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补贴能成为拼车市场的胜负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补贴能成为拼车市场的胜负手吗?

去年打车软件靠高额补贴获得了巨大的用户规模,但市场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商业化遇阻,进军拼车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拼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习惯和打车仍有差别,阿里和腾讯也失去了继续斗法的动力。

易到用车在上海车展期间宣布将推出拼车服务,去年在打车软件大战中血拼的几个对手又聚齐了。不同的是,滴滴针对司机的补贴政策已经出台,得到百度投资的51用车硬气的表示“奉陪到底”。获得资本青睐的拼车市场,是否会变成新一轮烧钱大战的战场?

打车软件补贴战,滴滴快的不是真赢家

去年打车软件补贴战打得不亦乐乎,归根结底是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斗法。不过艾瑞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市场份额是支付宝82.8%、财付通10.6%。较之于一季度,支付宝增长6.6%,财付通反而降低2.3%。高额补贴并没有给移动支付市场带来太多变化,随着快的和滴滴合并,阿里和腾讯也这个市场宣告收手。

在这个过程中,滴滴和快的虽然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但却没有找到好的盈利点。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数量达1.72亿,快的和滴滴的市场份额达到99.8%。不过现在看来,用户使用打车软件出行的习惯,并没能转化为滴滴的收入。因为出租车市场的性质太特殊,打车软件用户规模虽大,却不具备与出租车公司或司机在价格上博弈的能力,后市场的维修保养也被出租车公司垄断,打车软件根本无法染指。

本来可能是盈利点的“专车”,又遭遇了政策壁垒。相对于出租车,专车的优势在于车况和服务质量好,乘客的选择权大。其价格相对于出租车略高,一定程度是增量市场。但在政策法规层面专车却处于灰色地带,实际上“专车”和“黑车”也确实很难区分。今年“两会”期间,交通部领导甚至表态“永远不支持私家车进入专车领域”。无论对企业还是资本市场而言,这都不是一种安全的商业模式。

因此,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的角度,都是必须的。拼车其实也是最好的选择。首先,用户使用叫车软件的习惯已经养成,从出租车、专车到拼车,用户习惯不用重新培养。其次,打车和拼车的高频用户都以无车族为主,用户重合度高,既有用户规模足以支撑其业务。再次,政府对拼车持肯定和鼓励态度,经营风险小。

三大因素决定补贴难以左右拼车市场

但是,去年打车软件使用最顺手的补贴,作用却有可能大打折扣。

首先,阿里和腾讯积极性降低,拼车市场很难像去年打车软件那样有充足的钱可以烧。经过去年的血洗,出行场景对移动支付的用户增长已经不会再有大的推动,再打一轮补贴大战缺乏充足的理由。虽然百度积极投身其中,得到其投资的51用车也很硬气,但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至于天天用车、爱拼车、嘀嗒拼车等“屌丝”,纵有凌云志可能也掀不起什么波澜。看看打车市场就很清楚了,易到用车、摇摇招车、大黄蜂那么多年也没弄出动静,阿里和腾讯一出手就腥风血雨。

其次,赚钱并不是车主的唯一目的,车主对补贴的意愿比出租车和专车司机低。拼车的车辆不以营运为目的。对车主来说,外出时顺路带一个人既能打发寂寞,也能分摊用车成本,仅此而已。对大多数车主来说,接单的场景可能仅限于上下班途中或外出,很难想象平常有车主开着车满大街“求拼车”,这就限制了其接单数量,而这不是补贴能解决的问题。

再次,拼车的交易过程比打车复杂得多,补贴对成交与否的影响被弱化。比如,打车时司机与乘客起点匹配更重要。拼车则是路线和终点匹配更重要,再高的补贴也很难刺激一个住在城东的人接一个去往城西的单。比如,打车时司机是处于移动状态,成交的几率更高。拼车则是双方都处于静止状态,成交的难度远大于打车。比如,打车时乘客面对的是有公司背书的专业司机,要有司机接单基本就能成交,本质上是司机在选择乘客。拼车时车主和乘客则是互相选择,如果被一个看上去有点怕怕的大叔接了单,可能妹子就会放弃这次拼车了。一个颜值极高的妹子对屌丝车主的吸引力,则可能比几十块补贴更大。

总结一下:去年打车软件靠高额补贴获得了巨大的用户规模,但市场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商业化遇阻,进军拼车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拼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习惯和打车仍有差别,阿里和腾讯也失去了继续斗法的动力,因此补贴很难成为撬动打车市场的胜负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补贴能成为拼车市场的胜负手吗?

