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视出货量最大的企业海信一直在奔跑。
在4月8日刚刚发布了新一代ULED显示技术之后,4月23日,海信再度推出了新一代智能电视系统Vidaa 3与智能家庭“X”战略:Vidaa成为面向青年群体的独立子品牌,而系统随之独立为“X”。
按海信集团副总裁刘洪新介绍,Vidaa X系统将成为包括电视、手机、盒子、空调、冰箱等所有海信硬件产品的软件系统,希望在体验上追求极速、极简和丰富,同时将用户和终端、终端和终端连接起来,同时,X系统是追求极致体验的系统,追求极速。
自2010年起,海信率先进军互联网电视领域,是业界第一个转身互联网电视的企业。时至今日,已拥有过千万的UI用户,在包括硬件技术、内容、云计算、应用及智能家居等多个维度发力,明显走到了传统家电厂商的最前列。
很显然,海信在构建自己的生态并选择在三个角度发力,一方面是打造出优质的UI系统(Vidaa);另一方面则选择尽可能多地销售自己的智能终端;其三则采取完全的开放状态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生态。
内外因素催动下的商业模式演变
在中国家电领域,海信、创维、TCL是老三强,年出货量在千万级以上。其中电视领域最强者,无疑是海信,其凭借渠道资源和技术优势引领终端出货,并以此盈利。
2010年,海信作为一家传统的电视制造大厂,率先嗅到了硬件智能化的味道,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智能电视,用户可以在海信电视上自由下载、安装软件、游戏等应用程序。
凭借这种丰富的人机互动,海信的智能电视销量连年增长,也引领了平板电视和智能电视热潮。截止今年3月底,海信智能电视累计激活量达到950万台,位居国内榜首。
如果没有安卓等智能开放平台日趋成熟下兴起的智慧家庭浪潮,海信等传统家电厂商完全可以安心地继续将这一数据扩张,让其1000亿元的营收成绩再丰满一些。
但随着智能平台、传感器产业的成熟,以互联网巨头们数据需求的内驱力主导的资本投入,家电硬件逐渐走向智能化。而围绕电视这个大屏入口构建的智能家居图景已经打开,智能电视不能再是单纯的用来兜售产品的“卖点”,而必须是具备强大的生态能力,由产品变成服务,最好还是正襟危坐在每一个家庭的客厅里。
乐视最先看到了这一点,这家专注版权储备的视频网站在2013年推出智能电视,通过建立“平台+终端+内容+应用”垂直整合模式,为硬件低利润的打法供血,在互联网渠道上大杀四方。所以即便海信早早站在了智能电视的潮头,亦是被抢去了不少风头。
中国证券报统计的销量排行榜上,乐视电视150万台的年销量已跻身前列,且其线上份额却长期盘踞首位,互联网渠道对应的消费人群与会员服务相得益彰,成就了乐视的资本奇迹,也让超级电视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些互联网企业带来的硬件盈利能力虚弱,但却对用户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传统电视厂商们纷纷停下扩张脚步,重新审视自身商业模式。
海信,无疑是最早的一个。
Vidaa 3是守城将军
前不久,长虹发布了号称全球首款移动互联网电视CHiQ二代,在被地歌网问到其商业模式的规划时,长虹负责人表示,先做终端出货,占领用户,再考虑内容储备等子弹型问题。而创维的做法则是选择阿里云OS合作,借助阿里巴巴丰厚的内容储备以及云OS的成长需求,来探索用户服务的捷径。
海信作为传统电视企业的老大,在技术研发和市场规模上占据着优势,在互联网生态下探索商业路径的动作上,比前两者也要积极得多。
其在去年不光尝试了互联网企业常用的联合预售、0元预约、抢购这些新玩法,强化粉丝概念,还联合了11家视频网站,来做内容生态联盟,在其VIIDAA系统电视中上线了聚合应用,希望接入更多的视频网站的资源,借此既可以补齐内容短板,同时也通过分销获利,但广电新政终结了这一图谋。
Vidaa 3则是海信沿着这条路径最新的尝试样板。Vidaa 3中延续了前两个版本的轻便易用和内容聚合特点,而且采用了瀑布流和货架式设计,前者能保障内容资源更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以解决现在的电视UI中层次太深操作复杂的问题,后者保证层次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展现,以免去跳转的麻烦。
