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在黄埔揭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在黄埔揭牌

12月7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2018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办。政府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出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和区域协同,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权威、务实、开放的高峰对话。

文/易扬

12月7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2018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办。政府代表、来自国内外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专家、学者和骨干企业代表120多人出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和区域协同,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权威、务实、开放的高峰对话。

当天揭牌的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迎来的第二家省级创新中心,该区正全力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快速跃升。

据悉,自 1996 年至今,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已接连举办11届“中国机器人焊接学术与技术会议”(CCRW),并于2002年发起创办了首届“国际机器人焊接、智能化与自动化会议”(RWIA),每四年一届。历次会议集中了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焊接及自动化领域最前沿技术,是专家学者、设备厂商、应用厂商相互交流碰撞的行业盛会。

黄埔聚集全省半数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

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刘尔彬在致辞中表示,工业机器人作为支撑制造业智能化的关键装备,正在向生产制造各领域各环节普及渗透,加速变革既有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服务机器人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新型产品,正在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加速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同时,特种机器人针对特殊环境下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强化的工程化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以预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加快推动产业链重塑和价值链重构,加速提升全球生产效率和全人类生活品质。”

据介绍,我国当下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存在核心技术缺失和产品可靠性水平低下两大主要瓶颈问题。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将针对这两大痛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共性技术以及质量可靠性技术与相关应用技术研究。

创新中心由广州瑞松科技协同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组建,7日当天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广州市成立的第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至此,加上此前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广东省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该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增至三家,占广东首批规划建设的制造业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的一半。

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将积极引进国内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机器人龙头企业加盟,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周边设备、机器人应用软件、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机云平台服务为主线,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和智能装备研发、焊接与装配技术方案和新工艺研究为主要任务,将紧紧围绕“智能焊接与装配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软件技术”,探索建立符合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状态和特点的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带动行业共同发展的创新平台;聚集机器人发展相关保障资源,搭建提供测试验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家合作、标准制定等全方位产业化服务的综合性保障平台;通过协同创新,开展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前瞻应用技术以及质量提升技术研究;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

据广州瑞松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介绍,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为载体,采取“企业法人+联盟”的股份制形式。据透露,公司特地预留了部分股权,用于招募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国家的合作伙伴,目前正积极接洽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相关企业。“创新中心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希望不仅承载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还能承担更多国家赋予的责任。”

创新中心主要承担三大使命,一是以技术实现、产品保障、成果转化为核心,解决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质量瓶颈以及推广瓶颈问题,打通创新链,实现技术推动;二是以标准制修订、人才培训、合作交流为辅助,解决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标准缺失、人才匮乏、交流不畅的问题,打造开放性平台,实现产业支撑;三是以孵化技术和成果,促进创新生态为主要使命。规划每年完成 5-10 项技术成果,每个成果项目预计转化后三年内可产生5000万-1亿元的产值,三年内共预计可产生5亿-10亿。带动就业方面,创新中心以高端技术人才为主,规划专职人员50-80人;每个成果项目单元可延伸带动就业30-80人,转化后三年内可带动就业500人以上。  

院士专家共话粤港澳湾区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发展

在当天举行的2018GRIS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荣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IEEE主席 Toshio FUKUDA,国家863机器人及先进制造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田苗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的建议、机器人产业急需实现的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突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端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其支持政策、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创立与研究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开放讨论。发言嘉宾均认为,我国的科研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落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籍院士Toshio FUKUDA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中国开展研究工作,他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提出建议,要在传感器、减震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赋予其尽量多的附加值,“否则关键零部件都从国外买回来组装,价格便宜不了,功能也无法实现差异化。”

“中国的机器人现在在世界上应用的量也是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是,由于高等学校的导向,使它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论文上,而产业内的企业又停留在仿制上,追求利益,核心的技术很难有人来做。”潘际銮院士表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宋晓刚理事长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是10%,发达国家平均是40%。“创新中心的成立,最重要的是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解决行业的共性技术,促进广东省量大面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再就是推进机器人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从自动化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国家863机器人及先进制造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田苗教授看好广东、广州大力发展机器人相关产业。“广东一直是中国改革的排头兵,广东的企业能够吃苦,能够不拘小节,从一纵到一横,从细分领域一点一点地夯实自己的战场。”

