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风味人间》:一道范式极致的残魂珍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风味人间》:一道范式极致的残魂珍馐

“好山好水好无聊”。

随着《风味人间》播到第六集(含花絮共8集),大众对它的评价也逐渐成型了。

豆瓣9.3的高分证明了它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这一评分不仅远超《舌尖3》,也超过今年不少黑马纪录片。在B站纪录片“屠榜”的《人生一串》评分也仅为9分。

陈晓卿团队是《舌尖》系列的初始人马,这使得《风味人间》有着不少经典气质:比如镜头在辗转腾挪间的那种大气、配乐于磅礴之中又不失灵动、李立宏老师熟悉的浑厚配音,以及关注现代中国的边缘地带而非主流。不仅如此,这次他们团队合作的平台是腾讯,因此不管是从全球性的取材,还是微观食物摄影,都能看到制作经费在燃烧。

如果说美食纪录片有一套合规的范式,陈晓卿的团队无疑将这个范式做到了极致。从食物的分子到世界的地理,声光画色无一不尽善尽美。

但就像影视作品常常遭遇续集不力一样,《风味人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正如豆瓣一位网友的评论所示,《风味人间》不差,但“好山好水好无聊”,“没有创新”。

这也许不能完全怪陈晓卿的团队,因为纪录片这两年在中国发展太快了。《舌尖1》播出时还是六年前,彼时除去央视纪录片频道这种专注垂直领域的电视台部门,民间几乎没有纪录片的身影,更别说爆款。但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走红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原本被认为针对高知阶层的纪录片受到了Z世代们的追捧,而后者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军。

随着年轻人对纪录片的热爱,这一原本小众的题材也渐渐打开市场。就在去年,国内三家视频网站已经设立纪录片频道,分别与BBC、国家地理频道、ITV、Netflix等全球公司合作,引进大批纪录片。而根据《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以优爱腾为首的新媒体机构以6亿的投资规模,占国内纪录片总投入的15.2%、占比同期增长32%。

市场的增量自然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在六年前令人耳目一新的《舌尖》摆到今天,也许仍然是一部精致之作,但胃口挑剔的观众们对它的期待却不止是重复。《风味人间》每集的标题都非常诗意:《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风味之旅》,读起来意象万千。但也如观众们感受到的那样,《风味人间》虽然有全球食物地理的观照,在主题的陈述上却时常跑题。

“如果是食物的演变,就不够科学;如果是美食的介绍,篇幅又不够;如果是地理人文,地大物博是get到了,但人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是情感还是勤劳?”

会出现上述问题,一个显然的原因是《风味人间》的地理放得更大了。

节目组去了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取材,镜头里不时出现西班牙火腿、泰国红绿咖喱等国外经典美食元素。如果单纯从吃这件事上来说,中国的吃货们自然也是能够共情的,但问题在于《风味人间》每一集的主题都太大。

比如第二集《落地生根》中出现的澳门菜“非洲鸡”,中国鸡搭配的酱料却可以追溯到好望角、印度洋、东南亚的食材,节目大抵是想表现食物们跨越千山万水的神奇融合,但这个主题对于美食纪录片来说实在有点吃力不讨好。恍然间有种上地理课的错觉。吃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随着生活渗入骨髓的,一个能够让观众难以忘怀的美食纪录片,自然也应该是心细如发。

今年的《人生一串》之所以能成为黑马,可能是因为对美食这个母题进行了新的拆解:它不是精致的台面之物,而是街头巷尾的烤串。这种食物文化是烟熏火燎的,一点也不精美,但它对于这个领域的作品来说无疑是新鲜的,又暗合了当下中国人在时代飞速变迁里那种对过往的眷恋,所谓悟已往之不谏,就在烤串里追寻一下儿时的味道吧。

陈晓卿本人其实也是苍蝇馆子的爱好者,他爱吃桂林米粉,大碗螺蛳粉加豆泡、酸笋和豇豆对他来说就是足够迷人的烟火气息。可也许因为跟腾讯合作,这部有蔡澜作为顾问,又有首席科学顾问的美食纪录片,美则美矣,但跟陈晓卿本人已经走在了歧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风味人间》距离这个“欲”太远了,它双脚腾空,不再具有第一季《舌尖》里那种松茸在清晨刚刚被挖出来的清新感。腾空的原因并不是关注对象的阶层上移了,而是观察的视角不够接近。

也许观众想知道更多田家的日常故事

为了拍这部片子,陈晓卿还去找了扶霞·邓洛普,这是一位获得过餐饮写作“奥斯卡”奖的英国女士,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美食家。但如果读者看过扶霞的《鱼翅与花椒》,就会发现她文本之中的魅力绝非束之高阁的食物审美,而是在茶馆里跟掏耳朵的手艺人聊天、在四川的厨师学校学做爆炒腰花儿。很遗憾这种松散的魅力并没有体现在《风味人间》里,扶霞在这部片子里宛如一个典型外宾。

说了这么多,倒不是想说《风味人间》有多糟糕,恰恰相反,正如标题,它已经是范式极致的作品。它是纪录片里的珍馐,但三魂七魄不全,精气神丢了一部分。

第一集里镖鱼是很多观众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年轻的捕手站在船头,在风浪尖寻得那千分之一秒的时间捕获旗鱼。成功仅在一瞬之间。这段令人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非常硬汉。这就是传统的美食纪录片没有的气质,通常,食物都是绵软温馨的。

如果能多一些这种更创新的内容,《风味人间》大概也就不会出现眼下这种奇异的评价局面:观众一面为着这市面上最好的作品和情怀给了五星,但在看完之后又爱之深责之切地批评它套路化、模式化。

