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解决“择校难”,北京、上海寻找教育资源供给新解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解决“择校难”,北京、上海寻找教育资源供给新解法

北京以集团化、区域化提供教育资源,而上海在建设一批新优质学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落户在通州区、居住在朝阳区、上学到西城区……北京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心仪的学校不惜来回奔波,而上海家长们也在为了“拼”进名校四处打听窍门。即使在北京、上海,教育资源供给与“择校难”仍然是如今备受关注的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在2018GES未来教育大会上表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地分化,但是供给方无论是服务、体制,还是沿着原来的惯性在运作,没有迅速地对需求分化做出足够的反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会议现场透露,第三方调查的教育满意度显示,上海居民对教育总体是满意的,但越是发达的城区,居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反而要低一些。“我们认为中心城区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供给一定好于郊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心城区家长对教育的要求更多样化。”倪闽景说。

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北京和上海正在试图建立新的教育资源供应方式。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北京市改善教育供给的思路是“穿越学校的边界”,用区域化、集团化的方式提供教育资源。

“北京在新城市规划的推进进程中,城市建设速度快、变化快,人口疏解多。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供给已经不可能只围绕一所一所的学校建设,所以要改变为集团化、区域化供给,从单一学校治理变成学区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就近入学,更可以丰富教育供给,更好的服务学生成长。” 李奕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这一治理思路带来关注度最高的变化是“多校划片”。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入学将结合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多校划片意味着购买学区房将不再对应一座学校,而是对应多所学校招生。

李奕向界面新闻记者解释道,多校划片入学是区域化供给的环节之一,打开学校的边界之后,孩子能够拥有更多同伴、更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更多的教育消费,而不仅是局限在某所学校之内。“共享是更加公平、更加融合的策略,它连带缓解了择校矛盾,让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合理流动、辐射整个区域。”李奕在采访中说。据他透露,北京市鼓励老师跨学校甚至跨学区、跨学段流动,例如中学、小学的老师在一贯制学校背景下的互动,希望最终鼓励孩子就近入学,在本地完成9年甚至12年连续的教育消费。

在上海,促进更多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政府扩大教育供给的目标。倪闽景在采访中举例称,“我们不断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底部学校办学水平的办法,用上海话讲就是‘糖炒栗子’,把下面的学校提上来。”

由于家长对教育多样化追求越来越强烈,上海各类民办学校逐渐崛起、备受追捧,上海不少家长也形成了“先拼民办、公办保底”的心态。2010年底,上海市教委推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努力增加优质的公办学校供给,将相对薄弱的“菜场学校”打造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倪闽景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海市不再依靠资金和生源等倾斜政策来扶植薄弱学校,而是通过激活学校内部力量来改变学校,并通过制定学校评价“绿色指标”来引导正确的质量观和办学方向。例如,师生关系被视为评价学校教育成功的第一指标,近视率、体质健康也被纳入学校的测评指标之内。

除了改变评价标准,招生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公办、民办学校的格局。2018年2月,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2018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实行公办、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这是对公办学校的保护,也在鼓励理性择校。”倪闽景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家长希望择校是一个过程也是权利。所以政府部门需要改变原有的行政思维方式,提高公办学校水平,家长心态就会平和,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

为了提高公办学校的水平,上海市不仅引入实力较强的公办学校委托管理薄弱学校,并将民办学校作为支持公办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国际学校也向公办学校开放,公办学校的校长去国际学校浸润、了解,开阔了校长们的视野。公办、民办学校的融合和互相支持以后会越来越多。”倪闽景说。

张力在2018GES未来教育大会上分析认为,民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供应。“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已经接近三万五千亿,而民间投入在宽口径计算下甚至不止八千亿。民办学校在高等教育层面占到五分之一,中小学领域高于10%,幼儿园阶段占据半壁江山,非学历培训中更是占到约三分之二。”

然而,民办教育如何定位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今年8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布后,民办教育被认为将受到政府严格监管,并引发了港股多支相关股票一度暴跌。

“民办教育从来没有单独发展的逻辑,要伴随国家、家庭、个人的需求去优化,伴随着公办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有特色、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教育补充。”李奕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他表示,政府将根据市场规律调整供需,让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各得其所,而北京市在目前和未来的学区建构中,已经将民办教育纳入进来,在服务学生的前提下寻找合适的结合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解决“择校难”,北京、上海寻找教育资源供给新解法

