普羚’则适用于大场景、大容量。”
“普羚”是第二代产品,区别于“欢乐送”开放式的舱体结构,“普羚”采用封闭式舱体结构,当普羚把物品从A点配送到B点时,收货人员凭借取货密码打开舱门,提取货物。
另外,技术方面团队也在“普羚”上做了升级,采用自研的PuduSLAM 2.0技术。相较第一代欢乐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性能提升。
1、采用激光和视觉融合的SLAM算法,不仅能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还能实现3D地图构建和环境感知;
2、移动速度和流畅度得以提升。普羚最高运行速度为2.4m/s(欢乐送为1.2m/s),流畅度以及避障灵敏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建图面积进一步扩大。由于传感器的性能和算法的性能都得到了提升,因而建图面积从原来的几千平米扩大到现在的几十万平米以上。
目前,“普羚”还在进一步研发中,尚待市场落地。竞品方面,市面上可见的送餐机器人公司还有YOGO、穿山甲机器人等。但同普渡相较均有差异。以YOGO为例,其产品投放场景主要在楼宇,而普渡则在餐厅内。
二代送餐机器人“普领”舱体是封闭式的。
除了创业公司的竞争外,市场还有科技巨头也在布局机器人。但张涛表示,严格意义上不算竞争关系,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必要性。“创业公司专注于技术与产品研发,而科技巨头做产业生态布局,其公司体量、对用户数据和业务场景有较强掌控,巨头没必要在单个产品上自己亲力亲为。”
二是技术壁垒。“以大疆无人机为例,在其垂直领域深耕多年,现在没有哪一家巨头敢说能比他们做得更好。科技巨头手中有更多的用户资源和用户场景,但是若论做机器人产品的话,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算法,我们会更擅长。”
推广方面,团队会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获客,也会通过社会化营销、签约代理商的方式来拓展销售渠道。借技术优势,普渡科技”已拥有喜来登酒店、香港美心集团等高档餐厅和酒店类客户,以及京东、碧桂园等企业,共计500多家左右。
对于未来,张涛表示,还是会沿着配送机器人的主线走,针对特定场景,团队会对机器人的形态和上层软件系统进行更多的适配和研发。产品迭代方面,“普渡科技”预计会在3~6个月左右推一款新产品。
编辑 | 薛婷 校对 | 叽叽歪歪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小铅笔(微信号:qianbidao2018)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