既取了《风味人间》这样的标题,总得让观众好好地领略一下这复杂的人间百味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风味人间》:一道范式极致的残魂珍馐

“好山好水好无聊”。

随着《风味人间》播到第六集(含花絮共8集),大众对它的评价也逐渐成型了。

豆瓣9.3的高分证明了它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这一评分不仅远超《舌尖3》,也超过今年不少黑马纪录片。在B站纪录片“屠榜”的《人生一串》评分也仅为9分。

陈晓卿团队是《舌尖》系列的初始人马,这使得《风味人间》有着不少经典气质:比如镜头在辗转腾挪间的那种大气、配乐于磅礴之中又不失灵动、李立宏老师熟悉的浑厚配音,以及关注现代中国的边缘地带而非主流。不仅如此,这次他们团队合作的平台是腾讯,因此不管是从全球性的取材,还是微观食物摄影,都能看到制作经费在燃烧。

如果说美食纪录片有一套合规的范式,陈晓卿的团队无疑将这个范式做到了极致。从食物的分子到世界的地理,声光画色无一不尽善尽美。

但就像影视作品常常遭遇续集不力一样,《风味人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正如豆瓣一位网友的评论所示,《风味人间》不差,但“好山好水好无聊”,“没有创新”。

这也许不能完全怪陈晓卿的团队,因为纪录片这两年在中国发展太快了。《舌尖1》播出时还是六年前,彼时除去央视纪录片频道这种专注垂直领域的电视台部门,民间几乎没有纪录片的身影,更别说爆款。但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走红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原本被认为针对高知阶层的纪录片受到了Z世代们的追捧,而后者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军。

随着年轻人对纪录片的热爱,这一原本小众的题材也渐渐打开市场。就在去年,国内三家视频网站已经设立纪录片频道,分别与BBC、国家地理频道、ITV、Netflix等全球公司合作,引进大批纪录片。而根据《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以优爱腾为首的新媒体机构以6亿的投资规模,占国内纪录片总投入的15.2%、占比同期增长32%。

市场的增量自然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在六年前令人耳目一新的《舌尖》摆到今天,也许仍然是一部精致之作,但胃口挑剔的观众们对它的期待却不止是重复。《风味人间》每集的标题都非常诗意:《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风味之旅》,读起来意象万千。但也如观众们感受到的那样,《风味人间》虽然有全球食物地理的观照,在主题的陈述上却时常跑题。

“如果是食物的演变,就不够科学;如果是美食的介绍,篇幅又不够;如果是地理人文,地大物博是get到了,但人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是情感还是勤劳?”

会出现上述问题,一个显然的原因是《风味人间》的地理放得更大了。

节目组去了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取材,镜头里不时出现西班牙火腿、泰国红绿咖喱等国外经典美食元素。如果单纯从吃这件事上来说,中国的吃货们自然也是能够共情的,但问题在于《风味人间》每一集的主题都太大。

比如第二集《落地生根》中出现的澳门菜“非洲鸡”,中国鸡搭配的酱料却可以追溯到好望角、印度洋、东南亚的食材,节目大抵是想表现食物们跨越千山万水的神奇融合,但这个主题对于美食纪录片来说实在有点吃力不讨好。恍然间有种上地理课的错觉。吃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随着生活渗入骨髓的,一个能够让观众难以忘怀的美食纪录片,自然也应该是心细如发。

今年的《人生一串》之所以能成为黑马,可能是因为对美食这个母题进行了新的拆解:它不是精致的台面之物,而是街头巷尾的烤串。这种食物文化是烟熏火燎的,一点也不精美,但它对于这个领域的作品来说无疑是新鲜的,又暗合了当下中国人在时代飞速变迁里那种对过往的眷恋,所谓悟已往之不谏,就在烤串里追寻一下儿时的味道吧。

陈晓卿本人其实也是苍蝇馆子的爱好者,他爱吃桂林米粉,大碗螺蛳粉加豆泡、酸笋和豇豆对他来说就是足够迷人的烟火气息。可也许因为跟腾讯合作,这部有蔡澜作为顾问,又有首席科学顾问的美食纪录片,美则美矣,但跟陈晓卿本人已经走在了歧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风味人间》距离这个“欲”太远了,它双脚腾空,不再具有第一季《舌尖》里那种松茸在清晨刚刚被挖出来的清新感。腾空的原因并不是关注对象的阶层上移了,而是观察的视角不够接近。

也许观众想知道更多田家的日常故事

为了拍这部片子,陈晓卿还去找了扶霞·邓洛普,这是一位获得过餐饮写作“奥斯卡”奖的英国女士,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美食家。但如果读者看过扶霞的《鱼翅与花椒》,就会发现她文本之中的魅力绝非束之高阁的食物审美,而是在茶馆里跟掏耳朵的手艺人聊天、在四川的厨师学校学做爆炒腰花儿。很遗憾这种松散的魅力并没有体现在《风味人间》里,扶霞在这部片子里宛如一个典型外宾。

说了这么多,倒不是想说《风味人间》有多糟糕,恰恰相反,正如标题,它已经是范式极致的作品。它是纪录片里的珍馐,但三魂七魄不全,精气神丢了一部分。

第一集里镖鱼是很多观众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年轻的捕手站在船头,在风浪尖寻得那千分之一秒的时间捕获旗鱼。成功仅在一瞬之间。这段令人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非常硬汉。这就是传统的美食纪录片没有的气质,通常,食物都是绵软温馨的。

如果能多一些这种更创新的内容,《风味人间》大概也就不会出现眼下这种奇异的评价局面:观众一面为着这市面上最好的作品和情怀给了五星,但在看完之后又爱之深责之切地批评它套路化、模式化。

既取了《风味人间》这样的标题,总得让观众好好地领略一下这复杂的人间百味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