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增长奇迹:黏合的政治治理和开放型经济的结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增长奇迹:黏合的政治治理和开放型经济的结合

如果中国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收入国家,那么需要努力继续保持无偏的政治治理,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提高经济的可进入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仍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防止当前单峰无偏的治理模式出现退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被称为世界奇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构建理论试图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认为,由冲突型政治治理转向黏合型政治治理,由进入受限型经济转向进入开放型经济,形成单峰无偏政治治理与进入开放型经济的有效结合,成就了中国近40年的高速增长,推动中国从贫穷走向繁荣。

12月6日,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在北大国发院朗润·格政论坛上发言时说,国研中心试图用一个新的制度分析框架来解释一国的经济增长,这个框架更加关注隐藏于经济、政治制度背后的、更加本质的因素。

“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政治治理、经济制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陈昌盛说,“黏合的政治治理和进入开放型经济的结合,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

所谓黏合型治理是指,如果一种政治治理可以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能够达成社会共识,形成统一的集体行动,推动高效的政策执行,即为黏合型治理。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不具备上述特点,甚至相反,则被称为“冲突型治理”。

所谓进入开放型经济是指,如果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各类经济主体可以自愿并相对便利地参与各种经济机会,即为进入开放型经济,反之,则为进入受限型经济。

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还根据一个国家占优政治利益集团的数量,将政治治理模式分为两类——多峰治理和单峰治理。多峰政治治理也可以称为多元化政治治理,主要会出现多峰和解型政治治理和多峰冲突型政治治理两种状态。

单峰政治治理也称为一元化政治治理,崛起的单峰组织在获取了对国家权力控制后,因为采取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同,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是单峰无偏治理,也就是说,单峰组织在政策执行中,没有明显的利益群体偏见,而是从大多数人群的利益出发,着眼于中长期视角,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绩效,以获取更多利益群体、更长时间的支持。另一种是单峰有偏的治理,取得绝对优势的利益集团从狭隘的集团利益出发,对其他利益集团采取非公正的剥夺和压榨,对社会财富和其他利益集团的财富采取剥夺式再分配,甚至对其他组织采取镇压和消灭性行动。

国研中心发现,无论一个经济体的政治治理模式是多峰还是单峰,对经济持续发展并没有显著影响。在他们的框架下,多峰和解治理和单峰无偏治理都可以实现政治黏合,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多峰冲突治理或单峰有偏治理将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

将该框架分析中国问题时,陈昌盛表示,1956年到1978年,中国的政治治理是一种单峰无偏进程断裂与国家治理的有偏发展;1978年至今,则是单峰无偏化进程的重启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四个方面提升了经济的可进入性:一是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开了农民经济的进入性;二是从阶级剥削到企业家精神,打开了企业家的进入性;三是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可进入性;四是从分割经济到统一市场,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可进入性。

陈昌盛指出,在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都一直在强调要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这个看似只是一个“政治口号”,其实反映的正是政治治理与经济制度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国研中心指出,这一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也有深刻的政策意义。如果中国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收入国家,那么需要努力继续保持无偏的政治治理,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提高经济的可进入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仍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防止当前单峰无偏的治理模式出现退化。

这一研究结论或许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陈昌盛说:“只要能够提高经济的可进入性、实行黏合型的治理模式,使得大部分人能够参与到创造繁荣的经济活动中,中国的故事也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增长奇迹:黏合的政治治理和开放型经济的结合

如果中国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收入国家,那么需要努力继续保持无偏的政治治理,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提高经济的可进入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仍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防止当前单峰无偏的治理模式出现退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被称为世界奇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构建理论试图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认为,由冲突型政治治理转向黏合型政治治理,由进入受限型经济转向进入开放型经济,形成单峰无偏政治治理与进入开放型经济的有效结合,成就了中国近40年的高速增长,推动中国从贫穷走向繁荣。

12月6日,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在北大国发院朗润·格政论坛上发言时说,国研中心试图用一个新的制度分析框架来解释一国的经济增长,这个框架更加关注隐藏于经济、政治制度背后的、更加本质的因素。

“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政治治理、经济制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陈昌盛说,“黏合的政治治理和进入开放型经济的结合,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

所谓黏合型治理是指,如果一种政治治理可以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能够达成社会共识,形成统一的集体行动,推动高效的政策执行,即为黏合型治理。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不具备上述特点,甚至相反,则被称为“冲突型治理”。

所谓进入开放型经济是指,如果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各类经济主体可以自愿并相对便利地参与各种经济机会,即为进入开放型经济,反之,则为进入受限型经济。

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还根据一个国家占优政治利益集团的数量,将政治治理模式分为两类——多峰治理和单峰治理。多峰政治治理也可以称为多元化政治治理,主要会出现多峰和解型政治治理和多峰冲突型政治治理两种状态。

单峰政治治理也称为一元化政治治理,崛起的单峰组织在获取了对国家权力控制后,因为采取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同,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是单峰无偏治理,也就是说,单峰组织在政策执行中,没有明显的利益群体偏见,而是从大多数人群的利益出发,着眼于中长期视角,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绩效,以获取更多利益群体、更长时间的支持。另一种是单峰有偏的治理,取得绝对优势的利益集团从狭隘的集团利益出发,对其他利益集团采取非公正的剥夺和压榨,对社会财富和其他利益集团的财富采取剥夺式再分配,甚至对其他组织采取镇压和消灭性行动。

国研中心发现,无论一个经济体的政治治理模式是多峰还是单峰,对经济持续发展并没有显著影响。在他们的框架下,多峰和解治理和单峰无偏治理都可以实现政治黏合,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多峰冲突治理或单峰有偏治理将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

将该框架分析中国问题时,陈昌盛表示,1956年到1978年,中国的政治治理是一种单峰无偏进程断裂与国家治理的有偏发展;1978年至今,则是单峰无偏化进程的重启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四个方面提升了经济的可进入性:一是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开了农民经济的进入性;二是从阶级剥削到企业家精神,打开了企业家的进入性;三是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可进入性;四是从分割经济到统一市场,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可进入性。

陈昌盛指出,在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都一直在强调要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这个看似只是一个“政治口号”,其实反映的正是政治治理与经济制度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国研中心指出,这一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也有深刻的政策意义。如果中国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收入国家,那么需要努力继续保持无偏的政治治理,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提高经济的可进入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仍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防止当前单峰无偏的治理模式出现退化。

这一研究结论或许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陈昌盛说:“只要能够提高经济的可进入性、实行黏合型的治理模式,使得大部分人能够参与到创造繁荣的经济活动中,中国的故事也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