“创新中心的成立,肯定了广东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地位。”孙志强在采访中表示,沈阳有老牌的哈工大等高校,上海有库卡等名企、外企,而广东得益于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端做得最好,产业链条最成熟,“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最好的应用场景,工业机器人有40%用于汽车制造业,其中80%用于焊接,广东在系统集成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黄埔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占全市近四成

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增长率将达到年均25%。

过去三年,广东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3。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在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平均密度)为74台/每万名产业工人,其中韩国为631台/每万名产业工人,德国309 台/每万名产业工人,日本为 303 台/每万名产业工人,美国为 189 台/每万名产业工人,中国为68台/每万名产业工人,由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显示,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

机器人产业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2017年,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规模约595亿元,其中该区221亿元,占比37%;全市销售额超亿元的69家机器人企业中,32家来自该区;全市16家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中,该区有8家;广州数控、广州启帆2家企业入选中国机器人10强(注:工信部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机器人TOP10”)。此外,该区还被先后认定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第八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智能装备)示范基地。

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经过多年的产业积聚,形成了涵盖上游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电主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系统集成的智能成套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链,以及检验检测及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体系。

工业机器人本体方面,以广州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方面,主要有巨轮(广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数控、广州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启帆等企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广州瑞松科技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系统集成综合服务商,广州明珞的柔性总拼系统、焊接机器人集成系统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检验检测及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广州机研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威凯检测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检验检测能力;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筹建中)、巨轮研究院、浙大工研院、聚华国家级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创新机构也相继成立。同时,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也正在建设过程中。

在细分市场方面,该区涌现出一批装备智能化水平领先的单打冠军和独角兽企业。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广州数控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从2000年起,连续18年在国内品牌数控系统中排首位;昊志机电的电主轴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包装装备领域,达意隆包装机械是全球排名第三的液态食品与饮料整厂全自动生产线综合提供商,产品连续多年实现国内同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珐玛珈公司研制生产的自动数粒包装线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木材细分领域,弘亚数控是中国板式家具机械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提供高品质、全系列的板式家具生产设备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全年家具专用设备销售量超过1万台/套;卫星通信导航领域,海格通信自2003年起连续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我国军用通信、导航及信息化领域最大的整机和系统供应商之一;视源电子是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驱动板卡供应商,液晶显示主控板卡2017年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9%,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1%,持续10年市场全球第一。

(通讯员 郭哲涵、郭桂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在黄埔揭牌

12月7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2018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办。政府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出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和区域协同,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权威、务实、开放的高峰对话。

文/易扬

12月7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2018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办。政府代表、来自国内外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专家、学者和骨干企业代表120多人出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和区域协同,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权威、务实、开放的高峰对话。

当天揭牌的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迎来的第二家省级创新中心,该区正全力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快速跃升。

据悉,自 1996 年至今,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已接连举办11届“中国机器人焊接学术与技术会议”(CCRW),并于2002年发起创办了首届“国际机器人焊接、智能化与自动化会议”(RWIA),每四年一届。历次会议集中了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焊接及自动化领域最前沿技术,是专家学者、设备厂商、应用厂商相互交流碰撞的行业盛会。

黄埔聚集全省半数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

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刘尔彬在致辞中表示,工业机器人作为支撑制造业智能化的关键装备,正在向生产制造各领域各环节普及渗透,加速变革既有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服务机器人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新型产品,正在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加速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同时,特种机器人针对特殊环境下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强化的工程化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以预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加快推动产业链重塑和价值链重构,加速提升全球生产效率和全人类生活品质。”

据介绍,我国当下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存在核心技术缺失和产品可靠性水平低下两大主要瓶颈问题。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将针对这两大痛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共性技术以及质量可靠性技术与相关应用技术研究。

创新中心由广州瑞松科技协同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组建,7日当天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广州市成立的第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至此,加上此前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广东省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该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增至三家,占广东首批规划建设的制造业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的一半。

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将积极引进国内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机器人龙头企业加盟,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周边设备、机器人应用软件、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机云平台服务为主线,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和智能装备研发、焊接与装配技术方案和新工艺研究为主要任务,将紧紧围绕“智能焊接与装配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软件技术”,探索建立符合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状态和特点的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带动行业共同发展的创新平台;聚集机器人发展相关保障资源,搭建提供测试验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家合作、标准制定等全方位产业化服务的综合性保障平台;通过协同创新,开展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前瞻应用技术以及质量提升技术研究;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

据广州瑞松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介绍,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为载体,采取“企业法人+联盟”的股份制形式。据透露,公司特地预留了部分股权,用于招募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国家的合作伙伴,目前正积极接洽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相关企业。“创新中心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希望不仅承载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还能承担更多国家赋予的责任。”