北京以集团化、区域化提供教育资源,而上海在建设一批新优质学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落户在通州区、居住在朝阳区、上学到西城区……北京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心仪的学校不惜来回奔波,而上海家长们也在为了“拼”进名校四处打听窍门。即使在北京、上海,教育资源供给与“择校难”仍然是如今备受关注的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在2018GES未来教育大会上表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地分化,但是供给方无论是服务、体制,还是沿着原来的惯性在运作,没有迅速地对需求分化做出足够的反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会议现场透露,第三方调查的教育满意度显示,上海居民对教育总体是满意的,但越是发达的城区,居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反而要低一些。“我们认为中心城区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供给一定好于郊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心城区家长对教育的要求更多样化。”倪闽景说。

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北京和上海正在试图建立新的教育资源供应方式。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北京市改善教育供给的思路是“穿越学校的边界”,用区域化、集团化的方式提供教育资源。

“北京在新城市规划的推进进程中,城市建设速度快、变化快,人口疏解多。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供给已经不可能只围绕一所一所的学校建设,所以要改变为集团化、区域化供给,从单一学校治理变成学区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就近入学,更可以丰富教育供给,更好的服务学生成长。” 李奕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这一治理思路带来关注度最高的变化是“多校划片”。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入学将结合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多校划片意味着购买学区房将不再对应一座学校,而是对应多所学校招生。

李奕向界面新闻记者解释道,多校划片入学是区域化供给的环节之一,打开学校的边界之后,孩子能够拥有更多同伴、更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更多的教育消费,而不仅是局限在某所学校之内。“共享是更加公平、更加融合的策略,它连带缓解了择校矛盾,让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合理流动、辐射整个区域。”李奕在采访中说。据他透露,北京市鼓励老师跨学校甚至跨学区、跨学段流动,例如中学、小学的老师在一贯制学校背景下的互动,希望最终鼓励孩子就近入学,在本地完成9年甚至12年连续的教育消费。

在上海,促进更多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政府扩大教育供给的目标。倪闽景在采访中举例称,“我们不断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底部学校办学水平的办法,用上海话讲就是‘糖炒栗子’,把下面的学校提上来。”

由于家长对教育多样化追求越来越强烈,上海各类民办学校逐渐崛起、备受追捧,上海不少家长也形成了“先拼民办、公办保底”的心态。2010年底,上海市教委推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努力增加优质的公办学校供给,将相对薄弱的“菜场学校”打造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倪闽景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海市不再依靠资金和生源等倾斜政策来扶植薄弱学校,而是通过激活学校内部力量来改变学校,并通过制定学校评价“绿色指标”来引导正确的质量观和办学方向。例如,师生关系被视为评价学校教育成功的第一指标,近视率、体质健康也被纳入学校的测评指标之内。

除了改变评价标准,招生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公办、民办学校的格局。2018年2月,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2018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实行公办、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这是对公办学校的保护,也在鼓励理性择校。”倪闽景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家长希望择校是一个过程也是权利。所以政府部门需要改变原有的行政思维方式,提高公办学校水平,家长心态就会平和,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

为了提高公办学校的水平,上海市不仅引入实力较强的公办学校委托管理薄弱学校,并将民办学校作为支持公办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国际学校也向公办学校开放,公办学校的校长去国际学校浸润、了解,开阔了校长们的视野。公办、民办学校的融合和互相支持以后会越来越多。”倪闽景说。

张力在2018GES未来教育大会上分析认为,民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供应。“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已经接近三万五千亿,而民间投入在宽口径计算下甚至不止八千亿。民办学校在高等教育层面占到五分之一,中小学领域高于10%,幼儿园阶段占据半壁江山,非学历培训中更是占到约三分之二。”

然而,民办教育如何定位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今年8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布后,民办教育被认为将受到政府严格监管,并引发了港股多支相关股票一度暴跌。

“民办教育从来没有单独发展的逻辑,要伴随国家、家庭、个人的需求去优化,伴随着公办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有特色、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教育补充。”李奕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他表示,政府将根据市场规律调整供需,让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各得其所,而北京市在目前和未来的学区建构中,已经将民办教育纳入进来,在服务学生的前提下寻找合适的结合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