去年打车软件靠高额补贴获得了巨大的用户规模,但市场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商业化遇阻,进军拼车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拼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习惯和打车仍有差别,阿里和腾讯也失去了继续斗法的动力。

易到用车在上海车展期间宣布将推出拼车服务,去年在打车软件大战中血拼的几个对手又聚齐了。不同的是,滴滴针对司机的补贴政策已经出台,得到百度投资的51用车硬气的表示“奉陪到底”。获得资本青睐的拼车市场,是否会变成新一轮烧钱大战的战场?

打车软件补贴战,滴滴快的不是真赢家

去年打车软件补贴战打得不亦乐乎,归根结底是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斗法。不过艾瑞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市场份额是支付宝82.8%、财付通10.6%。较之于一季度,支付宝增长6.6%,财付通反而降低2.3%。高额补贴并没有给移动支付市场带来太多变化,随着快的和滴滴合并,阿里和腾讯也这个市场宣告收手。

在这个过程中,滴滴和快的虽然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但却没有找到好的盈利点。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数量达1.72亿,快的和滴滴的市场份额达到99.8%。不过现在看来,用户使用打车软件出行的习惯,并没能转化为滴滴的收入。因为出租车市场的性质太特殊,打车软件用户规模虽大,却不具备与出租车公司或司机在价格上博弈的能力,后市场的维修保养也被出租车公司垄断,打车软件根本无法染指。

本来可能是盈利点的“专车”,又遭遇了政策壁垒。相对于出租车,专车的优势在于车况和服务质量好,乘客的选择权大。其价格相对于出租车略高,一定程度是增量市场。但在政策法规层面专车却处于灰色地带,实际上“专车”和“黑车”也确实很难区分。今年“两会”期间,交通部领导甚至表态“永远不支持私家车进入专车领域”。无论对企业还是资本市场而言,这都不是一种安全的商业模式。

因此,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的角度,都是必须的。拼车其实也是最好的选择。首先,用户使用叫车软件的习惯已经养成,从出租车、专车到拼车,用户习惯不用重新培养。其次,打车和拼车的高频用户都以无车族为主,用户重合度高,既有用户规模足以支撑其业务。再次,政府对拼车持肯定和鼓励态度,经营风险小。

三大因素决定补贴难以左右拼车市场

但是,去年打车软件使用最顺手的补贴,作用却有可能大打折扣。

首先,阿里和腾讯积极性降低,拼车市场很难像去年打车软件那样有充足的钱可以烧。经过去年的血洗,出行场景对移动支付的用户增长已经不会再有大的推动,再打一轮补贴大战缺乏充足的理由。虽然百度积极投身其中,得到其投资的51用车也很硬气,但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至于天天用车、爱拼车、嘀嗒拼车等“屌丝”,纵有凌云志可能也掀不起什么波澜。看看打车市场就很清楚了,易到用车、摇摇招车、大黄蜂那么多年也没弄出动静,阿里和腾讯一出手就腥风血雨。

其次,赚钱并不是车主的唯一目的,车主对补贴的意愿比出租车和专车司机低。拼车的车辆不以营运为目的。对车主来说,外出时顺路带一个人既能打发寂寞,也能分摊用车成本,仅此而已。对大多数车主来说,接单的场景可能仅限于上下班途中或外出,很难想象平常有车主开着车满大街“求拼车”,这就限制了其接单数量,而这不是补贴能解决的问题。

再次,拼车的交易过程比打车复杂得多,补贴对成交与否的影响被弱化。比如,打车时司机与乘客起点匹配更重要。拼车则是路线和终点匹配更重要,再高的补贴也很难刺激一个住在城东的人接一个去往城西的单。比如,打车时司机是处于移动状态,成交的几率更高。拼车则是双方都处于静止状态,成交的难度远大于打车。比如,打车时乘客面对的是有公司背书的专业司机,要有司机接单基本就能成交,本质上是司机在选择乘客。拼车时车主和乘客则是互相选择,如果被一个看上去有点怕怕的大叔接了单,可能妹子就会放弃这次拼车了。一个颜值极高的妹子对屌丝车主的吸引力,则可能比几十块补贴更大。

总结一下:去年打车软件靠高额补贴获得了巨大的用户规模,但市场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商业化遇阻,进军拼车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拼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习惯和打车仍有差别,阿里和腾讯也失去了继续斗法的动力,因此补贴很难成为撬动打车市场的胜负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