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扒一扒国内电影节的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扒一扒国内电影节的皮

它本质上和一档综艺节目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它比一般的综艺节目更虚伪,更隐秘,更假装神圣和高大上。

 

文/大宝剑

四月有着接踵而至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先是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后是北京电影节,后者中间还夹着一个金像奖颁奖礼。

这些电影节和颁奖礼,和之前之后的很多电影节和颁奖礼都对自身都有很多定位,同时也给自己赋予了非常高的意义,这些定位和意义往往包括:电影人的节日,电影的盛典,盛事,影迷的节日,拯救电影,对电影的拨乱反正,引领电影往正确的道路上走,如此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扯淡。

电影节也好,颁奖礼也好,就其本质就是一门生意。它出售的是荣誉和表彰,换回来的是金钱。它和那些靠出售职称论文而发财致富的期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它从来无意拯救谁,它也从来拯救不了谁,它只有一个对象要拯救,那就是它自己。

秦可卿死了后,她的公公贾珍为秦可卿的丈夫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捐,这样,她出殡的时候,就可以高挂“诰授龙禁卫秦氏宜人”的TITLE了。看吧,即便是对一个死人,荣誉和表彰都是如此的迷人。

电影节和颁奖礼,它们往往都避开这一点不谈,它们往往都避实就虚。

比如,它们喜欢把电影宗教化。它们先是把电影神圣化,把电影当成一种教义,当成一种救赎,那么,它们自己,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大主教了,电影节的放映大厅,也顺理成章的成了祭坛,成了麦加。

戛纳就是如此,它的竞赛片的放映充满了仪式感,放映前人们得排着长队,蠕动着前行,一如宗教仪式前长长的等待;有的场次要求正装,一如宗教场合穿上法衣;电影节主席和主创往往会在放映前致辞,一如神父在布道;放映结束后必须全场掌声,持续必须满5分钟,这就一如宗教场合教民投身其中目醉神迷;而最重要的就是灯光熄灭后,银幕亮起来,这就是神迹的出现,时长两小时左右的神迹。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就不太明白这个道理。就拿饱受诟病的北京电影节来说,作为一个电影节,你怎么可以连一个电影宫也没有呢?能想象伊斯兰教没有麦加吗?能想象密宗没有西藏吗?北京电影节的开闭幕式还经常换地方,这就更是没有吃透戛纳的精髓了,圣地怎么可以变来变去呢?电影之神会迷路的好吗?

不过,中国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往往是以另一种面目来出现。一方面它们总是在说自己不容易,另一方面,它们又总是说自己在这个纲纪败坏的时代拯救了中国电影。

你看,区别来了,中国不是要当大主教,它干干脆脆,是要当救世主,它要成为神。

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中国主流的宗教是无神论,而成为一个无神论者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神。

中国的电影节和颁奖礼总喜欢一方面炫耀苦难,另一方面又炫耀拯救。你总是会被它搞迷惑,不过倒也正常,神就是这样让人迷惑不解的,能顺利理解那就不是神了。

其实,不管是苦难叙事,还是救世主叙事,那都不是实情。就算中国电影饱受苦难,期待一个救世主,那苦难也绝不是这些电影节能稀释得了的,甚至,操办电影节的那些人,正是让中国电影变得如此苦难的同一批人。让他们来拯救中国电影于水火之中,无异于跟魔鬼要天堂的门票。

电影节,本质而言,是“职称论文”的批发商。它出售荣誉,换来明星的到场,从而生产出一个大秀,再通过出卖这个秀,来卖广告赚钱。它本质上和一档综艺节目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它比一般的综艺节目更虚伪,更隐秘,更假装神圣和高大上。

国外电影节和颁奖礼是可以自由举办的,在市场竞争下,就会把服务做得很好,如戛纳出售的这份“神迹”,能让人很投入,让人觉得舒服。而中国呢,因为限定了电影节和颁奖礼的数量,那么,现存的这些电影节和颁奖礼基本上就处于一个垄断经营,既然这样,它们就根本懒得去假装神圣,根本懒得去假装高大上了。

这就是我们电影节的真相,它连一个电影原教旨主义者都懒得去假装了。

因为,它是垄断经营的神。

作者大宝剑,资深媒体人,腾讯电影频道主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扒一扒国内电影节的皮