创新中心主要承担三大使命,一是以技术实现、产品保障、成果转化为核心,解决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质量瓶颈以及推广瓶颈问题,打通创新链,实现技术推动;二是以标准制修订、人才培训、合作交流为辅助,解决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标准缺失、人才匮乏、交流不畅的问题,打造开放性平台,实现产业支撑;三是以孵化技术和成果,促进创新生态为主要使命。规划每年完成 5-10 项技术成果,每个成果项目预计转化后三年内可产生5000万-1亿元的产值,三年内共预计可产生5亿-10亿。带动就业方面,创新中心以高端技术人才为主,规划专职人员50-80人;每个成果项目单元可延伸带动就业30-80人,转化后三年内可带动就业500人以上。  

院士专家共话粤港澳湾区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发展

在当天举行的2018GRIS 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荣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IEEE主席 Toshio FUKUDA,国家863机器人及先进制造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田苗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的建议、机器人产业急需实现的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突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端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其支持政策、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创立与研究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开放讨论。发言嘉宾均认为,我国的科研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落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籍院士Toshio FUKUDA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中国开展研究工作,他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提出建议,要在传感器、减震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赋予其尽量多的附加值,“否则关键零部件都从国外买回来组装,价格便宜不了,功能也无法实现差异化。”

“中国的机器人现在在世界上应用的量也是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是,由于高等学校的导向,使它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论文上,而产业内的企业又停留在仿制上,追求利益,核心的技术很难有人来做。”潘际銮院士表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宋晓刚理事长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是10%,发达国家平均是40%。“创新中心的成立,最重要的是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解决行业的共性技术,促进广东省量大面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再就是推进机器人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从自动化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国家863机器人及先进制造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田苗教授看好广东、广州大力发展机器人相关产业。“广东一直是中国改革的排头兵,广东的企业能够吃苦,能够不拘小节,从一纵到一横,从细分领域一点一点地夯实自己的战场。”

“创新中心的成立,肯定了广东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地位。”孙志强在采访中表示,沈阳有老牌的哈工大等高校,上海有库卡等名企、外企,而广东得益于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端做得最好,产业链条最成熟,“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最好的应用场景,工业机器人有40%用于汽车制造业,其中80%用于焊接,广东在系统集成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黄埔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占全市近四成

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增长率将达到年均25%。

过去三年,广东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3。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在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平均密度)为74台/每万名产业工人,其中韩国为631台/每万名产业工人,德国309 台/每万名产业工人,日本为 303 台/每万名产业工人,美国为 189 台/每万名产业工人,中国为68台/每万名产业工人,由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显示,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

机器人产业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2017年,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规模约595亿元,其中该区221亿元,占比37%;全市销售额超亿元的69家机器人企业中,32家来自该区;全市16家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中,该区有8家;广州数控、广州启帆2家企业入选中国机器人10强(注:工信部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机器人TOP10”)。此外,该区还被先后认定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第八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智能装备)示范基地。

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经过多年的产业积聚,形成了涵盖上游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电主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系统集成的智能成套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链,以及检验检测及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体系。

工业机器人本体方面,以广州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方面,主要有巨轮(广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数控、广州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启帆等企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广州瑞松科技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系统集成综合服务商,广州明珞的柔性总拼系统、焊接机器人集成系统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检验检测及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广州机研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威凯检测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检验检测能力;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筹建中)、巨轮研究院、浙大工研院、聚华国家级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创新机构也相继成立。同时,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也正在建设过程中。

在细分市场方面,该区涌现出一批装备智能化水平领先的单打冠军和独角兽企业。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广州数控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从2000年起,连续18年在国内品牌数控系统中排首位;昊志机电的电主轴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包装装备领域,达意隆包装机械是全球排名第三的液态食品与饮料整厂全自动生产线综合提供商,产品连续多年实现国内同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珐玛珈公司研制生产的自动数粒包装线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木材细分领域,弘亚数控是中国板式家具机械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提供高品质、全系列的板式家具生产设备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全年家具专用设备销售量超过1万台/套;卫星通信导航领域,海格通信自2003年起连续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我国军用通信、导航及信息化领域最大的整机和系统供应商之一;视源电子是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驱动板卡供应商,液晶显示主控板卡2017年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9%,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1%,持续10年市场全球第一。

(通讯员 郭哲涵、郭桂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