在操作体验上,海信还赋予了Vidaa 3在开机速度、响应速度等方面达到业内最快的能力,虽然没有计算时间,从地歌网现场的体验来看,响应速度的确不俗。界面设计采用了扁平化风格,严谨统一,配色讲究,而且遥控器设计也从握感、美观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能看出这些细节背后海信在UI技术上的决心。
“观众转变为用户、传播转型为运营,渠道转变为平台,内容转变为产品,产品转变为服务……”尽管刘洪新希望海信能够完全转身,但是内容依然是摆在海信面前的难题,生态大联盟被叫停之后,海信在Vidaa 3中与华数、未来电视等联手搭建了32万小时的在线片库,资源不可谓不多,但是华数等播控平台与多家电视厂商开放合作的模式,只能帮助海信实现可看内容,而非必看内容。
尽管海信电视拥有独家引进的世界顶级古典音乐高清频道,但在视频内容维度,缺少独家的正版内容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视频内容作为电视中最为重要的消费资源,对于海信想要从千万电视用户中变现的目标来说,显然起不到强粘合剂的作用。
此外,海信与腾讯联手打造的游戏平台也因为消费习惯尚未形成,难以平衡内容缺位带来的服务能力折损,通过自建商城和接入淘宝推出的聚享热卖等电视购物功能,同样已在多个盒子和电视产品中被证明尚需时日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Vidaa 3只是相当于一个兢兢业业、表现稳定的守城者,其凭借操作体验和中规中矩的影视资源能够维持现有的终端入口,能够帮助海信开疆拓土,但对于其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的拓展裨益不多。
传统企业转型的两难
乐视、小米之所以能在互联网电视行业迅速占领话语权,凭借的正是低价终端和强制服务费模式培养的用户付费习惯,而这是软硬件两种极致体验结合的产物。乐视早期的内容储备,以及投入巨资在花儿影视、乐视影业源头开始的内容4K化改造,以及小米去年斥资10亿美元做的内容储备,都是在硬件生产走向标准化之后,强化自己的软件服务能力的表现。
海信囿于传统企业结构,与互联网的价值评估标准不同,其拥有自己的产品加工部门和线下门店,硬件一旦难以获取利润,必然在企业内部的利益平衡上出现问题,加上其内容资源上的短板带来的服务不对称,必然长期承受互联网企业带来的硬件低价的冲击。
有传闻称,海信或有意收购国内某个视频网站,但海信云CEO于芝涛对此不予置评。如果属实,将成为海信突破的一个大举动。
很显然,在传统电视机厂商中间,海信是第一个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企业,据说当时与海外企业合作时是准备生产智能手机的团队,突然就转向开始做智能电视,这个转向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值得的。
认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认识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甚至于产品即服务、智能家居时代的到来,以及为此做出的种种尝试,海信可谓做出了巨大的改革与创新,但这一切,都必须面临作为传统电视机厂商以及国资、上市公司等背景的束缚。
以优质的产品与极致的UI体验并形成平台,积极抢占市场销售终端,同时在内容、应用、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展开开放式合作,海信并未忘本:优质产品、平台加庞大用户,在这些维度建成之后,再去考虑更多的增值服务。
这,也正是海信与新贵乐视们不一样的思路,毕竟,在这样的道路上,海信已成为领头羊,并在一直奔跑。
海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也许是适合它的最佳路线。毕竟身后,已有先烈出现,关闭中国电视面板生产业务的夏普,就是这种生态竞争冲击下的牺牲品。
相较于夏普们反面教材的角色,海信,正在希望自己,成为正面教材。
评论