它本质上和一档综艺节目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它比一般的综艺节目更虚伪,更隐秘,更假装神圣和高大上。

 

文/大宝剑

四月有着接踵而至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先是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后是北京电影节,后者中间还夹着一个金像奖颁奖礼。

这些电影节和颁奖礼,和之前之后的很多电影节和颁奖礼都对自身都有很多定位,同时也给自己赋予了非常高的意义,这些定位和意义往往包括:电影人的节日,电影的盛典,盛事,影迷的节日,拯救电影,对电影的拨乱反正,引领电影往正确的道路上走,如此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扯淡。

电影节也好,颁奖礼也好,就其本质就是一门生意。它出售的是荣誉和表彰,换回来的是金钱。它和那些靠出售职称论文而发财致富的期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它从来无意拯救谁,它也从来拯救不了谁,它只有一个对象要拯救,那就是它自己。

秦可卿死了后,她的公公贾珍为秦可卿的丈夫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捐,这样,她出殡的时候,就可以高挂“诰授龙禁卫秦氏宜人”的TITLE了。看吧,即便是对一个死人,荣誉和表彰都是如此的迷人。

电影节和颁奖礼,它们往往都避开这一点不谈,它们往往都避实就虚。

比如,它们喜欢把电影宗教化。它们先是把电影神圣化,把电影当成一种教义,当成一种救赎,那么,它们自己,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大主教了,电影节的放映大厅,也顺理成章的成了祭坛,成了麦加。

戛纳就是如此,它的竞赛片的放映充满了仪式感,放映前人们得排着长队,蠕动着前行,一如宗教仪式前长长的等待;有的场次要求正装,一如宗教场合穿上法衣;电影节主席和主创往往会在放映前致辞,一如神父在布道;放映结束后必须全场掌声,持续必须满5分钟,这就一如宗教场合教民投身其中目醉神迷;而最重要的就是灯光熄灭后,银幕亮起来,这就是神迹的出现,时长两小时左右的神迹。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就不太明白这个道理。就拿饱受诟病的北京电影节来说,作为一个电影节,你怎么可以连一个电影宫也没有呢?能想象伊斯兰教没有麦加吗?能想象密宗没有西藏吗?北京电影节的开闭幕式还经常换地方,这就更是没有吃透戛纳的精髓了,圣地怎么可以变来变去呢?电影之神会迷路的好吗?

不过,中国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往往是以另一种面目来出现。一方面它们总是在说自己不容易,另一方面,它们又总是说自己在这个纲纪败坏的时代拯救了中国电影。

你看,区别来了,中国不是要当大主教,它干干脆脆,是要当救世主,它要成为神。

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中国主流的宗教是无神论,而成为一个无神论者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神。

中国的电影节和颁奖礼总喜欢一方面炫耀苦难,另一方面又炫耀拯救。你总是会被它搞迷惑,不过倒也正常,神就是这样让人迷惑不解的,能顺利理解那就不是神了。

其实,不管是苦难叙事,还是救世主叙事,那都不是实情。就算中国电影饱受苦难,期待一个救世主,那苦难也绝不是这些电影节能稀释得了的,甚至,操办电影节的那些人,正是让中国电影变得如此苦难的同一批人。让他们来拯救中国电影于水火之中,无异于跟魔鬼要天堂的门票。

电影节,本质而言,是“职称论文”的批发商。它出售荣誉,换来明星的到场,从而生产出一个大秀,再通过出卖这个秀,来卖广告赚钱。它本质上和一档综艺节目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它比一般的综艺节目更虚伪,更隐秘,更假装神圣和高大上。

国外电影节和颁奖礼是可以自由举办的,在市场竞争下,就会把服务做得很好,如戛纳出售的这份“神迹”,能让人很投入,让人觉得舒服。而中国呢,因为限定了电影节和颁奖礼的数量,那么,现存的这些电影节和颁奖礼基本上就处于一个垄断经营,既然这样,它们就根本懒得去假装神圣,根本懒得去假装高大上了。

这就是我们电影节的真相,它连一个电影原教旨主义者都懒得去假装了。

因为,它是垄断经营的神。

作者大宝剑,资深媒体人,腾讯电影频道主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